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试验牦牛被分为放牧、放牧补料、舍饲和舍饲补料4种饲养方式。结果表明:在DGGE指纹图谱中,不同饲养方式处理的牦牛都获得了丰富的细菌条带,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统计显示4种饲养方式对牦牛瘤胃细菌多样性影响差异不显著;相似性聚类分析发现各泳道代表的个体仍会按照放牧、放牧补料、舍饲和舍饲补料的处理方式聚集在各自的饲喂处理下形成分支,进一步形成放牧分支和舍饲分支,这也表明本试验中的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牛瘤胃细菌多样性还是有影响,只是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低、中、高三个不同补饲水平对边新藏繁殖母羊舍饲饲养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体重高、中水平与低水平组间差异(P<0.01)极显著,剪毛量高水平与低水平差异(P<0.05)显著。为48—50支纱半细毛羊新品种在低中山生态区舍饲饲养繁殖母羊的饲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农区枯草季节饲养泌乳母羊的方法,进行舍饲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舍饲组泌乳平羊及羔羊的日增重分别比放牧组泌乳母羊及羔羊提高181.70%、96.25%,差异极显著(P<0.01);期内,放牧组母羊发病5只,死亡2只,羔羊发病7只,死亡4只,而舍饲组,、对照组母子羊无发病和死亡;舍饲泌乳线羊日补代谢能11.135MJ,可消化粗蛋白49.83g,效果良好,对照组母羊(非泌乳母羊)补为舍饲组的一半是,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6,(4)
为研究放牧与舍饲对松辽黑猪肉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选择25 kg左右、去势、驱虫、健康发育良好的松辽黑猪6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头,试验组放牧饲养,对照组舍饲饲养。试验猪体重达到100 kg左右结束饲养试验,每组随机选取5头进行屠宰。结果表明,大理石纹评分、熟肉率、肌内脂肪含量放牧组比舍饲组分别显著提高8.25%、5.48个百分点、0.84个百分点,失水率、滴水损失、剪切力放牧组比舍饲组分别极显著降低11.65个百分点、2.83个百分点、25.96%。谷氨酸、甘氨酸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放牧组比舍饲组分别显著提高15.07%、9.80%、8.8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放牧组高于舍饲组,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放牧组能提高猪肉品质、风味以及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放养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对4月龄城口山地鸡内脏器官指数和屠宰性能的影响。将试验鸡分为放养和网上平养(即舍饲)两组,饲喂至4月龄,每组随机抽6只鸡屠宰(公母各半),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放养和舍饲对4月龄城口山地鸡的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而舍饲的效率更高、成本较低且便于管理,故饲养城口山地鸡至4月龄以网上平养较好。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养羊方式已由粗放型饲养逐步改为圈舍饲养。为克服羊舍冬季温度普遍偏低的具体情况,采用塑料暖棚舍饲和传统舍饲2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旨在消除冀西北广大地区冬季低温气候对养羊业的不良影响,从中探索当地养羊的最佳经济方案。现将采用塑料暖棚舍与传统舍饲养羊对比试验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放牧对松辽黑猪生长肥育及胴体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松辽黑生长育成猪200头,分成舍饲组和林地放牧组,进行饲养育肥性能测定。舍饲组按常规全期饲喂全价配合精饲料;放牧组则先在舍内育成至体重达40kg后,白天林地放牧,早晚各补饲一次精饲料,直至达到育肥体重。饲养试验结束,各饲养组选取4头(2公2母)体重100kg左右的试验猪,进行屠宰做胴体肉质测定。结果表明:日增重舍饲组为736.5g,放牧组为467.5g,差异极显著(<0.01),而放牧组则每增重1kg比舍饲组少耗精饲料730g,差异显著(<0.05)。屠宰率放牧组为70.71%,比舍饲组的69.21%高,差异显著(<0.05),肌内脂肪含量放牧组为4.92%,舍饲组为3.60%,差异显著(<0.05),其它胴体肉质指标如眼肌面积、背膘厚、瘦肉率及肉色、pH、失水率、嫩度等,两种饲养方式,差异均不明显,但放牧饲养组要比舍饲组有改善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选择松辽黑生长育成猪50头和200头,分成舍饲组和林地放牧组,进行饲养育肥性能测定。舍饲组按常规全期饲喂全价配合精饲料;放牧组则先在舍内育成至体重达40kg后,白天林地放牧,早晚各补饲一次精饲料,直至达到育肥体重。饲养试验结束,各饲养组选取4头(2公2母)体重100kg左右的试验猪,进行屠宰做胴体肉质测定。结果表明:日增重舍饲组为736.5g;放牧组为467.5克,差异极显著(P<0.01),而放牧组则每增重1kg比舍饲组少耗精饲料730g,差异显著(P<0.05)。屠宰率放牧组为70.71%,比舍饲组的69.21%高,差异显著(P<0.05),肌内脂肪含量放牧组为4.92%,舍饲组为3.60%,差异显著(P<0.05),其他胴体肉质指标如眼肌面积、背膘厚、瘦肉率及肉色、PH、失水率、嫩度等,两种饲养方式,差异均不明显,但放牧饲养组要比舍饲组,有改善和提高的趋势。吉林延边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探究放牧与舍饲伊犁马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试验选择年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放牧和舍饲伊犁马公马各10匹,分别为放牧组和舍饲组,其中放牧组马匹在指定草场放牧饲养,舍饲组马匹在马厩内饲养,且只饲喂粗饲料,所有马匹均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养1个月后,在试验最后1?d早晨采集马匹血液样品,处理后测定。结果表明:放牧马与舍饲马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矿物元素镁和铁含量显著高于舍饲马16.09%和39.86%(P<0.05),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活力显著高于舍饲马95.14%(P<0.05),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高于舍饲马50.54%和114.82%(P<0.05),血清肌酐及尿素含量显著高于舍饲马22.61%和49.35%(P<0.05),而常量元素钙、无机磷、葡萄糖、总胆汁酸和尿酸含量放牧马与舍饲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在夏季,放牧马的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均优于舍饲马。 [关键词]伊犁马|放牧|舍饲|血液生化  相似文献   

10.
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肉牛增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宙  代志进 《草业科学》1996,13(6):55-57
1995年9-12月在贵州省庆寨县,用24头试验牛进行了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肉牛增重效果的试验,并对肉牛的饲料转化率和增重率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全舍饲氨化秸秆结合少量精料组与半舍饲结合放牧组育肥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舍饲、放牧+补饲及放牧的饲养方式,对30头24月龄牦牛进行育肥试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舍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484.83 g,放牧+补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358.27 g,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117.11 g,舍饲组与放牧+补饲组及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放牧+补饲组与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舍饲及放牧+补饲的育肥方式,显著提高育肥牦牛的增重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放养和舍饲模式对“绿嘉黑”黑猪胴体性状、肉品质、血液指标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本试验选择健康、体重相似的仔猪20头,使用配对分组的方式分为舍饲组和放养组,饲养达100 kg左右时屠宰检测各指标。结果表明:与舍饲组相比,放养组的胴体重显著降低,血清葡萄糖、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的含量显著增加,肌肉宰后pH24h和剪切力显著增加,背最长肌中总的呈味氨基酸比例显著增加,其中含量最高的3种呈味氨基酸丙氨酸、谷氨酰胺和甘氨酸的比例显著增加,功能氨基酸(谷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比例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放养的猪只胴体重降低,机体免疫力提高,肉质更加优异。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舍饲(concentrate feeding,CF)、放牧(pasture feeding,PF)对滩羊股二头肌肉品质、肌纤维特性、宰后成熟过程中超微结构及蛋白降解变化的影响。选取体重接近的4~5月龄滩羊公羔2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以舍饲、放牧方式饲养,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采集股二头肌作为试验样品,并对其肉质性状、肌纤维特性及宰后成熟过程中超微结构与蛋白降解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放牧组羊肉剪切力、硬度和内聚性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弹性则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羊肉肌纤维密度和Ⅱ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均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Ⅰ型肌纤维的直径、横截面积和数量比例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在宰后成熟过程中,舍饲组羊肉肌浆蛋白溶解度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两组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在宰后24 h至最低后逐渐回升,但各时间点差异均不显著(P>0.05);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显著上升后趋于平稳,舍饲组增加率(50.97%)高于放牧组(41.94%);超微结构显示,宰后肌肉肌原纤维结构松弛、裂解,Z线发生降解,肌原纤维小片化出现,舍饲组肌原纤维结构破坏程度比放牧组更严重。舍饲组肌浆蛋白变性程度小,宰后降解速率较慢,而肌原纤维蛋白降解较明显,降解产生的小分子蛋白量高于放牧组。综上所述,饲养方式改变了滩羊股二头肌纤维特性,并对宰后成熟过程中肌肉超微结构及蛋白降解产生影响,舍饲饲养使得股二头肌纤维密度增加,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积减小,并降低了肌肉剪切力;此外,由于Ⅱ型肌纤维比例的增加,舍饲饲养提高了肌肉宰后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增长率、肌浆蛋白溶解度和蛋白降解速率,使宰后成熟过程加快,改善了股二头肌肉嫩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对小尾寒羊胃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择8月龄小尾寒羊100只,随机分为放牧组和舍饲组,每组50只。放牧组羊自由放牧,以采食牧草为主;舍饲组羊饲喂全价饲料+粗饲料。常规方法制备胃组织石蜡切片并进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并测量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厚度。结果表明:舍饲组小尾寒羊前胃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厚度均略高于放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舍饲组瘤胃、网胃的肌层厚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瓣胃肌层厚度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放牧组皱胃的黏膜层和肌层厚度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而黏膜下层厚度略高于舍饲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舍饲组羊前胃肌层较厚,而放牧组羊皱胃的肌层较厚,在养羊生产中应根据需要选择放牧、舍饲或二者结合饲养。  相似文献   

15.
栽培草地生产系统肉羊舍饲生产利弊共存。本研究通过对比舍饲与放牧补饲条件下的肉羊屠宰及肉质性能,旨在探究肉羊优质高效生产的模式。选取80只体况相当的6月龄育肥小尾寒羊,随机分为两组(全舍饲组和放牧补饲组),每组40只。其中舍饲组(HF)于圈舍内以全混合颗粒饲料饲喂,剩料10%的方式进行饲养。放牧补饲组(GS)白天于红豆草草地进行放牧,夜晚归牧后于圈舍进行补饲,补饲饲料与舍饲组相同。在90 d育肥试验结束后,从每个试验组选取6只接近该组平均体重的试验羊用于屠宰试验。研究发现不同饲养方式下,小尾寒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滴水损失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GS组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面积均极显著高于HF组(P<0.01);GS组与HF组相比总不饱和脂肪酸(TUFA)、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GS组γ-亚麻酸(C18:3n-6)含量高于HF组(P<0.05)。HF组小尾寒羊背最长肌中缬氨酸含量低于GS组(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全舍饲,放牧补饲可提升小尾寒羊肉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6.
对内蒙古太仆寺旗典型草原全年连续放牧的家畜饲养方式,通过绵羊冬春暖棚舍饲饲养与放牧饲养对比试验,利用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经济模型对太仆寺旗家畜饲养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家畜能量供需不平衡是导致家畜在当年10月至次年5月,体重下降、生产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而舍饲可以缓解家畜能量需求不平衡状况。从当年12月至次年4月,暖棚日平均温度和夜平均温度分别比室外温度提高10℃和5℃,且差异显著(P〈0.05);在此阶段对家畜进行暖棚舍饲饲养,可减少母羊掉膘量3 kg/只,羔羊可增重1.25 kg/只。冬春季节实施暖棚舍饲对提高典型草原家畜圈舍的温度,减少家畜体能消耗,减少家畜掉膘量和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典型草原家庭牧场暖棚舍饲养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太仆寺旗典型草原全年连续放牧的家畜饲养方式,通过绵羊冬春暖棚舍饲饲养与放牧饲养对比试验,利用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经济模型对太仆寺旗家畜饲养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家畜能量供需不平衡是导致家畜在当年10月至次年5月,体重下降、生产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而舍饲可以缓解家畜能量需求不平衡状况.从当年12月至次年4月,暖棚日平均温度和夜平均温度分别比室外温度提高10 ℃和 5 ℃,且差异显著(P<0.05);在此阶段对家畜进行暖棚舍饲饲养,可减少母羊掉膘量3 kg/只,羔羊可增重1.25 kg/只.冬春季节实施暖棚舍饲对提高典型草原家畜圈舍的温度,减少家畜体能消耗,减少家畜掉膘量和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研究雅江雪牛在标准化养殖下生产性能与传统饲养模式的差异。试验对比不同年龄段雅江雪牛在舍饲条件下进行全混合日粮饲养和传统方式饲养后的生长发育差异。本试验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西藏自治区畜牧总站曲水牦牛经济杂交实验站选用42月龄、28月龄与18月龄育成的雅江雪牛公母牛,在舍饲条件下设定试验组及对照组测定其体重、体尺、增重数据,根据各数据变化调整混合日粮的饲喂量及营养搭配。结果表明,试验90 d内,42月龄雅江雪牛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变化|28月龄雅江雪牛公牛和母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93 kg和0.79kg,比传统饲养雅江雪牛公牛和母牛平均日增重高出106.67%和31.67%|18月龄雅江雪牛标准化养殖公母牛平均日增重为0.75 kg和0.83 kg,比传统养殖的公母牛平均日增重提高18.70%和245.83%。结论,18~28月龄雅江雪牛在舍饲条件下进行全混合日粮标准化饲养能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为西藏自治区雅江雪牛的标准化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全混合日粮|舍饲养殖|生长发育|日增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放牧和舍饲2种不同的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瘤胃真菌菌群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体重接近、健康的刚出生放牧滩羊与舍饲滩羊羔羊各12只,放牧组羔羊随放牧哺乳母羊饲养,舍饲组随舍饲哺乳母羊饲养,2月龄时屠宰取瘤胃液,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rDNA测序技术分析其真菌多样性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放牧组滩羊瘤胃中真菌多样性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舍饲组与放牧组滩羊瘤胃真菌菌群共鉴定出6个门,其中舍饲组6个门,放牧组5个门。放牧组滩羊瘤胃中的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舍饲组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放牧组滩羊瘤胃液中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新丽鞭毛菌门,舍饲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舍饲组与放牧组滩羊瘤胃真菌菌群共鉴定出69个属,其中放牧组55个属,舍饲组56个属。舍饲组的Kazachstania、赤霉菌属(Gibberella)、酵母属(Saccharomyces)的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香蘑属(Lepis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而放牧组梨囊鞭菌属(Piromyces)、盲肠鞭菌属(Caecomyces)、新丽鞭菌属(Neocallimastix)、未分类新丽鞭菌科(Neocallimastigaceae_NA)、Chalastospora等的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放牧组未分类毕赤酵母科(Pichiaceae_N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优势菌属为Kazachstania和梨囊鞭菌属,舍饲组优势菌属为Kazachstania。综上所述,饲养方式对2月龄滩羊瘤胃真菌菌群结构的构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饲养模式对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羔羊育肥增重及屠宰性能的影响。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的4月龄断奶羔羊中选择日龄为(130±10)d的母羔和去势公羔(羯羔)各30只作为放牧补饲组,从淘汰群中选择与放牧补饲组日龄相近的母羔和去势公羔(羯羊)各30只作为舍饲组进行舍饲育肥,共120只,分为4组,每组30只。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第一因素为饲养模式,设放牧补饲和舍饲育肥两种,其中,放牧补饲的羔羊按照原厂方式,每天在天然草场上放牧并每只补饲玉米(风干基础)300 g,舍饲育肥的羔羊,按照试验设计饲喂全混合日粮;第二因素为性别,分为母羔与羯羔,育肥期3个月。育肥结束时,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别从舍饲育肥和放牧补饲的羯羔组中每组选择接近平均体重的6只羯羔屠宰,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羯羔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放牧补饲相比,舍饲模式的育肥体重和增重显著增加,育肥期内舍饲组的日增重较放牧补饲组提高69%,饲料转化效率是放牧补饲组的2倍。屠宰试验结果表明,舍饲模式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显著提高,分别较放牧补饲组增加64.60%、27.56%、37.39%。因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羔羊进行短期舍饲育肥与放牧补饲相比,对增重性能、饲料转化效率和屠宰性能的促进效果明显,可显著提高产肉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