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苜蓿是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乏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本文阐述的苜蓿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林西县多年苜蓿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后形成的.该技术模式着重介绍了在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时需着重考虑的四个方面,即苜蓿品种的选择原则、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2017年我国苜蓿生产的非平衡面板微观调研数据,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定苜蓿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剖析技术效率变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7年我国苜蓿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出波动下滑态势,技术效率均值为0.8500,2017年技术效率维持在0.8563水平上;新疆苜蓿生产技术效率降幅最快,其次为山东和内蒙古,河北和山西降幅相对较慢;宁夏苜蓿生产技术效率呈增长态势。我国苜蓿生产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苜蓿生产技术效率最高,之后排序分别为山东、湖北、山西、宁夏、陕西、内蒙古、四川和新疆,黑龙江技术效率排名最后。苜蓿生产技术效率下滑原因在于当前苜蓿生产处在技术使用的衰减期,技术进步与苜蓿生产结合不紧密、苜蓿生产经营主体结构持续调整、国家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等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黄花苜蓿(M.falcata)是半湿润地区放牧场有价值的成分。有关苜蓿对干旱地区放牧场的畜牧生产和改良半干旱地区草原作用的文献还不是太多。Townsend 等(1975)认为苜蓿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以西的大平原的干旱地区是最理想的豆科饲用植物之一。Herrey(1960)曾报导,在怀俄明州羔羊收益之所以增加,是由于在天然草地上播种了苜蓿和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的结果。干旱地区引入栽培的“Nomad”苜蓿,最成功的技术之一就是用于改良美国东南部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16个引进品种的适应性,为东北寒冷干旱地区苜蓿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苜蓿引种适应性鉴定和评价提供可选择的性状指标,试验在黑龙江西部地区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16个引进苜蓿品种的生长适应性性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品种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引种适应性表现较好的苜蓿品种有WL343HQ、俄罗斯苜蓿,生产性能相对较差的品种为德宝、WL903;各项指标的权重大小顺序为粗蛋白叶长叶宽茎粗株高再生速度主根长鲜干比根颈直径单株干重侧根数目茎叶比根系鲜重。  相似文献   

5.
免耕法是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草场保护项目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从1999年开始在苜蓿等牧草播种上应用。  相似文献   

6.
银合欢的栽培利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省宁南县于80年代初引进银合欢在干热河谷进行试种成功.银合欢与被称为"豆科牧草之王"的苜蓿相比,其每亩(667平方米)鲜草产量及蛋白质生产量均高于苜蓿,银合欢的蛋白质生产量是苜蓿的1.8~2.8倍,被称为热带干旱地区的"蛋白质仓库"、"奇迹树",在印尼则被称为"银合欢革命".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黄土高原干旱区建立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覆膜精量穴播技术,选用WL343紫花苜蓿进行覆黑膜和露地分组精量穴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紫花苜蓿覆膜精量穴播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和减少水分流失,提早返青和刈割时间,提高越冬率和返青出苗率,抑制杂草生长,提高紫花苜蓿生长株高和饲草产量,值得在干旱地区苜蓿饲草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苜蓿节水滴灌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随着石河子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再度紧张,过去大面积的水浇灌溉方式已被淘汰.在相继成功地种植膜下滴灌青贮玉米、滴灌小麦的基础上,通过两年滴灌苜蓿的试验,认为此项技术在干旱地区节水灌溉中具有代表性,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2006~2008年在黑龙江省3个不同生态区以肇东苜蓿为对照,对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选育的100号苜蓿新品系进行了区域试验。结果表明,100号苜蓿新品系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抗寒、抗旱、抗病虫性能显著,草质柔软,初花期蛋白质含量20.19%,饲草品质好。新品系平均干草产量为8210.06~10188.78kg/hm2,比对照(5680.92~6723.86kg/hm2)增产24.74%~27.50%;平均种子产量为225.39~325.97kg/hm2,比对照(215.17~289.50kg/hm2)增产6.56%~12.60%,是寒冷干旱地区建立人工苜蓿草地和良种生产的优良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0.
提高干旱区紫花苜蓿安全越冬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增强紫花苜蓿防御冻害能力,提高其越冬返青率,确保草地建植一次成功,推进紫花苜蓿产业健康发展,采用了随机取样调查与田间对比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苜蓿品种耐寒性低及冬前植株生长不良是苜蓿越冬死亡的内在因素;根茎覆土浅、播期过晚、刈割迟、留茬高度低、冬季管理不善,是苜蓿越冬死亡的人为栽培管理因素;冬春季干旱、土壤水分差、寒潮大风降温使温差悬殊、冷热交替变化剧烈,是苜蓿越冬死亡的生境因素,据此提出了提高干旱地区紫花苜蓿越冬返青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苜蓿规模种植、生产和加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目前苜蓿种植的情况,对苜蓿规模种植、生产和草捆加工等产业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具有发展苜蓿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条件,如今苜蓿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已经初步形成了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甘肃省苜蓿产业的发展对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重要办法和有效途径.但目前甘肃省苜蓿产业还存在苜蓿种植整体规模化程度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种植管理水平不高、收获和加工机械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鉴于种植苜蓿的成本收益从根本上决定了甘肃省的苜蓿供给,通过收集甘肃省农户种植苜蓿、小麦和玉米的投入产出数据,对3种作物的成本收益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苜蓿纯收益和收益率最高且不断增长,因此甘肃苜蓿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最后针对甘肃省苜蓿生产实际提出了推进甘肃省苜蓿规模化种植、加大苜蓿种植补贴力度和加强苜蓿品种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种植苜蓿与饲养奶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草食畜生产是优化生存环境、建设生态农业、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具有“牧草之王”之美称的紫花苜蓿是种草养畜的首选草种。本文通过苜蓿与奶牛营养、苜蓿草相对饲用价值的评估与计算、不同类群奶牛对苜蓿草日粮质量的要求以及优质苜蓿草的收获、加工调制与保存等方面阐述了种植苜蓿与饲养奶牛的相关技术。系统的介绍了优质苜蓿草的高效生产与科学利用以及在奶牛生产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位于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苜蓿种植园区进行苜蓿种植经济效益分析,为调整该地区种植业结构、促进苜蓿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种植园区苜蓿种植过程中种子、农药、机械燃油等6类投入要素数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一级和二级产出要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一级产出模型中,6类投入要素中的机械燃油投入和农药投入对利润具有负向影响,其余各要素均对利润具有正向影响,种子投入具有显著(P<0.05)影响。二级产出模型中,种子、化肥、水电投入与苜蓿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利润产出模型为:Y产出=4.532 503-0.265 386X种子+0.638 345X化肥-2.988 071X水电+5.506 927X机械燃油-2.662 652X人工-2.895 284X农药。产量产出模型为Y产出=18.740 580+1.415 616X种子+0.252 048X化肥+0.371 124X水电+0.497 999X机械燃油+0.060 733X人工+0.184 595X农药。种子、化肥、水电、机械燃油、农药、人工投入边际产量分别为7.981、0.472、0.549、5.301、0.475、3.176 kg/hm2。苜蓿种植各类投入要素中机械燃油投入占比最大,为44.59%,现阶段苜蓿种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苜蓿种子和机械燃油投入的边际产量远大于零,增加此两项投入可以实现苜蓿增产。[结论]该地区苜蓿生产实践中应加大种子、农药、机械燃油的投入,并适当控制其他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轻度盐碱地和半干旱地区苜蓿种植技术的研究摸索,提出了该类地区苜蓿种植的技术要点。对敖汉苜蓿、中苜1号、阿尔冈金和金皇后4个品种的出芽率、出苗率、返青情况及产草量进行了测定。苜蓿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可望有效缓解"粮草矛盾",并对开发新的饲草生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三得利苜蓿为对照。对皇冠、阿迪娜等7个苜蓿品种进行区域试验。通过各品种的干草产量、粗蛋白等指标确定适宜贺兰山东麓种植的优质品种,同时结合苜蓿自身特性,研究及制定出较佳的苜蓿种植技术,并对苜蓿刈割后不同时期常见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虫害防治提供指导,从而保证苜蓿优质、高产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紫花苜蓿产业健康发展,该研究对引种的16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舍伯吐镇进行气候适宜性试验,对各苜蓿品种的生产表现、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研究,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苜蓿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个紫花苜蓿品种中旱地、公农1号、金皇后、敖汉综合性能表现较好,适宜在通辽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宁夏地区种植苜蓿、青贮玉米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涵  于卫平  何连  赵萍 《草业科学》2005,22(1):52-55
为了对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长效生态、绿色环保等方面作一推广介绍,对宁夏干旱地区常见的苜蓿、青贮玉米Zea mays 种植模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干草和折干后的青贮玉米的生产成本基本接近,分别为179.1和183.3元/t;两者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接近,分别为4 521和4 369元/hm2;从营养价值分析,苜蓿的粗蛋白产量为1 939.2 kg/hm2,青贮玉米的粗蛋白产量为1 744.1 kg/hm2,苜蓿具有明显优势;从间接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苜蓿更为突出.另外,通过开展饲用植物新品种的选优和加强饲草的栽培管理能够提高牧草产量与品质,延长苜蓿的利用年限也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20.
石自忠  王明利 《草业科学》2013,30(8):1259-1265
本研究以对牧草种植区内苜蓿(Medicago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生产住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对苜蓿及竞争农作物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苜蓿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其潜在效益很大。本研究还通过建立苜蓿、小麦和玉米3种作物的产出模型,对其要素弹性进行分析,得出影响苜蓿及竞争农作物生产的显著要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