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红”是景德镇市生产的红茶,是我国名茶之一、久誉市场。一、浮梁与景德镇地名之由来据有关浮梁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2年)设新干县,武德八年并入波阳,开元四年,改称新昌县,设治于昌江之北,即现在旧城三里濒江之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浮梁县。后因城南县址遭大水淹没,遂迁县址于西北高埠处。经历辽、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新平县,唐置,”“故城在今江西浮梁县东北”,“开元间,复徒置新昌县,后改为浮梁县”。  相似文献   

2.
契丹族是10世纪初兴起于辽河上游地区,于公元907年建产闻契丹国,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独立的政权——辽王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统治了蒙古高原长达200多年。  相似文献   

3.
鲜卑,在公元前1世纪建鲜卑国至公元2世纪中叶逐渐强大起来,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150余km的弹汗山建立牙帐,组成部落联盟。他南侵中原边地,北逐丁零,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尽有匈奴故地。鲜卑控制蒙古草原和建立北魏王朝(公元220-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期间,政治相对稳定,畜牧业经济兴旺,发展农业生产,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田,以获种植业增产丰收。对家畜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家畜疾病的防治措施方面提高很快,并有了兽医专著。  相似文献   

4.
肖山鸡是我国优良地方品种鸡之一。关于肖山鸡的形成历史,各有所见。近年来对肖山鸡的来源育成历史屡见报导。但是否就是越鸡问题,尚值得探讨。越国是于公元前2068年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建国号“越”,国都会稽(今绍兴)。越国起先在今宁波、绍兴,杭嘉湖等地区,至公元前473年越灭吴、疆域扩大到包括今江、浙两省及山东南部,迁都到琅牙(今山东诸城县)。越最后于公元前323年(周显里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特约通讯员葛德光)7月以来,砀山县中熟苹果辽伏、黄魁、伏帅、伏花皮、藤牧1号等相继成熟上市。日前,笔者在城乡水果市场了解到,今年该县早熟苹果上市量明显少于上年,市场价格攀升,单果质量200 g以上的4.40元/kg,同比价格上涨21.46%;单果质量150 g以上的4元/kg,同比价格上涨18.78%。据分析,今  相似文献   

6.
<正> 嘉定,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设州,名嘉州。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升州置府,称嘉定府,治所龙游(今乐山)。其后,又改为路、府、州,清雍正时复称府,辖境有峨边、犍为、乐山、峨眉、洪雅、荣县,1913年废。本文所指嘉定大绸和嘉定丝绸,泛指包括以上范围乐山一带的大绸和丝绸。  相似文献   

7.
海宁市蚕桑产业历史悠久,《海宁市志》记载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劝督农桑”,在唐代海宁蚕丝已经作为贡品之一,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推动了海宁蚕桑丝绸业的快速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生丝外销出口增加,农户育蚕收茧后大多缫丝出售,城镇出现了缫丝工厂,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远去的虎     
在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境内(现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拨乡)月亮沟西山崖壁洞穴旁,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十七年秋上用虎神枪殪伏虎于此洞”,这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到“木兰围场”行围打猎、习武练兵时,用“虎神枪”在此洞击毙一只猛虎后命工匠刻下的。由此可见,虎曾经也是“木兰围场”的主人。然而,现在虎已经离“木兰围场”远去的无影无踪。从木兰围场地处大兴安岭余脉与阴山山脉交汇处推断,木兰围场曾有的虎应属东北虎。虎离此远去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虎离此远去且无影无踪的原因是与清代“木兰围场”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木兰围场”就是一处水草丰沛、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辽、金时期,东至内蒙古林西,西至内蒙古多伦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史称“平地松林”或“千里松林”,曾作为辽、金皇帝避暑狩猎之所。清朝初年,康熙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北控漠北,南拱京师,左通盛京(今沈阳),右引察哈尔(今张家口)”的漠南“风水宝地”,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在此设立了“木兰围场”(“木兰”系满语,“哨鹿”之意;“围场”即为行围狩猎的场所),“岁行秋”。一位清朝状元在游历了闽粤、晋豫、...  相似文献   

9.
《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以下简称《大全集》)是我国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县)郭怀西(字宁庵)对《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所撰的注释本。现已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221年,盂达上书诸葛亮“汉水右对月谷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桑麻”。到明成化13年(公元1455年)安康县令郑福亦“省沃土课民树,桑棉艺术栗”,把蚕桑生产列为富民的一项措施来抓。我县的早阳乡一带,明清名曰桑园铺,大河、叶坪  相似文献   

11.
黄亮永 《四川蚕业》2001,29(2):56-57
<正> 龙归天宇,蛇游人间,又是一年春。去岁蚕茧大战的画面似乎尚在脑中盘旋,预测今年蚕茧大战的硝烟又将腾起。 茧丝大战由来以久。据《史记》载:公元518年楚平王时,吴楚两国边界接壤处均栽桑养蚕。一次两国女子为采桑叶发生冲突,楚平王怒而派兵伐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蚕桑大战”;公元540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士丁尼为扩充军费,向早已窃得中国养蚕制丝技术的波斯人(今伊朗)索要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于2011年5月9日完成后,已在笔记本内"沉睡"至今,原本不想"唤醒"它。但今读完《蜜蜂杂志》2017年第4期35页《雄蜂蛹不是鸡肋》一文,颇有感想。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养蜂业也要顺应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所以今将本文投向贵刊,供广大同仁们讨论。我认为雄蜂蛹不割为好。雄蜂,是蜂群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受控于蜂群,而非养蜂者。  相似文献   

13.
金代医家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约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卒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原籍河北肃宁杨边村(今师素村),后因水患避居河间,故后人称其为刘河间.刘氏一生强调火热为病的广泛性,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后世医家对河间学术思想概括)与"五志过极皆为热"(<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两个论点;在治疗上善用寒凉之剂,以清热泻火,在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的辨治上独树一帜,对火热病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对后世医家(中医、中兽医)颇多启迪,而深受推崇,故享有"热病用河间"之誉.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养蚕业是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中期开始,延续至今已有1900年历史.蚕丝业的迅速发展是从明治时代以后,到昭和5年(1930年),蚕茧量达399093吨,昭和49(1974年),蚕茧产量一直维持在10万吨,1979年蚕茧产量急剧下降,到平成4年(1992年)蚕茧产量只有5554吨.尽管近期日本蚕丝业每况愈下,但日本蚕品种的选育水平在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血战. 公元1600年春天,在中国西南边陲开满杜鹃花的山野,24万明朝军队聚集在贵州播州(今遵义)土司城堡海龙囤前,准备投入一场平乱之战……随着一声炮响,山上山下矢石如雨、血水横流,交战双方的厮杀呐喊声震动了山谷.  相似文献   

16.
罗玉功 《北方蚕业》2010,31(4):65-68
1新中国成立前陕西柞蚕生产的概况安康地区林特局1998年编写的《安康地区蚕桑志》记载:“《册府元鱼》记述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梁山(今汉中)野蚕茧,百姓得而用之。”可见陕西利用柞蚕茧丝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姚沃教授考证,开创陕西柞蚕生产的奠基人是山东诸城刘檠,康熙37年(公元1896年),刘公任宁羌知县,从山东雇人来陕放养小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火腿多产于浙江金华、云南宣威、江苏如皋、湖北恩施等地。其中尤以金华和宣威火腿为最有名,曾远销香港、新加坡、印度、英国、菲律宾、日本等地,驰名海内外。金华火腿的起源,相传始于南宋,据说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东京(今开封)留守的名将宗泽抗拒金兵,在行军时,人们腌了许多肋条猪肉,  相似文献   

18.
<正>四川养兔历史悠久,是我国家兔生产和兔肉消费大省,家兔年出栏量达全国的39%以上,兔肉年消费量达全国的42%以上;四川兔业已实现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国养兔第一大省,为中国兔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者深入解读四川家兔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以期给全国家兔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1四川兔业发展历程四川养兔历史悠久,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隆昌县志记载"隆中人烟辐辏,野兔绝少,人家有畜皆白兔"。到光绪二十余年(公元1889年)之后,兔皮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16年3月29日上午中国蚕学会第九届六次常务理事会上,盐边县申报的"中国果桑之乡"获得全票通过。盐边县发展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公元四世纪,当时"南方丝绸之路"途经现在的凉山、攀枝花地区,为沿途人民带来桑树种源,盐边人民借机开始栽植。蚕桑产业初具规模起始于清朝初年,从乾隆、嘉庆到民国初年,盐边县人民大量种桑养蚕,蚕桑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上世纪80年代,盐边县委政府全面推广果叶兼用桑  相似文献   

20.
林情·问题·对策曾竞,赖从建大竹县林业事业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继1986年实现了绿化栽植达标后,又于1991年实现了基本绿化达标,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4年的20.17%上升到1992年622.51%,活立木蓄积中1984年的65万立方米增加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