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部分地区鹅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重庆部分地区规模化鹅场收集以肝、脾肿大瘀血,肠黏膜出血、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病死鹅,无菌取其肝脏、脾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分离鉴定出一株鹅副黏病毒;并做了鸡、鸭、鹅的鹅副黏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HI抗体检测,以了解该地区鸡、鸭、鹅群中副黏病毒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鸡的阳性率分别为70.1%、83.9%,鸭分别为1.7%、6.8%,鹅分别为61.2%、55.4%。证实鹅副黏病毒在这些地区感染比较严重,同时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交叉免疫原性。应引起当地养鹅专业户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 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 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 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 27.7%和18.2%。为了有效防制该病的传播 和流行,用非免疫鸡胚,从一群病死鹅的脑组 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 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 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 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 (GPMV)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3.
刘莉  纪康  王海燕  於敏  孟婷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59-60,162-163
<正>鹅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1]。过去对鹅副黏病毒的研究非常有限,因为很多人认为鹅不会感染副黏病毒,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2]。但近期的研究发现,鹅副黏病毒不仅会感染鹅,还会感染鸡,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达到100%,这就引起了人们对鹅副黏病毒的关注,但有关该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组织学方面的研究依然欠缺。试验是以江苏省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分离的鹅副黏病毒ZJ1株进行鸡的人工感染,在观察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鹅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副黏病毒病是自 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 ,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疾病爆发 ,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黏病毒。随后 ,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黏病毒病。 2 0 0 1年 5月 ,我们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鹅场的发病鹅中分离到 1株对禽类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血清学检…  相似文献   

5.
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DG01株),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在200nm左右;ELD5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对DG01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强毒株,测序结果与CH2000同源率为91.8%,因此确定DG01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DC01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6.
从辽宁省某鹅场雏鹅体内分离到1株副黏病毒,该分离毒株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200nm左右;ELD50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通过RT—PCR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型强毒株,测序结果为HBS209,与CH2000的同源率为91.8%,从而确定分离毒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Ⅰ)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该毒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均达100%。  相似文献   

7.
1997年笔者在江苏省发现一种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为禽副黏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鸡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用鹅胚和雏鹅参照鸡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12日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鹅均具有与新城疫病…  相似文献   

8.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由鹅传播的新型急性传染病,该病与鸡感染新城疫具有相类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2019年1月从甘肃某鹅场病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将病料处理后接种10日龄鸡胚,进行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最后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可以用标准的新城疫阳性血清抑制血凝活性,可能导致未接种新城疫免疫鸡胚的100%死亡。动物试验证明该病毒对鸡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9.
鹅副黏病毒胶体金检测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制备的抗鹅副黏病毒(GPMV)JG04株单克隆抗体3A5标记胶体金颗粒,提纯的鸡IgG(抗JG04株GPMV)喷涂在NC膜上,建立检测GPMV的快速夹心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卡(ICS)。该检测卡检测鸡减蛋综合征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胚或鸭胚尿囊液和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细胞培养物呈阴性,与鹅副黏病毒、孔雀源新城疫毒株,鸽源新城疫毒株、新城疫La sota株、鸡源新城疫病毒的尿囊液出现阳性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卡可检出血凝效价为24以上的鹅副黏病毒尿囊液。  相似文献   

10.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I)引起的不同日龄鹅均可感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病理为主要特征,常可引起大批鹅死亡,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 病原特征鹅副黏病毒(GPMV)于1956年首次分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9年被定性为禽副黏病毒I型(APMV-I)。鹅副黏病毒和鸡副黏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I型F基因型,但鹅副黏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  相似文献   

11.
李永明  汪德生 《中国家禽》2005,9(Z1):121-124
鹅副黏病毒D1分离株能致死鹅胚、鸭胚和鸡胚,致死率达到100%,感染的尿囊液能产生较高的血凝效价.血凝素对热不稳定,经56℃水浴处理10min血凝活性消失.副黏病毒感染鹅血清与D1分离株和La Sota毒株均发生血凝抑制现象,大多数血清样本对2株病毒的HI效价存在两个以上的滴度差异.病毒粒子呈球形、椭圆形、杆状或棒状,呈现显著多形性的特征.D1分离株ELD50经测定为10-7.84/0.1 mL,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鸡能够抵抗20000ELD50病毒的攻击,免疫保护率达到88.9%.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生物制品一厂研发中心在郊区鹅场从病鹅体内分离到1株病毒,经初步鉴定,确定为鹅副黏病毒,为了控制病情蔓延,制做了灭活疫苗,现把灭活疫苗的接种途径及剂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钱晨  顾艳  陈清 《中国家禽》2012,34(18):53+55
鹅副黏病毒病自1997年流行以来,在短短的几年内,已传播到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不但南方和中部多个省、市有此病的发生,东北和西北许多鹅群也暴发流行,该病已成为养鹅业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之一,影响养鹅业的健康发展.由于鹅副黏病毒和鸡新疫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被认为是鹅的新城疫,部分地区养殖户采用鸡新城疫Ⅰ系活苗和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效果不太理想,用新城疫Ⅰ系活苗免疫鹅群还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发病和死亡.本研究在成功研制鹅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YG97株)的基础上,进行了鹅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YG97株)与新城疫灭活苗(La Sota株)免疫保护效果的交叉比较试验,旨在为临床上该病的免疫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鹅副黏病毒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1条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约856bp的基因片段,回收并纯化此PCR产物。用随机引物法合成cDNA,地高辛标记,建立了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鹅副黏病毒的方法。该探针能与鹅副黏病毒核酸发生特异性杂交,最低检出限量为3ng/L;而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鹅细小病毒、大肠杆菌等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疑似鹅副黏病毒感染病变组织检测结果表明,气管、肺脏、脾脏、肝脏均可检测出鹅副黏病毒,以气管的检出率为最高。该研究为鹅副黏病毒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1鸭副黏病毒F基因变异分析分离到10株鸭源副黏病毒,血凝效价在22~26,10株副黏病毒分离株MDT为50.4~60.0h,ICPI为1.66~1.78,按照毒力判断标准表明分离株均属于强毒株。鸭副黏病毒F基因起始序列为ACGGGTAGAA、终止序列为TTAAGAAAAA,  相似文献   

16.
从患病鹅群中分离到一株禽副黏病毒,编号为2/GD/05/Go,简写为GPMV-2/05。经纯化后发现该病毒在透射电镜下呈圆形、大小比较均一,表面有纤突,对氯仿和酸敏感,不耐热,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能被鸡新城疫病毒(NDV)I系、Ⅳ系抗血清部分抑制,但与禽流感、小鹅瘟等病毒无交叉反应。人工感染结果显示,新分离到的病毒对1、14、28、48日龄的鹅均有很强的致病性,尤以30日龄内最为严重,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服、点眼滴鼻、肌注、皮下注射等途径均能感染鹅,并且临床症状和死亡率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该病毒对鸡也有很高的致病性和致死率,但用NDV强毒攻毒的鹅并不发病。通过免疫保护试验发现,GPMV-2/05与NDVI系、Ⅳ系及强毒F48E9有部分免疫原性交叉。血清学、电镜观察、理化鉴定、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保护试验、RT-PCR鉴定以及致病性指数的测定等结果均表明该病毒是一株对鹅具有高致病力的禽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7.
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在大部分地区流行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养鹅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患鹅多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饮水减少,水样腹泻等症状,常逐渐衰竭而死。1材料与方法1.1毒种HG01F11为哈药集团黑龙江省生物制品一厂研究室于2001年从某鹅场分离并鉴定的鹅副黏病毒株。该毒株的红细胞凝集试验(HA)滴度为1∶(320~1 280),EID50为108.15,MDT为56 h,ICPI为1.89,IVPI为2.6;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属于强毒株。1.2试验鸡胚和鹅SPF鸡胚(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非免疫健康鹅(大宇养殖场)。1.3制备疫苗将毒…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并且进行PCR检测,扩增出预期的223 bp条带。该方法能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BC07株中扩增到特异性片段,而鹅细小病毒、鸭瘟病毒、鹅副黏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最低检出限量为2.5×10~(-1)EID_(50)。表明所建立的PCR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用来检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相似文献   

20.
采集疑似鹅副粘病毒病的鹅病料,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到1株病毒(HZ株).该分离病毒经鸡红细胞凝集(HA)试验、凝集抑制(HI)试验、电镜形态学观察等,结果表明与NDV极为相似,属禽Ⅰ型副粘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说明分离到的副粘病毒为临床疫病病原,毒力较强,能使15日龄的鹅、鸡、番鸭等禽类感染发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