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北农牧交错带玉米适宜收获方式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增加农牧交错地区饲料来源的角度出发,尝试改变当地玉米Zea mays常规的收获方式,采用提前收获果穗、植株继续生长5 d后收回的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该收获方式使籽粒产量下降,秸秆产量提高.籽粒的总淀粉及粗蛋白含量下降;茎、叶粗蛋白含量增加;NDF,ADF和ADL含量下降,秸秆的饲用价值提高.通过能量折合计算,籽粒产量损失可由秸秆产量的增加弥补,该收获方式在农牧交错地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青贮玉米是指选择植株高大、繁茂、生物产量高、抗病、抗倒伏、生育期与当地有效积温一致,植株营养丰富的玉米品种,通过科学管理,在收贮期(9月中旬),即初霜前,籽粒达到乳熟至蜡熟期,一般要求每公顷生物产量在60t以上,果穗鲜重占30%左右。国家对青贮玉米规定的主要指标:水分含量≤70%,植株汁液总糖含量≥7%,植株粗蛋白≥1.5%,粗纤维含量<30%,籽粒粗蛋白≥10%,采收期干物质含量≥20%,大斑病指数(接种)2级,黑穗病发病率(接菌)<20%,倒伏率≤2%,保绿度≥85%。为实现上述各项指标,达到青贮玉米种植的高产、高效,青贮玉米栽培应注意以下技术环节。1…  相似文献   

3.
玉米、苜蓿间作的产草量及光合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实验将玉米与苜蓿间作,研究单作及间作玉米、苜蓿的产量、产值以及光合作用.间作条件下,玉米、苜蓿产量均低于单作,但是间作的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增加,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农牧交错地区的草畜矛盾.单作及间作玉米、苜蓿光合作用测定结果显示,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比较,净光合速率呈现下降趋势;间作苜蓿与单作苜蓿相比,净光合速率也有所下降.对于间作玉米,水分成为其生长的限制因子,对于间作苜蓿,光合有效辐射成为其生长限制因子.作者认为粮草间作在农牧交错地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保存方式的干玉米秸秆及干羊草的营养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玉米秸秆的粗蛋白含量低于干羊草(除立枯羊草外);干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低于干羊草;干玉米秸秆上2/3部分酸性洗涤纤维高于干羊草;干玉米秸秆的消化率和代谢能均高于干羊草。综合分析表明:在秸秆资源丰富,草地退化严重的东北农牧交错区,玉米秸秆作为饲料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收获和贮存时间对高油298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收获和贮存时间对高油298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油298玉米在播种后92~107 d的时间内,植株的籽粒干重、秸秆的干重和鲜重均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且在102 d达到最大生物学产量;秸秆的粗蛋白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干物质体外降解率线性下降(P<0.05),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线性上升(P<0.05).②随着秸秆贮存时间的延长,秸秆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干物质体外降解率线性下降(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线性上升(P<0.05).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饲草资源饲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林西县饲草资源进行了营养成份分析及饲用价值评价,结果表明:苜蓿粗蛋白质含量高于灌木类及青贮玉米,其营养动态变化规律是随生育期的变化粗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粗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各种成份在茎叶中的含量也随生育期变化而变化;灌木类饲用植物粗蛋白质含量15.69%~18.48%,青贮玉米粗蛋白质含量7.64%~11.15%。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不同一年生牧草及饲料作物混播草地的产草量。结果表明,燕麦Avena sativa cv. Lena与豌豆Pisum sativum 1∶1比例的混播组合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达48 525和1 981 kg/hm2。燕麦与豌豆混播时,行距以30 cm为宜,粗蛋白产量隔行播种明显高于同行。饲用玉米Zea mays与拉巴豆Dolichos lablab混播以及高丹草Sorghum vulgare×S.sudanense与拉巴豆混播均比饲用玉米和高丹草单播产草量高。在平川、盆地地区此种植模式能取得较高的青饲料产量,而燕麦与豌豆混播种植模式适于在山地以及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乳酸菌对收获籽粒后玉米秸秆的发酵品质及饲料特性的影响,本实验以收获籽粒后的玉米秸秆为实验材料,笔者将未添加乳酸菌的玉米秸秆与添加乳酸菌的玉米秸秆进行密闭发酵处理。13个月后室温贮藏开封,通过分析测定不同实验组发酵秸秆的化学成分、发酵品质及体外培养等指标来评定乳酸菌对收获籽粒后玉米秸秆的发酵品质及饲料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乳酸菌的添加不但改善玉米秸秆的色泽、气味和质地,而且显著减少(p <0.05)了NDF、ADF含量,干物质降解率和氨态氮含量明显提高。乳酸菌的添加可以保证玉米秸秆发酵初期对乳酸菌数量上的需求,使玉米秸秆能尽早进入乳酸发酵阶段,pH值迅速下降,蛋白分解作用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发酵玉米秸秆中的氨态氮浓度增加,提高了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使干物质损失降低。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收获时期的玉米青贮前后的养分进行了测定,研究青贮对养分保存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籽粒灌浆和成熟度的提高,全株粗蛋白在青贮前后均有不同下降,但青贮后下降不明显;粗脂肪含量整体呈前高后低的趋势,但相同品种在同一天青贮后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青贮前,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及中性洗涤纤维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表明青贮可有效保存玉米中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0.
粮饲兼用型玉米全株饲用营养价值及其调控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选用了在四川当地适合作青贮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川单21、成单22、雅玉8号和燎原青贮玉米2号及从新疆引进的专用青贮玉米品种新青2号,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全株粗蛋白、粗脂肪产量和消化能,旨在筛选优质青贮玉米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收获时期.结果表明,粮饲兼用型玉米的全株粗蛋白、粗脂肪产量和消化能较高,其中以雅玉8号表现最优;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27 500株/hm2;粮饲兼用型玉米作为青贮饲料的适宜收获时间与作为粮食收获籽粒的时间一致,抽丝后35~42 d左右收获,新青2号在抽丝后28 d收获可获得最佳的青贮玉米饲料价值,在抽丝后35 d收获可获得较高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1.
氮缓释复合肥对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粱虹  赵敏  朱玲玲  戎郁萍 《草业科学》2012,29(11):1749-1754
河北坝上地区地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华北段,农业生产以农牧复合经营为主,但是草食家畜的饲草料品质差、资源短缺是该地区发展畜牧业的瓶颈。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氮缓释肥脲醛含量(20%、30%和40%)和施氮量(30、60、90、120、150和180 kg·hm-2)对坝上饲用玉米(Zea mays)青贮后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以解决该地区青贮饲料品质差的问题。结果表明,当缓释肥的脲醛含量为40%时,青贮的营养品质较好,但其有机酸的产量低于脲醛含量为30%和20%缓释肥处理的玉米青贮。比较不同含氮量的缓释肥,当施用缓释肥的含氮量为120 kg·hm-2时,玉米青贮含氮量和干物质含量较高,青贮中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青贮中有机酸含量较高,青贮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播期和刈割期对燕麦(Avena sativa L.)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粮饲兼用燕麦品种‘白燕2号’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进行了5个播期和3个刈割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推迟播种可获得相对较高的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但推迟播种提高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其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受年份和刈割期影响较大;燕麦饲草粗蛋白含量受刈割时间影响显著(P<0.001),在抽穗期含量最高;燕麦饲草产量在灌浆期达到最大;生育期间积温对燕麦饲草生长影响显著,拔节到抽穗期的积温增加不利于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但出苗到分蘖间的积温增加可提高粗脂肪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总之,在北方农牧交错区种植燕麦饲草‘白燕2号’,在5月中下旬之间播种,在灌浆期刈割,可获得相对优质高产的燕麦饲草。  相似文献   

13.
随畜牧业发展,草田耕作制度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发展迅速,我国南方逐步形成柱花草和一年生黑麦草为主的种植模式,我国北方呈现紫花苜蓿、黑麦草及沙打旺为主的种植模式。草田耕作具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氮素供给、改善土壤物理特性、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和防止土壤侵蚀等作用。草田耕作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草田耕作使用地和养地结合,实现由传统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牧草/经济作物三元结构过渡,有利于提高光、热、水和土地资源利用,提高系统生产力,达到既提高粮食产量,又提供蛋白质饲料,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两种作物或牧草间作或混作可产生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我国农牧交错区“粮改饲”工作,提升饲草的产量和品质,借助公共信息平台,查阅国内外饲草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文献,分析了国内饲草生产现状、供需情况及应对措施。以粮改饲政策和饲草生产现状为依据,论述了发展优质饲草的必要性,提出了今后生产优质饲草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共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江苏地区的鲜食玉米品种苏科糯5号,鲜穗采摘后秸秆继续在田间生长,分别在采穗后1、2和3周取样,研究采穗后秸秆不同节位茎秆、叶片和叶鞘的产量、饲用品质分布及变化规律,为选择鲜食玉米秸秆的适宜收获时间、收割部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采穗后秸秆干物质产量升高,采穗2周后秸秆的干物质产量最高,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含量也达到最高,为39.56%,主要集中在穗位的倒6节及以下节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 WSC)是NSC的主要成分;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随着时间的推迟持续升高,主要集中在基部节位;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含量以上部和中部茎节的叶片中含量高,但随着采穗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带穗的玉米秸秆产量随时间的推迟持续下降,NSC含量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IVDMD)显著低于同时期采穗的秸秆(P<0.01),NDF含量显著高于采穗秸秆(P<0.01)。因此,采穗有利于NSC在茎秆中的积累、干物质产量的提高和饲用品质的改善。在生产中鲜食玉米秸秆的适宜收割利用期为鲜穗采摘后2周,收割高度可控制在倒10节以上。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178-186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苜蓿引种试验广泛,从东北、华东、西北乃至南方均进行了苜蓿的适应性观察研究,同时也对苜蓿栽培生物学、干草与青贮调制技术及饲喂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民国时期,中美农业科技考察团对我国畜牧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发展以苜蓿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提出了建议。在近代,苜蓿与其他作物一样,其西方科学技术乃至本土试验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天山北坡季节牧场牧草营养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天山北坡四季牧场牧草营养动态测定分析,结合放牧绵羊体重变化态势,揭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这一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规律,转变经营方式,揭高冷季饲养水平是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工种草能促进农、林、果、渔、蜂、药材、畜牧业及旅游业的兴旺,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绿化人类环境,是一项加快山区经济建设发展的费省效宏项目。  相似文献   

19.
南方肉牛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南方水热条件充足、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市场对外依存度高、投资资金充足、饲草成本低等肉牛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结合南方肉牛养殖的成功案例,从品种改良、饲草体系建设、放牧与舍饲二元养殖方式、南方高档牛肉生产开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南方肉牛产业发展的途径,提出将南方建设成为继北方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之后的第三个草食畜牧业基地,形成"南方农区牧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