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绿肥在翻压和覆盖两种还田方式下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光叶苕子翻压(VB)、光叶苕子覆盖(VS)、黑麦草翻压(RB)、黑麦草覆盖(RS)和无绿肥(CK)5个处理,测定土壤CO2、N2O、CH4浓度和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累积排放量以及综合增温潜势.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CO2、N2O的排放,不同还田方式(翻压与覆盖还田)及不同绿肥品种对CO2、N2O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覆盖还田较翻压还田显著降低了CO2、N2O排放.培养期内绿肥覆盖处理CO2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比翻压处理降低17.07%~18.55%和8.15%~9.79%;N2O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降低22.91%~38.35%和17.97%~34.39%.在相同还田方式下,不同绿肥品种显著影响了CO2、N2O排放,豆科绿肥还田引起的CO2、N2O累积排放量比禾本科绿肥高8.87%~10.85% 和21.90%~52.42%.各处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MBC、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绿肥翻压还田显著提升了MBC、MBN含量,比覆盖还田高21.42%~40.52%和28.22%~34.23%.综上,绿肥覆盖还田比翻压还田更能有效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人工成本,但是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有待田间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木薯茎叶还田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本试验选择轮作木薯年限达3年的蕉园,采取木薯茎叶100%粉碎还田措施,测定了蕉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理化性质、香蕉长势和枯萎病发病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茎叶还田可显著降低可培养真菌数量F、枯萎病病原菌Foc的数量及总真菌的数量,增加可培养放线菌数量A、总细菌的数量B和碱解氮含量,可培养微生物的B/F、A/F值均增大;土壤的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香蕉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SPAD值均显著增大,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降低至33.9%。说明木薯茎叶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的改善,且有效促进香蕉的生长、降低了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果园土壤中鼠茅草的降解特性及其对氮素供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果园生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但生草对土壤氮素的供应影响是果农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采集的果园生草作物(鼠茅草)的降解特性及其对氮素固持的影响.结果表明,鼠茅草枯萎后,地上部易降解有机碳占51%,鼠茅草难降解部分残留在土壤当中每年增加1 t/hm2的土壤碳固持;施氮肥加快鼠茅草的降解,同时增加其稳定有机碳的相对含量,对土壤固碳量影响不大;鼠茅草枯萎还田后对土壤氮素的固持量为39~65 mg/kg,因此在中低肥力土壤施肥时应适当地补充60~100 kg/hm2氮素,避免微生物和果树争肥,同时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对砂姜黑土无机磷的影响,基于实施多年的秸秆还田与施肥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1)、常规施肥量50%+秸秆全量还田(HN4)、不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0)、常规施肥+秸秆移除(N1)、常规施肥量50%+秸秆移除(N4)、不施肥+秸秆移除(N0)处理,采用田间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剖面分布及累积特点。结果表明,同等化肥施用水平下,秸秆还田较秸秆移除显著提高了土壤Ca2-P和Fe-P的含量,提高幅度最高达219.05%和51.35%,两种形态无机磷占无机磷总量的百分比也显著提高;Ca8-P和Al-P含量整体上有所降低,Ca10-P含量显著降低,无机磷总量有所提高。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无机磷的活化效果随化肥施用量的减少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使土壤Ca2-P、Ca8-P、Al-P和Fe-P含量显著降低。与秸秆移除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促进了Ca10-P等潜在磷源的转化和分解。Ca-P(Ca2-P、Ca8-P、Ca10-P)和Fe-P所占比例最高,为供试土壤无机磷的主要构成形态。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的快速提升,常规施肥量50%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表层土壤Olsen-P的提升,而无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Olsen-P含量的提升无明显效果。土壤Ca2-P、Ca8-P、Al-P和Fe-P与土壤Olsen-P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4种无机磷与土壤Olsen-P关系密切,可能为土壤有效磷的重要来源。因而,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会加速土壤无机磷的耗竭,秸秆还田与化肥合理配施,可通过将缓效态无机磷转化为Ca2-P和Fe-P等高活性无机磷,提高土壤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5.
2011-2013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膜下秸秆还田双覆盖与双垄种植对土壤养分平衡及玉米(Zea may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叠加放大了地膜覆盖增温增湿、秸秆覆盖调温保湿和双垄种植集保水效应,使0-25 cm土层温度和0-100 cm土层含水量比露地平均提高3℃和3.71百分点,有效加速了还田秸秆的腐解与养分释放,第2年即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3年定位试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P、K,以及土壤速效N、P、K平均含量,分别比露地增加了1.19%、3.08%、9.14%、6.78%、6.28%、1.85%和7.10%。水温环境与地力的改善优化了生境,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改善了株高、穗位、双穗率、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和用水效率,使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玉米较露地平均增产64.22%。因此,膜下秸秆还田双垄种植是550 mm降水量半干旱区培肥地力及玉米高效种植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小麦与玉米长期连作、麦后休闲期长、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轮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全量翻压、地表覆盖免耕、地上部收获后根茬翻压、地上部收获后免耕和不复种绿肥并采用传统翻耕)对后茬玉米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复种绿肥相比,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下玉米播前03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11.7%、10.0%,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14.3%、16.2%;抽雄吐丝期,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加17.0%、13.7%,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8.7%、10.7%,为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的玉米地上部植株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明显增加,其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平均提高20.1%、25.8%和17.3%、22.2%,且该条件下玉米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绿肥根茬还田处理。因此,在干旱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绿肥全量翻压或地表覆盖免耕在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时,实现了玉米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动态变化。4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结果表明,NTS可以显著提高耕层0~3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分别比T 增加了4.02%,8.74%,20.51%和31.45%;而NT和TS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效应有一定的阶段性。在空间分布上,NT和NTS 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加深均呈下降趋势;T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后减趋势,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应各异,其中生育时期对脲酶影响最大,耕作方式和覆盖材料对蔗糖酶影响最大,交互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探索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添加腐解剂对旱地耕层土壤碳氮积累及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2015-201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庄浪试验站,实施了以常规种植(CP)、常规种植+秸秆还田(CPS)、常规种植+秸秆还田+腐解剂(CPSD)、全膜双垄种植(FMRF)、全膜双垄种植+秸秆还田(FMRFS)和全膜双垄种植+秸秆还田+腐解剂(FMRFSD)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30 cm土壤有机质(SOM)、土壤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和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土壤容重(BD)和土壤pH,计算了耕层秸秆固存率(CSE)和碳氮积累量。结果表明,FMRFSD通过改善水热环境协同秸秆微生物腐解剂生产增效作用,加速了还田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产生的有机物抵消了土壤有机氮矿化损失,释放的养分补充了作物生长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改善后的水热肥条件又促进作物旺盛生长,使更多的有机物(落叶、根茬)回归土壤,从而显著促进了耕层SOC和TN的积累、提高了土壤TN、TP、TK和AN、AP、AK的含量,尤其是显著提高AP和AK的含量(P<0.05)。与CP比,FMRFSD 3年累计固存了41.17%的秸秆碳, 耕层年均增加SOC和TN贮量0.79 mg C·hm-2和0.04 mg N·hm-2;使耕层TN、TP、TK和AN、AP、AK 含量提高了0.05、0.03、3.05 g·kg-1和10.80、8.90、101.50 mg·kg-1,相应地增加了6.87%、6.94%、15.28%、10.24%、56.69%、55.34%。同时,FMRFSD使土壤BD和pH值分别降低了3.9%和0.2%。土壤碳氮贮量、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增加以及土壤BD和pH 值的降低,增加了土壤供肥能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性状,从而显著提高了肥力。因此,FMRFSD是适合当地的最有效的农田碳氮库土壤肥力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紫云英为南方稻区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在紫云英生育期筛选磷、钾肥适宜配比,明确稻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可为福建稻区紫云英高效栽培与水稻化肥减施提供依据。田间条件下,磷肥(P2O5)设0、15、30 kg·hm-2 3个水平,钾肥(K2O)设0、15、30 kg·hm-2 以及稻秆半量还田替代4个水平,二者完全组合共12个处理,主要测定紫云英盛花期农艺性状、产量、养分含量及截获量。结果表明,与不施磷、钾肥处理(CK)相比,磷、钾肥不同配比的紫云英株高、茎粗、株数、总分枝数最大增幅分别为6.2%、5.9%、8.1%、6.5%,紫云英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分别增幅1.3%~12.8%与1.4%~15.1%,其中30 kg·hm-2磷肥与15 kg·hm-2钾肥配比,紫云英干草产量最高。30 kg·hm-2磷肥与30 kg·hm-2钾肥配比,氮、磷、钾养分截获总量最高,分别比CK提高19.2%、18.8%、25.9%,差异均显著。稻秆半量还田的紫云英增产与氮、磷、钾养分截获效果与15~30 kg·hm-2钾肥用量基本相当。磷、钾肥配施可改善紫云英生长性状并提高生物量和养分截获量,稻秆半量还田能够替代紫云英生育期钾肥施用量。综合产量、养分截获与化肥减施节本因素,福建稻区紫云英以15 kg·hm-2磷肥配施15 kg·hm-2钾肥(或稻秆半量还田替代钾肥)为较优配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减施化肥和配施氨基酸有机肥提高香蕉生长、产量、品质及改善土壤质量,为海南省香蕉产业减肥增效、改善土壤环境提供思路。以“南天黄”香蕉为试材,以农户施肥为对照(CK),设置2个处理:配方肥(减施化肥29%)和氨基酸配方肥(减施化肥36%)。分析各处理对香蕉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户施肥相比,配方肥处理的香蕉产量增加13%,果实维生素C提升25%,土壤碱解氮减少13%;氨基酸配方肥处理的香蕉产量增加30%,孕蕾期株高和假茎围均增加20%,果实维生素C提升32%,土壤pH增加0.6,碱解氮减少36%,速效磷增加50%。因此,减施化肥36%+氨基酸有机肥是适合海南省香蕉产业的减肥增效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 (N0)、120 (N1)、180 (N2)、240(N3)和300 kg·hm-2(N4),测定了小麦各生育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蛋白酶活性,并分析计算小麦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较单施氮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小麦产量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40 kg·hm-2处理最高,较无秸秆还田不施氮处理增产36.92%。2)土壤酶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拔节期脲酶和蔗糖酶以施氮量180 kg·hm-2时...  相似文献   

12.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007年,10茬作物的总产量在ts、nts处理下分别比t提高3.63和1.62 t/hm2,而nt处理则比t处理显著降低2.48 t/hm2。7年后,t、ts、nt和nts处理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5.4%,30.2%, 16.2%和49.5%。总有机碳含量相应提高2.5%,18.7%,11.7%和74.0%,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分别比t处理提高16.0%,16.2%和38.1%;土壤碳氮比在t、ts、nt和nts处理下较之7年前分别降低了11.41%,8.54%,3.91%和2.72%,ts、nt和nts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t处理提高12.6%,20.1%和46.6%,说明秸秆覆盖+免耕均有利于提高该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碳库质量。  相似文献   

13.
藏羊营养缓释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 3类营养缓释弹丸进行体外耐受性试验 ,结果表明 :A型弹丸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碱、耐水、耐磨、耐压功能 ,B、C型次之。将A型弹丸每 2枚分为 1组 ,共分 8组 ,分别称重后 ,经瘤胃瘘管或直接灌服的方法 ,投服给 8只供试羊 ,并且在其降解的第 2 ,8,1 5,30 ,45 ,60 ,75和 90d分别收集被降解后弹丸 ,阴干后称重。结果表明 :A型反刍家畜营养缓释弹丸在羊瘤胃中第 2 ,8,1 5 ,30 ,45 ,60 ,75和 90d的降解率分别为 0 97% ,5 2 9% ,1 6 1 7% ,31 63 % ,34 2 6% ,41 47% ,43 76 %和 49 73 %。据此得出A型弹丸的有效降解率方程符合抛物线模型 :P =-0 0 0 0 9t2 +0 1 63 1t - 0 0 0 52 8,其中P为降解量 ,t为降解天数。由此方程可确定该缓释弹丸的有效降解天数为 60d。 60d内弹丸的降解量方程为P =0 1 0 91t +0 2 875 ,弹丸的降解量与降解天数呈强直线相关 (r=0 9698)。  相似文献   

14.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小麦与玉米长期连作、麦后休闲期长、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轮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全量翻压、地表覆盖免耕、地上部收获后根茬翻压、地上部收获后免耕和不复种绿肥并采用传统翻耕)对后茬玉米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复种绿肥相比,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下玉米播前0~3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11.7%、10.0%,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14.3%、16.2%;抽雄吐丝期,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加17.0%、13.7%,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8.7%、10.7%,为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的玉米地上部植株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明显增加,其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平均提高20.1%、25.8%和17.3%、22.2%,且该条件下玉米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绿肥根茬还田处理。因此,在干旱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绿肥全量翻压或地表覆盖免耕在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时,实现了玉米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苜蓿草地土壤氮矿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12周温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淋洗起始矿质氮、施N和植被覆盖对庆阳黄土高原5龄和9龄苜蓿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无机氮对土壤N矿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去除起始无机氮后,N净矿化率提高了0.05~0.07 mg/(kg·d)。添加外源N肥使5龄苜蓿草地NO3--N含量增加了56倍,N净矿化率提高了200%;9龄苜蓿草地NO3--N含量仅增加了2倍,N净矿化率降低了62.5%。植被覆盖对土壤N净矿化率有显著影响,N净矿化率比对照提高了12~18倍。施N肥且覆盖植被使N净矿化率提高了18~25倍。9龄苜蓿土壤的矿化能力显著高于5龄苜蓿土壤。在草田轮作系统中,苜蓿土壤翻耕后不宜休闲,应立即种植后续作物,可减少雨季土壤表层氮的淋失,提高氮素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啶氧菌酯在香蕉中的残留检测方法,研究香蕉中啶氧菌酯的残留行为,评估其可能存在的膳食风险。采用外标法定量,在添加浓度0.02~1.0 mg/kg范围内,香蕉中啶氧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101.4~109.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4.0%,最小检出量为0.01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2 mg/kg。啶氧菌酯在香蕉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半衰期为7.7~13.9 d,最终残留量的最大值为0.045 mg/kg,在施药60天后啶氧菌酯在香蕉中的降解率大于99.6%。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普通成人啶氧菌酯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35 mg,风险商值(RQ)为0.06,远远小于1,在该试验条件下,香蕉中啶氧菌酯的残留水平不会对普通成人造成膳食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籽粒苋与烟草间作对烟草发育和钾吸收的影响,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分别设置了籽粒苋间作不翻压和45 d后翻压、籽粒苋2行、4行、6行种植的处理,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烟草干物质累积量、钾含量和钾吸收量的差异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和缓效钾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籽粒苋与烟草间作后不翻压还田,烟草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钾含量无显著变化,含钾量增加70%,茎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下降了11%和14%,钾含量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和0.12个百分点,含钾量下降了26%和12%。籽粒苋与烟草间作后翻压还田后,各处理的烟草叶片的钾含量均增加;与对照相比,2行籽粒苋(A2)处理和4行籽粒苋(A3)处理提高了烟草根系、茎和上部叶、中部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钾量,6行籽粒苋(A4)处理烟草、茎、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根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钾量均降低;A2处理的上部叶和中部叶的干物质积累量低于A3处理,钾含量和含钾量高于A3处理。间作籽粒苋处理相比烟草单作,烟草行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土壤缓效钾含量变化不大;籽粒苋翻压还田的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大于不翻压还田的处理;籽粒苋翻压还田后烟草行的土壤速效钾的增加量以A4处理最大,翻压还田20和60 d后分别比对照高91%和35%,其次为A3处理,翻压还田20和60 d后分别比对照高54%和23%。不同处理间籽粒苋钾的表观流向存在差异,A2和A3处理籽粒苋42%~52%钾被烟草吸收,A4处理籽粒苋仅17%的钾被烟草吸收。综合得,烟草-籽粒苋间作可提高烟草叶片的钾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其中以距烟草行1 m处种植两行籽粒苋并于45~55 d时翻压还田的种植模式为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体外法研究无机磷对瘤胃发酵的影响。无机磷在培养液中设0、30、60、90、120、150、200、250、300、350 mg/L 10个水平。体外培养发酵48 h终止培养,测定培养液的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结果表明:无机磷添加水平对48 h总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影响显著(P<0.05),随着无机磷添加水平的提高,48 h总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显著提高(P<0.05),添加水平为200 m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30 mL和54.80%,随后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无机磷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00 mg/L。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陇东黄土旱塬雨养农业区进行的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氮肥减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常规施氮(F,225 kg·hm-2);2)秸秆还田(TS,9000 kg·hm-2);3)F+TS;4)80% F+TS;5)60% F+TS;6)不施肥不还田(CK)。结果表明:与F+TS相比,不同年份秸秆翻压还田与减量20%~40%氮肥配施均表现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大小变化顺序均为80% F+TS>60% F+TS>F+TS>F>TS>CK。其中80% F+TS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F+TS增加9.9%、8.2%,较CK增加46.9%、52.4%,60% F+TS较F+TS增加2.6%、3.7%,较CK增加37.2%、46.1%。同时,秸秆翻压还田与减量20%~40%氮肥配施提高了春玉米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改善了产量性状和拔节期玉米光合性能及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因此,在陇东黄土旱塬雨养农业区,60%~80% F+TS处理即秸秆翻压还田与氮肥减量20%~40%的配施方式是该地区最优施氮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苹果(Malus pumila)园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尼龙袋法将新鲜的白三叶覆盖和埋置到苹果园中,分别在白三叶降解1、3、6个月时,利用Biolog微平板法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均可使苹果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0.05),微生物的多样性除6个月外显著增加、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显著降低(P0.05),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且覆草处理大于埋草,同时,白三叶降解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返园方式间主要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有差异,而导致不同降解时间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差异的主要是糖类。说明在苹果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而覆盖白三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埋置白三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