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al Binding Protein ,SREBPs)是细胞核内调控脂代谢的重要转录因子,其在细胞核内通过结合下游靶基因调控区的顺式作用元件来参与转录过程,进而调控脂代谢,包括调控体脂的沉积和乳脂的合成。本文综述了SREBPs的结构与功能、SREBPs参与的生物学路径及SREBP1参与牛科物种体脂沉积和乳脂合成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牛SREBPs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SREBPs)可以激活与乳脂合成密切相关的胆固醇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综述了SREBP在胆固醇代谢中的作用,初步构建了胆固醇-SREBP系统模型,以阐明细胞内胆固醇平衡调节的机理及其对乳脂合成代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是主要的调节胆固醇、脂肪酸及三酰甘油(TG)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脂肪合成和吸收关键基因的表达。试验概括SREBPs的结构及其受胰岛素和维生素A调控的过程,并对当前SREBPs功能抑制的研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SREBPs的抑制可成为治疗II型糖尿病、胰岛素耐受性、脂肪肝及动脉硬化(AS)等一系列代谢疾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发现的与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肝X受体(LXRs)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这些转录因子通过对脂类代谢基因的调节,从而在维持机体的脂代谢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转录因子的深入研究,以其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相继被开发出来,广泛应用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脂代谢障碍性疾病的防治,并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论文通过综述肝脏脂质代谢关键转录因子的调控靶基因、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旨在促进肝脏脂质代谢关键转录因子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新药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阐述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SREBPs)的结构、分类和基因定位 ,然后叙述SREBPs的组织表达差异性及其所引起的不同动物脂肪生成的组织差异性 ,最后叙述了SREBPs的调控机理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伟  王继文 《中国家禽》2005,9(Z1):192-195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sterol regulatorv element bingding proteins)是真核细胞内调节脂质合成的关键核转录因子。新合成的 SREBPs是一种没有活性的前体蛋白,通过两个跨膜α-螺旋结合在内质网上,必须由内质网转运到高尔基体后,才能加工成有活性转录因子——核  相似文献   

7.
动物脂肪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其调控机制较为复杂.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是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它能与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激活靶基因转录,介导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反馈调节,在脂肪酸合成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对SREBP1基因以及其调控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认识脂肪代谢机理,为猪肉质品质的改良提供完善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提高对人类脂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等的认识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转录因子SREBP1基因及其调节的几个靶基因的研究进展,以便于对SREBP1基因以及其靶基因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Adipocyte Deter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1,ADD1),又称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ging Proteins-1c,SREBP1-c),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作为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与SREBP-1α和SREBP-2一起调控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并通过对葡糖激酶(GK)转录调控介导胰岛素,参与肝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动态平衡.研究表明,ADD1基因多态性与猪肌内脂肪、皮脂率和屠宰率显著相关,ADD1基因很可能是影响猪肉质、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对脂类代谢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通过脱乙酰作用能抑制脂肪生成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转录活性,从而抑制脂肪细胞分化,降低脂肪沉积,促进脂肪动员。SIRT1通过调节脂类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SIR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SIRT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减少脂肪合成,加快脂肪分解,降低脂肪的沉积量。本文主要综述了SRIT1通过相关转录因子与信号通路对动物脂类代谢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动物的脂类代谢及改善肉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是脂肪合成基因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又称脂肪细胞决定和分化因子1。SREBP-1c主要在动物肝脏和脂肪细胞中表达,是脂肪代谢中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它可以通过调节脂肪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动物体内的脂肪合成。本试验设计合成了SREBP—1c的siRNA,通过脂质体转染将siR...  相似文献   

11.
乳脂是一种高质量的天然脂肪,是牛乳的主要营养成分。乳脂率是衡量牛奶品质优劣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奶牛业的不断发展,奶牛的产奶量日益提高,但乳脂率却未见增长。通常情况下牛奶的乳脂率为3%~4%,产奶量与乳脂率之间呈相互制约关系,如何提高乳脂率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为深入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介绍了乳脂组成及合成机理,并从日粮、瘤胃微生物及遗传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奶牛乳脂合成的因素。同时作者还对影响奶牛乳脂合成的重要功能基因(SREBPs、PPARs、CIDEC基因)及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乳脂合成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网络调控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基因参与,研究各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可为人工调控乳脂合成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日后泌乳生物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乳蛋白前体物主要有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等。氨基酸不仅能影响乳腺内乳蛋白的合成,而且对乳脂的合成起一定的调控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氨基酸在乳脂合成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并从乳腺对乳脂前体物的摄取规律、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角度综述了氨基酸对乳脂合成的可能机理,为进一步研究乳脂合成机理及改进牛奶营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曹越  李大彪 《中国畜牧兽医》2021,48(8):2778-2786
乳脂肪是高质量的天然脂肪,其可为人类提供营养和能量,在各种膳食脂肪和油类中,是最容易被消化吸收的。乳脂肪是在乳腺中由从头合成或外源摄取的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形成的一种脂类物质,其含量的高低关系着牛奶品质的优劣和乳制品的加工特性。在奶牛的泌乳周期中,乳腺泌乳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内分泌腺分泌的多种激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脂的合成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作者介绍了氢化可的松、催乳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4种泌乳相关激素对BMECs乳脂肪合成的调控机理,即从乳脂合成适宜的激素添加量、激素对乳脂球形态的影响方面初步阐释其调控作用,并从乳脂合成的关键酶及转录因子、激素对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方面深入阐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研究泌乳相关激素对奶牛乳腺内乳脂肪合成的调控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奶牛乳腺中乳成分前体物对乳成分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成分的含量及组成直接影响牛乳的品质.本文主要综述了乳腺中乳成分前体物对乳糖、乳蛋白质和乳脂等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乳脂和乳蛋白质产量,改善牛乳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乳脂肪受日粮因素的调控的可塑性大,CLA是乳脂肪中的一种微量不饱和脂肪酸,影响乳脂肪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CLA最初发现于奶牛瘤胃,但牛奶中CLA主要通过乳腺组织Δ9去饱和酶作用于trans11C18∶1而内源合成。研究结果表明,日粮因素、动物个体间的差异和动物组织间SCD酶活性的差异是影响乳脂CLA合成的关键因素。作者针对影响trans11C18∶1和Δ9去饱和酶的因素对CLA合成调控因素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17.
乳脂肪不仅是牛乳的主要成分之一,同时乳脂肪含量也是评价牛乳质量的重要指标。乳脂肪的合成涉及到日粮营养物质通过奶牛机体转化为乳营养成分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受日粮配方、遗传背景、生理状态、瘤胃微生物等多方面的影响。瘤胃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合成的酶类对日粮进行降解,进而对乳脂肪合成前体物质的生成和利用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乳脂肪前体物质合成不足可以引起牛乳中乳脂肪含量的降低。现主要阐述乳脂肪的合成机理以及瘤胃微生物对乳脂肪合成前体物质的影响,旨在为提高牛乳中乳脂肪含量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urgical procedur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n epithelium-free mammary fat pad (cleared mammary fat pad; CFP) in ewes. At 7 to 10 d of age, ewe lambs (n = 43, mean BW 9.2 +/- .2 kg at 14 d) were sedated and one mammary gland was locally anesthetized. An incision circumscribing the base of the teat was made and blunt dissection was performed through the extraneous mammary fat pad tissue to enable the parenchyma and teat to be wholly removed. Failure to completely remove the epithelium enabled it to regenerate and grow into the mammary fat pad. Mean diameter of the parenchymal rudiment at 7 to 10 d of age was 8.9 +/- .5 mm (range of 5 to 16 mm). The excision site was closed with wound clips and recovered lambs returned to their dams. The contralateral mammary gland remained intact, allowing it to undergo normal development. Live weight gain was unaffected by this procedure. Ewes were subsequently slaughtered in groups at various stages of prepuberty, puberty, gestation, and lactation. Of 39 operated glands recovered, only one demonstrated epithelial outgrowth within the CFP. Parenchyma within the contralateral, intact gland underwent phases of rapid growth in prepuberty, puberty, and late gestation and was capable of milk synthesis after steroid induction or parturition. Change in weight of the CFP paralleled that of the intact mammary gland to 100 d of pregnancy. Sham CFP surgery was performed on four additional ewes wherein the parenchyma was completely excised and immediately replaced. Sham-operated epithelium populated the mammary fat pad and synthesized milk that could be expressed from the teat. A CFP in sheep will be a useful model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local growth regulatory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ruminant mammogen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