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香蕉交脉蚜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束顶病(Banana bunchy top virus)是严重的香蕉病毒病害。系统侵染种苗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querel)是二次传播媒介昆虫。1985—1990年作者研究了交脉蚜的传毒、繁殖速度。调查蕉园生态系中蚜虫的种群动态和寄主范围,实验药剂防治效果,并据此探讨了香蕉交脉蚜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根据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香蕉线条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BSV)3种病毒核酸保守序列设计相应特异性引物,通过体系优化,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香蕉束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香蕉线条病毒的多重PCR体系。  相似文献   

3.
香蕉折叶型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南宁地区香蕉产区发生了香蕉折叶型病害 ,经过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 ,并与常见的香蕉果实炭疽菌进行形态学及致病性比较 ,确诊该病是由香蕉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 Curt) Arx.侵染而引起的香蕉折叶型炭疽病  相似文献   

4.
伍灿林 《植物检疫》1991,5(2):135-136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繁育香蕉种苗是解决香蕉生产种苗紧缺问题和迅速推广良种的有效途径。最近几年,国内已有不少单位生产香蕉试管苗,而且有的颇具规模。如广东省便有十多个单位生产香蕉试管苗,有的年生产几十万株甚至一百多万株。但是由于现有设备条件、生产措施和现有繁育技术所限,组织培养材料仍有可能带有危险性病害(主要是病毒病)。培养材料一旦带有病毒病,香蕉试管苗生产厂就会成为香蕉病毒病的传播源。有的单位  相似文献   

5.
香蕉品种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菊欧文氏杆菌香蕉致病变种[Dickeya paradisiaca(原名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 pv.paradisiaca)]引起的香蕉细菌性软腐病是我国新入侵的毁灭性香蕉病害,应用抗病品种将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方法.采用离体叶片法和盆栽法相结合的筛选方法对39个香蕉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表现高抗(HR)的品种为‘皇帝蕉’,抗病(R)品种为‘红河矮’,中抗(MR)品种为‘矮脚遁地蕾’和‘龙州中把’.离体和盆栽鉴定结果与品种田间抗病性一致,可有效、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收集成熟与未熟香蕉的挥发性物质,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二者的化学成分进行种类和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香蕉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成熟香蕉中共检测出30种气味挥发性物质,而未熟香蕉中共检测出17种气味物质,且有多种化合物在成熟香蕉中存在而在未熟香蕉中未检测出。如成熟香蕉中的乙酸异戊酯、丁酸异丁酯、丁酸丁酯、2-庚醇-乙酸酯、异戊酸异戊酯、戊酸异戊酯和乙酸辛烯酯等7种物质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未熟香蕉1以上。推测这些物质可能是成熟香蕉引诱桔小实蝇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7.
香蕉象甲和香蕉根线虫是坦桑尼亚南部高原地区作为重要食用作物—香蕉的主要害虫,采用精耕细作和施用卡巴呋喃可作为其防治措施。《克线磷0》的防效正在试验中。筛选抗病虫品种并与正从事香蕉抗性研究的国际组织合作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香蕉叶斑病是香蕉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县发生普遍,病害流行期危害严重.被害的香蕉植株,蕉叶枯死,果实瘦小,产量损失达3—5成,影响了香蕉产量和质量.为选择较好的药剂防治,1989年,我们在广东阳江市阳东精细化工厂的协助下,应用该厂产品胶氨铜进行防治香蕉叶斑病的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材料与方法供试药剂有:14%胶氨铜(广东阳江市阳东精细化工厂产);70%甲基托布津(日本产)和25%多菌灵(江苏镇江农药厂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香蕉枯萎病菌菌株FOCAAA9(来自香蕉)和FOCABB1(来自粉蕉)进行培养试验和接种试验;在含粉蕉和香蕉组织浸提液的培养基上2个菌株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度、孢子形态、大小型孢子比率和产孢量显示出差异;接种结果FOCAAA9能侵染香蕉(MusaAAA)品种巴西蕉、红香蕉和台蕉引起枯萎病,而FOCABB1对3个香蕉品种无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侵染香蕉和粉蕉的古巴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E.F.Smith)Snyder]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自福建各地蕉区的不同香蕉束顶病毒株类型之间致病性和介体蚜虫的传病率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依其在香蕉品种台湾蕉和Williams上的反应、香蕉交脉蚜的传病率、毒株类型之间的交互保护和血清学测定结果等,把香蕉束顶病毒区分为BBTV-S(重型)和BBTV-M(轻型)两个株系。
BBTV-M和BBTV-S均能引致香蕉叶片上的青筋症状,两者在血清学上有密切关系,但BBTV-M仅引致植株产生少量青筋,而BBTV-S除引致香蕉植株上有大量青筋之外,还引致严重矮化、束顶以及轻度黄化,BBTV-M的潜育期较BBTV-S明显长,香蕉交脉蚜对BBTV-S的传病率大大高于对BBTV-M的传病率,BBTV-M对BBTV-S有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香蕉线条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BSV)引起的香蕉线条病,严重影响了香蕉产量及种质资源交流。本研究根据BSV ORF Ⅲ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了BS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法检测BSV时,与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无交叉反应;不论是检测质粒DNA还是香蕉病株总DNA,其灵敏度都比普通PCR高,检测质粒DNA的灵敏度比普通PCR高100倍,检测香蕉病株总DNA的灵敏度比普通PCR高10倍,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我国主栽的不同香蕉品种‘大蕉’、‘粉蕉’和‘粤优抗一号’香蕉组培苗中BSV的浓度,发现不同品种BSV传递规律不同。‘大蕉’第3代、第9代组培分化芽中BSV含量较原代显著减少;‘粉蕉’中BSV含量随继代数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粤优抗一号’中BSV含量随继代数增加呈增加趋势。BSV在‘粉蕉’、‘大蕉’和‘粤优抗一号’第10代到第12代组培苗中以顶部第1片或(及)第2片叶中含量最高。直接结合PCR分析初步表明不同品种在原代和组培至第12代,其植株中的BSV均为游离状态。本文通过对带毒香蕉组培苗中BSV的含量监测,明确了BSV在不同品种带毒香蕉组培苗中的传递和分布规律,为研究BSV与寄主互作及BSV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冯岩  曹莉 《植物检疫》1999,13(3):26-27
香蕉花叶病(又称香蕉花叶心腐病)是我国南方香蕉生产上的一重要检疫性病害。在早些年的香蕉生产中,广东省的首要病害是香蕉束顶病,对香蕉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但这几年,香蕉花叶病的危害比香蕉束顶病更加严重。而在我国过去并没有香蕉花叶病的发生,只是1974广东...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农药助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在香蕉上使用的安全性,于2009-2010年在海南采用田间试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研究了NPnEO及其降解产物壬基酚(NP)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NPnEO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8.8~12 d和6.9~8.5 d,而其降解产物NP在香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18 d和24~26 d。在香蕉收获期,NPnEO及NP在香蕉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通过计算得出每人每天从香蕉中所摄入的NP仅为0.09 μg,风险商值(RQ)为0.003,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4.
香蕉内生枯草芽孢杆菌EBT1对香蕉生长和抗枯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香蕉内生枯草芽孢杆菌EBT1对香蕉生长和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研究了EBT1培养液对台蕉2号(AAA)丛生芽增殖及再生苗生长的影响,并测定香蕉苗对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孢子及其毒素的抗性。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0%(v/v)EBT1培养液能明显提高丛生芽的增殖、苗株重、假茎高、抗毒素和抗病能力,并增加香蕉苗保护酶SOD、PAL、POD、PPO和CAT活性。在EBT1培养液全程诱导、增殖诱导和生根诱导中,全程诱导对香蕉苗生长及其抗性的诱导效果最好,增殖诱导次之,毒素处理1~7天后,源于EBT1培养液全程诱导处理的香蕉苗酶活水平较高,其5种保护酶活性峰值分别为对照的3.82、1.18、1.50、2.70和1.52倍。  相似文献   

15.
香蕉枯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破坏香蕉维管束的全株性土传病害。本研究旨在探讨香蕉枯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和遗传多样性。以30株采自我国广西的香蕉枯萎病菌,16株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和我国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地的香蕉枯萎病菌为对象,采用伤根灌淋法测定香蕉枯萎病菌的致病力,然后用筛选到的ISSR引物对46个香蕉枯萎病菌菌株和4个对照菌株(3个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和1个茄腐镰刀菌)进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广西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FOC1)8株,致病力强、中、弱类型比例分别为62.5%、12.5%和25%;广西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4)22株,致病力强、中、弱类型比例分别为18.18%、63.64%和18.18%。14条ISSR引物扩增出237个条带,多态性条带161个,多态性比例为67.93%,遗传相似系数0.76~0.96。聚类分析显示,以遗传距离0.80为阈值时菌株被分为8个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4%、10%、60%、16%、4%、2%、2%、2%。第三类群全部为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第一、二、四和五类群总量的70.59%为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第八类群为香蕉枯萎病菌3号生理小种。结果表明,在香蕉枯萎病菌与寄主协同进化中,广西的FOC1和FOC4出现明显致病力分化。1号生理小种的遗传多样性比4号生理小种丰富。广西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与海南、广东的FOC4遗传相似性较高。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类型与遗传多样性相关。致病力变异与遗传多样性无相关性。研究结果对香蕉枯萎病菌种群扩张机制探讨、遗传动态分析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香蕉花叶病的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分离自香蕉病株的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毒株(CMV-B)和烟草花叶病毒香蕉毒株(TMV-B)制备抗血清,其效价As-CMV-B为1:5000,As-TMV-B为1:8000。用这两种抗血清检测香蕉花叶病,间接ELISA和PAS-ELISA法可检测香蕉病叶汁液的最大稀释度均为1:1280,健叶汁液无非特异性反应,Dot-ELISA可检测病叶汁液的最大稀释度为1:640,健叶汁液在稀释度为1:20时有轻度非特异性反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田间香蕉病株和香蕉试管苗标样共158份,其中CMV的带毒率为58%,TMV的带毒率为19%,二者复合感染率为8.5%。  相似文献   

17.
香蕉镰刀菌冠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蕉镰刀菌冠腐病由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亚粘团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及双胞镰孢(F.dimerum)引起,其中半裸镰孢致病力最强。4种镰刀菌均由伤口侵染,香蕉在采收、包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机械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香蕉冠腐病原镰刀菌不存在潜伏侵染。目前利用聚乙烯袋进行香蕉常温防腐保鲜,冠腐病严重发生不仅和机械伤、温度有关,而且与袋内湿度、CO_2浓度高低也有密切的关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多脂介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高脂膜水乳剂:水为1:5:1000)浸蕉梳1分钟,防效高达90—100%。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云南香蕉、芒果及花卉大面积种植、种苗的大量引进及香蕉穿孔线虫的适生性研究结果等方面,阐述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传入云南的风险,并提出了应对这种风险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枯菌2号小种引起的香蕉细菌性枯萎病(moko disease)是香蕉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为指导香蕉细菌性枯萎病的预防控制和制定相关的检疫政策,该研究根据EPPO公布的香蕉细菌性枯萎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资料,分别采用GARP和MAXENT两种预测模型对其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域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GARP和MAXENT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香蕉细菌性枯萎病菌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域集中分布于东南部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浙江、湖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高风险适生区域包括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福建和云南省.  相似文献   

20.
香蕉假茎细胞对枯萎病菌不同小种及其粗毒素的病理反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1号小种和4号小种及其粗毒素分别接种香牙蕉和粉蕉的组培苗及离体假茎后,用组织切片法观察香蕉假茎细胞的病理反应,以探明香蕉枯萎病菌不同小种及其粗毒素的致病作用。结果表明,枯萎病菌不同小种人工接种仅能感染相应的香蕉种类,但不同香蕉种类的离体假茎细胞用不同小种接种及其粗毒素处理,均产生褐变等病理反应,且病变程度不存在小种间的差异。表明枯萎病菌不同小种对香蕉不同种类的致病力差异可能与存在其它致病因子或专化性识别的因子有关。同时证实了病菌不同小种的毒素对蕉类不存在着选择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