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金丁剖面黄土地层410组土样的磁化率、粒度和有机碳的测试数据,并结合年代学数据资料,对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的古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黄土剖面较完整地记录了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其末次冰期沉积由2层厚层黄土夹1层弱土壤化古土壤组成,其中L1 SS1又可分为3层古土壤夹2层黄土;末次冰期期间,该区经历了3个气候变化阶段:干冷-温凉湿润-干冷的过程,气候变化由L1-3的显著干冷到L1-2的气候较为温凉湿润,再到L1-1的显著干冷气候变化,且气候变化的时间节点大约在43.0ka和27.4ka.  相似文献   

2.
近50年祁连山西段夏季气候变化对冰川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祁连山西段3个地面气象站历年夏季降水、气温及探空资料,建立祁连山西段山区的降水、气温序列。分析近50年来,祁连山西段山区夏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冰川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山西段山区夏季气温1957-1969年呈下降趋势,1970-1982年是最低时段,1983-1999年为持续迅速上升时段;夏季降水20世纪60年代较少,70-80年代较多,90年代又处于下降趋势,但较60年代多,2000年以后有上升趋势;冰川变化分3个阶段:1957-1967年为强消融期,1968-1985年为积累期,从1986年开始又进入消融期,尤其是1994-2003年消融不断加强。夏季雪线1957年至60年代较高,70-80年代雪线最低,90年代雪线升高,进入21世纪气温、雪线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3.
用洛川黄土中碳同位素重建140万年以来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洛川黄土剖面,通过密集采样,做出从第三纪红到整个第四纪黄土地层的碳同位素分析。1δ3C曲线可与大西洋深海钻孔DSDP607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南极氘温度详细对比。S5上有一个特别突出的负高峰,1δ3C=-16.615‰,是气候最温湿的阶段。S0、S1、S4、S8、S9的δ13C峰值在-5.85—-10.00‰之间,是一般间冰期阶段。峰值在-8.72—-6.95‰的S2、S3、S6、S7等对应的是温干的间冰期。L1、L2、L5、L6、L8、L9的1δ3C在-3.7—-2.27‰之间,是一些极冷的冰期。因此,黄土1δ3C是一个灵敏的替代性古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1,他引:34  
根据我国北方63个代表站点(1961-1995)的气候资料,在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现状的基础上,选用了合适的指标和计算方法,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农牧交错带界限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降水不变,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现有的农牧交错带将东南移,范围扩大;同时气候生产力可能下降。而在温度升高、同时降水增加的气候情景下,农牧交错带的移动变缓,甚至不变,视降水的情况而定。降水增加能部分或完全补偿因温度引起的气候生产力的下降,气候生产力甚至有可能增加。降水是决定农牧交错带位置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但未来干热的气候趋势有可能使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变得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5.
适宜的气候要素是保障东北春玉米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的基本条件。依据温、光、水气候要素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分别构建温度、日照和降水适宜度模型,引入有效降水提高模型精度,再基于有效降水和实际降水将三种气候要素耦合建立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Ⅰ和模型Ⅱ,并利用1994—2013年有效气象、物候数据和2003—2010年像元尺度大田玉米生长状况时序遥感监测信息对海伦和泰来两个典型东北农业台站进行模型测试检验,将最适用模型应用于东北三省玉米典型种植区以估算2008与2009年25个站点不同生育期各气候要素适宜度。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有效降水的模型Ⅰ”所估算的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与NDVI、EVI的相关系数(0.58、0.29)均优于“基于实际降水的模型Ⅱ”(0.52、0.18),融合有效降水信息的模型Ⅰ更能有效捕获气候要素对春玉米生长胁迫现象。应用结果显示,模型Ⅰ估算的2008和2009年东北春玉米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分别为0.67和0.56,与该地区2008年春玉米实际产量高于2009年表现一致;两年间东北三省春玉米各气候要素适宜度总体表现为温度>日照>有效降水;辽宁与吉林的温度、有效...  相似文献   

6.
北方牧草种子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我国北方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对牧草种子生产的适合性问题。重点分析了辐射、温度和降水对牧草种子生产的影响。作者认为 ,北方的高辐射能气候条件对种子生产是一个有利的因素。温度和降水虽能满足大多数北方牧草物种的种子生产需求 ,但多变的气候和水、热不同步是限制种子生产的主要问题。根据对北方气候特点和主要牧草植物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作者提出了北方牧草种子生产的区划并就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冬小麦温度、降水、日照隶属度模型和气候适宜度模型,分别计算了河北省冬小麦1960~2005历年全生育期和各发育期的温度隶属度、降水隶属度、日照的隶属度和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河北省冬小麦温度隶属度和日照隶属度较大,光热资源一般条件下能够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要求,降水隶属度较小,降水条件是冬小麦产量形成的限制因素.冬小麦气候适宜度为下降趋势,10年下降速率为0.012.冬小麦各发育期气候适宜度以分蘖期、返青期、拔节期变化幅度较大,这与河北省的天气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及其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为河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与其它作物相比对气候比较敏感.选取河北省25个棉花县,对棉花各个发育期气候适宜度及其时空分布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棉花从播种到吐絮降水适宜度比温度、日照适宜度明显偏小,尤以播种期和吐絮期最小,且变异系数最大.日照适宜度从播种到吐絮变化不大,较温度和降水适宜度高.多年适宜度的变化趋势为:温度适宜度缓慢上升,降水适宜度缓慢下降,日照适宜度在明显下降,气候综合适宜度同降水一致,在缓慢下降.降水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北部棉区,低值区分布在黑龙港流域的部分地区;温度适宜度低值区在唐山大部,高值区在黑龙港流域;日照适宜度低值区在西部太行山丘陵棉区,高值区在东部棉区.  相似文献   

9.
近50年陕甘宁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根据陕甘宁地区气温、降水和蒸发量资料,运用回归分析、趋势分析和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该区1955-2004年的气候演变过程,比较不同气候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特别是退耕还林近5来气候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50年来年均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冬春温增幅较大;降水呈减少趋势,夏秋季降水急剧减少;蒸发量减少。近5年来,温度保持在较高水平,秋冬季降水有所增加,降水变率增大。最后,初探了陕甘宁地区气候变化的原因,肯定该区仍处于暖干期,指出气候变化特征对该区生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咸阳苹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咸阳12个(区)县自楚站到2009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温度、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咸阳苹果产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明显.主要表现为温度升高;降水、日照减少;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气侯变化对苹果生产的影响表现在:气候变暖使得果树物候期提前;暖冬导致病菌孢子和虫卵的越冬基数...  相似文献   

11.
近10 a来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被认为是监测地区或全球植被和环境变化的最有效指标。基于2000-2011年250 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气候资料,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祁连山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祁连山植被覆盖总体上自西向东递增,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西部植被覆盖增加,增加面积为79 149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52.93%;东部植被覆盖减少,减少面积为22 865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11.09%。近10 a来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生长季各月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增加是祁连山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较高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6、7月NDVI分别与前期1月和前期2月的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和0.684;8、9月NDVI分别与当月、前期1月的气温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和0.829。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ee-ring width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the climate factors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a conversion equ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the tree-ring width since 1899 was reconstructed. The results of cross ver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onversion equation is stable and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are reliable. The result of reconstructed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the remarkable fluctua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dry-to-wet variation before the 1940s. The smaller fluctuation and high frequent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40s-1980s and after the 1980s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precipitation became high periodic extent and low frequ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ere some coincidences with the climate change in Changling Mountains, Helan Mountains and the east of Qilian Mountains. The relatively dry periods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1920s to 1930s,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2004 to 2006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accelerated the desertification, while the relatively humid period during the periods of the 1910s-1920s, 1930s-1940s and 1990s is favorabl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to weaken the climate warming and drying. The perio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since 1899 are approximately 2-4 years, 5-7 years and 10 years.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变化及其区域气候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积雪的动态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祁连山位于河西走廊南侧,是甘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关键区,其积雪的动态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祁连山积雪面积发生了变化,文中利用EOS/MODIS、NOAA资料以及气象资料,应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提取像元内积雪所占比例,分析祁连山积雪面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祁连山区的逐时、逐日降水资料和山丹军马场大黄沟的云杉树轮宽度资料,研究祁连山区的降水时空变化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海拔高度对该地区降水有较大影响,并且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夜间;近40 a来,该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出现了增加趋势,增加幅度达1.25 d/10 a。利用一元二次回归模型重建这一区域200 a以来的降水历史序列。分析表明:整体上19世纪降水比20世纪更加丰富,20世纪初降水出现了突变特征,并逐渐趋于干旱,在20世纪20、30年代曾有严重的旱灾发生,这与该时期在我国北方大范围的干旱事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西段河流水系包括疏勒河流域和苏干湖流域,有时归并为疏勒河流域。疏勒河靠近欧亚大陆"旱极",降雨稀少,平原地区降雨量仅50 mm,山区降雨量随高度增加,最大可达170 mm左右。虽然雪线较高,因山体高大,西段祁连山冰川发育,雪冰融水在河川径流中占比重最大。随着气候向暖湿转型,降雨有增加趋势,雪冰融化速度加快,河流出...  相似文献   

16.
亚洲中部高山降水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中亚高山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不同尺度下干旱区水文循环的研究,分析了亚洲中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地区18个站点的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结果表明: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较为明显,表现出夏半年高、冬半年低的变化趋势。3个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除昆仑山外,天山和祁连山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均低于全球大气降水线,说明这些地区的降水受到较强的蒸发影响。研究区各站点降水稳定同位素均呈显著的温度效应,区域内降水量效应不明显。春、夏季昆仑山地区3站点的降水δ18O高程效应较明显,降水δ18O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其余地区没有明显的高程效应。除昆仑山地区西合休外,亚洲高山地区氘盈余(d值)总体表现出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1982-2003年8 km分辨率的 NDVI数据集,分析了祁连山区植被覆盖的年、年际、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区植被覆盖总体上自东向西递减,其年变化NDVIm都为单峰型;祁连山区各段植被覆盖的年际NDVIy、年代变化NDVIn趋势有所不同:祁连山西中段植被的NDVIy 变化趋势基本相似,20世纪80年代变化较平稳,90年代变化幅度最大,1995年以后植被明显开始增加,祁连山东段植被的 NDVIy 从1982年开始呈增加趋势,直到1997年以后下降;祁连山西中段1982-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3年5个阶段植被的 NDVIn最大值出现在2001-2003年,最小值出现在1991-1995年,而祁连山东段最大值出现在1996-2000年,最小值出现在1982-1985年;祁连山各段5~9月植物生长期植被的NDVIpy,NDVIpn变化与年的NDVIy,NDVIn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18.
在综述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文献中所包含气候信息的地理一致性。就气温而言,基于阿尔泰山北部湖芯、树轮和冰芯重建的气温序列真实记录了北半球的重要气候事件,包括罗马最适宜期(0—400年)、黑暗时代冷期(400—600年)、中世纪暖期(800—1200年)、小冰期(1400—1860年)和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由太阳活动主控的太阳辐射变化是过去2 000 a来阿尔泰山北部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过去150 a来大气CO2的增加是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升温的主导因素。就降水而言,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的降水变化趋势显示,高降水时段出现在0—450年、600—800年、1050—1300年、1650—1860年,低降水时段出现在450—600年、800—1050年、1300—1650年、1860—2000年。此外,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并不支持所谓的“暖干—冷湿”水热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9.
Yinge LIU 《干旱区科学》2019,11(4):537-550
Mountain glacier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is paper, 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sponses of glaciers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1960-2017 in western China by the methods of least square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minimum temperatur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western China at the rates of 0.32°C/10a, 0.48°C/10a, 0.39°C/10a, and 11.20 mm/10a,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wind speed, hours of sunshine, snowfall, and snowy days displayed decreasing trends at the rates of -0.53 m/(s?10a), 3.72 h/10a, -2.90 mm/10a, and -0.10 d/10a,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percentage of glacier area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0.42%, and the average glacier area decreased by 2.76 km2/a. Meanwhile, glacial shrinkages were greater in the Altay Mountains, Tanggula Mountains, and Qilian Mountains than in the other mountainous regions. Glacier accumulation decreased while melt volume increased at a rate of 2.7×104 m3/a. The area of melt volume was 1.3 times that of the glacier accumulation area. The glacier mass balance (GMB)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at a rate of -14.0 mm/a, whereas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ELA)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t a rate of 0.5 mm/a. After 1997, the mass was smaller than -500.0 mm, indicating a huge loss in glaciers. Furthermo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A and GMB and various climatic factors were established.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hereas wind speed and snowy days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GMB. Snowy days also exhibited a remarkab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LA. The strong warming trend and less snowy days were thought to b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glacial melting, whereas the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and reductions of sunshine hours and wind speed might slow glacial mel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