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吴楠  张元明  潘惠霞 《干旱区研究》2012,29(6):1032-103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衣结皮对放牧踩踏干扰及其所引起的生境异质性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① 放牧踩踏干扰主要集中于结皮层(0~5 cm),随机调查的样方中,90%的样方干扰率均低于30%,生物土壤结皮(BSCs)破损尚处于较安全的范围;② 放牧踩踏干扰降低了BSCs总盖度,不同类型的结皮对践踏干扰的反应具差异性,其中,真菌-藻类共生形成的地衣结皮与干扰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干扰率>30%的样方中,抗风蚀能力较强的苔藓结皮、地衣结皮盖度均显著低于未受干扰样方,地衣共生体的破坏导致真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③ 有机质、土壤容重等土壤理化指标均与干扰率呈负相关,干扰率>30%的样方中各指标均低于未受干扰样方。其中,土壤容重是对放牧干扰比较敏感的指标,与地衣结皮盖度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流沙盖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沿线均采用高矿化度咸水灌溉,土壤盐分是该线新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长期灌溉条件下土壤表层盐分与土体内部盐分差异性,在沙漠公路定点采样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对土壤盐结皮层与盐结皮层下(0-100cm)土层电导率、全盐量的关系、盐离子含量、各土层盐离子间相关性关系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结皮层土壤盐分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沿线不同层次土壤pH均呈碱性,处于弱变异程度,相比较盐结皮层更趋向于碱性。长期高矿化度水灌溉下,盐结皮层土壤盐分离子与结皮层下(0-100cm)盐分离子在剖面出现显著分异。盐结皮层以NaCl、CaSO4、MgSO4、MgCl2等盐类为主,而盐结皮下土壤以NaCl、Na2CO3、MgCl2、MgCO3盐类为主。这是极端干旱区长期高矿化度水灌溉下盐分离子淋溶-积聚的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3.
对民勤绿洲-沙漠过渡带中固定白刺沙包、半固定白刺沙包、半固定梭梭沙丘和流动白刺沙包中0-20cm土层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沙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类群组成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一类型沙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不规律;2)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依次排列为:半固定梭梭沙丘>半固定白刺沙包>流动白刺沙包>固定白刺沙包;3)结皮层厚度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对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没有显著影响,而灌木植物覆盖度对土壤微生物总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在半固定人工梭梭林沙丘中数量最多,可见,营造梭梭灌木林对固沙及沙丘土壤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寒地区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沙表生物结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我国高寒地区荒漠化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生物结皮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沙质荒漠化地区,通过人工植被恢复,土壤生物结皮的形成是荒漠化土壤得以固定的基础,沙丘的固定时间不同,结皮层的特性有很明显的差异:①随固定时间变长,结皮层的土壤颗粒组成细化.结皮层砂粒总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1~0.25 mm砂粒的含量逐渐降低,0.25~0.05 mm砂粒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0.05~0.02 mm砂粒的含量在逐渐升高,粉粒和粘粒含量在固定初期呈逐渐增高趋势,之后趋于稳定;②固定过程中结皮层的化学性质逐渐变优.土壤结皮层的有机碳、速效养分、全氮含量及CEC均不断提高,说明结皮层对土壤养分有强烈的富集作用;碳酸钙和pH值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有机物质的增多,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促进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模拟增温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土壤盐渍化趋势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择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监测定位站开展试验,自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对OTC增温室内外0~15 cm和15~30 cm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及电导率进行同步测定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OTC的模拟增温效果明显,与未采用OTC的对照相比,0~15 cm和15~30 cm土壤温度分别增加2. 41℃和1. 27℃;增温导致0~15 cm和15~30 cm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27. 65%和32. 17%; 0~15 cm土壤电导率,增温处理和对照的观测值分别为45. 67μS·m~(-1)和45. 75μS·m~(-1),而15~30 cm土壤电导率增温比对照高158. 09%。②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土壤冻结期,土壤温度对土壤电导率的贡献大于土壤湿度,与对照相比,模拟增温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增加;在土壤消融期,与对照相比,模拟增温条件下0~15 cm和15~3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增加,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随土层深度而不同,0~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增加,15~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变化不大。土壤温度对土壤电导率的贡献率高于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6.
寡营养细菌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中分离的1株寡营养细菌制成的菌剂,喷洒在流沙表面,分析寡营养细菌对沙漠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土壤养分及生物结皮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喷洒寡营养细菌菌剂,提高各层土壤主要微生物数量,其中显著(P〈0.05)提高了0~2 cm土层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及2~5 cm层的寡营养细菌数量;②对不同土壤...  相似文献   

7.
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不同秸秆量焚烧后的耕层土壤为对象,研究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并探讨秸秆焚烧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 cm表层土壤中,5 cm以下影响较小.焚烧造成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10.72% ~ 17.08%,真菌数量下降43.68% ~ 74.43%,放线菌数量下降49.32% ~ 74.83%,细菌数量下降58.93% ~ 81.44%.同时还造成下茬玉米产量下降7.04%~ 20.63%,地上生物量下降9.23%~18.76%.(2)秸秆焚烧量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秸秆焚烧量与土壤有机质、玉米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选择科尔沁沙地南缘7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模式A1:大扁杏//花生/玉米/花生//大扁杏;模式A2:大扁杏//谷子/玉米/谷子//大扁杏;模式A3:大扁杏//大豆/玉米/大豆//大扁杏;模式B1:大扁杏//玉米//大扁杏;模式B2: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模式B3:大扁杏//谷子//大扁杏;模式B4:大扁杏//大豆//大扁杏),分析比较7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土壤水分含量与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评价不同模式区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在整个生长季(0~60 cm)平均含水量为:模式A1>模式A2>模式A3>模式B1,模式A1、A2、A3对矮棵作物0~2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不同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顺序为,模式A3>模式A1>模式B1>模式A2;矮棵作物(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状况为:模式A1、A3中的花生与大豆高于模式B2、B4,说明玉米与豆科作物带状间作模式可增加其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不同立体复合模式玉米单位面积产量顺序为:模式A1>模式A3>模式A2>模式B1.模式A1、A2、A3的矮棵作物(花生、谷子、大豆)产量比模式B2、B3、B4略有减产,减产幅度均小于5%,差异不显著.从不同果粮立体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式A1与模式B2经济效益较高.因此,模式A1与模式B2在风沙半干旱区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深翻及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常规耕作(CT)、秸秆浅混(SCT,耕作深度15 cm)、深翻(ST,耕作深度35 cm)、秸秆深混(SST,耕作深度35 cm)4个处理0~15 cm和15~35 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0~15 cm和15~35 cm土层,与CT相比,SCT和SST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不同处理下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糖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碳源依次为微生物代谢最主要的碳源。不同处理对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与CT相比,ST显著增加了0~15 cm的Mclntosh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在有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之间存在差异。与CT相比,15~35 cm土层DOC、MBC和MBN含量在SST处理下分别显著增加了17.25%、50.00%和168.10%。另外SEM模型显示,深翻处理可以通过土壤DOC含量的变化影响土壤Mclntosh指数。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双环法对山西省偏关县3种结皮覆盖下(苔藓藻结皮、藻结皮和薄层藻结皮)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皮覆盖下土壤的贮水能力受结皮厚度和孔隙度状况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饱和贮水量为502.69~525.80 t/hm2 ,滞留贮水量为169.71~198.29 t/hm2;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5. 19~11.10 mm/min,无结皮最高,苔藓藻结皮最低;稳渗速率变化范围为1.6 7~2.67 mm/min.采用的3种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 ilip模型)中Horton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 决定系数R2在0.98~0.99,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具有生物结皮土壤的入渗特征.  相似文献   

11.
阜康绿洲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近30 a阜康绿洲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阜康绿洲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6 ℃,对年气温变暖贡献最大的是春冬两季,分别升高1.2 ℃和1.3 ℃;阜康绿洲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升高,最低平均气温增幅达0.7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不论是年还是季节的日照时数均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蒸发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蒸发量下降约537.9 mm,夏季是年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季节;降水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降水增加约60.54 mm,春夏两季是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季节.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绿洲的稳定事关干旱区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近年干旱区研究的热点。从生态系统、景观、流域3个层次综述绿洲稳定性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应建立高效节水绿洲的同时,还应加强田块、灌区和绿洲不同尺度水效益及其对绿洲水文循环影响的评价研究;加强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绿洲稳定性研究;加强人工绿洲建设与天然绿洲稳定的关系、流域内绿洲空间布局、结构与绿洲稳定性关系、绿洲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比例与绿洲稳定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植被生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生境条件测定结果表明:固定沙丘优势种均生长不良,枯梢、死亡普遍,其伴生植物的种类和密度均很小;沙丘水分条件决定了其生境条件,固定沙丘水分条件最差亦即生境条件最差;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表面易形成粘粒、粉粒结皮,其表土层田间持水量大,影响降水下渗;固定沙丘表面田间持水量大是影响降水下渗的关键,其沙丘表土层粘粒、粉粒含量高是导致其田间持水量大的关键。其伴生草本植物密度并不随表土层田间持水量大而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降水少、气候干燥、表土层土壤水分易蒸发损耗所致。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未来粮食供给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并从影响粮食有效供给的因素出发,讨论了未来30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粮食供给状况。要解决本区粮食的缺口,首先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马栏林区顶极群落的种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黄土高原子午岭马栏林区辽东栎群落中,设置30个10 m×10 m的样方,对所有调查的69种木本植物进行种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处于演替顶极阶段的辽东栎群落总体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符合演替进程的特征。通过点相关系数、X~2检验、r检验分析,显示种对间的关联性比较弱,即大部分是非显著的,种对间关系松散。正负关联性和关联强度的分析表明,种对间还存在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处于环境的容许范围内,即群落基本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宁夏雷暴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夏20个测站1961~2006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趋势等方法,对宁夏单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各地单次雷暴天气过程差异较大,年平均单次雷暴过程的次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每10a减少24次;雷暴日平均单次雷暴过程也呈明显减少的趋势,1980年以前为相对偏多期;各地单次雷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多在2h以内,北部平原地区单次雷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短,主要出现在偏W方向,南部山区单次雷暴过程持续时间长,主要出现在偏N方向;通过对500hPa温度场变化分析,宁夏雷暴天气过程的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祁连山区的逐时、逐日降水资料和山丹军马场大黄沟的云杉树轮宽度资料,研究祁连山区的降水时空变化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海拔高度对该地区降水有较大影响,并且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夜间;近40 a来,该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出现了增加趋势,增加幅度达1.25 d/10 a。利用一元二次回归模型重建这一区域200 a以来的降水历史序列。分析表明:整体上19世纪降水比20世纪更加丰富,20世纪初降水出现了突变特征,并逐渐趋于干旱,在20世纪20、30年代曾有严重的旱灾发生,这与该时期在我国北方大范围的干旱事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以延安市宝塔区高坡到三十里铺段为例,以DEM为基础提取坡度、坡向及地形起伏度因子,再结合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植被多样性、地表水体、生态价值等生态因子,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下,通过叠加分析进行研究区土地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评价.参照评价结果,借鉴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将研究区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禁...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干流中游输水堤防对生态保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游地区输水堤防修建后,有生态闸和无生态闸断面地下水位、水质和生态变化监测,结果发现:在有生态闸断面的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都保持在理想范围内,而无生态闸断面的地下水埋深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变化呈恶化趋势,由于生态对环境变化的迟滞性特点,有无生态闸断面的植被盖度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分化,但由于沙子河断面地下水埋深的增大,一些草本植物逐渐消亡,而乌斯满断面物种则无变化。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堤防外的生态退化,促进全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