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甜菜丛根病株上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可侵染甜菜、菠菜、苋色藜、昆诺阿藜和番杏,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抗血清有反应,稀释终点为10~(-3)—10~(-4),致死温度60—65℃10分钟,体外保毒期约5—6天。粒体有4个主要的长度:80、110、260和400nm左右,宽约18nm。据此,认为该病毒与国外报道的BNYVV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和甜菜土传花叶病毒(BSBMV)都属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Benyvirus)。  相似文献   

3.
我国草莓斑驳病毒研究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采集6省13市病样73株。经鉴定带SMoV的67株,占样本的91.78%。采取指示植物小叶嫁接法及蚜虫分离和传播病毒试验,并辅以病毒提纯,人工摩擦接种草本植物,病毒粒子电镜及超薄切片观察等手段加以确证。在辽宁省田间获得一种草莓中瘤钉毛蚜(Chaetosiphon sp.)以及棉蚜和桃蚜均传播本病毒,传播率依次为70%,40%及33%(最高率),系半持久性传播。病毒提纯制荆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最小吸收值在240nm处。A260/280=1.21。电镜观测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28~30nm,病叶超薄切片观察,在细胞质里有晶状球形颗粒,直径约25nm,排列整齐。以分离物(M-3)提纯制剂为抗原所制备的抗血清与有关病样呈阳性反应。试验证实了国内SMoV的发生和分布。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我国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山东荣成流行的一种小麦病毒病进行了鉴定。提纯的病毒颗粒为长线状,13×100—300nm及13×350—650nm。汁液接种感染小麦,但不感染烟草、苋色藜等植物。病土、病根以及含有禾谷类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游动孢子的浸液可以传毒于小麦、大麦及黑麦。此病毒与大麦黄花叶病毒(BYMV)、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有血清学关系,与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SBMV)无血清学关系。病叶表皮细胞中有无定形内含体。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实验结果表明,荣城地区发生的这种小麦病毒病是小麦黄花叶病毒所致。  相似文献   

5.
甜菜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Ⅰ.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7年对黑龙江、内蒙古部分甜菜原料产区与采种区进行了初步调查,采种区甜菜花叶病毒病发病率达100%,与其邻近的原料产区有零星发病,远离采种区则没有发病的迹象。田间采集的病叶,用磨擦、蚜传接种方法均能在甜菜上再现症状。经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分离,普通电镜及乳胶电镜负染均能看到典型的马铃薯Y组病毒的粒体。通过鉴别寄主、甜菜上的症状表现,分离物的物理特性及血清学试验,证明此分离物为甜菜花叶病毒。在提纯方面,摸索了不同方法,认为匀浆前液氮或冷冻处理,二次PEG沉淀后过Sepharose4B柱,分离病毒效果较好,还可省去超速离心步骤。以内蒙五号甜菜品种作为毒源的繁殖寄主,能使提纯病毒产量达0.6mg/100g叶片,耳静脉与多点皮下注射相结合免疫兔子,微量沉淀测定效价为1:1024。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发生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78年以来,在内蒙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发现了一种甜菜新病害。地上部表现叶片黄化、枯斑坏死、沿脉黄化坏死等症状;地下部表现次生侧根异常增生。根据鉴别寄主的症状,病株根部多粘菌(Polymyxa betae)的寄生和病毒形态及粒子长度分布特征确定内蒙所发现的这种新病害即国外报道的由Polymyxa betae传带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所致的甜菜丛根病。  相似文献   

7.
侵染花椰菜的芜菁花叶病毒及RT-PCR扩增外壳蛋白基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杭州市郊区及本校附近菜园地表现严重花叶症状的花椰菜上分离到一种线状病毒,接种6科31种鉴别寄主,能侵染5科22种植物。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和片层聚集状内含体。感病的芥菜叶片,用0.5mol/L磷酸钾缓冲液(pH7.5)匀浆后汁液加4% PEG-8000沉淀3h,5%~40%甘油梯度离心纯化病毒,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提纯的病毒均为一弯曲的线状颗粒,长度740nm左右。病毒提纯液于264nm处有一吸收峰,为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TuMV-H分离株抗血清包被的铜网能大量吸附病毒颗粒。用特异的PCR引物扩增其外壳蛋白基因,可得-0.9Kb的片段。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田间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产生绿色型和黑化型的色型分化原因,在田间系统调查黑化型幼虫所占比例及其与虫口密度的关系,在室内测定不同饲养密度对甜菜夜蛾幼虫色型分化的影响和色型分化敏感龄期,以及视觉、嗅觉和触觉对幼虫色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甜菜夜蛾1~3龄幼虫均为绿色型,4~5龄幼虫同时存在绿色型和黑化型;在甘蓝上,4龄幼虫中黑化型个体所占比例为21.14%,5龄幼虫中黑色型个体所占比例为28.53%,在辣椒上,4龄幼虫中黑化型个体所占比例为20.54%,5龄幼虫中黑色型个体所占比例为33.88%。随着百株虫量的增加,甘蓝和辣椒上黑化型幼虫所占比例呈现升高趋势。室内研究发现,随着甜菜夜蛾幼虫饲养密度的增加,黑化型幼虫占比显著升高,当饲养密度达到5头/盒时趋于稳定,体色等级指数为3.47; 3龄是甜菜夜蛾幼虫色型分化的敏感龄期;视觉和嗅觉刺激对甜菜夜蛾幼虫黑化无显著影响,而触觉刺激显著促进幼虫黑化,甘蓝叶片碎片和白色聚酯纤维的摩擦处理导致幼虫体色等级指数分别显著升高68.59%和71.79%,表明触觉刺激信号对甜菜夜蛾的密度依赖性黑化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市场出售的甜菜(Beta vulgaris)种子中首次得到了直径约30毫微米的等轴病毒粒子的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由摩擦接种传病,也不能由桃蚜(Myzus persicae)传播,但可由种子传毒,种子带毒率高达87.5%。受侵染的甜菜植株不表现症状,体内含毒量很低,病株汁液须经部分提纯并浓缩后才能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和用琼脂双扩散法检测到病毒。在病株叶片的超薄切片中,未发现病毒粒子和细胞学的变异。在氯化铯溶液中,病毒粒子的浮力密度为1.37克/毫升左右。该分离物能与甜菜潜隐病毒抗血清产生沉淀反应,但与黄瓜花叶病毒无血清学关系。根据上述基本性状,该分离物归属于甜菜潜隐病毒(Beet Cryptic Virus)。  相似文献   

10.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11.
黄瓜花叶病毒甜菜分离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春季采种甜菜和夏播母根用甜菜上分离到3个病毒分离物,代号为石-B-2、石-B-5和石-B-D,自然感染甜菜引起叶片黄色花叶、扭曲、皱缩和植株严重矮化。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8~30 nm、均含有分子量约为2 9k D外壳蛋白、3种相同的较大片段的双链RNA (即3400 bp的RNA1、3100 bp的RNA2、2300 bp的RNA3)和片段大小约400 bp的小RNA,石-B-2和石-B-D具有1100 bp的RNA4,在ELISA和琼脂双扩散试验中,3个分离物均与CMV-83抗血清有特异反应,初步认为这3个球状病毒分离物属于CMV,但它们具有狭窄的寄主范围,不感染心叶烟、蔓陀罗、番茄,在寄主反应、双链RNA4和卫星RNA的大小上明显不同于国内外报道的CMV株系或分离物,同时说明侵染甜菜的CMV可能存在着株系分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引起甜菜丛根病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的生物化学特性,此病毒与传播介体的关系。总结了甜菜丛根病的诊断技术及进行防治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带病组织汁液和带病组织超薄切片负染电镜技术对侵染观赏百合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进行观察,证明在表现不同症状的5个品种中存在球状、短线状、长线状、短杆状4种病毒粒子和晶体状、风轮状、束状、卷筒状、正六边形5种内含体,通过ELISA检测及病毒粒子形态、大小及内含体形态分析,确定球状病毒粒子(直径29.5 nm)为黄瓜花叶病毒,短线状病毒粒子(593.29~639.97 nm×12.15~14.12 nm)为百合无症病毒,长线状病毒粒子(757.58~846.25 nm×12.12~12.75 nm)为马铃薯Y病毒,短杆状病毒粒子(500~807.69 nm×153.85~192.31 nm)为烟草脆裂病毒。  相似文献   

14.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RNA4基因组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内蒙分离物(BNYVV-NM1) 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和PCR扩增得到含有全长RNA4基因组的cDNA克隆pGBF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甜菜中由抗性基因R编码的包含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和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binding site,NBS)的家族成员及其功能,基于甜菜基因组全长序列,利用HMMER、TBtools、Pfam、NCBI等软件和在线程序对甜菜NBS-LRR家族成员进行筛选和鉴定,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鉴定到的成员进行亚家族分类、染色体定位、结构域分析、进化树构建、顺式元件分析和同源序列筛选。结果显示,从甜菜基因组中最终筛选鉴定到267条NBS-LRR家族基因序列,占甜菜基因组的0.614%,通过对267条基因序列进行结构域预测并进行分类,分属于N型、NL型、CNL型、TNL型和RNL型5个亚家族,分别包含110、25、128、3和1条序列。甜菜NBS-LRR家族基因大多位于2号、3号、4号和7号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簇划分原则发现有73.25%的基因以基因簇形式存在。经Clustal Omega和MEME在线程序对CNL型亚家族中具有完整卷曲螺旋(coiled-coil,CC)、NBS和LRR结构域的24条基因序列进行结构域保守性分析,共发现7个保守性较高的基序,基于CNL型亚家族128条基因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CNL型亚家族的系统进化受CC、NBS和LRR结构域的影响较大。甜菜NBS-LRR家族基因含有大量植物激素相关顺式元件和多种胁迫响应元件,部分序列含有植物生理响应元件。甜菜NBS-LRR家族基因与菠菜和藜麦的抗病蛋白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甜菜夜蛾日本品系增殖核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比较了甜菜夜蛾3种品系增殖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eNPV)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甜菜夜蛾日本品系幼虫增殖SeNPV产量最高,其平均单头病毒含量分别比广州品系和荷兰品系高19 6%和53 3%;病毒总含量分别高20 4%和116 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虫龄、感染浓度和饲养密度对用甜菜夜蛾日本品系幼虫增殖SeNPV的影响,确定了利用甜菜夜蛾日本品系增殖SeNPV时,以上3因子的最佳条件为:在27±1℃下用1×108PIB/ml的SeNPV感染5龄初幼虫,并按30头/dm2的密度饲养。  相似文献   

17.
 甜菜多粘菌(Polymyxa betae)是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的真菌介体,属持久性传毒关系。BNYVV引起甜菜丛根病,是世界范围分布的主要甜菜病害,在我国各甜菜产区也广泛流行并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8.
昆明地区香石竹斑驳病毒的鉴定、提纯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昆明地区栽培的香石竹上发现了香石竹斑驳病毒,人工接种可局部侵染苋色藜、墙生藜、千日红及番杏,可系统侵染昆诺阿藜和美国石竹,分别造成褪绿斑、斑驳或坏死斑。经二轮PEG(分子量6000)沉淀,病毒提纯量约220mg/kg鲜组织。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直径为28nm,等轴对称。提纯物紫外扫描呈典型病毒核蛋白吸收峰,A260/A280值为1.56。提纯病毒经4次免疫家兔,所得抗血清经试管沉淀测定效价为1∶4096,琼脂糖双扩散效价为1∶1024。  相似文献   

19.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 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芝麻坏死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武昌芝麻坏死花叶病株得到1个病毒分离物,根据该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粒体形状、血清学性质、外壳蛋白分子量和核酸组分、大小,明确为自然侵染芝麻的一种新病毒,定名为芝麻坏死花叶病毒(Sesame necrotic mosaic virus,SNMV)。在人工接种7科38种植物中,SNMV侵染6科23种;体外稳定性状:稀释限点10-4~10-5,致死温度80~85℃,体外存活期限40d;病毒可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SNMV病毒粒体球状,表面有粒状突起,直径约32nm。制备病毒抗血清用琼脂双扩散方法测定效价为1:128。SNMV和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RCNMV)、甜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SCN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血清没有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38 100道尔顿;核酸1个组分,大小约4700nt,另含RNA片段,大小约600nt,可能为卫星RNA。依据上述病毒特性,SNMV可能归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