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明确我国不同种、地理来源和毒素化学型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采用纸塔法对来自全国9个省市80个采样点分离的224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镰刀菌的致病力不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及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致病力强于其他种。F.culmorum致病力显著高于F.pseudograminearum和F.asiaticum,而F.pseudograminearum,F.graminearum及F.asiaticum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镰刀菌F.sinensi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致病力较弱,三者间苗期致病力无显著性差异;多数省份F.pseudograminearum群体间致病力无显著差异,仅山东F.pseudograminearum群体的致病性显著低于河南群体;此外,产毒类型为3ADON的F.pseudograminearum群体致病力显著高于15ADON群体。  相似文献   

2.
枸杞炭疽病菌毒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玲  曹有龙 《植物保护》2004,30(5):65-68
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可产生有致病力的外毒素,其毒素可引起枸杞叶片形成黑色坏死斑,类似于病原菌侵染形成的症状。Czapek-Dox培养液适于枸杞炭疽病菌的生长和产毒,其适宜温度为25~28℃,初始pH为6,通气条件促进其生长和产生毒素。试验结果表明该毒素为多聚糖类物质,毒素液对不同品种枸杞的致病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与品种对枸杞炭疽病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种子萌发抑制率和种子胚芽抑制率的检测方法,研究了豇豆轮纹病病原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不同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液pH、光照和振荡条件下粗毒素的产生及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病原菌产生毒素活性不同,查彼培养液为最佳培养液,振荡培养可以促进毒素的产生,最适的产毒pH为7~8,最适温度为20~25 ℃,最佳培养时间为15 d,光照条件下病原菌粗毒素的活性最大。豇豆轮纹病粗毒素对于不同寄主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豇豆轮纹病菌毒素接种的10种供试植物中,大豆、菜豆致病反应明显,相对的病斑较大,而对黄瓜无致病力,不产生病斑。  相似文献   

4.
 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异名: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is)]是引致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病原菌,国内外学者均有该菌能够产生毒素(Gn-毒素)的报告。本试验就该菌毒素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组织细胞膜渗透性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麦四种镰刀菌毒素的ELISA检测及毒素污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镰刀菌毒素在小麦中的污染与分布状况,选取以四种镰刀菌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制备的ELISA试剂盒,检测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183个冬小麦、46个春小麦品种(系)样品中的镰刀菌毒素含量,并对不同麦区小麦样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伏马(fumonisin)、单端孢霉烯醇(T-2)和玉米赤霉烯酮(ZON)四种毒素含量及污染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品种(系)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但污染水平较低,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四种镰刀菌毒素中以DON毒素为主,其平均含量为73.87μg/kg.不同麦区间DON、fumonisin和T-2毒素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ZON毒素的含量在麦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东北春麦晚熟组、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和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镰刀菌毒素总体含量较高.DON与ZON毒素污染率在麦区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fumonisin与T-2毒素污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不同麦区间,东北春麦晚熟组的DON毒素的含量和污染率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毒素的分离和硅胶TL层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um)在活体内外均可产生致病毒素(以后简称Ht-毒素)。YoKa等(1975)曾初步报道该菌在活体外液体培养除可产生几种酶类物质外,还可产生对热稳定的非蚕白质结构的毒素成份,然而长期以来尚未见有关Ht-毒素的产生、毒素的特性和毒素的分离与提纯等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9年小麦灌浆期在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和渭南市共63个采样点采集具有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病株,对其进行组织分离,结合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以及利用ITS和EF-1α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株所属类群,并对不同病原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24株菌株,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其中201株菌株鉴定为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3株菌株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14株菌株鉴定为三线镰刀菌F. tricinctum,6株菌株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其中假禾谷镰刀菌占总分离菌株的89.73%,是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不同种的镰刀菌对小麦植株均有一定的致病性,但假禾谷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而且分离自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假禾谷镰刀菌株间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分化。  相似文献   

8.
山东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79~1983年,从山东省主要病区采集的玉米茎基腐病病株分离得到的菌种有腐霉菌、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以及其它真菌。这些菌种经室内、外多次土壤接种试验表明,只有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on) Fitzpatrick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两种,对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如两种菌混合接种,则有加重发病的趋势。因此,可以初步认为玉米茎基腐病是以瓜果腐霉菌为主,与禾谷镰刀菌复合侵染而引起的玉米病害。  相似文献   

9.
香蕉假茎细胞对枯萎病菌不同小种及其粗毒素的病理反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1号小种和4号小种及其粗毒素分别接种香牙蕉和粉蕉的组培苗及离体假茎后,用组织切片法观察香蕉假茎细胞的病理反应,以探明香蕉枯萎病菌不同小种及其粗毒素的致病作用。结果表明,枯萎病菌不同小种人工接种仅能感染相应的香蕉种类,但不同香蕉种类的离体假茎细胞用不同小种接种及其粗毒素处理,均产生褐变等病理反应,且病变程度不存在小种间的差异。表明枯萎病菌不同小种对香蕉不同种类的致病力差异可能与存在其它致病因子或专化性识别的因子有关。同时证实了病菌不同小种的毒素对蕉类不存在着选择毒性  相似文献   

10.
用水稻胚根生长抑制法测定了10个稻纹枯病菌菌株在寄主体外产生毒素的能力,发现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各不相同,且产毒量差异极显著。用水稻离体叶接种法测定了这10个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各不相同,且差异极显著。相关分析发现,菌株的体外产毒能力与致病力高度正相关(R =0.915 2)。这些结果表明:稻纹枯病菌毒素的分泌可能在其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芝麻枯萎病(sesame Fusarium wilt,SFW)是由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sesami(Zap.),FOS]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着我国芝麻生产。为确定FOS是否产生毒素以及毒素成分,利用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等技术分离并分析了FOS菌株培养滤液的主要组成物质。研究发现FOS能够产生4种特异物质,分别为镰刀菌酸(5-丁基吡啶甲酸,FA),及C_(10)H_(13)NO_4(FA+O_2)、C_(10)H_(13)NO_3(FA+O)和C_(10)H_(11)NO_2(FA-H_2)_3种镰刀菌酸类似物。在Richard培养基上强致病力和弱致病力FOS菌株均可获得毒素,不同致病力的菌株所产生4种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存在差异。芝麻幼苗生长试验结果证明含有上述特异物质的FOS培养滤液能够对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随着FOS毒素浓度的增大,芝麻幼苗受毒害程度增大。但在含相同FA浓度的FOS培养滤液处理下,不同芝麻品种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无显著差异。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FOS致病机理及芝麻-FOS互作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甘薯青枯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致病力不同的甘薯青枯菌株(Pseudomonas solanacearum)进行毒素产生条件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值、培养天数、菌株浓度及不同致病力的菌株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但不同培养温度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不显著。用Lotus1-2-3电脑软件综合分析以上产毒条件对所制备的甘薯青枯菌毒素的毒力影响程度,计算出强、弱和混合菌株产生毒素的3个最优回归方程。分别用Basic和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求出强、弱和强弱混合的甘薯青枯病菌产生毒素的3个最优模式为:①强菌株:pH=7,菌株浓度108菌细胞/m l,培养天数3 d。②弱菌株:pH=7,菌株浓度1012菌细胞/ml,培养天数2 d。③混合菌株:pH=7,菌株浓度1014菌细胞/ml,培养天数1 d。培养温度均为25~35℃。  相似文献   

13.
新疆花芸豆根腐病病原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花芸豆根腐病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和致病性的研究,初步确定新疆花芸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是终极腐霉菌(Prthium ultimum)、尖孢镰刀菌(Eoxysporum)、木贼镰刀菌(Eeqvset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花芸豆根腐病的发生不是单一病原侵染造成的,通常是两个或更多病原共同侵入产生的。4个病原菌中致病力最强的是终极腐霉菌,幼苗的存活率低于对照9.00个百分点,其次是立枯丝核菌。4种病原菌对温度、光照时间、酸碱度等的要求有差异,5℃低温下只有木贼镰刀菌和终极腐霉菌能缓慢生长;木贼镰刀菌和终极腐霉菌对光照时间较敏感,光照时间大于12 h,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终极腐霉菌对pH值均比较敏感,在pH值小于4或大于8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药剂处理种子经过室内、田间试验,多菌灵、福美双和五氯硝基苯处理的种子保苗效果好,病情指数降低明显,对种子安全。  相似文献   

14.
 1978~1981年采集54个县市小麦病穗标样,单孢分离获1081菌株。经室内外综合鉴定明确本省引起小麦赤霉病的致病病原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雪腐镰刀菌[F.nival (Fr.) Ces.],本色镰刀菌(F.concolor Rg.),弯角镰刀菌(F.camptoceras Wr.&Rg.),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Sheld),硫色镰刀菌(F.sulphureum schecht Sacc.)和燕麦镰刀菌草类变种(F.avenaceum var.herberum)。其中禾谷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占绝对优势,分布遍及全省。7个种致病力测定,F=10.48,F> 0.01,不同种致病力差异极显著;禾谷镰刀菌、弯角镰刀菌和硫色镰刀菌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Ⅱ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是世界各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常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Yoka等早在1975年就曾报道,玉米大斑病菌在活体外培养可以产生果胶甲酯酶等酶类物质,并可产生热稳定的对玉米具致毒作用的致病毒素(HT-毒素)。Peptiprez等(1984)报道玉米大斑病菌培养滤液经氯仿提取获得了一种含有-OH的低分子量化合物,它对玉米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棉花枯萎病菌镰刀菌酸的产生和致病力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镰刀菌酸是棉花枯萎病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一种非特异性的毒素。为了探索棉花枯萎病原菌的镰刀菌酸产量与致病力的关系及不同棉花品种对镰刀菌酸的反应,本实验测定了10个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菌株和20个内地的菌株,发现其产镰刀菌酸的数量多少与生理型无关.培养初期各菌株的镰刀菌酸产量与菌株的致病力有关.陆地棉的10个品种对镰刀菌酸的抗性与它们在生产中表现出对枯萎病的抗性一致.  相似文献   

17.
钾、硅肥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理论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施钾、硅肥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和不同抗性的玉米品种植株代谢的影响,以及硅、钾肥与氮、磷肥配比施用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一、钾、硅素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用含有100、200、300、400、500ppmK_2O和10、20、30、40、50ppm可溶性SiO_2的PSA平板培养基,定量接种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三种病原菌。结果表明,各个浓度的钾和硅对三种病原菌生长均表现有促进作用,其中  相似文献   

18.
 Vps13蛋白家族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一类脂质转运蛋白,其在丝状真菌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小麦赤霉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是小麦最重要病害之一。禾谷镰刀菌含有酿酒酵母VPS13的一个同源基因FgVPS13。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禾谷镰刀菌FgVPS13敲除突变体。研究表明,FgVPS13敲除突变体出现生长、产孢和有性生殖的缺陷。FgVPS13敲除突变体在小麦胚芽鞘和麦穗上的致病力下降,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毒素含量也明显降低。而且,FgVPS13抑制线粒体自噬。总之,FgVPS13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无性和有性生殖、致病力和线粒体自噬。  相似文献   

19.
玉米穗腐病和茎基腐病镰孢菌间相关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玉米穗腐病和茎基腐病镰孢菌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引起2种病害的串珠镰孢菌同源性很高,在遗传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病菌不易受地域或环境和寄生部位选择作用的影响,同一类型的串珠镰孢菌可以是穗腐病和茎腐病的共同病原菌。禾谷镰孢菌间的遗传变异性很强,易受地域、环境和寄生部位选择作用的影响,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穗腐病和茎基腐病可以由同一禾谷镰孢菌分化类型侵染所致,也可由不同分化类型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20.
土壤因子对玉米茎腐病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研究系统地将玉米茎腐病菌置于土壤条件下,研究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土质等因子对病菌在土壤中生长和对寄主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喜欢中性土壤和低湿的环境,不耐高温,在壤土中生长较好;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喜欢中性土壤和高湿环境,能耐土壤高温,在砂土或粘土中生长较好。病菌对玉米幼苗的侵染受土壤温、湿度,特别是湿度条件的影响,腐霉菌在高湿条件下致病力强,发病重。土质对发病也有明显的影响,通常砂土地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