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采用聚丙烯腈(PAN)为原料,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载有嘧菌酯的PAN微球。研究了工作电压、嘧菌酯与PAN质量比对微球形貌与性能的影响,并通过释放试验评价了载药微球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静电纺丝机的工作电压是控制微球粒径大小的主要因素,其粒径随电压增大而减小,最小可至0.86 μm,而嘧菌酯与PAN的质量比则主要影响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率,微球载药量最高可达34.53%,包封率最高可达79.78%。此外,载药微球在3种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中均实现了长达400 min的稳定释放,表明其具有出色的缓释性能。在静电纺丝机工作电压15 kV、工作距离20 cm、PAN溶液质量浓度2%、m(嘧菌酯) : m(PAN) = 1 : 2 及进样速率1.25 mL/h的条件下,可制备具有良好形貌与缓释性能的嘧菌酯/PAN微球,本研究可为农药减量增效提供一种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丙硫菌唑作为一种新颖的广谱杀菌剂备受关注,但由于其代谢产物对操作人员存在健康风险,导致其在中国的使用和登记受到限制。将丙硫菌唑制备为具有缓慢释放、可提高农药稳定性等特点的缓释制剂可有效改善其带来的健康风险问题。本研究采用纳米荧光介孔二氧化硅制备了丙硫菌唑缓释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分析、热重分析(TGA)、荧光光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手段对其结构与特性进行表征。采用透析袋法探讨了丙硫菌唑在释放介质中的释放行为;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载药颗粒对小麦赤霉病原菌的杀菌活性;通过激光共聚焦研究了荧光二氧化硅在小麦赤霉病菌菌丝体以及小麦中的传输情况。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载药纳米颗粒外观形貌较为规整,平均粒径为139 nm,其最大载药量可达27.14%;该纳米载药颗粒具有缓释性能,释放曲线符合Ritger-Peppas方程;载药颗粒与丙硫菌唑原药相比具有相同的毒力效果。此外,激光共聚焦结果表明,该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可以在菌丝体以及小麦植株根部吸收和传导。  相似文献   

3.
温度响应型吡唑醚菌酯微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宁  齐麟  王娅  李晓刚 《农药学学报》2017,19(3):381-387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丙烯酸丁酯(BA)的共聚物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温度响应型吡唑醚菌酯微囊。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该微囊的形貌、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进行表征,同时采用透析袋法探讨其释放性能,并以斑马鱼为试材测定其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微囊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04 μm,包封率为78.30%,载药量为15.66%。吡唑醚菌酯微囊具有明显的温度响应性特征,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为28.2℃,当环境温度高于28.2℃时能够快速释放活性成分,而低于该温度时其释放行为受到抑制。吡唑醚菌酯微囊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LC50(96 h)值为有效成分4.48 mg/L,较吡唑醚菌酯原药的提高了90倍以上,因此能够显著提高吡唑醚菌酯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安全溶剂替代农药制剂中的有毒溶剂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乳油中有害溶剂替代已经颇具成效,而微囊剂型中的溶剂替代也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先通过比较油酸甲酯和150# 溶剂油对油相稳定性的影响以确定溶剂的种类和用量,采用界面聚合法分别以油酸甲酯和150#溶剂油为溶剂制备了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之后考察了两种制剂的释放性能、抗光解性能和田间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当原药与溶剂质量比为1 : 2时,所得的吡唑醚菌酯微囊为球形,平均粒径为2.92 μm,与以150# 溶剂油为溶剂制备的微囊相比,在快速释放液中,20 min时前者中吡唑醚菌酯的累积释放率为92%,后者仅为50%。在模拟紫外光强度下,在100 min时,以油酸甲酯作溶剂的微囊中吡唑醚菌酯含量比以150#作溶剂的微囊中吡唑醚菌酯的含量高30.59%。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后32 d,用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制备的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处理比以150# 溶剂油为溶剂的微囊悬浮剂处理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分别高16.59%和29.34%。表明溶剂对农药微囊制剂的稳定性和应用性能均存在影响,应该优化筛选。本研究可为农药微囊制剂的精细化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吡唑醚菌酯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tritici及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室内抑制活性;通过种子发芽盒试验,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菌土混合法,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防效;同时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全蚀病菌和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404、5.862、0.193和1.372 mg/L。25℃条件下,5%吡唑醚菌酯FS不同药种比对济麦22鲜重及干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下,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显示出一定的促进作用。5%吡唑醚菌酯FS苗后20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在74%以上,药种比1∶50时防效达99.02%;5%吡唑醚菌酯SC按3000 mL/hm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苯醚甲环唑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毒力增效作用,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物对炭疽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其对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与吡唑醚菌酯质量比为2∶1的混合物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增效系数为2.41。在田间药效试验中,2种药剂2∶1混用对祁山药炭疽病的防效明显,增产率为45.02%。  相似文献   

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胶东地区52株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了水杨肟酸 (SHAM) 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比较了吡唑醚菌酯与其他4种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毒力。结果显示:添加SHAM (20 μg/mL) 能够显著提高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 (F = 5.5017,P = 0.0388),与吡唑醚菌酯单独作用相比,添加SHAM后吡唑醚菌酯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毒力提高了1.17倍。供试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整体仍表现为敏感,EC50值在0.176~6.012 μg/mL之间,平均值为 (2.826 ± 1.670) 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且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 (2.826 ± 1.670) μg/mL作为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相对敏感基线。戊唑醇、福美双、代森锰锌及多菌灵对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在0.364~16.873、5.236~25.562、15.912~84.778和1.819~568.690 μg/mL之间,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对戊唑醇的相当,显著高于对福美双、代森锰锌和多菌灵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控葡萄白腐病的药剂选择及合理轮换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对两种果树病原菌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混配对荔枝霜疫霉病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和香蕉尾孢叶斑病菌(Pseudocercospora musae)的联合毒力,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干重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和香蕉尾孢叶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质量比为1.35∶35的混剂对荔枝霜疫霉病菌表现为相加作用,增效系数为1.286 3;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质量比为8∶66、6∶77和4∶88的混剂对香蕉尾孢叶斑病菌同样表现出较好的相加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299 9、1.378 0和1.390 7;综合考虑混配经济效益和降低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产生抗性风险等因素,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以质量比1.35∶35~8∶66进行混配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的各年龄段居民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ly intake, ADI),评估了吡唑醚菌酯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在92%~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9%~9.4%之间;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7d。吡唑醚菌酯按有效成分150mL/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d,药后3、5、7、10d时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为0.11~0.29mg/kg。长期膳食风险评估表明,蓝莓中吡唑醚菌酯残留对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吡唑醚菌酯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增加乙草胺的持效性,将乙草胺与氯化钙-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混合后与碳酸钠反应制得乙草胺碳酸钙微球。通过扫描电镜、粒径分布仪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对该微球进行了表征,并对制备工艺、载药率及缓释性能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碳酸钙载体晶型主要为方解石结构;常温条件下,当n(CaCl2):n (Na2CO3):n(SDS)=1:2:2、搅拌速率为500 r/min、搅拌时间为10 min时,损耗率为0.2%,载药率接近20%;所得碳酸钙微球呈球形,粒径分布窄,且呈正态分布;微球中乙草胺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和pH值的升高而增加。该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缓释性能研究结果可为田间定时、定量的释药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The pesticide norfluazon has been microencapsulated using ethyl cellulose to develop controlled-release formulations that decrease its mobility through the soil and protect it from photodegradation. Ethyl cellulose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norfluazon were prepared by the solvent-evaporation method. To obtain the microspheres, certain conditions (pesticide/polymer ratio, percentage of emulsifying agent and solvent) were varied.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microspheres obtained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ther parameters, such as solids recovery,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pesticide loading,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lease rate of norfluazon from the different microspheres was slower than that of pure norfluazon. In particular, microspheres obtained with o-xylene, which provided the largest diameter, retarded the initial release of the pesticide relative to microspheres obtained with chloroform, or to pure norfluazon. Moreover, the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pesticide/polymer ratio controlled the release of norfluazon, which was slower when this ratio was low. Release rates conformed to a generalised kinetic equation for a diffusion-controlled release mechanism, and the time taken for 50%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 to be released into water, t50, was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12.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纳米粒径可调,具有酸敏感性.为研究其在农药递送中作为缓控释载体的性能和应用,以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以下简称Pyr)为模式农药,以二价锌为配位中心,二甲基咪唑为有机配体,采用"一锅法"制备了pH响应性吡唑醚菌酯控释剂Pyr@ZIF-8;通过扫描电...  相似文献   

13.
腐霉利的光解及水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腐霉利的消解特性,采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建立了油菜叶片中腐霉利残留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 (GC-ECD) 分析方法;并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腐霉利在油菜叶片表面的光解行为,以及不同初始浓度、不同pH值缓冲液、不同浓度Fe2+、Fe3+ 和NO3–、NO2– 对水溶液中腐霉利光解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电子轰击电离源质谱仪 (GC-EIMS) 鉴定了其在甲醇、丙酮和乙腈溶液中的光解产物;同时研究了不同pH值缓冲液和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腐霉利水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腐霉利添加水平为0.05、0.2、2及12 mg/kg时,其在油菜叶片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100%,相对标准偏差为2.3%~7.8%。腐霉利在油菜叶片表面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紫外灯下的消解半衰期为1.03 h。腐霉利在水溶液中的光解速率随其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减慢;其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易光解;NO3–、NO2–、Fe2+ 及Fe3+均可抑制腐霉利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因此可用作为其光猝灭剂。共鉴定出两种腐霉利在甲醇、丙酮和乙腈溶液中的光解产物,分别为其单脱氯化产物C13H12ClNO2和其脱甲基化产物C12H9Cl2NO2。腐霉利在碱性条件下易水解,酸性条件下水解较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SDS) 对其水解无影响,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 则可促进其水解。研究结果可为腐霉利的合理使用及其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闽南地区4个薏米产区72株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试了吡唑醚菌酯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1.11~5.06 μg/mL,平均值为 (3.44 ± 0.98) μ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闽南地区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盆栽防效结果表明,喷施有效剂量为250 μg/m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78.2%~79.7%) 较好,与喷施有效剂量为500 μg/mL的50%异菌脲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喷施有效剂量为800 μg/mL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薏米叶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孔二氧化硅粒子 (MSNs) 可作为载体用于制备高载药量的农药缓控释剂,从而实现农药减量化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本研究采用“一锅法”制备了负载咪鲜胺的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粒子 (prochloraz@MSNs),并对其外观形貌、载药量、释放行为、抑菌作用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rochloraz@MSNs呈规则球形,粒径均匀,平均粒径约240 nm,载药量为40.6%,释放速率与pH值和温度相关,酸性、碱性及高温条件均有利于其中咪鲜胺的释放。与常规制剂咪鲜胺乳油相比,prochloraz@MSNs对稻瘟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更好,持效期更长;对斑马鱼、蚯蚓和人体肺部BEAS-2B细胞的毒性较低。因此,prochloraz@MSNs作为一种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新剂型,在植物病害的可持续治理中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氟乐灵微球的制备及其控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延缓氟乐灵降解速率,延长其持效期,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二氧化硅源,以吐温-60为表面活性剂,采用乳液法将氟乐灵包裹在二氧化硅中,制备了氟乐灵微球,同时考察正硅酸乙酯与氟乐灵间的质量比及吐温-60质量分数对包封率及其缓释性能的影响,同时建立了温度和pH值对控释性能影响的多级释放模型。结果表明:形成的二氧化硅微球为1 μm左右的规则球形,粒径分布较窄,负载率可达50%。氟乐灵微球有效降低了氟乐灵原药的降解速率,且随着温度及pH值的升高,氟乐灵的释放速率加快。该研究不仅提高了农药稳定性,延长了其持效期,对其他农药微球的制备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农药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而过早降解,导致利用率低下,利用响应型控释技术对传统农药剂型进行改善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使用多巴胺改性凹凸棒负载毒死蜱 (CPF),将海藻酸盐作为包覆材料,利用外源挤出法与Ca2+ 交联,制备了能够对碱性条件作出特定响应的多巴胺改性凹凸棒/毒死蜱/海藻酸钙复合水凝胶 (PRCH)。通过扫描电镜 (SEM)、ζ-电位和比表面积测试 (BET) 对PRCH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PRCH在不同pH环境介质中的缓释性能、溶胀性能以及在紫外光和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RCH对毒死蜱的负载率高达85%,并能够在碱性条件下吸水溶胀,导致海藻酸钙孔道打开甚至结构坍塌,从而释放出毒死蜱。利用Korsmeyer-Peppas模型方程拟合曲线阐释PRCH的缓释机理为:在pH = 5.5的缓冲液中,毒死蜱的释药速率由药物的扩散和水凝胶溶胀共同决定;pH = 7.0时农药传输过程由水凝胶裂解的速率主导;而pH = 8.5时农药自身的扩散在毒死蜱的释放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但水凝胶的裂解加速了毒死蜱的扩散。PRCH比毒死蜱标准品拥有更强的紫外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本研究表明,PRCH具备优异的载药性能、pH特定响应和绿色环保等优势,在提高传统农药施用稳定性和防治效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置不同pH梯度,研究土壤pH对根肿菌侵染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酸性时病菌侵染速度快,碱性时慢,而强酸性和碱性土壤条件则抑制孢子萌发;pH为6.0时最有利于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萌发率最高,为53.96%;碱性条件可使初级原生质团变形凝结成球状,不能正常分裂或延迟形成游动孢子囊,从而不利于根肿菌侵染。白菜发病率与病情指数随pH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pH为5.0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pH 7.0~8.0时发病轻。因此,适宜的偏酸性环境条件下,通过作用于病菌休眠孢子萌发和侵染,提高病害危害程度,而中性或碱性条件干扰该过程并降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