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皮石斛轮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近年来在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叶片及茎秆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轮纹病的病原菌及筛选其有效防治药剂,通过分离物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测定了11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从铁皮石斛病样中分离到的菌株TPLW01在致病性试验中表现出的症状与其田间自然感病症状一致,证明菌株TPLW01为铁皮石斛轮纹病的致病菌。该病原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初期为白色、绒毛状,后期菌落上长出同心环状排列的暗绿色至黑色的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有3~5轮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5.0~7.5μm×1.5~2.5μm;形态特征与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一致。该菌rDNA-ITS序列的Gen Bank登录号为MF939638,与露湿漆斑菌(登录号KX421205.1)同源性为100.0%,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露湿漆斑菌。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 500倍液、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达到100.0%,表明这4种药剂可用于铁皮石斛轮纹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斑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病原菌的鉴定,同时利用植物病理学常规培养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并利用rDNA-ITS序列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形态特征与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相似,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大小为53.8~76.6μm×40.3~62.7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1~4个隔膜,大小为15.3~38.8μm×0.9~1.2μm。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显示,引起党参斑枯病的病原菌为党参壳针孢。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5~30、5~35、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20℃;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连续黑暗有利于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才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7.0~7.5,最适pH分别为4.5、7.0和7.5;党参根浸渍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党参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HL-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基于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连叶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大小为100.5~120.0μm×175.3~210.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大小为2.0~2.5μm×4.1~5.4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与耧斗菜茎点霉Phoma aquilegiicola(HM222537.1)的同源性为100%,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株为耧斗菜茎点霉。该病原菌在4~25℃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碳(氮)源中病原菌对麦芽糖和蛋白胨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供试6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_(50)最小,为0.03μg/mL。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黑龙江省8个地区的75份高粱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选取的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2株病原菌菌株,按采集地选择的8株代表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不同,但形态学特征较一致,分生孢子为棕黄色,呈圆柱形,中部较宽,稍弯曲,大小为29~96 μm×9~15 μm,具3~9个隔膜,脐点明显,基部平脐;8 株代表菌株的ITS序列与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GenBank登录号为AF071332.1)的同源性为99%~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确定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为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 sorghicola。8株代表菌株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但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但不同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最适生长的pH为8;不同菌株对碳、氮源的利用差异较大,表明高粱生双极蠕孢菌菌株间存在生物学特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贵州省白及叶褐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利用形态学及ITS、EF-1α、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分类进行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白及叶褐斑病病原菌菌株编号为HGUP_(17)355;该菌菌丝白色、羊绒状,菌落中心隆起呈淡黄色、背面枫叶红色,大型分生孢子窄镰刀形,3~8个分隔,未见厚垣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1~2个分隔;在以ITS、EF-1α、β-tubulin三个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HGUP_(17)355与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聚于一支,且支持率达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生物学将其鉴定为燕麦镰刀菌。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生长pH为6,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以麦芽糖为碳源、以L-苯丙氨酸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致死温度为45℃,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通过病组织的显微观察,确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Scolecotrichum vitiphyllum(Spesch.) Varak.et Vassil.(=Coryneum vitiphyllum Spesch.)。该病原菌的子座半球形,着生于叶表皮下,褐色至暗褐色,顶端色淡光滑、光亮呈透明状,丛枝状排列成一束,大小(55.3~115.3)μm×(30.4~56.8)μm;分生孢子梗棍棒形、直立,分生孢子梗顶端圆形,无隔膜或1个隔膜;分生孢子单生,椭圆形、短棒状,有1~3个隔,隔膜处缢缩或不缢缩,无色,边缘光滑,大小为(16.1~28.8)μm×7.0~15.2μm。  相似文献   

7.
辣木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海南省辣木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MO157,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菌株MO157回接10 d后,辣木茎干表面周围呈黄褐色,随后发病部位表现出水渍状病斑,与自然发病辣木的病状相符;菌落近圆形,菌丝初期呈白色绒毛状,后期呈浅黄色,分生孢子顶胞钩状,3~5个隔膜,厚垣孢子呈球形,在菌丝间串生;菌株MO157的ITS序列与Gen Bank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相似性为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将其确定为木贼镰刀菌(Gen Bank登陆号:KX197955)。该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5~30℃,最适温度28℃;pH 6~8时菌丝生长速率增快,pH 7时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合该菌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时利用率最高;以牛肉浸膏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该菌致死温度为65℃,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不同处理间菌落直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辽宁省沈阳市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使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于室内对其最适生长温度、碳源及氮源进行测定,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蘸根测定其对大豆品种合丰47的致病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分生孢子萌发率法测定16种常用杀菌剂对其的毒力。结果表明,从感根腐病大豆样品中共分离到31株镰孢菌菌株,基于培养性状从中选择3株疑似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这3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白色绒毡状,产生黄色色素;大型分生孢子大小为3.3~7.2μm×29.0~62.0μm,小型分生孢子大小为2.5~5.7μm×9.1~16.8μm;结合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TEF)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3株菌株最终鉴定为锐顶镰孢菌F.acuminatum。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生长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生长氮源为硝酸钠、硝酸钾和尿素;其对大豆合丰47的致病力较弱,发病植株的株高、根长和鲜重较空白对照显著降低了22.8%、12.2%和26.7%。在16种常用杀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对峙培养法对马铃薯炭疽病的拮抗菌株进行了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拮抗菌株ZHA10对炭疽病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76.43%,其可以使病原菌菌丝变形和裂解;ZHA10菌体短杆状、革兰氏阳性、大小为(0.5~0.75)μm × (1.5 ~3.1)μm、芽胞中至尖端生。通过生理生化测定、16S rDNA以及gyrB序列分析,鉴定ZHA10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此外,ZHA10还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孜然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马铃薯褐腐病菌(Stysanus stemonitis)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ZHA10抑菌能力良好,抑菌谱宽,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景洪发生的澳洲坚果果实褐斑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为Calonectria pentaseptat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5~30℃,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0~25℃,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紫外光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不同的糖溶液可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1.
据2011-2014年调查,甘肃省柴胡斑枯病发生严重,常年发病率为13%~21%,严重度1~2级。本研究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明确了甘肃省柴胡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甘肃省柴胡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或球形,黑褐色,高66.4~90.2μm,平均77.5μm;直径57.3~90.0μm,平均70.5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有些稍弯曲,具1~3隔膜,大小(13.0~26.0)μm×(1.5~3.0)μm,平均19.0μm×2.0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柴胡斑枯病病原鉴定为柴胡壳针孢Septoria bupleuricola Sacc.。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0~35℃、5~3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15℃、10~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9.0,最适pH分别为5.0、6.49和5.5;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柴胡叶或根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柴胡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LW2015.3,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LW2015.3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倒棍棒状或倒梨状,褐色,具3~8个横隔膜,0~4个纵斜隔膜,大小为16.5~45.0μm×5.0~13.5μm,厚垣孢子呈球形,直径为6.0~12.0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W2015.3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登录号:MG195995.1)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 alternata(登录号:KT362732.1)。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为最适温度;当p H为6~9时菌丝生长速率加快,pH 7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该病原菌对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钠为氮源时的利用率最高;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油茶炭疽病原多基因序列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湖南、广西油茶叶上分离获得5株能侵染油茶树的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该病原菌为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病菌菌落圆形,初期为白色,逐渐变为浅灰色;气生菌丝由白色和灰白色渐变为深灰色绒状;菌落背面中心颜色深,外部颜色浅;菌丝划伤后在PDA培养基上能产生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为单胞、直、圆柱状、无色、光滑、两头钝圆或一端稍尖,分生孢子大小(11~15)μm×(4~5)μm;菌丝体附着胞不规则状,浅褐色,(8~12)μm×(5.5~7)μm。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系统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鉴定,结果发现,5个菌株均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这是国内油茶上C.siamense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皮斑病又名卵孢子病,是对原苏联出口马铃薯检疫中七种应检病害之一。1 病原学名:Polyscytalum pustulans Owenet Wakefild异名:Oospora pustulans系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细,直径为2.5~3.5μm,无色,部分菌丝有隔膜,老化的菌丝变粗,7~10μm,呈褐色,不光滑;分生孢子圆筒形,单胞(在老化培养基中有时能见到双胞的分生孢子),无色,链状,大小在6~12×2~2.5μm,分生孢子梗80~100μm,分枝少或不分枝。  相似文献   

15.
 在广西香蕉种植区发现一种引起香蕉黑斑病的新病原。通过对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表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 A.J. Roy)。该病原菌菌落为深橄榄色,产生棒状子囊、梭形子囊孢子及倒梨形分生孢子;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 值为6;病原菌生长较好的碳源为果糖和阿拉伯糖,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在全光条件下,病原菌菌丝扩展速度最快;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4℃。由G. mangiferae引起的香蕉黑斑病,在国内外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矮化核桃枝枯病病原菌的形态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河南省洛阳地区核桃枝条一种新病害的病原种类,对采自田间的典型症状枝条进行了常规组织分离,对单孢菌株进行了形态鉴定、rDNA 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白色,随着色素的积累,由中心向边缘变为灰绿色,再变成墨绿色,最终全部变成黑色;气生菌丝棉絮毛状,菌落边缘不整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呈黑色小粒状,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深褐色,具孔口;分生孢子梗短缺,无色,杆状,末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纺锤形,无色,无隔,基部钝圆,顶部稍尖,单孢(24.5~29.0)μm×(4.8~7.5)μm。离体枝条接种结果表明,该菌能侵染核桃枝条引起与田间相同的症状。据此将分离物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近年来在香榧Torreya grandis果实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褐斑病的病原菌,通过分离物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并对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咪鲜胺、肟菌酯及吡唑醚菌酯6种防治药剂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从病样中分离到的菌株XF01在回接试验出现的症状与田间自然感病症状一致,证明菌株XF01为香榧果实褐斑病的致病菌。该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深灰色或青褐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无分枝,淡褐色;分生孢子多倒梨形或卵形,大小平均为19.258μm×9.048μm,横、纵隔膜分别为1~7个和0~3个,无喙或具柱状短喙,形态特征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一致。该菌ITS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U525533)与链格孢菌株ITS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R864893.1)同源性为100%,并聚为一簇,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该病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8℃,最适生长pH均为7。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65μg/mL;吡唑醚菌酯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2μg/mL,表明这2种药剂可用于香榧果实褐斑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8.
辣椒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辣椒褐斑病病原菌Cercospora capsici Heald et Wolf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D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8.0~9.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5℃ 10 min。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的蔗糖溶液,适宜氮源为1%的甘氨酸溶液;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5~6,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2℃10 min。  相似文献   

19.
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inn.)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观赏和药用花卉。鸡冠花褐斑病是危害鸡冠花生产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南北部地区花圃的鸡冠花褐斑病病原菌硫色镰孢菌(Fusarium sulphureum )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菌落在添加了鸡冠花叶片汁液的燕麦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好,生长最适温度为25 ℃。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 ℃;酸性环境最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5%蔗糖溶液中的萌发率与在5%葡萄糖溶液中相近且均高于清水和蒸馏水中的萌发率,光照条件对其萌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莲雾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莲雾灰斑病病原菌和对该病有效的杀菌剂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借助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进行鉴定,测定了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环境和碳氮营养条件,并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莲雾灰斑病病原菌菌丝白色绒毛状,产孢结构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无色瓶状,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大小(13.2~23.16)μm×(4.8~7.5)μm,ITS序列长为553 bp,系统进化发现该菌与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归为一支。该菌在25~30℃生长较快,中性和偏碱条件适宜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5种杀菌剂对莲雾灰斑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按其毒力高低排序:250 g/L丙环唑乳油(EC_(50)为0.003 mg/L)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EC_(50)为0.264 mg/L)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剂(EC_(50)为0.610 mg/L)5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EC_(50)为0.834 mg/L)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EC_(50)为2.370 mg/L)。因此,莲雾灰斑病的病原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适生性较强,250 g/L丙环唑乳油和250 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可作为田间防治该病害的候选药剂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