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4种盐生植物生长对土壤石油污染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4种新疆盐生植物在石油污染土壤上的生长适应性及修复效果,设置了5种不同浓度的石油污染处理,对4种供试盐生植物的株高、鲜重、根冠比及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① 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为0.5%时,对4种供试植物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生长指标均大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② 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大,4种供试植物的生长也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盐角草与野榆钱菠菜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分别为1.5%和2%时,出现叶片枯黄死亡现象,其生长期只能维持20 d左右。③ 经过120 d的修复,4种供试植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类污染物都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总石油烃降解率为:鞑靼滨藜﹥盐地碱蓬﹥野榆钱菠菜﹥盐角草。④ 与其他2种植物相比,鞑靼滨藜和盐地碱蓬具有较大的石油污染耐受性和修复效果,表明其具有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新疆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修复新疆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0 d的修复,石油烃去除率可达到26.50%~31.27%,明显高于空白的 15.57%~20.34%,其中,饱和烃去除效果最好,可达39.34%~46.18%。植物根际微生物分析表明,植物能够明显提高根际微生物数量,且3种植物的根土比(R/S)达到23~169。植物修复区明显改善土壤酶活性,且芦苇>沙枣>柽柳,过氧化氢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分别是空白试验的1.12~1.34倍、1.63~1.91倍和1.56~1.73倍。研究结果将为新疆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石油烃降解混合菌修复稠油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稠油在开采、贮运、炼制加工及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污染土壤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稠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利用筛选获得的石油烃降解混合菌KL9-1,对稠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考察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H、接种量、土壤中N/P、表面活性剂用量、翻耕频率、浇水频率和膨松剂种类等因素对污染土壤修复有明显的影响。 在每千克稠油污染土壤体系中,控制初始pH为8.0,接种量为70.0 mL,N∶P为3∶1,表面活性剂用量为4.0 g,每2 d浇水1次,4 d翻耕1次,稻壳作为膨松剂,在此条件下经过70 d的生物修复,石油烃降解率最高可达54.07%。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矿区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复垦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技术的前沿和热点,在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文中利用2009-2012年7次实地监测数据,从植物生物量,土壤理化性状和菌根效率3方面选取10个监测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株高、地径、冠幅和菌丝密度是反映采煤沉陷区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的主要因子,不同处理之间生态效应的大小依次为G.m、G.a和CK。  相似文献   

5.
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植物修复效应进行分析比较。经5个月场地修复试验,相关植物生理、土壤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金鸡菊和紫花苜蓿根区土壤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去除率最高可达75.33%和69.88%;(2)7%和9%油污土壤对金鸡菊生理特性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且其根区土壤p H、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紫花苜蓿(P<0.05);(3)金鸡菊根区土壤中食烷菌属(Alcanivorax)、嗜盐单胞菌(Halomonas)和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紫花苜蓿(P<0.05);(4)油污浓度增加抑制了紫花苜蓿植物生理进而限制其根区TPH去除率,而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得金鸡菊根区土壤TPH去除率高于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出版社2014-03-01出版该书论述了通过合理施肥实现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的原理与技术,主要包括:不同形态化肥、有机肥和改良剂及其组合对土壤中重金属的修复。主要包括:铅、镉等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老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不同磷肥、钾肥、有机肥和改良剂及其组合对土壤中重金属吸附特性、pH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以及对作物生长和重金属吸收性的改善状况;提出了调节土壤中铅、镉生物有效性的施肥与改良剂修复技术和途径;研制出了钝  相似文献   

7.
利用活化剂来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而被植物吸收,达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 ,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活化剂的加入一方面提高了修复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对土壤性状产生影响.以Cd和Pb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1.0mmol/kg、3.0mmol/kg、5.0mmol/kg)活...  相似文献   

8.
农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信欣  蔡鹤生 《植物保护》2004,30(1):8-11
植物可以吸收、转移元素和化合物,可以积累、代谢和稳定污染物,具修复被污染土壤等作用值得关注。本文综述了植物修复被农药污染土壤的机理和研究现状,列举了修复各种有机污染物的典型植物,及对此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作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连作障碍的土壤修复是世界性难题。本研究利用土壤微生态修复剂结合青枯病植物疫苗菌剂来改良土壤和预防青枯病发生。在连作7年的番茄地,设3种处理,处理1为添加量60 t/hm2的土壤微生态修复剂和植物疫苗100倍稀释液,处理2为添加量30 t/hm2的土壤微生态修复剂和植物疫苗100倍稀释液,CK为不添加土壤微生态修复剂和植物疫苗,研究不同处理对连作番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植株生长特性及病害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态修复剂2种不同添加量处理的番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交换性钙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全钾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两种不同添加量处理的番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添加量为30 t/hm2处理的土壤各酶活性(酸性磷酸酶除外)大于添加量为60 t/hm2处理的土壤;添加30 t/hm2处理的单果重量(113.82 g)显著高于添加量60 t/hm2处理(104.07 g)和对照处理(104.99 g)(P<0.05),其对番茄青枯病防效达91.87%,大于添加量为60 t/hm2处理的防效(55.34%)。  相似文献   

10.
新疆农田土壤及周边河湖沉积物中酞酸酯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现有微生物修复技术往往难以适用治理新疆地膜造成的酞酸酯污染。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酞酸酯污染土壤及水体的修复技术及材料。基于应用材料表面的强疏水性对酞酸酯的优异吸附性能的原理,采用多巴胺聚合将3种纳米颗粒(BN、Si O_2、Fe_3O_4)改性得到疏水性良好的材料,并通过SEM-EDS、ATR-FTIR光谱、Raman光谱、N_2吸附脱附曲线等对改性材料进行表征。以新疆地膜污染土壤中常见的酞酸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发的改性材料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平衡吸附量可达218.63 mg·g~(-1);吸附可以在22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与Freundlich模型均能良好的拟合,后者的相关性更好;并在p H(2~12)与氯化钠盐度(高达4%)下,材料就能保持良好的吸附效果。该材料在修复干旱区酞酸酯污染土壤、沉积物及水体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氮素循环对地球生命与物质循环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维护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成为生态修复目标的重要步骤之一。文中系统介绍了固氮类植物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和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固氮类植物在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固氮植物的选用是植被恢复的重要技术途径。建议未来研究中,应该加强对陆地生态系统固氮过程的量化研究,确定影响共生固氮的主导因子和生态机制,从而为陆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修复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变化特征,选取了未修复沙化草地和围栏种植红柳生态修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8年的沙化草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川西北不同生态修复年限沙化草地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态修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和高度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呈现增加特征,其中,0-20cm土层增加幅度较大,生态修复8年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比未修复沙化草地增加95.60%、100.00%和50.73%,均极显著高于未修复沙化草地;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幅度及显著性明显低于0-20cm土层.  相似文献   

13.
农药对园林绿地土壤环境的污染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农药对园林绿地土壤污染的现状及对土壤环境和园林植物的影响。通过几种土壤农药污染修复技术的比较,评价出植物修复技术作为园林绿地农药污染的有效修复方法,为园林绿地养护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农药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物大量进入环境,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形成复合污染。很多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物在环境中都具有持久性和较高的毒性,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农药与重金属在水体和土壤中的复合污染现状,以呼吸作用、酶活性、死亡率和生长发育等指标作为毒性效应终点,阐述了农药与重金属复合暴露对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同时对农药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农药与重金属复合暴露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农药与重金属复合暴露生态毒理学研究成果的梳理,为复合污染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土壤-植物-大气界面中水分迁移 过程及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循环过程中界面水分迁移转化理论,及SPAC连续体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阐明了一些国内外SPAC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对国内外各种典型土壤-植物-大气界面模型的基本结构、适用范围、主要研究对象、优势以及局限性做了系统介绍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系统模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分析得出如何解决下垫面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复杂的关系,以及尺度转化问题将是面临的主要挑战.认为借助于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中的模型参数优化,来实现界面中水分迁移过程的精确化和简化模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文中对河北省某铅锌矿区周边耕地150组土壤(0~20cm)进行取样分析,采用富集因子、地累积指数、Han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模型评价了7项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应用多变量分析了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Cd、Pb、Zn、Hg显著高于土壤元素背景值;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Cd> Pb> Hg> Zn> Cu> As> Cr, Cd、Pb、Hg和Zn显示中度污染,Cu和As为轻微污染,总体属于多种金属复合污染;Er和RI评价重金属结果整体处于强生态风险水平,主要贡献因子为Cd和Hg。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来源比较清晰,受到人类活动不同程度的影响。污染严重的Cd、Pb、Zn主要是由上游铅锌矿开采废弃物和废水受自然应力(河流、强降雨)迁移至土壤;Hg和Cu是大气降尘、交通运输和工矿活动多重因素的混合污染源;As和Cr主要由成土母质和农业活动控制。研究表明,矿区外围耕地有必要针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来源进行修复治理和水土监测来降低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生态炭肥防控小麦根腐病效果及对土壤健康修复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生态炭肥(以生物质炭为主要成分)防治小麦根腐病的效果及对土壤健康的修复机理,通过设置2个生态炭肥处理分析其对小麦根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小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细菌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炭肥防控小麦根腐病效果明显,1 200kg/hm2和750 kg/hm2两个处理的防效均达到77.00%以上,最高可达86.25%;且对小麦增产增收效果显著,2个处理的小麦产量减损率分别为86.62%和76.11%,净增产值分别为7 315.52元/hm2和7 038.04元/hm2;施用生态炭肥均能有效提高小麦返青期和灌浆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细菌数量及土壤蔗糖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活性;且施用生态炭肥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及对土壤健康修复作用存在正剂量效应。表明麦田增施生态炭肥是一个能快速修复土壤健康、有效防控小麦根腐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植物的科学选择是生态治理的前提。文中以干旱区生态恢复的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Ni2+、Cu2+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对其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以期为矿业废弃地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Ni2+或Cu2+胁迫条件下,柠条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都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低浓度时对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甚至有促进作用,当Ni2+浓度为20mg/L或Cu2+浓度为50mg/L时柠条种子的萌发较快,发芽率相对较高,且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高浓度时则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Ni2+的抑制作用要高于Cu2+;Ni2+和Cu2+对胚根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海涛  叶非 《植物保护》2010,36(1):28-32
随着农药施用量的增加,农药污染土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传统的修复方法因其价格昂贵而不能普遍采用,植物修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利用植物积累、吸收、降解等去除土壤、水和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修复的机制和方式,对近年来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了植物修复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土壤农药污染与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土壤农药污染的现状,从微生物降解茵的获得、降解活茵(酶)制剂应用、降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降解修复技术发展状况,并指出了微生物降解茵(酶)在污染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方位的联合修复技术是今后治理土壤污染以及农业立体污染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