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野生抗病茄植株腐解物对茄子黄萎病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种野生抗病茄为试材,通过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测试了其根、茎、叶腐解物的乙醇提取液对茄子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室内抑制作用,并对室内抑菌效果较好的处理进行了盆栽防病试验。供试腐解物提取液对茄子黄萎病菌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30%),抑制作用顺序为刚果茄>托鲁巴姆>CRP(刺茄)>赤茄,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好的是刚果茄叶>CRP叶>刚果茄茎>赤茄叶>托鲁巴姆叶(>77%)。盆栽试验表明,除赤茄叶片腐解物外,其他3种野生茄叶片腐解物对茄子黄萎病均具有治疗效果;4种野生茄叶片腐解物对茄子黄萎病的预防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石榴皮萃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及防病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测定了石榴皮萃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室内抑菌作用和对番茄灰霉病的温室盆栽防治作用。室内抑菌试验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活性最高,EC50为50.28 g/L;浓度为200 g/L对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温室盆栽试验中, 正丁醇萃取物稀释100倍的处理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防治效果达到46.41%,治疗防治效果达到48.00%。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栽培香菇剩余的菌糠为原料,采用室内抑菌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香菇菌糠对绿色木霉防治黄瓜枯萎病的增效作用。菌糠提取液对绿色木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表现促进作用,促进率分别为18.20%和9.82%;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表现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1.85%和87.78%。香菇菌糠与木霉混合使用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达70.26%,黄瓜的地上部分鲜重和根重分别增加了65.06%和58.10%。与单用木霉相比,加入香菇菌糠后绿色木霉在土体土、根际土和根系中定殖数量分别提高了251.39%、208.21%和104.76%,黄瓜枯萎病菌数量分别减少了56.98%、77.72%和76.83%。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皿对扣法和平板隔离对峙法研究了酵母菌0939-5对葡萄灰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根据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以活性炭处理检验其对葡萄灰霉病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酵母菌0939-5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葡萄灰霉病菌的生长(抑制率为71.59%)及其分生孢子(抑制率为99.33%)的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添加活性炭吸附后,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恢复了活性,显著降低了抑制作用。同时,酵母菌0939-5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7种病原真菌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棉花立枯丝核菌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菌率达90.93%~94.00%。  相似文献   

5.
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 JN-369是1株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其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后得到抗菌粗蛋白。为明确菌株JN-369抗菌粗蛋白的抑菌机理,首先确定了该抗菌粗蛋白抑菌谱、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紫外稳定性以及酶稳定性,并观察研究了抗菌粗蛋白对稻瘟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并采用针刺离体接种法测定了40%稻瘟灵EC、25%三环唑WP及不同浓度JN-369抗菌粗蛋白对水稻稻瘟病的拮抗效果。结果表明:菌株JN-369抗菌粗蛋白抑菌谱广,对葡萄灰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等13种植物病原真菌及卵菌表现出抑制作用,而对油菜菌核病菌没有抑制作用;该粗蛋白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具有应用于粮食作物生物防治的潜力;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有双重抑制作用,能使病原菌菌丝细胞膨大,并可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离体防效试验显示,供试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均有显著的拮抗效果,菌株JN-369抗菌粗蛋白在浓度为50~100 μg/mL时对稻瘟病的拮抗效果最好,该菌株有望开发为防治稻瘟病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6.
蝇蛆几丁低聚糖对草莓保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蝇蛆几丁低聚糖对7种草莓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酶解几丁低聚糖的抑菌活性显著高于H2O2水解几丁低聚糖,质量浓度10g/ml时,它对草莓灰霉菌等6种病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在80%以上,但对草莓白粉菌的抑制作用一般;H2O2水解几丁低聚糖对草莓灰霉菌等4种病原菌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对草莓黑霉病菌等3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较差。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蝇蛆几丁低聚糖喷雾处理可以减少生长期草莓果实的发病率,处理后第3天即表现出一定的防病效果,处理后第6天防病效果最佳.处理后第9天,防病效果开始有所下降。涂膜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下,10—20mg/ml几丁低聚糖溶液处理,可使草莓的保存期延长2—3天。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植物源活性成分芪类化合物在农业病害防治中的前景,在离体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白藜芦醇(Ⅰ)及其衍生物(Ⅱ~Ⅴ)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菌丝形态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叶片法和温室盆栽法研究了白藜芦醇的防病作用原理。结果表明:5个供试化合物对6种供试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均对番茄早疫病菌 Alternaria solani 的抑制活性最高,其中又以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Ⅲ)的抑制活性最高;白藜芦醇可造成番茄早疫病菌菌丝体畸形,并可抑制该病菌孢子的萌发,但未引起孢子形态改变。叶片法和温室盆栽法试验的结论一致,即白藜芦醇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对植株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有机改良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病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盆栽和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了8种不同有机改良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以几丁质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较好,在现蕾期和收获期防效分别达80.39%和72.28%;豆秸粉和绿肥次之,两个生育期防效分别为65.19%、60.02%和62.90%、55.67%。小区的试验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有机改良剂处理土壤后,根际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而且对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根际真菌和放线菌的比率都明显高于对照。有机改良剂的浸出液对病原菌的微菌核萌发及菌丝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菌株B110对棉花黄、枯萎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和聚类分析鉴定菌株B110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用经过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75分离得到的粗提蛋白,通过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和对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对其抑菌方式进行了研究,抗菌蛋白能够使棉花黄萎病菌的孢子萌发受到抑制,菌丝扭曲畸变,进而原生质凝聚,最后导致菌丝断裂。  相似文献   

10.
海洋细菌L1-9菌株对小麦的促生防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打孔法测定了海洋细菌L1-9菌株对小麦根腐叶枯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L1-9菌株及其发酵液对两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种子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L1-9菌株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分别处理小麦种子后,能显著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以及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和干重,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该菌株对小麦根腐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病效果,发酵液的防效分别达到82.00%和73.84%,发酵液的抑菌防病作用显著高于无菌发酵液.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严重制约新疆棉花持续高产和稳产,拮抗细菌在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中潜力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4株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共培养法,研究4株拮抗细菌对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菌丝和孢子形态、膜透性和产毒素能力的影响,采用滤液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愈创木酚法和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棉株体内防御酶系的活性。结果表明,4株拮抗细菌能够减少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破坏其细胞形态,导致其细胞膜破裂,降低其毒蛋白浓度。接种4株拮抗细菌,能够诱导棉株体内POD酶和SOD酶等防御酶系的积累,提高了棉花的抗病能力,由菌株SHZ-24、SHT-15、SMT-24和BHZ-29处理的棉花,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治效果分别为73.82%、80.48%、84.91%和84.18%。4株拮抗细菌通过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来提高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其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内生球毛壳属真菌CEF-082对棉花黄萎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旨在明确棉花内生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CEF-082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作用及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的防治效果。采用圆盘滤膜法、凹玻片法等测定CEF-082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温室采用滤液接种法和基质接种法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棉株内防御基因的表达及黄萎病菌的含量。结果表明,CEF-082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棉花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对分生孢子产量的抑制率为70.5%,试验浓度范围内对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棉苗预接种CEF-082培养滤液或将CEF-082的玉米沙粒培养物接入基质中再种植棉花,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7%和66.88%;这两种处理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没有副作用,且后者对出苗有促进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EF-082代谢产物显著提高了棉花防御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过氧化物酶基因(pod)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po)以及β-1,3-glucanase基因的表达量,抑制了黄萎病菌在棉株体内的繁殖。棉花内生真菌CEF-082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其作用机理主要有抗生作用和诱导抗性,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Verticillium wilt,caused by Verticillium dahliae,is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 of cotton.In this work,the previously developed defoliating(D) and nondefoliating(ND) V.dahliae-specific primers were adopted for detection of pathotypes of V.dahliae in soil by using nested PC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ction assay was efficient when used in infested soil and was an useful technique for rapid and accurate assessment of soil contamination by V.dahliae.  相似文献   

14.
 调查发现河北省安国市丹参生产区发生一种丹参新病害。为有效防治该病害,开展了丹参新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力测定。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丹参病株中分离并单孢纯化获得15个真菌分离物。柯赫氏法则证明这15个真菌分离物可造成丹参组培苗表现与田间病株相似症状,并分离获得了与丹参病株初分离物菌落形态相同的真菌菌株。显微观察发现15个病株初分离物的分生孢子梗具有明显的轮状分枝,在培养基中能够产生黑色放射状微菌核,据此将罹病丹参分离物确定为轮枝菌属真菌(Verticillium)。rDNA-ITS序列比对发现分离物与大丽轮枝菌(V. dahliae)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证明该分离物为大丽轮枝菌。利用大丽轮枝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引物扩增发现,13株分离物为落叶型菌株,2株为非落叶型菌株。人工切根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从丹参分离的轮枝菌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差异,不同丹参品种对黄萎病存在抗病性差异。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丹参黄萎病,研究结果将为防治丹参新病害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可在广泛的寄主范围内引发黄萎病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主要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鉴定与微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相关的基因对防治该病害至关重要。本课题组从前期构建的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微菌核明显减少的突变体,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致病力明显下降。以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从棉花黄萎病菌中克隆到被T-DNA插入突变的基因(VdSRP1)编码区全长为415 bp,包含一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富含丝氨酸蛋白,与任何已知的注释基因没有显著的序列相似性。为了明确VdSRP1基因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VdSRP1基因的2个敲除体菌株,与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相比,VdSR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微菌核形成明显减少,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下降,对棉花的毒力也显著下降。对野生型菌株V592及VdSRP1敲除突变体的转录分析表明,VdSRP1调控一系列与微菌核形成、孢子形成及致病力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VdSRP1基因影响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微菌核形成、产孢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6.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可在广泛的寄主范围内引发黄萎病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主要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鉴定与微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相关的基因对防治该病害至关重要。本课题组从前期构建的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微菌核明显减少的突变体,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致病力明显下降。以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从棉花黄萎病菌中克隆到被T-DNA插入突变的基因(VdSRP1)编码区全长为415 bp,包含一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富含丝氨酸蛋白,与任何已知的注释基因没有显著的序列相似性。为了明确VdSRP1基因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VdSRP1基因的2个敲除体菌株,与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相比,VdSR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微菌核形成明显减少,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下降,对棉花的毒力也显著下降。对野生型菌株V592及VdSRP1敲除突变体的转录分析表明,VdSRP1调控一系列与微菌核形成、孢子形成及致病力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VdSRP1基因影响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微菌核形成、产孢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对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陆地棉标准系TM-1和常抗棉2个陆地棉品种杂交并自交,获得109个F2单株及F2:3家系为作图群体,以SSR、RAPD和SRAP 3种分子标记进行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从1611对(条)引物中仅筛选到70对(条)多态性引物,获得75个多态性位点并进行标记间的连锁性分析。75个标记构建了一个包括15个连锁群,全长535 cM的陆地棉品种间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15 cM,有27个标记不能进入任何连锁群。连锁群的标记数最少2个,最多6个;长度从1.0 cM到92.7 cM不等。对其F2:3家系的成株期抗黄萎病性状即平均病情指数的分布进行分析,显示其呈正态分布,进一步说明陆地棉对黄萎病的抗性为数量遗传;单标记分析及复合区间作图,检测出与抗黄萎病性相关的3个QTL,分别位于第3、5、6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4.15%、3.45%和18.78%。另外,对该群体生长过程中黄萎病不同发病高峰期的病情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能够产生脂肽类抗生素fengycin和surfactin。本研究分别比较了NCD-2野生型菌株、丧失fengycin合成的突变子MF和丧失surfactin合成的突变子MS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NCD-2菌株和突变子MS周围能形成清晰的透明圈,而突变子MF周围透明圈模糊,说明fengycin对大丽轮枝菌具有抑菌活性。不同浓度的脂肽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表明,NCD-2野生型菌株的脂肽提取物能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在0.1 mg·mL-1浓度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46.30%,且随着脂肽浓度的提高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同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子MF脂肽提取物显著降低了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在0.1 mg·mL-1浓度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仅为18.48%,而突变子MS的脂肽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与野生型菌株没有显著差异。通过测试脂肽提取物对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发现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子MS脂肽提取物均能够显著抑制微菌核的形成,而突变子MF几乎丧失了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RT-qPCR结果证明,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子MS脂肽提取物能抑制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而突变子MF丧失了对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证明,fengycin在NCD-2菌株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和微菌核形成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能够产生脂肽类抗生素fengycin和surfactin。本研究分别比较了NCD-2野生型菌株、丧失fengycin合成的突变子MF和丧失surfactin合成的突变子MS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NCD-2菌株和突变子MS周围能形成清晰的透明圈,而突变子MF周围透明圈模糊,说明fengycin对大丽轮枝菌具有抑菌活性。不同浓度的脂肽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表明,NCD-2野生型菌株的脂肽提取物能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在0.1 mg·mL-1浓度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46.30%,且随着脂肽浓度的提高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同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子MF脂肽提取物显著降低了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在0.1 mg·mL-1浓度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仅为18.48%,而突变子MS的脂肽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与野生型菌株没有显著差异。通过测试脂肽提取物对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发现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子MS脂肽提取物均能够显著抑制微菌核的形成,而突变子MF几乎丧失了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RT-qPCR结果证明,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子MS脂肽提取物能抑制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而突变子MF丧失了对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证明,fengycin在NCD-2菌株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和微菌核形成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丽轮枝菌核糖体基因ITS区段的特异扩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核糖体基因ITS区段的碱基编码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为26 bp的PCR特异扩增引物(引物1:5'CATCAGTCTCTCTGTTTATACCAACG,和引物2:3'CGATGCGAGCTGTAACTACTACGCAA),进行了大丽轮枝病菌PCR特异扩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设计合成的这对引物,能对大丽轮枝菌全基因组DNA和人工接种棉花黄萎病病株组织特异地扩增到大丽轮枝菌核糖体基因ITS区段的324 bp分子片段,该对引物可用于棉花黄萎病的分子鉴定和分子监测。本试验结果对棉花黄萎病的早期诊断和病原菌的检测和监测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