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蔗绵蚜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是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甘蔗种植区,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叶部害虫。为探明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甘蔗绵蚜对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的为害损失和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情况,给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翔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4—2016年,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为害区和未为害区,调查评估绵蚜为害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含量,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研究结果显示,甘蔗实测产量减少2 503~4 123kg/667m~2,平均3 079kg/667m~2;产量损失率为28.5%~45.7%,平均35.9%;出汁率减少2.4%~4.13%,平均3.01%;甘蔗糖分降低5.48%~8.16%,平均6.38%;蔗汁锤度降低6.95~9.05°BX,平均7.66°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8.43%~19.97%,平均12.35%;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1.01%~1.3%,平均1.21%;新植出苗率降低24.7%~27.3%,平均26.0%;宿根出苗数减少3 829~5 083株/667m~2,平均4 456株/667m~2,相对出苗损失率为57.6%~58.0%,平均57.8%。可见,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绵蚜为害造成的甘蔗产量及糖分损失十分严重,甘蔗绵蚜为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挑战之一。研究结果对加强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和支持中国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中国甘蔗产区一种主要病害。为保证甘蔗健康种苗生产,应用实验室建立的甘蔗宿根矮化病菌PCR检测技术对甘蔗品种粤糖00-236、新台糖22宿根蔗和其健康种苗各部位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两品种宿根蔗的老根、新根、老叶、新叶、叶脉、蔗汁都检测到RSD;茎尖和腋芽部位均未检测出RSD。因此,采取腋芽或茎尖部位进行甘蔗组培生产健康种苗,可有效地除去甘蔗RSD病菌。  相似文献   

3.
在天山北坡棉花主产区,设置棉花-棉花-春小麦(C-C-W)、春小麦+复播饲料油菜-棉花-春小麦(W-C-W)两种轮作模式,以春小麦+复播饲料油菜连作为对照(CK),研究轮作倒茬后麦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轮作倒茬后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W-C-W模式和CK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61 g?...  相似文献   

4.
小麦与豆科绿肥轮作和合理施用氮肥对黄土高原旱地缺素地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本试验以夏休闲为对照,比较了小麦与绿豆、大豆、秋豆轮作和氮肥水平(0、108、135、162kg/hm2)对小麦产量和籽粒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与豆科绿肥轮作,在黄土高原早地受水分限制影响,小麦产量降低9.7%~26.6%;同时,与休闲处理相较...  相似文献   

5.
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肥力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2010年在渭北旱塬实施了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连续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和平衡施肥、无肥(或低肥)和常规施肥处理组合对土壤养分、WUE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护性耕作年限延长,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由研究初...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蔗→稻→蔗水旱轮作比蔗→菜→蔗旱地轮作减少甘蔗粉蚧4.61%~76.67%,比蔗→蔗→蔗宿根连作减少38.44%~86.00%。  相似文献   

7.
北疆连作棉田轮作倒茬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2008年在多年连作的棉田上进行不同茬口轮作倒茬试验,以研究不同茬口对连作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生长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应棉田轮作倒茬的最佳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茬口的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及棉花产量均高于连作棉田,其中加工番茄茬口对土壤的培肥效果总体表现最好;不同茬口的棉花产量表现为小麦-大豆→棉花加工番茄→棉花玉米//大豆→棉花小麦→棉花玉米→棉花CK。小麦-大豆或加工番茄可作为长期连作棉田的良好前茬。  相似文献   

8.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巢式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甘蔗宿根矮化病快速检测技术,以细菌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ITS2为第1轮引物,以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特异引物Lxx1/Lxx2为第2轮引物,建立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巢式PCR检测技术。巢式PCR能扩增出438 bp的目的条带,其核苷酸序列与巴西、澳大利亚及美国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为100%或99.8%;其检测灵敏度为10fg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基因组DNA,较常规PCR提高100倍;样品检测结果也表明巢式PCR检测灵敏度明显优于常规PCR,可用于+1片嫩叶和心叶等微量病菌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ase,RSD)是甘蔗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常导致感病品种新植蔗减产10%~15%,宿根蔗减产20%~25%,在干旱的情况下感病品种的宿根蔗产量损失可达60%[1]。RSD病原菌为 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寄生于甘蔗木质部导管内,革兰氏阳性[2],体外分离培养非常困难。该病害自从1944 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甘蔗品种Q28 上发现以来,在世界各产区普遍发生,现已广泛分布于各甘蔗种植区。该菌主要通过带菌种茎和砍收工具传播[3],已感病的蔗株又无明显的外部症状,从而导致该病害无意识地传播,造成病害蔓延,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血清学由于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灵敏度好,同时能够处理大量样品而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目前国内所用的RSD血清全部依赖于国外进口,检测成本高,使得血清学方法无法在国内普及。为此我们分离纯化了RSD的病原菌并制备了RSD的多克隆抗体,为甘蔗宿根矮化病敏感、稳定和快捷的检测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潘继兰 《植物医生》2005,18(3):40-40
1合理轮换种植蔬菜 充分利用不同的蔬菜吸收土壤养分量的不同性,把需氮较多、需磷较多和需钾较多的蔬菜轮作,或把深根性蔬菜同浅根性蔬菜进行轮作,就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各层次的养分.一般需氮较多的叶菜类蔬菜后茬最好安排需磷较多的茄果类蔬菜.吸肥快的黄瓜、芹菜、菠菜,下茬最好种对有机肥吸收较多的番茄、茄子、辣椒等.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了解绿洲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利用长期定位实验的方法,初步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绿洲农田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无肥CK处理养分含量最低,尤其是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有机质、全N和碱解氮分别比对照区平均高1.5 g/kg0、.19 g/kg和10.5 mg/kg,其他各处理养分含量处于二者之间。结果还表明,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尤其是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的含量关系密切,制约产量的首要养分因素是N素,其次是P素。CK处理由于连年作物吸收及收获带走养分,使土壤的有效养分库消耗很快,致使作物产量逐渐降低。P、K处理作物产量变化趋势和CK处理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了N素是影响绿洲农田作物产量的首要因素。对各处理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变化研究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作物产量最高,平均为4 010.8 kg/hm2,因此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能是提高绿洲农田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绿洲种植制度对棉田土壤养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塔里木绿洲种植制度对棉田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以棉田轮作方式(水稻→棉花、水稻→冬麦→棉花、水稻→冬麦-绿肥→棉花)和连作年限(3、5、8、10、15 a)为试验因素,对0~100 cm土层土壤进行了调查与试验。结果表明:短期轮作对棉田土壤养分含量无影响,棉花连作年限是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连作3、8、10、15 a土壤0~20 cm速效氮平均为40.60、48.75、51.96、44.35 mg/kg;速效磷平均为10.16、26.72、27.00、23.37 mg/kg;速效钾平均为184.70、142.60、130.20、105.56 mg/kg;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0.43 g/kg、12.10g/kg、12.93 g/kg、13.56 mg/kg;无论轮作类型、连作年限长短,从垂直分布上,连作15 a、3 a土壤速效氮F值分别为79.01、299.45;速效磷F值分别为88.99、17.54;有机质F值分别为77.27和171.6。表明长期连作降低了上下层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差异而增加了上下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差异;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速效钾含量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棉花长期连作有利于增加各层次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同时降低深层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连作8~10 a耕作层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2.35 mg/kg和27.45 mg/kg。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调查及对高产果园(≥22 500 kg/hm2)和低产果园(<18 000 kg/hm2)土壤样品的分析,研究了半湿润易旱区红富士果园初夏土壤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高产园和低产园的物理特性和养分状况差异显著。高产园土壤pH显著低于低产园,而电导率及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都显著高于低产园,其养分含量均处于中等到丰富水平,符合高产优质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标准,而低产园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或缺乏水平;两类果园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均高于其它土层。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苹果的需肥特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及有效性,初步提出了低产园的优化施肥结构模式:增施有机肥和补施氮、磷肥为主,配施一定量的钾肥和微肥,以保证苹果的丰产优质。  相似文献   

14.
宿根甘蔗虫害及其防治措施龚标勋(海南省白沙县植保植检站572800)我县糖蔗面积常年83800多亩,其中宿根蔗面积占50%左右,亩产只有3吨左右,比新植蔗亩产低25%。虫害是宿根甘蔗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长期连作的蔗地更为严重。宿根蔗的主要害虫有...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分析土壤养分状况及各养分对籽瓜与瓜籽的经济性状、瓜籽产量及收益的影响,确定各养分对籽瓜产量与效益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各养分对瓜籽的纵、横径无影响,N、P、K、Fe可明显提高单瓜鲜重、单瓜籽重、产籽率、瓜籽百粒重和出仁率,Cu、Mn、Zn则降低了单瓜籽重、产籽率和出仁率;各养分显著地提高了瓜籽的产量与经济效益,N仍是制约籽瓜产量的关键因素,其次为Zn、P,养分限制顺序为N>Zn>P>Fe>Mn>Cu>K;各养分对籽瓜产量与效益的贡献率大小有差异,氮素仍是增产、增收的主要限制因素,微量元素与钾素逐渐成为瓜籽产量与收益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琼  宗丽  付学艳 《植物医生》2009,22(3):10-11
研究了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在防治上,应以清洁田园、深翻土壤、合理轮作、施肥、液氨熏杀、选用无病土育苗等农业生态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17.
潮棕壤速效磷产量临界值和淋溶临界值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确定合理磷肥用量对取得高产、提高经济收益和保护环境都有重要意义,而明确土壤速效磷产量临界值与淋溶临界值是界定施肥量适宜与否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下辽河平原长期定位试验,使用直线-平台、双直线和米氏模型计算土壤速效磷产量临界值,通过土柱淋溶试验确定土壤速效磷淋溶临界值。结果表明:该地区玉米和大豆的速效磷产量临界值分别为12.0 mg·kg-1和10.8 mg·kg-1;三个模型中以米氏模型计算的值最高,以直线-平台模型计算的值最低;通过6次淋溶试验,计算的土壤速效磷淋溶临界值在74.6 mg·kg-1到82.0 mg·kg-1之间,均值为80.2 mg·kg-1。在农业生产中应将土壤速效磷控制在12.0~80.2 mg·kg-1之间,可据此指导施肥,达到保证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并减少施肥对环境影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小麦梭条花叶病在江苏发生回升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梭条花叶病为害小麦 ,春季发病 ,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其发生受冬季气温、小麦品种、带毒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防治策略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 ,采取选用抗病品种 ,适期迟播 ,轮作换茬 ,增施氮肥等避病措施 ,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甘蔗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掌握目前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虫的主要种类和发生情况, 本研究于2019年4月-5月, 对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害种类及其为害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 并分析了螟害种类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宿根蔗地, 甘蔗苗期黄螟为害最严重, 造成的枯心苗率为5.59%; 其次为条螟, 造成花叶苗率为5.29%; 黄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枯心苗率以桂西南和桂南两大蔗区相对较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7.34%和6.76%; 条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花叶苗率以桂西南蔗区最高, 平均值达7.82%, 桂中和桂南蔗区其次, 其平均值分别为4.59%和4.46%?同一蔗区, 黄螟和条螟在宿根蔗地发生均比新植蔗地严重, 在宿根蔗地平均枯心苗率分别为7.13%和7.99%, 而在新植蔗地分别为2.31%和3.43%?以黄螟枯心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2.06%, 条螟花叶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6.16%?广西蔗区甘蔗苗期的主要螟虫为黄螟和条螟, 尤其是黄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表明广西蔗区的优势螟虫种类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 广西南部和西南蔗区的苗期螟害重于北部蔗区; 宿根甘蔗地的螟害重于新植蔗地, 宿根蔗地是螟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下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对渭北旱塬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对5个不同处理(地膜压玉米秆双重覆盖、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长麦秆压地膜双重覆盖、地膜压长麦秆双重覆盖和无覆盖清耕对照)下果园0~10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并统计了苹果产量。结果表明: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能显著提高果园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并提升养分有效性;其中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处理综合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无覆盖对照(P0.05),提高比例分别为29.72%、8.82%、19.35%、51.87%、22.66%;碱解氮含量提高比例高于全氮,说明该模式能够提高氮肥有效性。与无覆盖对照相比,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对土壤剖面养分垂直变异影响不明显,均呈现出随深度增加先降低后缓慢递增的趋势。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提升其养分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利用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模式进行果园土壤管理可以成为实现渭北旱塬果园高产、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