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玉米铁甲虫Dactylispa setifera (Chapuis)的生物学和生态学问题。该虫在广西一年可发生一至二代,第一 代为主要为害世代。成虫一生交配多次。平均产卵量:越冬代为163粒,第一代为321粒,产卵盛期约35~42天。冬期成虫性比为  相似文献   

2.
在龙南县大猿叶虫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田间,该虫的繁殖期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本试验在25℃、LD12︰12条件下,详细比较了大猿叶虫龙南种群春季世代和秋季世代成虫产卵量。结果显示:秋季世代雌虫每雌总产卵量和平均产卵量均高于春季世代,早期产卵量接近,但三者间均无显著差异。由雌虫产卵曲线可知春季世代雌虫每日产卵量明显低于秋季世代,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大猿叶虫山东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猿叶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山东省泰安市田间,该虫有两个明显的危害期,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年发生1~2代,部分隔年繁殖。滞育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下旬陆续出土繁殖。在25℃下,成虫产卵期为11~34d,每雌产卵量平均861粒。第1代成虫5月中旬全部入土越夏。越夏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出土繁殖。在25℃下,产卵期为13~26d,每雌产卵量平均775粒。第2代成虫10月下旬前陆续入土越冬。雌雄一生能多次交配,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9、11.2、10.2℃。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24个月。  相似文献   

4.
黄芪根瘤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黄芪根瘤象甲Sitona simillimus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对黄芪根瘤象甲的越冬规律、田间数量动态变化、生活习性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进行调查,测定土壤湿度和寄主植物对成虫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甲以成虫在靠近植物根际处的土层内越冬,越冬适宜的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10%。在甘肃省定西市黄芪根瘤象甲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产卵高峰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8月初,化蛹高峰期为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为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芪根瘤象甲成虫羽化当年虽可取食,但不产卵,翌年越冬结束后开始取食,取食后即可产卵。在黄芪、红芪、苜蓿和三叶草中,只有取食黄芪叶片的雌成虫才能正常产卵繁殖。黄芪根瘤象甲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明显,产卵主要集中在12:00—22:00,单雌产卵量为2 051.4粒,产卵期为42.6 d。卵、蛹和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8、10.6和36.7 d。  相似文献   

5.
黄芪根瘤象Sitona simillimus Korotyaev为近年来在甘肃省黄芪上新发现的一种优势地下害虫, 为弄清温度对其成虫繁殖与寿命的影响, 为黄芪根瘤象的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内设置5个温度(15?20?25?30?35℃)饲养黄芪根瘤象越冬成虫, 对其产卵前期?产卵量?成虫寿命等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15?20℃的较低温度下, 成虫产卵量低?产卵期较短; 30℃成虫产卵质量下降, 无效卵数量显著增加, 成虫寿命开始缩减; 35℃已接近成虫产卵?存活的临界上限温度; 25℃下成虫产卵量最高, 平均卵量2 068.08粒, 单雌最高卵量3 491粒, 且该温度下成虫产卵期及成虫寿命均最长?说明25℃左右是黄芪根瘤象成虫繁殖与生存的最适宜温度, 偏高或偏低的温度均不利于黄芪根瘤象成虫的繁殖与存活?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无瓣海桑主要害虫迹斑绿刺蛾的生活史和各虫态生活习性,通过室内饲养、林间套笼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迹斑绿刺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该虫在广西钦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蛹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为害期发生在4月下旬到6月下旬;第4代幼虫11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越冬。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成虫夜间羽化率达到98.6%,以晚上24:00前居多。成虫羽化后第2天交尾,雌虫产卵量为35~183粒,雄虫平均寿命6.7d,雌虫平均寿命8.1d。本研究明确了迹斑绿刺蛾生物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防治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室内饲养观察,基本上明确了越冬代稻水象成虫越冬后,由于越冬场所及个体素质的差异,造成了同一年份成虫个体之间初取食期早迟前后相差20多天。结果出现早取食早迁飞,迟取食迟迁飞,形成了每年群体迁飞期长达20多天的现象。同时,明确了越冬代稻水象成虫越冬后喜食稻苗,并更喜欢在稻苗上产卵繁殖,但在没有稻苗的情况下,在水生禾本科杂草上同样能产卵繁殖,只是繁殖率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显示,西北利亚豆芫菁一年发生1代,成虫群集性,能取食多种植物,可多次交配和产卵。卵集产于土室中,每次产卵44-162粒,卵期25 d左右。幼虫主食蝗卵,有6个龄期,以5龄越冬幼虫历期最长,幼虫取食20-80粒蝗卵均可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9.
豚草条纹叶(虫甲)在北京地区年发生3代,以成虫入土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底至5月上出土活动。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中下、7月下至8月初和9上中旬羽化出土。在26±1℃恒温条件下,雌雄成虫的寿命为82.5和67.8天。产卵前期16.5天,产卵期49.1天,一生产卵394.5粒。成虫一般仅在产卵后第30天前后出现一次明显的产卵高峰。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5.0、13.9和12.9天,在保温条件下,卵的孵化率最高,达92%。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在16±1℃、26±1℃恒温及20~27℃室温条件下,差异不明显,最高78%,最低66.7%。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瓢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瓢虫在菏泽市常年发生3代,个别年份4代,世代重叠。以成虫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末5月初开始交配、产卵。5月至9月为害,10月中旬后越冬。本文研究了该虫的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影响发生因素,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喀什地区多毛小蠹发生与为害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喀什地区疏勒县系统调查、研究了杏树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 Murayama)的发生、为害规律,结果表明:4月中旬始见多毛小蠹成虫在杏树上蛀孔产卵,于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达到高峰期;高度80~110 cm的枝干和东、南2个方向生长的枝干易遭受小蠹虫的入侵;多毛小蠹聚集为害;随为害程度的加重,杏树韧皮部含可溶性糖量也随之升高,韧皮部含水量随之降低,并且不同为害程度杏树韧皮部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水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结果表明:轮纹异痂蝗在通辽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蝗蝻共4龄,全蝻期26~32 d,6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产在土中深4~6 cm处。成虫可活到9月中旬。轮纹异痂蝗喜食菊科和百合科等幼嫩多汁的植物,食量为每头每日食鲜草1.05 g,每666.7 m2可损失鲜草10.25~12.75 kg。  相似文献   

13.
薛文鹏  金道超  杨洪 《植物保护》2014,40(4):122-129
采用灯光诱集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贵州南部三都县2008-2012年的白背飞虱灯下和田间种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白背飞虱在4月中下旬开始迁入贵州南部,在5月中下旬到达迁入高峰; 灯下主峰日与灯下始见日(r=0.996**)和始盛日(r=0.997**)均呈显著相关; 灯下种群中雌虫数量略高于雄虫,年度间雌、雄性比差异不显著。若虫是田间种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在6月上旬达到发生高峰,其发生为害期较成虫短,一般到7月中下旬结束; 成虫发生期贯穿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高峰。田间主要为害世代的发生量与6月中下旬的灯下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试验和皿内饲料吸引选择试验测定了二点委夜蛾对不同植物的产卵选择和取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顺序为小麦(麦茬麦苗)大豆棉花玉米;成虫在同一寄主植物上不同部位的产卵率有一定的差异,小麦和玉米下层产卵率高于上层和中层,而大豆和棉花上层产卵率显著高于中、下层。二点委夜蛾初孵幼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顺序为:甘薯棉花大豆马齿苋马唐花生玉米小麦,而叶片取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薯马唐花生棉花大豆小麦马齿苋玉米。二点委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显著不同,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A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phenology of Cydia funebrana (plum fruit moth) is presented. The Logan funct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emperature‐dependent developmental rates of the eggs, larvae and pupae; a linear equation was used for the ageing rate of females. The mean fecundity of females as a function of age was expressed by a modified Bieri's function.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stochastic process, a time‐distributed delay model was used. Results from the validation of the model in northern Italy (1995 and 1997) are reported. Catches of male moths in pheromone traps and oviposition activity were monitored in orchards of mid‐ and late‐ripening plum cultivars. The model was then run using temperature data from each farm. When the oviposition activity forecast by the model was compared with that actually observed in the orchards, good correlations between actual and forecast oviposition were obtained. The model is already available for technicians in Emilia‐Romagna and is a valuable tool in integrated fruit production; it gives an indication of the right moment to apply insecticides or to carry out further monitoring activity to assess the risk of C. funebrana damage (e.g. by sampling actual oviposition on just a single occasion).  相似文献   

16.
云南扁萤在四川乐山地区2~4月孵化,10月下旬雄虫羽化,11月上旬雌虫羽化,成虫寿命约25~45 d,产卵高峰出现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以卵越冬,卵期约60d,一个世代需要1~2年.云南扁萤雌性成虫具有抱卵行为,能有效保护卵:幼虫以反应性出血和假死行为共同组成了其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7.
苦楝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290株苦楝内生真菌分离纯化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了30株具有代表性的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其中5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5d校正死亡率大于60%,杀虫活性最强的KL042菌株经鉴定为球孢白僵菌。球孢白僵菌作为内生真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进一步选取杀虫活性较强的9株内生真菌,研究其代谢产物的胃毒和触杀活性,结果表明拟青霉KL017菌株发酵液10倍浓缩液对柳蓝叶甲胃毒活性最强,48h校正死亡率达90.09%。球孢白僵菌KL042、拟青霉KL017和交链孢KL062发酵液10倍浓缩液点滴马尾松毛虫前胸背板后,48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6.67%、56.67%和53.33%。  相似文献   

18.
 昌黎鳳凰山一带葡萄栽培历史已有250年左右。近年来由于黑痘病害的流行,产量降低一半。过去虽曾以波尔多液进行防治,但因未能掌握当地該病发生的規律,故末获得預期的效果。本文为作者在1955年及1956年在昌黎县十里鋪乡对該病研究的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19.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昭旭  罗进仓  陈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1-114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相似文献   

20.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