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春季蝼蛄为害麦苗的始盛末期 麦苗返青以后,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5℃时(3月上、中旬),蝼蛄即开始到地表活动,为害麦苗;当日平均气温超过7.5℃时(约3月25日至4月25日),是为害盛期。这个时期,麦苗受害率占春季总受害率的80%。温度愈高,受害愈重。4月下旬以后,麦株打苞孕穗,麦秆硬化,不宜蝼蛄取食,被害率逐渐下降,小麦灌浆后即停止为害。 在一天之内,蝼蛄的活动时间,以上午12时至下午6时最盛。  相似文献   

2.
1997年9月中旬,在兴安县界首镇金沙冲小流域,有4hm2多生姜发生玉米螟为害而造成的枯心,枯心率高达73%,此时正值姜块膨大期,对产量影响很大。  经田间调查,玉米螟虫口密度较大,每666.7m2有幼虫8000头,且各龄幼虫及蛹均同时存在,以4~5龄幼虫占绝大多数,还在转株为害。  该姜田四周是桔田和稻田,7月中下旬,早稻收割时正值生姜生长茂盛嫩绿,每丛分蘖苗平均15株,茎杆粗壮,叶鞘包裹茎杆疏松,食料丰富,害虫羽化后集中于小面积姜田产卵。  该虫的防治,抓住卵块孵化盛末期,每666.7m2用18%杀虫双200ml,兑水60Kg喷雾,或用20%三唑磷、10%安绿宝1…  相似文献   

3.
应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棘禾草螟和芦毒蛾都有较好的效果。为了兼治这两种害虫,可在棘禾草螟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及盛孵末期分别防治一次。每亩喷Bt乳剂200克或150克加敌敌畏50克。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为害水稻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9年在重庆巴县白市驿设置了三种不同肥力水平180个一代二化螟自然为害及18个控制螟害的隔离小区,4月30日至6月29日每隔5天系统调查了苗数、枯鞘株数和枯心株数的发生情况,收获时考种,建立了不同生育期苗数、枯鞘、枯心数对产量损失的二次回归模型。详细讨论了苗数、枯鞘和枯心数的消长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植物保护学报》1966,5(1):41-49
在四川东部地区,中期测报以期距法较为实用。短期测报应按稻型、品种、移栽期、生育期以及田间蛾卵密度和卵块孵化进度进行。处于分蘗期的双季晚稻和分蘗末期的一季晚稻,亩卵块在100块以上,即可列为防治对象田,根据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确定防治次数和适期。較为簡化的防治标准是初見“新枯心”时施第一次药,以后根据卵块密度酌情再施一次,可将枯心率压低至1%以下。药剂治螟应掌握时間标准(即卵孵进度)及数量标准(卵块密度或侵入幼虫密度)职确定施药适期和次数。每亩用6%六六六1.5—2斤泼苗或撒毒土均可,但須有1—2寸的水层深度。  相似文献   

6.
湖州市是全国蚕桑重点产区。为控制近几年猖獗回升的水稻三化螟和保障蚕桑生产安全,1987年起引进5%杀虫双颗粒剂作治螟效果试验并已大面积示范推广。 1988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亩用5%杀虫双颗粒剂1kg,于卵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连晚秧田二代三化螟,保苗效果89.92%;而50%甲胺磷乳油100ml只有49.62%;杀虫双防治连晚大田三代三化螟的保苗效果93.75%,兼治稻纵卷叶螟效果100%。50%甲胺磷乳油100ml用药2次的保苗效果75%,用药1次的40.63%。大田示范每亩用5%杀虫双颗粒剂1kg,孵化高峰期防治对早稻一代三化螟的保苗效果98.13%,50%甲胺磷乳油100ml42.06%;5%杀虫双颗粒剂1.5kg,孵化高峰期防治连晚三代三化螟枯心效果96.79%,防治白穗效果95%,殘效期长达15天以上,而用50%甲胺磷乳油100ml 2次的防枯心效果58.57%,防白穗效果46%。  相似文献   

7.
1984—1987年,通过人工模拟产量损失试验和黄地老虎幼虫三龄前在玉米叶片上的蛀孔株与枯心株的关系调查,提出以玉米植株定苗期虫孔株率确定防治指标。即玉米定苗前10天,植株叶片上出现的虫孔株率超过11.33%时进行防治。此法经在1987、1988年大田生产中验证较原防治指标法亩节约药费5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摸清在一天内什么时间施药治螟效果最好,于1978年在连作晚稻苗期和穗期防治第三代和第四代三化螟进行了试验。 试验方法:插秧前划成0.1亩的小区并作田埂,各小区栽插兜数相等,随机排列、重复三次,于各代盛孵高峰期施药一次,折合亩用赣南农药厂生产的50%杀螟松乳剂3两兑水100斤用压缩喷雾器喷雾,并设不施药区为对照。防治第三代三化螟于8月10日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30分钟和6时施药,待盛蛹后(枯心定局)调查枯心率。防治第四代三化螟于9月15日上午7时、11时、下午2时30分和5时30分钟施药,收割前7天调查白穗率。枯心和白穗均采用全小区普查。  相似文献   

9.
黑斑红毛斑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红毛斑蛾(Phauda triadum Waluer)是薜荔(Ficus pumila L.)上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江西一年发生一代,以三龄幼虫在寄主叶片或枝条上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取食。结茧期为4月下旬初—5月上旬;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初;卵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上旬;幼虫孵化期为6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后经少量取食即以一龄幼虫越夏。9月初秋凉后,幼虫进入二龄,10月中旬进入三龄,并以此虫龄越冬。卵期10—11天;幼虫期304—328天;茧期27—30天;成虫寿命9—15天。幼虫孵化末期是药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从对杂交早稻威优49和杂交晚稻汕优63分蘖斯二化螟害枯心丛的考察发现:杂交早稻成优49每丛1—7株枯心,其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别,但每丛总粒数、实粒数、产量比对照明显减少,其减少系数随枯心株数的增加而增加。杂交晚稻汕优63每丛1—6株枯心,除千粒重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别外,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产量均比对照明显减少,其减少系数也随枯心株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二化螟防治对象田,一般是在该虫幼虫盛孵高峰后5—7天经调查水稻枯鞘株率来确定的。我县二化螟发生严重,防治任务重,大面积调查枯鞘株率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迫切需要解决提高调查工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枯心丛率及含虫量关系测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东  万金贵 《植物保护》1988,14(2):44-44
二化螟为稻区主要害虫,其枯心率与含虫量是检验螟害程度、防治质量、以及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按常规方法检查枯心率和虫口密度,需逐丛逐株观察和剥查,工作量极大。为简化调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现将1975年以来调查的有关资料,经过枯心丛率与其枯心株率、枯心株率与其含虫量的相关回归分析,由枯心丛率推算其枯心株率,再由枯心株率推算其含虫量。经过大田试用,效果较好。 一、枯心丛率与枯心株率的关系 经10丘稻田(每丘0.5分,5,308丛枯心丛率与枯心株率的全群查算,测得枯心丛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为害水稻較重的螟虫已知有6种,以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lk.)最为重要,分布于我国中南部稻区。本文阐述了气候、食料、水稻栽培制度和生物等因素对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并指出作为螟虫食料的水稻及其栽培制度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証明,三化螟的产卵、侵入、成活、繁殖和为害都与水稻的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水稻的分蘖期及孕穗期,都是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在这两个时期被害,会造成枯心或白穗;而秧田期、移植至回青期、圓稈期和成熟期都对螟虫不利。螟虫的发生基数和生活环境条件,密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而这些都受水稻栽培制度的影响。发生基数决定于春季螟虫的有效虫源,其数量的大小对当年的螟虫,尤其对第一、二代的发生量有密切关系。螟害程度主要决定于:(1)种群数量和(2)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与螟虫盛发期配合程度的综合作用。为了加強防治,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一方面尽可能消灭虫源、压低发生基数、控制以后各代螟虫的发生;另一方面力求改进栽培技术、調节水稻生育期,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避免或減輕螟害。化学防治也是治螟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广泛应用的药剂是6%丙体六六六,每亩用量在防治枯心时为1.5斤,防治白穗为2斤。主要的施药方法为泼浇和撒毒土,两者对防治枯心的效果都很好;撒毒土防治白穗的效果虽稍差,但操作簡便易行。在螟虫发生期內,适值分蘖和孕穗的水稻田一般都要施药;但預测螟害低于1%的田块,可不防治。防治枯心的施药适期一般在孵化高峯前1—2天天开始,如虫量很大,要提前到盛孵始期用药。防治白穗的施药适期是:在蚁螟盛孵前孕穗的水稻,普通在盛孵始期开始施药;蚁螟盛孵后孕穗的水稻,在孕穗始期开始用药。稻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种严重害虫,解放前因螟害常年損失稻谷10%以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治螟工作貫彻了“防治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針,“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使用药剂綜合防治”的策略;采用了准确的預测預报;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活动,基本上控制了螟虫的危害,1663年的螟害率已压低到2%左右,不少地区已降低到1%以下。这都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光輝照耀下,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結合所取得的成果的  相似文献   

14.
张一初 《植物保护》1984,10(6):28-28
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的种植,油菜播种面积扩大,加之内移栽改为直播,看麦娘的危害已成为油菜生产上的严重问题,每亩仅除草一项需花15至30个工日。 1983年我们在4亩看麦娘严重的稻茬免耕油菜田进行化学除草试验,效果显著。在开好播种行后,每亩分别用10%的杀草丹颗粒剂3斤和4斤按亩用量冲水喷雾。打药后  相似文献   

15.
余乾能 《植物保护》1965,3(4):125-125
调查三化螟卵块孵化进度,了解三化螟卵块的孵化情况,是确定用药时间不可缺少的工作。以往采用随机采卵法来调查,结果孵化进度往往偏低。这是因为三化螟盛蛾期一般都在7天以上,有的长达20余天,随着时间的延长,水稻植株日益增高,叶片增多,前期产的卵到后期看来,都在植株的中下  相似文献   

16.
曾伟 《江西植保》2013,(4):366-370
通过2011—2013年应用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水稻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同地对比诱测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测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始盛期相吻合,可以作为不同地理生态区和非灯诱监测区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二化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3-4d、10-11d分别作为预测雌蛾的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和选取相应期距值。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二化螟卵孵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2011—2013年性诱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该法预测准确,简便易行,建议该技术在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多效唑对花生生长调节、田间增产与药效作用,在花生盛花末期喷洒多效唑(15%可湿性粉剂),结果表明能有效降低株高、增加结荚数、提高双仁率、增加产量,同时还能提高花生脂肪含量及油酸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建议在花生盛花末期施药1次,推荐40g~60g/667m2)为最佳施用剂量。  相似文献   

18.
李扬剑 《植物保护》1981,7(4):34-34
什么是水稻螟害的危险期?什么是安全期?一般认为: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尤其是始穗期,由于蚁螟易于侵入,属螟害危险期;圆杆期及齐穗期以后称为螟安全害期。我认为把整个圆秆期笼统称为安全期这个提法是不够确切。 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从1977年开始的。1977年,在早造第二代螟卵盛孵期间,我所蹲点的城厢公社厢西大队坡顶生产队的汕伏2号,正处于幼穗分化3—4期,根据书上资料,认为禾苗已圆秆了,没有施药,结果确实没有螟害枯心出现。但是其他相邻的几个生产队的汕伏2号,螟害枯心都很严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县黄花菜受锈病危害严重,过去使用的敌锈钠不能控制。1984年试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试验方法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加水配成300、500、600、800、1000倍液,每亩喷150斤,3次重复,喷清水为对照。分3次施药:第一次,锈病始见期(黄花初苔期);第二次,锈病流行盛期(初蕾期);第三次,锈病流行高峰期(黄花始摘期)。每次相距10天。每次施药后3、5、8天进行药效调查,主要观察记载夏孢子堆发展情况。 实地考察证明: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是防治黄花菜锈病的理想药剂,药后8天的防效为40—85%,平均73%,药后20天的防效为73—92%,平均85%;药后30天后防  相似文献   

20.
林瑞山 《植物保护》1983,9(2):37-38
二化螟造成早稻和一季中、晚稻苗期枯鞘。枯鞘率在山区一般年份为10%~15‰,严重年份可达30%~40%。局部高达70%~80%。由于二化螟有群集和转株为害习性,大部分枯鞘並不发展成枯心,成为枯心株的一般仅占枯鞘数的14~1.3左右。长期以来人们对二化螟为害损失,都比较注意枯心、白穗所致损失,而很少注意枯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少考虑将防治桔鞘作为防治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