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近年来二病发生和为害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本研究以细菌性条斑病的为害损失为重点,与白叶枯病相比较,以探明在自然条件下细菌性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制订防治指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稻白叶枯病与稻叶尖枯病田间症状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继农 《植物医生》2002,15(1):10-10
白叶枯病(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与叶尖枯病(PhyllostictaOryzaecola)都是籼稻上的常见病害 ,且其症状(尤其是后期症状)与发病盛期均相似 ,故二者常被混淆。20世纪70年代在江苏省稻区叶尖枯病已有发生 ,但因白叶枯病发生普遍且流行频率高 ,叶尖枯病多被误认为白叶枯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江苏省境内白叶枯病有所减轻 ,叶尖枯病有所上升 ,于是又出现了相反情况 ,把白叶枯病误认为叶尖枯病。近几年在农村考察水稻病害时发现 ,不少基层农技人员还是把这两个病害…  相似文献   

3.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和研发新型绿色杀菌剂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有效措施。最近几年有关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致病效应蛋白调控水稻抗(感)病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水稻抗性品种培育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本文对稻黄单胞菌-水稻互作系统中已知的TALE效应蛋白与水稻抗(感)病基因(R 或 S)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归纳, 就tal基因与水稻R或S基因的协同进化进行了分析, 结合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杀菌剂的应用现状, 提出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条斑病绿色防控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4.
方中达 《植物保护》1964,2(5):214-214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和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是水稻上的两种重要细菌病害。这两种细菌性病害都可以由稻种传播。稻种非但可以带菌,并且可以传病。为了防止病区的扩大和新病区的出现,加强检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检验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可分室内检验和田间检验。室内检验主要是确定稻种是否带菌和带菌的程度,可以采用种植检验和噬菌体检验的方法,以噬菌体检验更为可靠。室内检验需要一定的设备,工作量较大,同时目前所用的室内检验方法是否适用于带菌量极低的稻种,还有待在生产实践中考验。田间检验就是通过病害的普查,了解病害发生情况,确定无病田和无病区。这样非但可以解决当地的留种和换种的问题,并且为无病稻种的调运提供依  相似文献   

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a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是我国重要的对内检疫对象,多年来其国内分布一直仅限于我国南方数省,如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四川,江西,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最近一二年,由于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这个病害在我国发生尤为严重。在某些地区,其为害损失已超过了水稻白叶枯病。而且其分布范围正逐渐扩大,北移。表现在杂交稻上更为严重。这对我国水稻生产无疑是个很大的威胁。 1987年7月,湖北省植检站会同崇阳县和咸宁地区植检站在湖北省崇阳县青山  相似文献   

6.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属于全国性检疫病害,在盱眙县1991年开始查见,后经多年综合治理,到1998年基本绝迹。近几年,由于种子市场放开,未经检疫或检疫手续不完备的杂交稻种。从安徽、湖北、浙江、四川等省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盱眙县。2004年县植保站调查,再次发现有部分地区稻田发生细菌性条斑病,2007年发生面积突增,全县达到333.3hm^2。感病的品种主要有D优527、协优507、扬两优6号、川香优2号、两优培九等。2005年调查发现,该病往往与白叶枯病混合发生,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国内主要在浙江、江西、湖南以南的籼稻区及江苏、安徽、湖北等沿江与淮河之间的单季籼稻区发生。因为我国稻作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南方地区,杂交晚稻生长季节,高温多雨、多吹东南风,中温高湿的天气造成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有大面积发生,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平均减产达5%~25%。现将阳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和综防技术观察研究结果和  相似文献   

8.
濮景春 《植物检疫》1995,9(1):60-6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预防濮景春(浙江省桐乡市植物检疫站314500)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称细条病)是水稻生产上重要检疫性病害之一。我市曾在60年代初与白叶枯病并发,仅1962、1963年就发病30880hm2,损失稻谷480万kg,引起广泛重视。以后...  相似文献   

9.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性条斑病菌RS68、RS105对李氏禾没有致病性,但另一个弱毒菌株RS05能在李氏禾上引起水浸状半透明条斑症状。李氏禾条斑、"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能在李氏禾上形成条斑症状,在水稻上形成短条斑症状。供试菌株的血清学反应、全细胞蛋白质电泳图谱也表明:RS05、"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以及李氏禾条斑病菌是同一种病菌,与两个真正的水稻细条斑病菌(RS68、RS105)不同。  相似文献   

10.
对水稻白叶枯病进行长期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分析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原因,掌握了好的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应用噬菌体测定水稻白叶枯病带菌稻种内存活细菌数量的技术,初步找出0.5%盐酸浸种72小时和每毫升含500单位氯霉素浸种48小时,是杀死稻种内病原细菌有效的方法。噬菌体技术必为今后稻种处理药剂的筛选提供一个准确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水稻白叶枯病自发现到现在已有90年的历史。由于发生地区广泛,为害严重,各国对此病曾做了大量研究。日本对它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我国也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经历。但对其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初认为种子传病是首要的。但在病区单抓种子处理还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又认为病稻草是病区次年的主要菌源。近年来,又发现在严格处理病革、病种子的情况下,仍然发病,故怀疑除上述两种传播途径外,还有其它传播途径。关于杂草传病问题,日本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和我国国内一样,对杂草带菌传病问题,意见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对这一传播途径有彻底弄清的必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病的侵染循环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对白叶枯病的彻底防治。如果这一传播途径确实存在,我们若不承认它,在防治上就会出现大的漏洞。如果白叶枯病确与杂草无关,盲目地采用相应的措施,也是多余而毫无意义的。这次试验是采用较直接的“离心浓缩针刺接种法”,其结果:第一年证实有马唐等六种杂草、黄豆和水稻根部能够带菌;第二年证实有车前等三种杂草和水稻根不仅带菌,而且可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第三年又证实在不同地区有马唐,狗牙根等四种杂草能够带菌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中旬。另外,用病区杂草和水稻健苗混栽,结果稻苗上发病,而对照的不发病。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研究,证实有数种杂草的根茎部不仅带菌,而且能传病。  相似文献   

13.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侵染循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Uyeda and Ishiyama) Dowson]是目前仅次于稻瘟病的重要水稻病害,华东、华中和华南各地都有發生,病区还有逐漸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建立15株分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RBLS)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对RBLS病菌呈阳性反应,与植物病原细菌5个属的其它检测菌株均无交叉反应。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对30份人工接种稻种进行检测,28份呈阳性反应,检出阳性率达93.3%;对46份病田稻种进行检测,36份呈阳性反应,10份呈阴性反应。取检测为阳性反应中的11份病田稻种的浸出液接种稻苗,有7份发病;而10份检测阴性反应的病田稻种浸出液的接种稻苗均无发病。该检测法灵敏度为0.0125-0.00125mg/ml(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内的研究,水稻白叶枯病及条斑病和李氏禾条斑病是由三种不同的病原細菌引起的,后两种病害的病原細菌都是新种,分別鑑定和命名为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l.和Xanthomonas leersiae Fang et al.。但是,当时进行比較的限于南京和广州两地收集到的材料,因此試驗結果是否有代表性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用反向间接血凝法、噬菌体技术和喷菌法,对安徽全椒、芜湖、石台、合肥等地区上年水稻白叶枯病重病田内和田边的若干种越冬后的植物作带菌检测,结果表明:茭白(Zizanin caduciflora Hand-Mazz)、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Seud.)Fern)、鹅观草(Roegneria kamojz Ohwi)、艾蒿(Artemisia rulgaris Linn)、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inn)等植物带有白叶枯病菌。带菌量的大小,因带菌植物的种类和样品采集的地点而异。在检测的带菌植物中,带菌量较高的有茭白、紫云英等。另用白叶枯菌对多种杂草进行剪叶接菌,经13~20天后,茭白、看麦娘、游草等禾本科杂草的叶片上表现明显症状。杂草病叶的浸泡液与兔抗白叶枯菌的致敏血球产生特异性凝集反应。用噬菌体法也检测到大量活菌;接种稻叶又引起水稻发病。说明在被接种杂草上感染的是白叶枯细菌。  相似文献   

17.
 1976年来,广西的扶绥等县,在早稻叶片上出现一种细菌性"短条斑"型的病害,其症状很象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初期病斑。  相似文献   

18.
19.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水稻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抗病性变化,发现最感染白叶枯病的品种,发病程度一般都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比较抵抗的品种,发病程度虽然亦有所增加,但是幅度要小得多。品种叶片的蛋白质氮的含量,都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根据品种抗病性的强弱而不同,感病品种一般都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此较抗病的品种则在氮肥水平过高的情况下反而降低,或者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水稻品种对氮肥水平的生理反应是不同的,其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品种的耐肥性。水稻对胡麻斑病的反应,除品种农垦58以外,发病程度都是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与植株蛋白质氮量的高低呈反此,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