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浑善达克沙地的中东段阳坡近裸的流动风沙土 0 - 1 0cm土层整个生长季内平均含水量较低、波动也比较大 ,而在 1 0cm以下则基本稳定在 3%左右 ,尤其是深层。丘间低地草本群落下的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变化较大 ,2 0cm以上土层含量较高 ,40 - 5 0cm土层的含水量最低 ,波动也剧烈 ,90cm以下达裸沙含水量水平。阴坡灌丛下 ,最低土壤含水量出现在 70 -90cm土层 ,深层土壤含水量长期稳定在 1 .5 %左右。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使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降 ,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层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这可能是引起流动风沙土向固定风沙土转变过程中地表植被演替及决定地区顶级群落的主要原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植被影响着降水在土层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条件 ,使土壤有效水向浅层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渗深度 ,决定着地表植被的生活型 ,从而影响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顶级类型。需水量较大的灌丛在沙丘阴坡能形成稳定的群落 ,是由于沙丘为植物避免干旱胁迫 ,延长在干旱季节的生存时间创造了条件 ,因此 ,沙丘是沙地的重要环境资源 ,尤其是高大沙丘 ,在这类地区的防风固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土壤湿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5和2006年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湿度状况,并从土壤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各种下垫面湿度分布和变化不同的原因,得到如下结论:在近地层,各站的土壤湿度具有微弱的日变化特征;5cm层土壤含水量对降水比较敏感,随着降水的发生,土壤含水量迅速上升。随着深度的增大,土壤含水量上升的幅度逐渐减小,且滞后时间逐渐延长,但到了40cm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就基本不受降水的影响了。从全年来说,该地区一年中可以区分出两个主要的水分时期,即蓄水期和失水期。蓄水期处于雨季,从6月到9月,10月开始到次年5月为失水期。冬春季节是土壤含水量最少的季节,从1月下旬一直持续到3月上旬,9月是土壤含水量最大的季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可以分为两层,在25cm深度以上,冬春季节从上层到下层依次减小,夏秋季节从上到下依次增大;25cm到40cm土层全年都是从上层到下层依次增大;20cm土层附近相对于其余各层土壤含水量在全年都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3.
花生蛴螬是为害花生正常生长,严重影响我市花生高产的一个主要地下害虫.在我市大多以3龄老熟幼虫在30cm以下深土层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形成春末夏初4月~5月的第一次危害高峰,而后化蛹、羽化、产卵孵化成幼虫,形成8月~9月的第2次为害.对于我市春播花生,第二次蛴螬为害很难防治.  相似文献   

4.
放牧破坏地表植被对典型草原地区土壤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研究了放牧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放牧破坏地表植被后 ,表土层水分入渗速度增加 ,表土层和心土层的土壤温度的变化加剧。使土壤表层 (0 - 2 0 cm)的含水量下降。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壤上 ,放牧破坏地表植被后 ,各层土壤的含水量都低于植被未受破坏的土壤 ;但无地下水补给的土壤 ,地表植被破坏后其深层 (30 cm以下 )土壤的含水量则高于植被未受破坏的土壤。说明在无地下水的草原地区 ,植被对表土层 (0 - 2 0 cm)起保水作用 ,对深层则起耗水作用 ,这在土壤水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中也得到证明。这一点在牧草混播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宁夏麻黄山蝗虫种群、天敌种群与土壤含水量及坡度之间的关系,于2012年在麻黄山蝗区设置3个样点进行2次调查,使用土壤水分温度速测仪测量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通过数字高程模型获取坡度数据,以网捕目测法对蝗虫及天敌进行采集,并利用典型性相关分析法分析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坡度与蝗虫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能够影响蝗虫种群的20~40 cm土层上,首次调查中土壤含水量都体现出坡顶最高、坡底最低的相似趋势;第2次调查中则在不同地形上呈现出多样化。蝗虫物种多样性与20、30 cm土层含水量关系不明显,相关系数仅为0.1306和-0.0157;蝗虫种群密度与20、30 cm土壤含水量关系也不明显,相关系数为0.0077和-0.0118。随着坡度的增加,蝗虫物种多样性与种群密度都有所下降,相关系数分别为0.7223和0.4315;坡度在30°以内的蝗虫物种多样性与种群密度都比较高,超过30°后二者急剧下降。表明在西部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土壤含水量对蝗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没有决定性影响,而坡度是影响蝗虫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芪根瘤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黄芪根瘤象甲Sitona simillimus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对黄芪根瘤象甲的越冬规律、田间数量动态变化、生活习性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进行调查,测定土壤湿度和寄主植物对成虫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甲以成虫在靠近植物根际处的土层内越冬,越冬适宜的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10%。在甘肃省定西市黄芪根瘤象甲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产卵高峰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8月初,化蛹高峰期为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为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芪根瘤象甲成虫羽化当年虽可取食,但不产卵,翌年越冬结束后开始取食,取食后即可产卵。在黄芪、红芪、苜蓿和三叶草中,只有取食黄芪叶片的雌成虫才能正常产卵繁殖。黄芪根瘤象甲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明显,产卵主要集中在12:00—22:00,单雌产卵量为2 051.4粒,产卵期为42.6 d。卵、蛹和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8、10.6和36.7 d。  相似文献   

7.
渭北旱塬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渭北旱塬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产量苹果园的土壤垂直深度含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的果园中,0~1 m的土层水分变化明显,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下降较快;在1~2 m土层中,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加深逐渐降低,随种植年限的增加也逐渐降低,且变化明显;2~8 m土层中各种植年限的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种植年...  相似文献   

8.
北疆常年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从年内变化与年际变化两个方面,分析新疆典型绿洲区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年内,土壤盐分整体随生育期的顺延而呈下降趋势,其中5月上旬(苗期)、7月中旬(花铃期)、9月中旬(收获期)土壤盐分呈现积盐趋势;膜下滴灌4~12 a的棉田土壤存在稳定积盐层,其深度大约在60~150 cm范围内,其盐分值基本保持在0.6%上下;60 cm以上土层基本处于脱盐状态,其盐分值保持在0.2%~0.4%左右,属于非盐化土壤;膜下滴灌15 a的棉田,土壤盐分随生育阶段变化幅度较大,呈现中度盐化土特征。在年际间,膜下滴灌最初1~6 a,土壤盐分呈现持续脱盐趋势,尤其20 cm以下土层脱盐效果较为明显;实施膜下滴灌6~7 a,土壤盐分变化趋于稳定状态,各棉田出现稳定积盐层,其深度大约在80~100 cm土层,积盐层盐分值大部分保持在0.25%上下,属于非盐化土。  相似文献   

9.
油茶根腐病在恩施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8月发生严重,9月下旬基本停止,9月~10月苗木出现立枯。病害发生与气候、土壤关系较大,夏季高温发生重,土壤湿度大发病重,土壤贫瘠、粘重板结发病重。可用50%根腐灵WP 8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 800倍液等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分是沙地植被格局和过程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最大的限制因子。沙漠地区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以高寒半干旱沙地青海湖东沙地为研究区,以栽植人工固沙植物(小叶杨、樟子松、沙棘和乌柳)的沙丘和自然固定沙丘(沙蒿为优势种)作为研究样地,探讨不同固沙植物影响下的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受降水、植被蒸腾作用和地表蒸发的共同影响,不同物种的分布模式具有差异性,但都表现为7月的土壤含水量最高。(2)同一植物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在迎风坡最高,樟子松、沙棘和乌柳在背风坡最高,而沙蒿在丘顶最高,但只有乌柳的土壤含水量在沙丘地貌部位间的差异明显(P<0.05)。不同植物在同一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也具有差异性,迎风坡樟子松的土壤含水量最小,只有1.81%,而沙蒿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3.48%。丘顶处乌柳的土壤含水量仅为1.82%,而沙蒿可达3.58%。背风坡处的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乌柳最大为3.41%。(3)土壤水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模式不同,土壤含水量整体表现为10~20 cm处最高。不同植物的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和樟子松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沙棘和沙蒿表现为120 cm土层深度内无明显变化,而乌柳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在各地貌部位不同,具体表现为迎风坡无明显变化、丘顶降低和背风坡增加的趋势。土壤水分在高寒半干旱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分布除受到降水、土壤分布、物种类型、植物根系分布的影响之外,还与沙丘微地貌形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库布齐沙漠人工梭梭林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库布齐沙漠西部,于2004年从植物萌动前的4月末开始到植物生长结束后的10月为止,对不同立地条件梭梭人工固沙林以及流动沙丘,分别进行了沙层水分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梭梭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格局不同,即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较低,为土壤水分低值层;中层(10-115 cm)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且波动剧烈,为土壤水分活跃层;下层(115cm以下)土壤含水量高,波动幅度小,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4~5月的土壤水分弱失水阶段,6~8月的土壤水分消耗阶段,9~10月的土壤水分缓慢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土壤水分特征及其植物利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沙地生态系统土壤湿度状况随着地貌部位不同而变化。沙丘迎风坡基质流动、背风坡沙埋沙压和丘间低地潜水埋深等控制着沙地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土壤湿度模式 )和沙地植物利用土壤水分的特点 (沙生植物分布模式 )。沙生植物的水分利用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地上部分的生理生态过程和生物量 :地下部分根系分布及其土壤水环境容量。在沙丘从流动变为固定的过程中 ,固沙林形成后的土壤水分动态和灌木林群落实际蒸腾蒸发规律的关系反映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密度、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水分平衡状况 ,藉以确定合理的土壤水分消耗模式 ,维持固沙林群落的稳定和良性演替。为了提高沙生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一是从沙生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研究 ,筛选出耐旱和抗水分胁迫强的品种。乡土灌木树种能有效地使个体和群落恢复 ,但也应注重引种。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各种抗旱保水新材料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利用固沙林地的水分以满足植物特别是在春旱期间根系的恢复与生长需要 ,即以吸水剂、保水剂、水分表面活化剂、菌根剂和土壤生物制剂 (例如细菌肥料 )等为原材料的新型抗旱造林技术 ;三是依据沙地水环境容量 ,合理确定各种灌木林的造林密度及其与沙丘发育阶段相应的种群配置格式。  相似文献   

1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春秋季沙丘水分状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破坏严重,沙丘活化明显,是新疆干旱区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地降水稀少,其沙丘的水分状况便成为植被生存和恢复过程的关键条件,为掌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的水分状况,从2003年3月到10月植物生长期内利用中子仪进行连续监测的结果表明:沙丘含水量月变化与月降水量分布相一致;流动沙丘0-30cm的含水量低于固定沙丘,而其它各层都高于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含水量从上部到下部依次升高,而固定沙丘则并无此规律;流动沙丘中部和下部稳定湿沙层处在距沙丘表面60cm以下,且厚度超过100cm,固定沙丘稳定湿沙层只存在于沙丘中部距沙丘表面60~150cm深度范围内,其厚度不超过100cm。  相似文献   

14.
Alamusa 《干旱区科学》2023,15(1):52-62
Soil water content is a key controlling factor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sand dunes. The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in dunes affect the recharge process of deep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sand dune ecosystem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on the hydrological regulation function of sand dunes, we examined the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dune water with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ag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vegetation coverage on the dunes. The accumulated deep seepage water of mobile dunes (vegetation coverage<5%) and dunes with vegetation coverage of 18.03%, 27.12%, and 50.65% accounted for 56.53%, 51.82%, 18.98%, and 0.26%, respectively, of the rainfall in the same period. The accumulate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in these dunes accounted for 12.39%, 6.33%, 2.23%, and 7.61% of the rainfall in the same period. The direc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dune slope affected the soil water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process. The amounts of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on the windward slope were lower than those on the leeward slope. The amounts of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bottom to the middle and to the top of the dune slop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nd-control projects in sandy regions, we suggest that a certain area of mobile dunes (>13.75%) should be retained as a water resource reservoir to maintain the water balance of artificial fixed dune ecosystem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reliable evidence for th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within the sand dune ecosystem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rojects.  相似文献   

15.
采煤塌陷对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边缘沙地采煤塌陷对固定沙丘的水分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影响的研究表明,沙土含水量的时空变化与降雨季节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沙丘0-8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的活跃层,其中0-40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沙丘的迎风坡和坡顶含水量低于沙区的其他部位,但受沙丘高度以及植被和土壤质地的影响这种差异并不明显。在沙区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对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以北疆常年膜下滴灌棉田为研究对象,分析棉花整个生育过程中土壤温度变化对棉田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并对灌溉制度进行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气温影响作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滞后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延长;8月份之前,土壤温度自上而下呈递减分布,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土壤水分扩散率不断增大,土壤持水能力不断降低,造成5~60 cm处土壤含水率降低,而90~150 cm处土壤含水率增高,导致5 cm和90~150 cm处土壤盐分相对增高;8月份之后,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土壤温度分布发生变化,土壤水分扩散率不断减小,土壤持水能力不断增强,土壤水分蒸腾降低,渗漏减小,各层土壤含水率相对保持较高,各层土壤含盐率相对保持较低;在灌溉定额不变的条件下,在5、6月份相对减小灌水定额,7月和8月份相对减小灌水周期、增加灌水定额,8月之后相对增加灌水周期、减小灌水定额,在生育期末,通过穿插灌水,加大灌水定额,对土壤洗盐、抑盐有着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定位取样与烘干法,测定了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地与平沙地四种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沙地与平沙地各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在空间上由剖面上部而下可划分为水分活跃层、水分次活跃层和水分相对稳定层三层,水分活跃层的变化与其根系分布层密切相关,深根系的植物其水分活跃层分布较深。各样地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明显,整个生长季土壤水分干湿变化呈“S”形,土壤含水量按其季节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4~5月降水贮存期,6月~9月中旬水分消耗期、9月下旬~10月水分缓慢恢复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受立地条件、植被等诸多因子的影响,各样地因土壤机械组成和地表覆盖不同而引起水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异。  相似文献   

18.
浑善达克沙地榆种子扩散及成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浑善达克沙地榆为研究对象,以种子扩散规律及成苗率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平沙地、沙丘迎风坡、丘间草地、稀疏灌木地、灌木地5种不同地表类型下沙地榆种子数量.分析种子分布数量与母树距离、地表状况、植被种类、盖度和高度及成苗率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证明:影响种子分布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母树的距离,其他因子对沙地榆种子...  相似文献   

19.
以青藏高原腹地典型高寒草甸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灯加热的方法模拟全球增温,并利用水分探头,于2012年植物生长季(5—9月)获取0~100 cm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并分析其对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短期增温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含量有提高作用,但增幅并不显著(P>0.05),平均提高2.85%。② 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深度处降为最低值13.8%,在60~100 cm土层深度附近达到了20.57%的最高值;对照组5个月10~2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层,而增温组0~2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层深度,表明增温对表层(0~10 cm)的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对深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则较小,而且短期增温不会对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趋势产生影响。③ 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在5—8月呈上升趋势,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植物生长季,8月是其土壤水分含量最充足的月份,到了9月土壤中含水量开始降低,但5个土层深度降幅均不明显;增温组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