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害肉制食品的拟白腹皮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害肉制食品的皮蠹,在江苏杨州调查计有三种,即拟白腹皮蠹 Dermestes fris-chii kugelann、沟纹皮蠹 Derruestes atervar.domesticus Germar 和赤毛皮蠹 D.tesselatocollis Motschulsky、均属皮蠹科。以拟白腹皮蠹数量最多,约占90%,其它二者分别占8%和20%。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口需要,肉制食品和皮毛产品不断增加,皮蠹严重为害上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现将我们对拟白腹皮蠹饲养  相似文献   

2.
谷斑皮蠹和黑斑皮蠹幼虫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ns)和黑斑皮蠹[T:glabrum(Herbst)]幼虫的形态学研究成果,对于两种重要斑皮蠹幼虫的一些鉴别特征提出了新的见解,并指出体色和上内唇刚毛形态在鉴定两种幼虫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8种重要斑皮蠹属幼虫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芳  刘海峰  管维 《植物检疫》2007,21(5):284-287
本文简述斑皮蠹属幼虫的形态特征,并对谷斑皮蠹、长斑皮蠹、条斑皮蠹、黑斑皮蠹、肾斑皮蠹拟肾斑皮蠹、墨西哥斑皮蠹和花斑皮蠹幼虫列检索表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4.
墨西哥斑皮蠹幼虫形态特征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世水  卢兆山 《植物检疫》2007,21(6):356-357
墨西哥斑皮蠹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杂食性仓库害虫。我国尚无记载。其幼虫形态特征描述目前国内尚无报导。该幼虫与同属常见的谷斑皮蠹、花斑皮蠹、黑斑皮蠹幼虫在形态特征上极为相似,外观难以区别。本文对墨西哥斑皮蠹幼虫形态特征进行较详细的描述,并以检索表形式与同属3个常见的近似种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刘永平  赵森 《植物检疫》1994,8(1):10-12
由国外进口仓储物内截获的3种皮蠹科害虫,即拟长皮蠹、斑纹齿胚皮蠹和痔皮蠹,我国均无分布记载。前两种已做了简要的截获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上述种的形态鉴定特征,并与其近缘的属或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我国与朝鲜毗邻,改革开放以来,两国边境地方贸易的开展越来越频繁,旅客相互探亲也日益增多。在集安口岸干水产品进口量较大,这就带来了疫情复杂和检疫工作的困难。1987~1989年,我们从边境地方贸易进口、旅客携带的干鱼中,查获到了白腹皮蠹、拟白腹皮蠹、红带皮蠹、赤毛皮  相似文献   

7.
自1984年以来,吉林省长白县与朝鲜惠山市的小额贸易量不断扩大;过境探亲访友的旅客也逐年增多。进口贸易及旅客携带入境的干鱼制品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几年来我们在进口干鳕鱼和其它干鱼制品中共截获并鉴定以下9种害虫。(1)卡氏长螨 Tyrophagus castellanii;(2)白腹皮蠹 Dermestas maculatus;(3)拟白腹皮蠹 D.pollinctus;(4)赤毛皮蠹 D.tessellatocollis;(5)黑皮蠹 Attagenus piceus;(6)红带皮  相似文献   

8.
陈志粦 《植物检疫》1992,6(1):18-20
咖啡果小蠹幼虫可通过解剖,分别对前额心型盾毛序、触角区触角与刚毛、内唇刚毛及上颚形状等主要形态特征加以描述,达到快速、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9.
详细介绍了斑皮蠹(Trogoderma sp.)幼虫解剖过程的技术要领,重点描述了触角、上内唇和腹部第8节背板3个特征结构的解剖和制片方法。  相似文献   

10.
谷斑皮蠹与黑斑皮蠹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可用于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和黑斑皮蠹(Trogoderma glabrum)种间鉴定的线粒体CO Ⅰ基因部分标记序列(883bp),两条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的登录号分别为FJ589736和FJ589737.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云南省紫茎泽兰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于2019年2月在云南省澜沧县林下三七种植区采集根部带有明显根结的紫茎泽兰根系进行根结线虫分离,通过观察所分离根结线虫的2龄幼虫、雌成虫、会阴花纹特征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利用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分析、序列特异性扩增区段(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雌成虫会阴花纹呈圆形至卵圆形,背弓中等高或低平,侧区一侧或两侧延伸形成翼状,尾区有刻点,2龄幼虫、雌成虫形态特征及形态测量指标与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相似;该病原线虫rDNA的ITS序列和mtDNA的COI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已登录的北方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相似度较高,分别达99.35%和98.05%以上;该病原线虫rDNA的ITS序列、mtDNA的COI序列分别以99%、100%的支持率与北方根结线虫聚为同一分支;利用SCAR特异性引物,该病原线虫均能扩增出大小约1 500 bp的基因特异性条带。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云南省紫茎泽兰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为北方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蚕豆Vicia faba和豌豆Pisum sativum锈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来自我国云南省玉溪市的4份豌豆锈菌分离物及云南、广西、重庆和四川省(区、市)的5份蚕豆锈菌分离物进行系统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自豌豆的锈菌WX1分离物对蚕豆和豌豆均具有高致病性,在侵染叶片上产生大量锈子器;分离自蚕豆的锈菌CX3分离物仅对蚕豆具有高致病性,能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夏孢子,而对豌豆的致病性相对较低,仅产生少量的夏孢子堆;分离物WX1和CX3对小扁豆和鹰嘴豆不具有致病性。基于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不同寄主来源的蚕豆单胞锈菌分离物均聚类于一个系统发育组,但分离自蚕豆和豌豆的分离物分别聚类在不同的亚组。表明分离自云南省玉溪市豌豆上的蚕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ciae-fabae应为豌豆专化型,定名为U. viciae-fabae ex P. sativaum,而来源于云南、广西、重庆和四川省(区、市)的蚕豆锈病病原菌为蚕豆专化型U. viciae-fabae ex V. faba。  相似文献   

13.
在活性追踪指导下,采用多种分离技术从河朔荛花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技术并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其结构分别为1-己酸-2,3-硬脂酸甘油三酯( 1 )、β-谷甾醇( 2 )、月桂醇( 3 )、顺-十八碳-9-烯酸( 4 )、(2E)-庚基-3-(3, 4-二羟基苯基)丙烯酸酯( 5 )、(–)-pluviatolide( 6 )、1β-hydroxy-10β-H-guaia-4,11-dien-3-one( 7 )、异狼毒素( 8 )、新狼毒素B( 9 )、瑞香酚( 10 )、单棕榈酸甘油酯( 11 )和(+)-去甲络石甙元( 12 )。其中,化合物 3 、 4 和 6 ~ 12 均为首次从河朔荛花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异狼毒素( 8 )和新狼毒素B( 9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68.4 μg/mL和44.9 μg/mL,对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25.1 μg/mL和14.0 μg/mL。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对桃蚜Myzus persicae具有高致病性的生防真菌,以从陕西省秦岭原始森林采集到的鳞翅目僵虫虫体中分离获得的5株真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对桃蚜的致病性并筛选出高致病性菌株表现最佳杀蚜活性时的孢子悬浮液浓度,同时结合形态学及18S rDNA和ITS-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性最高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5株菌株中初步筛选出1株高致病性菌株BQ-63,处理7 d后桃蚜的死亡率为80.33%,校正死亡率为81.58%,僵虫率也达到最高,为80.78%;当菌株BQ-63的孢子浓度为108个/mL时,对桃蚜的致病性达到最高,处理7 d后死亡率为89.53%,校正死亡率为90.10%,僵虫率为89.84%;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BQ-63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表明菌株BQ-63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可作为生防真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山东省樱桃主产区果蝇的发生情况,本研究选择了山东省主要樱桃产区的7个地点进行调查,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法对果蝇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山东省樱桃主产区有4种果蝇,通过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法最终确定4种果蝇,分别为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海德果蝇D.hydei和伊米果蝇D.immigrans。这4种果蝇对樱桃的为害程度与种植地区、果实腐烂程度和樱桃的品种均有关系;莱芜和泰安地区果蝇分别有4种和3种;烟台和威海地区则只有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2种。烟台地区果蝇为害率最高,且数量最多,其中烟台丁家夼村樱桃为害率高达45.16%,在第2次采集中烟台薛家村每100粒樱桃中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的数量最多。美早和先锋2个品种樱桃对果蝇的吸引力较强;采摘后期腐烂的果实可吸引大量的果蝇产卵。因此,应对烟台地区进行重点预防、早期防治,并减少美早和先锋品种樱桃在山东省的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茎基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省的感茎基腐病德国鸢尾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TUB2、EF-1α多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室内离体和活体接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25份发病德国鸢尾植株样本中分离得到15株菌株,依据形态学特征和显微观察,发现其中6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另外9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从中各选1株代表菌株YWMZ1、YWJB3进行接种后出现叶片萎蔫,茎基部腐烂,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多基因序列分析、致病性测定最终将代表菌株YWMZ1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YWJB3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2株菌株菌丝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5℃;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pH分别为5和7;2株菌株在5种碳源和氮源上均可生长,其中菌株YWMZ1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YWJB3最适碳源为蔗糖,2株菌株均以硝酸钾为最适氮源;菌株YWMZ1和YWJB3最适光照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和12 h明暗交替。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防控太子参根腐病,本研究于2017年3月-2019年6月自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通过测定平板抑制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6种杀菌剂对太子参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太子参根腐病典型症状为苗期和生长期植株萎蔫、根部和茎基部褐变;块根表皮呈现开裂、组织褐变和干腐状。分离纯化后获得22株培养性状一致的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EF-1α基因序列和特异性引物FOF1/FOR1检测,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表现一致,且符合科赫氏法则。经筛选6.6%嘧菌酯·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该病原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稀释至2 000倍液的抑制率分别为78.52%和75.36%;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这2种杀菌剂处理组的菌丝体发育畸形、断裂、表面皱缩或消解,未见产孢细胞;而无菌水对照处理组的菌丝体生长正常,可见产孢细胞。表明筛选到的2种杀菌剂可用于防治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太子参根腐病。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病原真菌的种类,以组织分离法对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进行虫生真菌的分离培养,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所得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中的高毒力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属25株菌株,其中以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出现频率最高,共分离到15株,均与GenBank中粉红粘帚霉相关菌株亲缘关系最近,ITS序列同源性达100%,属优势种。按照柯赫法则证实4个属的虫生真菌对楚雄腮扁叶蜂均有致病力,其中粉红粘帚霉致病力最强,其高毒力菌株SWFUYHL 02-01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致死中时为10 h;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其次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其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在以不同种类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该菌株均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显著高于以其它糖为碳源时;适宜其生长的氮源是酵母浸出粉,适宜产孢的氮源是硝酸铵和尿素,以硫酸铵和酵母浸出粉为氮源时不产孢;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无机盐分别是MnSO_4和MgSO_4,添加CaCl_2的培养基上未见产孢;光照对粉红粘帚霉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粉红粘帚霉菌株在采样点的出现频率与其生物学特性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LW2015.3,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LW2015.3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倒棍棒状或倒梨状,褐色,具3~8个横隔膜,0~4个纵斜隔膜,大小为16.5~45.0μm×5.0~13.5μm,厚垣孢子呈球形,直径为6.0~12.0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W2015.3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登录号:MG195995.1)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 alternata(登录号:KT362732.1)。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为最适温度;当p H为6~9时菌丝生长速率加快,pH 7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该病原菌对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钠为氮源时的利用率最高;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20.
辣木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海南省辣木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MO157,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菌株MO157回接10 d后,辣木茎干表面周围呈黄褐色,随后发病部位表现出水渍状病斑,与自然发病辣木的病状相符;菌落近圆形,菌丝初期呈白色绒毛状,后期呈浅黄色,分生孢子顶胞钩状,3~5个隔膜,厚垣孢子呈球形,在菌丝间串生;菌株MO157的ITS序列与Gen Bank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相似性为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将其确定为木贼镰刀菌(Gen Bank登陆号:KX197955)。该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5~30℃,最适温度28℃;pH 6~8时菌丝生长速率增快,pH 7时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合该菌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时利用率最高;以牛肉浸膏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该菌致死温度为65℃,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不同处理间菌落直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