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综述和比较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土地管理及遥感、GIS技术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监测、评价及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揭示了该系统在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陇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陇南市城市空间拓展难的现实,从建设用地投人产出、用地结构、强度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陇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的原因,为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及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陇南...  相似文献   

3.
兰州河谷型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性质、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表现为从城市向农村过度 ,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农村土地利用类型过度 ,特定的地形地貌持征和区位条件使其土地利用具有复杂的演变模式和较快的演变速度 ,使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变得十分复杂。本文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 ,利用 RS与 GIS技术 ,在对西固区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空间结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兰州河谷型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模式及其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托克托县为研究对象,针对半干旱区旗县域农用土地存在的问题,利用 研究区2002年遥感影像及有关图件与资料,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参照FAO 土地评价体系,应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9657个评价单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 分析,完成研究区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提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限制条件及用地对 策。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域,以其所辖的七个旗一个区为研究单元,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等4个方面选取了21个指标,构建了鄂尔多斯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在33.28 ~73.28分之间,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其中达拉特旗、鄂托克旗、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4个旗农用地中度集约利用,伊金霍洛旗、杭锦旗和准格尔旗3个旗农用地低度集约利用,东胜区1个区农用地不集约利用.分析鄂尔多斯市自然条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及农用地实际情况,评价结果符合该市农用地利用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甘肃城市化发展进程出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总体用地结构、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16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选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典型的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0-2008年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研究。作者首先从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两个方面对乌鲁木齐市近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建立不同用地类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人文因素,定量分析了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是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子,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宁市为研究区域,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宁市2003~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均建设用地、土地农业利用率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西宁市2003-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尤其在2007年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明显增大,土地投入产出指标明显提高。但土地利用强度指标未达到其应有的贡献水平,建议今后城市发展中更应在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上寻找解决办法以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比分析兵团和地方两种土地经营管理模式下两种典型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对认识不同人类活动方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有重大意义。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兵团、地方为研究对象,利用1972-2015年Landsat MSS/TM/OLI以及CBERS-02B遥感影像数据,综合分析两种典型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1)兵团、地方土地利用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耕地、建设用地上,兵团耕地变化更为显著,地方建设用地变化更为显著。(2)不同于地方小规模自主经营模式,地块规模有限,破碎度较高;兵团实行大规模统一管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整合频率较高,地块不断集中,景观格局趋于简单。(3)兵团与地方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及景观格局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驱动因素与空间扩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大区21个典型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驱动因素、空间扩展方向、空间扩展模式等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以探索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空间扩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填充式以及外延与填充并重三种类型,其中,以外延式扩展最为显著;文章最后分析了外延式扩展的一些弊端,并建议采取"精明增长"的发展理念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1.
关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问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论述了退耕还林 (草 )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一项战略性措施 ,分析了在满足农村人口粮食的基本需求情况下 ,退耕坡地仍有很大潜力 ,以及从自然环境特点、历史时期植被分布来看 ,黄土高原广大地区种树种草是可行的 ;并提出了退耕还林 (草 )必须重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道路网络对黄土高原过渡区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及其风沙过渡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人类干扰是造成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加剧的主要原因,而道路网络作为人类干扰的途径,贯穿于各类景观,其存在和发展产生了许多生态效应,同时对土地生态安全产生影响.在分析道路对景观影响的基础上,论述道路网络和土地生态安全的关系,基于生态效应,从格局和过程研究入手,提出基于格局和过程的生态安全指数,综合评估道路网络潜在生态影响及累积性后果,进而分析道路网络对典型脆弱区生态安全的影响.以陕北横山县为研究区,利用GIS分析道路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所造成的生态安全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大,道路密度和生态安全水平具有较高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前人对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基础上,从退耕者所得到的经济效益角度,评价退耕还林政策的方法,并以甘肃4个退耕还林试点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步骤为:首先,构建评价所需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实地调查得到所需指标数据,再运用费用效益法估算政策实施前后退耕者所得纯经济效益.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政策实施前后退耕者所得纯经济效益的大小,从而实现退耕还林政策对退耕者经济纯效益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4.
陕北黄土高原降水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18  
利用1951-2001年陕北黄土高原24个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累计距平、线性趋势估计及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年平均降水南多北少,近51年来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北部长城沿线降水减少,中部(延安以北)与南部(延安以南)降水略有减少,府谷和横山、子长、延长一带降水减少最显著.3个区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过程差异较大,中部的春季、北部的夏季及南部的冬季降水减少,其它区域及季节降水变化基本平稳,增减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土壤水分生态条件的恶化愈来愈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限制因素,我们在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区域水分变异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改善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环境、提高植被生产力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生态、社会经济2个层次中选取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大的28个指标因子,建立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每个生态类型区的特征和自然状况,确定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7.
黄土区人工林地的土壤水分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分是黄土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限制因子,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环境因素。由于土壤水分供给的有限性,使它成为植物生长和生存的限制性因素。因而,对土壤水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土壤水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植被恢复与重建,并从研究的方法与内容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当前土壤水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降水资源特征与林木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如何根据当地的降水条件来确定适宜的植被类型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黄土高原68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逐月降水量的统计,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的降水特征总体表现为年平均降水量区域差异大,由东南部的大于600 mm逐渐递减到西北部的不足200 mm;植物生长期间的降水占全年80%以上,且季节分配不均,表现为春旱、夏多、秋少.依据黄土高原的降水资源特征,从林地水量平衡理论出发,以生长季期间林地的水分收支状况来确定林木的适生程度,并以县为单位对黄土高原的林木适宜性进行分区.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适宜于乔木林和灌木林的区域各占1/4左右.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趋势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黄土高原气象观测资料显示,在全球增温背景下,该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愈来愈明显,且冬季增温趋势明显高于夏季.除6月份降水量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其他月份降水量基本上是减少的趋势,尤以7~9月份减少幅度最大.相对湿度在4月份降低幅度最大,此时正值该地区春旱发生季节,给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以缺水为核心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矛盾日趋尖锐,提出应该围绕"水"加强管理和立法监督工作;充分利用节水保水技术;加强气候变化规律和预测能力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分区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合理的生态分区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本区的生态地位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综合考虑黄土高原自然生态特点及其所构成的空间组合的相似性和异质性,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分区的原则、依据及指标系统。通过对气候、土壤、植被等生态系统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将黄土高原划分为七个一级生态类型区,并讨论了各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区域布局、建设途径及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