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屠宰场废弃物堆肥对苜蓿生长和碱化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屠宰场猪、牛、羊废弃物堆肥施入退化土壤后作物生理指标、土壤肥力指标和微生物区系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废弃物堆肥明显提高了苜蓿出苗率,并缩短了出苗时间,但不同种类、不同施用量(22.5 t·hm-2、30.0 t·hm-2和37.5 t·hm-2)废弃物提高的幅度不同。苜蓿鲜生物量随着废弃物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加,其中羊废弃物施用量为37.5 t· hm-2的处理最大,为11.95 g · plant-1,不施用废弃物的处理鲜生物量最小,其最大值为10.26 g·plant-1;施用猪废弃物30.0 t·hm-2的处理其干生物量最高(3.91 g·plant-1)。施用屠宰场废弃物堆肥后土壤有机质及养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10月中旬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幅略低,分别为9.92%~27.12%和5.77%~34.03%,碱解氮和速效磷增幅分别为11.79%~47.66%和16.92%~44.97%。猪废弃物施用量为37.5 t·hm-2的处理细菌数量在8月底达到3.98×107 cfu·g-1,羊和牛废弃物相同时期相同用量条件下细菌数量相近,一般废弃物施用量越大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也越多。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施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施用及传统秸秆还田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养分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生物炭施用量为15 t·hm-2(BC1)、30 t·hm-2(BC2)、45 t·hm-2(BC3)及秸秆还田(SR)。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储水量(0~200 cm)及速效磷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生物炭用量为30 t·hm-2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分别为6 640 kg·hm-2、18.1 kg·hm-2·mm-1,比对照(CK)分别显著增加17.2%、17.8%;秸秆还田(SR)使作物增产10.5%,但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施用适量生物炭在改善土壤水肥特性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对新疆沙土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评估生物炭在新疆改良沙土的潜力,在新疆和田设生物炭施用量为0(CK)、22 500、67 500、112 500kg·hm~(-2)和225 000 kg·hm~(-2)5个处理的微区试验,轮作方式为绿豆-冬小麦。通过对试验结束后小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和生理菌群计数、土壤酶活性测定,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沙土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对沙土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产生显著影响。22 500~67 500 kg·hm~(-2)生物炭施用量能显著提高沙土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生物炭影响沙土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7 500 kg·hm~(-2)下细菌数量最高,比CK增加了63.83%;施用量为22 500 kg·hm~(-2)放线菌数量最高,增加了250.00%;施用量为67 500 kg·hm~(-2)真菌数量最少,降低了71.43%。生物炭影响沙土中纤维素分解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随着施用量增加,其数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施用量为112 500 kg·hm~(-2)纤维素分解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最多,分别比CK增加了211.11%和1 057.89%。土壤中添加67 500~112 500 kg·hm~(-2)的生物炭土壤中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最高。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物炭施用量条件下,土壤养分与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土壤酶(磷酸酶除外)关系密切。因此,适量施用生物炭能提高沙土土壤养分、增加微生物菌群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在本试验点最适生物炭用量为67 500 kg·hm~(-2)。  相似文献   

4.
盐碱地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食葵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食葵田进行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置了75 kg·hm~(-2)(N1)、150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N4)、375 kg·hm~(-2)(N5)五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食葵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碱地施用氮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细菌优势菌菌群多样性,各处理0~20 cm土层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N4N3N5N2N1CK,各施肥处理较CK差异极显著(P0.01);(2)盐碱地施用氮肥可促进食葵生长发育,提高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由低到高,食葵长势和干物质积累呈逐渐增加趋势,产量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型关系,各处理产量分别较CK提高0.06%、36.27%、61.95%、105.36%和85.03%;(3)适量施氮可抑制土壤积盐,食葵收获后,各处理积盐量大小顺序为N2CKN5N3N1N4;(4)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优势菌菌群数与氮肥施用量、食葵根干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盐量和积盐量呈负相关关系。综合试验结果,内蒙古河套灌区中度盐碱地食葵生产中氮肥适宜施用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5.
针对灌耕风沙土养分贫瘠,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突出问题,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炭(CK);(2) 22.5 t·hm-2生物炭(1%BC);(3) 67.5 t·hm-2生物炭(3%BC);(4) 112.5 t·hm-2生物炭(5%BC);(5) 225.0 t·hm-2生物炭(10%BC)。五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灌耕风沙土土壤容重降低了2.8%~12.6%;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及阳离子代换量含量,分别增加了7.9%~28.6%、47.2%~148.3%、8.9%~29.6%、6.7~19.8%;生物炭施用玉米产量提高了10.2%~42.1%。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改善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提高灌耕风沙土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主要低产土壤灌耕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通过2015—201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不同添加量(0、22.5、67.5、112.5、225.0 t·hm~(-2))对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于2011年一次性施入后,可明显降低土壤的容重,与初始土壤容重1.48 g·cm~(-3)相比,8 a后土壤容重降低至1.18~1.24 g·cm~(-3);施用生物炭后可以明显增加土壤中全氮、有机质及速效钾的含量,对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相比,8 a后全氮、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4.42%~49.43%、22.02%~74.25%、1.27%~18.64%;随着定位试验的延续,一次性施用生物炭6 a后,土壤增碳、钾效应达到最大,随后逐年减弱,67.5 t·hm~(-2)的生物炭施用量最适宜;施用生物炭可以明显提高玉米产量,提高了9.4%~35.5%。  相似文献   

7.
以10年生骏枣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骏枣园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呼吸速率、容重和p H值以及骏枣果实品质和叶果比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复混肥中有机肥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增加有机肥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提升的效应明显高于化肥。土壤呼吸速率也随着复混肥施用量的增加缓慢增高,T12(有机肥:8 kg·株~(-1);N:450 g·株~(-1);P:300 g·株~(-1);K:300 g·株~(-1))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其在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03±0.02、2.24±0.02μmol·m~(-2)·s~(-1),比对照分别高71.0%、86.2%。随着复混肥中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表现出下降趋势,其中T4(有机肥:8 kg·株~(-1);N:150 g·株~(-1);P:100 g·株~(-1);K:100g·株~(-1))处理的土壤容重最低,为1.36±0.02 g·cm~(-3),比对照低0.11 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肥比例的增加而上升,随着化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下降,随着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增加碱性土壤的p H值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化肥增施对碱性土壤p H值的影响不显著。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施对骏枣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对可滴定酸含量和糖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果实Vc含量随着复混肥中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各施肥处理的果实Vc含量均显著高于CK。骏枣叶果比随着复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各处理中T3与T5和T6,T4与T7,T8与T9和T10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总之,合理配比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施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测定了60.8%异丙甲·乙氧·扑草净乳油( EC)在花生田的除草效果及其对花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用该药剂在花生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对马唐、鸭跖草、马齿苋、藜等具有很好的效果,推荐使用剂量1368~1824 g/hm2,药后45 d的杂草株防效为81.73%~83.69%,鲜质量防效为81.77%~84.93%。此外发现,该药剂对花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处理区花生未见叶片黄化、畸形或苗株矮化等药害症状。与空白对照相比,施用60.8%异丙甲·乙氧·扑草净EC后增产显著,同时增产效果优于对照药剂乙草胺,说明60.8%异丙甲·乙氧·扑草净EC对花生安全,且除草、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城市污泥施用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污泥处理(污泥在混配土壤中的干重比例分别为0、5%、10%、15%、25%、35%)对3个玉米品种(丰试88、沈单16、丰试9713)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后,3个玉米品种生物量均增加明显;3个玉米品种叶绿素总含量随着污泥施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3个玉米品种叶片的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大幅的上升,但并未出现阈值;3个玉米品种叶片丙二醛含量都随着污泥施加量的加大呈上升趋势,丰试88上升幅度最大,而沈单16上升幅度最小.玉米通过增加体内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缓解污泥中污染物带来的膜脂过氧化伤害.污泥施用后土壤中Cu、Pb、Zn含量显著增加,但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土壤中3种重金属含量与3个玉米品种体内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是植物产生逆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污泥在混配土壤中的干重比低于25%时,玉米对污泥的施加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及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和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在始于2013年的不同氮肥用量(N0:不施氮,对照;N75:施氮量75 kg·hm~(-2);N150:施氮量150 kg·hm~(-2);N225:施氮量225 kg·hm~(-2);N300:施氮量300 kg·hm~(-2);N375:施氮量375 kg·hm~(-2))田间定位试验中,于2017年马铃薯成熟期采集根际土壤,应用Illumina PE250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连续5 a施用不同氮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物种组成造成了显著影响,子囊菌门、Mucoromycota和担子菌门是3个优势门类真菌(相对丰度1.0%),以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最大,占总序列的75.48%~83.95%,其优势属是Plectosphaerella(29.92%)和镰刀菌属(13.54%);马铃薯干腐病和枯萎病的病原菌——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大的趋势。马铃薯根际真菌Alpha多样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连续5 a超量施氮导致了0~20 cm表层土壤中NO~-_3-N含量显著增加,N375处理的NO~-_3-N含量是N0处理的3.76倍。连续5 a超量施氮也显著降低了根际pH值和速效磷含量,N375处理比N0处理pH值和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0.17个单位和32.10%。RDA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是影响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F=1.571,P=0.043~*)。连续大量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连续施氮5 a后,由于土壤剖面中NO~-_3-N的积累,最高产量施肥量由2013—2014年的N225减低为N75,其它施氮处理较N75分别减产了3.46%、22.81%、26.05%和25.32%。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使马铃薯根际硝态氮大量累积,导致pH值降低,进而使根际真菌多样性降低;同时过量氮肥施用会使根际中土壤真菌病原菌相对丰度增加,不利于土壤的健康和马铃薯的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通过4a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硝态氮(NO3--N)在土壤中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NO3--N的累积,且土体NO3--N的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土壤空间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NO3--N在400cm土体中的分布呈一定的规律性,分别在60cm和200cm左右存在累积峰;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可以降低土壤剖面NO3--N的含量,尤其是钾肥可显著降低土壤上层NO3--N的含量,但作物无法吸收的NO3--N却有整体下移的趋势。提出华北山前平原高水肥投入地区NPK合理施用量为:N肥200kg/(hm2·a),P肥32.5kg/(hm2·a),K肥150kg/(hm2·a)。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北地区日光温室作物出现的缺镁问题,通过施用不同水平的硫酸镁肥及减少钾肥施用处理,探究钾、钙、镁离子在土壤固相和液相的分布及比例。得出以下结论:土壤液相镁浓度随着镁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用45 kg·hm~(-2)MgSO_4(400 kg·hm~(-2)K_2O)处理和施用90 kg·hm~(-2)MgSO_4(400 kg·hm~(-2)K_2O)处理镁浓度相比不施用MgSO_4处理分别增加26.64%、74.78%;相比不施用MgSO_4处理,施用镁肥后土壤液相Mg~(2+)占K~+、Ca~(2+)、Mg~(2+)总量的比例显著增加,施用45 kg·hm~(-2)MgSO_4(400 kg·hm~(-2)K_2O)处理、施用90 kg·hm~(-2)MgSO_4(400 kg·hm~(-2)K_2O)处理和施用90 kg·hm~(-2)MgSO_4(200 kg·hm~(-2)K_2O)处理分别增加32.03%、31.62%、32.84%;施用镁肥促进钾由固相向液相转移;相比不施用MgSO_4处理,施用45、90 kg·hm~(-2)MgSO_4处理土壤固相交换性钾含量分别降低15.78%、27.7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交换性钾饱和度分别降低13.39%、27.21%;液相钾浓度显著增加,分别增加18.84%、73.91%;K+占K+、Ca~(2+)、Mg~(2+)总量的比例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3.91%、31.21%;土壤固相K+/Mg~(2+)比例分别降低14.52%、26.61%,;土壤液相Ca~(2+)/Mg~(2+)比例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31.51%、32.29%;施用MgSO_4肥量相同,钾肥施用量减半,土壤液相钾浓度降低69.88%,K+/Mg~(2+)比例降低20.88%;施用镁肥对番茄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并能促进作物对镁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褐藻胶-富里酸改性石膏(AFG)对玉米(Zea mays L.)根系形态和植株生长的调控作用,评估AFG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价值,于2022年设置6个AFG施用量:0(T0)、20(T20)、40(T40)、60(T60)、80(T80)、100 kg·hm-2(T100),分析施用AFG对玉米根系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AFG处理较不施用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硫含量;施用AFG对根系形态性状具有明显调控作用,与T0相比,根总长度、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根体积和根干质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7.6%~18.2%、14.0%~31.2%、5.1%~11.0%、11.6%~17.9%、20.9%~45.7%和7.8%~18.7%。与其他处理相比,T40处理的根系形态性状最优,进一步提高AFG施用量则调控效果有降低趋势。施用AFG处理的玉米单株籽粒产量较不施用处理增加2.6%~8.9%,并以T40处理的单株籽粒产量最高。根尖数、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根总长度、根冠比、根干质量和根平均直径与单株籽粒产量呈显著相关,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最强的根系性状为根干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胡杨、梭梭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室测定等手段,比较研究了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裸地、梭梭与胡杨样地0~10 cm、10~30 cm、30~50 cm土层土壤氮素含量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裸地、梭梭和胡杨样地内的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与碱解氮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具有表聚性特点.土壤中3种无机氮的含量为: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硝态氮最高达到7.512 mg·kg-1,铵态氮最高仅为0.815 mg· kg-1,故硝态氮是土壤无机氮的主要赋存形式.同一土层胡杨氮素总含量高于裸地和梭梭,其有机质含量最高(均值为11.852 g·kg-1).相关分析表明,除铵态氮外,有机质与全磷和其他氮素间呈显著相关.pH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及氮素含量间均呈不显著相关,碱解氮与土壤理化性质(除pH与电导率外)及其他氮素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改良剂在苏打盐化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的改良效果,采用室内淋溶土柱的试验方法,设置S0、S1、S2、S3、S4和S5(每个土柱横截面积0.0113 m~2)分别施用改良剂0.00、0.01、0.05、0.10、0.50 g和1.00 g,折合成公顷用量分别为0.0、8.9、44.3、88.5、442.5 kg·hm~(-2)和885.1 kg·hm~(-2))6个处理,分析淹水条件下不同改良剂用量对苏打盐化草甸土的洗盐效应。结果表明,与未施改良剂处理(S0)相比,S3、S4和S5处理显著降低不同土层(0~30cm)土壤容重(降幅3.88%~8.87%)、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幅3.82%~9.38%)、降低土壤pH值(降幅2.36%~8.05%);S2、S3、S4和S5处理显著提高20~40 cm土壤水分入渗量,增幅55.9%~294.6%(P0.05);施用改良剂处理交换性Na~+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降幅4.84%~56.5%(P0.05),20~30 cm和30~40 cm土层中增幅1.09%~17.1%;S3、S4和S5处理0~10 cm土层电导率显著降低,降幅49.0%~60.4%(P0.05),20~40 cm土层显著增加,增幅3.68%~19.8%(P0.05);S2、S3、S4、S5处理10~20 cm土层碳酸根含量显著降低,降幅5.98%~23.4%(P0.05),S3、S4、S5处理0~30 cm土层碳酸氢根含量降幅1.49%~18.0%;S2、S3、S4和S5处理显著提高0~30 cm≥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增幅达16.4%~161.7%(P0.05);S3、S4和S5处理0~30 cm土层MWD显著增加,增幅达5.78%~161.7%(P0.05)。针对本次供试土壤盐渍化程度,综合改良效果及改良剂施用量,改良剂适宜用量为每个土柱0.10 g(88.5 kg·hm~(-2))(S3处理),可达到最优淋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半开顶式CO2人工气候室,研究了CO2浓度升高(360、540μmol·mol-1和720μmol·mol-1)与不同氮肥营养(0、150、300 kg·hm-2和450 kg·hm-2)相互作用对蕾铃期棉花-土壤氮含量变化及棉花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气CO2浓度增加,高氮肥处理下棉花叶片、蕾铃中氮含量显著降低,茎秆、根系中氮含量增加,棉花整株氮含量表现为下降;相同的CO2浓度下,随着氮素营养的增加棉花各器官氮积累量呈增加趋势,其中蕾铃、叶片氮积累量较高,茎秆、根系氮积累量相对较少,说明CO2浓度增加与增施氮肥促进了土壤氮素向植株叶片和生殖器官运输。通过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测定分析,CO2浓度升高为540μmol·mol-1,各施氮水平下棉田土壤NO3--N含量显著降低,NH4+-N含量在低氮水平下有少量增加,在高氮水平下表现为降低;CO2浓度升高为720μmol·mol-1,土壤NO3--N含量表现为降低,NH4+-N含量呈增加趋势。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且浓度范围在500~720μmol·mol-1,增加氮肥施用量可有效促进棉花对氮素养分尤其是NO3--N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膨润土对燕麦苗期土壤水分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膨润土对黄土高原旱作土壤保水改土效果,设计试验:施用量0 kg·hm~(-2)(CK)、6 000 kg·hm~(-2)(D1)、12 000 kg·hm~(-2)(D2)、18 000 kg·hm~(-2)(D3)、24 000 kg·hm~(-2)(D4)、30 000 kg·hm~(-2)(D5);2011年一次性施入,2012—2015年研究其对燕麦苗期土壤含水量、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各施用量均能提高燕麦出苗率,2012年D2、D3处理最佳,较对照提高了11.41%、8.93%;2013年D3、D4处理表现较好,较对照提高了8.39%、5.56%;2014年表现为D4、D5处理较对照提高了10.25%、8.32%;2015年表现为D4、D5处理较对照提高了8.71%、7.48%。同时,发现施用膨润土可提高苗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10~20 cm土层变化最显著,较对照提高1.21%~40.76%。施用膨润土能显著增加2012—2015年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可分别较CK增加2.92%~31.42%、5.05%~47.15%、4.75%~45.89%、2.73%~49.91%、6.67%~70.00%。可见,膨润土能够显著改善耕层土壤的保水性和持水性、改善土壤生物性学性状,且其效果具有一定的长效性,随着施用年限增加,高施用量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硝、铵态氮肥对旱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静态箱法在田间研究了黄土性土壤不同水分条件下施用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后土壤N2O的排放特点,并对包括温度、pH、水分等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90%和70%的条件下,铵态氮肥处理土壤的平均N2O排放量分别为233.6±165.4 μg/(m2·h)和166.4±153.3 μg/(m2·h);而施用硝态氮肥时则仅为75±40.2 μg/(m2·h)和49.27±17.0 μg/(m2·h).施肥后短期内,铵态氮肥排放的N2O量显著高于硝态氮肥处理,由此可说明黄土性土壤表层土壤N2O的主要来源是土壤氮的硝化过程.在自然矿化条件下黄土性土壤N2O的排放量约为17.0 μg/(m2·h).如果把两个水分处理相比较,土壤水分对铵态氮肥处理土壤N2O的排放影响不明显,而对施用硝态氮肥的土壤有明显影响,高水分处理更利于土壤反硝化作用的进行从而增加了土壤N2O的排放量.施用不同肥料种类在施肥后短期内影响土壤的pH值和有效NO-3-N、NH 4-N含量,而反过来土壤水分含量、土壤pH以及土壤温度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土壤N2O的产生和排放.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西、广东、重庆的水稻种植区安排了22%春雷·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应用示范.结果表明,在水稻叶瘟发生初期施用该药剂50 g/667m2控制叶瘟效果明显,在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示范点的防效达83.33%~92.50%;在水稻破口初期施用该药剂60 g/667m2,防治穗瘟的效果达73.37%~94.54%.  相似文献   

20.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品种‘利禾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CK,不施肥);常规施肥处理(T1,N∶P_2O_5∶K_2O=27∶12∶6);在常规施肥处理基础上减氮20%并分别增施生物炭,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2.25 (T2)、4.50 (T3)、6.75 (T4)、9.00 t·hm~(-2)(T5),研究生物质炭基施对宁夏扬黄灌区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减氮20%的基础上,与T1相比,T2、T3、T4、T5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7.06%、30.59%、37.65%、48.24%,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0.84%、11.82%、20.20%、43.84%(P0.05);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稳定性显著增强,其中T3、T4、T5的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数量较T1分别显著增加55.35%,128.49%、133.50%(P0.05);当生物质炭的施用量达到4.5 t·hm~(-2)时,细菌数和总菌数达到最大值;土壤酶活性在生物炭施用量超过4.5 t·hm~(-2)时显著增加,其中蔗糖酶活性在T4处理处达到最大,较T1显著增加了140.23%(P0.05);另外T4处理的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产量较T1增加了41.4%;施用生物质炭均能显著增加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其中T4处理增加的最为明显,较T1处理分别增加38.02%、18.79 kg·kg~(-1)和23.54 kg·kg~(-1)。推荐常规施肥减氮20%配施生物炭6.75 t·hm~(-2)作为扬黄灌区玉米生物炭配施化肥的参考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