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为明确改良剂在苏打盐化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的改良效果,采用室内淋溶土柱的试验方法,设置S0、S1、S2、S3、S4和S5(每个土柱横截面积0.0113 m~2)分别施用改良剂0.00、0.01、0.05、0.10、0.50 g和1.00 g,折合成公顷用量分别为0.0、8.9、44.3、88.5、442.5 kg·hm~(-2)和885.1 kg·hm~(-2))6个处理,分析淹水条件下不同改良剂用量对苏打盐化草甸土的洗盐效应。结果表明,与未施改良剂处理(S0)相比,S3、S4和S5处理显著降低不同土层(0~30cm)土壤容重(降幅3.88%~8.87%)、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幅3.82%~9.38%)、降低土壤pH值(降幅2.36%~8.05%);S2、S3、S4和S5处理显著提高20~40 cm土壤水分入渗量,增幅55.9%~294.6%(P0.05);施用改良剂处理交换性Na~+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降幅4.84%~56.5%(P0.05),20~30 cm和30~40 cm土层中增幅1.09%~17.1%;S3、S4和S5处理0~10 cm土层电导率显著降低,降幅49.0%~60.4%(P0.05),20~40 cm土层显著增加,增幅3.68%~19.8%(P0.05);S2、S3、S4、S5处理10~20 cm土层碳酸根含量显著降低,降幅5.98%~23.4%(P0.05),S3、S4、S5处理0~30 cm土层碳酸氢根含量降幅1.49%~18.0%;S2、S3、S4和S5处理显著提高0~30 cm≥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增幅达16.4%~161.7%(P0.05);S3、S4和S5处理0~30 cm土层MWD显著增加,增幅达5.78%~161.7%(P0.05)。针对本次供试土壤盐渍化程度,综合改良效果及改良剂施用量,改良剂适宜用量为每个土柱0.10 g(88.5 kg·hm~(-2))(S3处理),可达到最优淋洗效果。  相似文献   
2.
夏季青绿类饲料充足,但由于高温高湿的影响,家兔普遍食欲降低。同时多雨环境湿热,也利于细菌、病毒的繁殖,使兔群易发生球虫病、腹泻病等对仔兔和幼兔的威胁最大,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农学学科,其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应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求。该文探讨了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改革模式,旨在建立符合黑龙江垦区生产需求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立足当地,服务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豆生产直接受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影响,为了提高大豆产量,进而探讨大豆有效栽培技术,根据大庆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当地主栽大豆品种抗线虫8号和抗线虫1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混播比例处理,研究混播对大豆的抗线虫能力、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混播处理中和了两个供试品种的抗线虫能力,但在不同处理与对照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比例混播处理中和了两个供试品种的冠层特性,表现为清种抗线虫8号叶面积指数最大,清种抗线虫11叶面积指数最小,其它处理介于二者之间,并且抗线虫8号和抗线虫11以1:4比例混播处理极显著小于其它混播处理;不同比例混播处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两品种3:2比例混播处理产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综合分析认为,适量的混合比例不仅有利于合理冠层结构的形成,还能提高通风透光能力,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进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5.
耕作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农林类学校农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增强学习效果,加快耕作学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对耕作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结果表明:耕作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增加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满意度;有效提高课堂出勤率;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施用改良剂对苏打盐化草甸土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良苏打盐碱土定向开发了土壤改良剂,探讨土壤改良剂的改良机制。本文用水稻栽培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改良剂改良苏打盐化草甸土的效果及机制,并用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改良剂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田间试验设常规施肥(CK)和常规施肥加改良剂(T)两个处理。与CK相比,T处理水稻产量提高124.4%(P < 0.01),土壤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代换性钠离子含量下降,但土壤电导率上升;测序共获得286528条有效序列读数,T处理土壤OTUs6343个,较CK的7539个显著降低;T处理Chao和ACE指数显著低于CK处理,而Shannon指数高于CK对照;T处理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沙壤土杆菌(Ramlibacter)、新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粉色科工委属(Cesiribacter)、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相对丰度增加,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藤黄单胞菌(Luteimonas)和溶杆菌属(Lysobacter)相对丰度降低;冗余分析结果为施用改良剂后盐化草甸土的物理性状改善,Pseudomonas、Cupriavidus、Bradyrhizobium 3个属水平显著提高。挖掘和利用微生物资源有助于改良苏打盐化草甸土。  相似文献   
7.
氮密交互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氮密交互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通过设置4种不同种植密度和3种施氮模式,研究氮密互作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条件下,单株叶片、茎秆和荚果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密度为14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单位面积的叶片、茎秆和荚果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当密度为21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最多,密度高于21万株/hm~2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相同密度条件下,播种前(基肥)和初花期(追肥)各施纯氮20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同化干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结果证明,红小豆产量随着花荚期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花荚期后干物质的增加对红小豆高产更重要。本研究结果为黑龙江省红小豆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养分综合管理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养分综合管理与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关系,探明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机制。【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传统高产施肥、优化高产施肥4个处理,通过养分综合管理形成不同产量群体,测定水稻茎秆物理性状、力学特性和茎秆碳氮比等指标。【结果】习惯施肥产量为8.55t·hm-2,通过优化施肥使水稻产量提高了11.6%,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了13%和6%(P5%),抽穗后30d的碳氮比显著增加,茎粗、茎壁厚度、叶鞘重和茎横截面积显著提高,茎秆抗折力提高,水稻倒伏指数降低了14.18%(P5%);与习惯施肥相比,传统高产施肥产量提高了15.2%,实现了水稻高产目标。通过养分进一步优化,水稻产量又增加了7.4%,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分别减少了12%和4%(P5%),抽穗后30d的碳氮比、茎粗、叶鞘重和茎横截面积显著提高,茎秆抗折力有增加趋势,倒伏指数降低了6.19%(P5%)。与优化施肥相比,优化高产施肥处理收获穗数增加了15.1%(P5%),产量增加了10.9%(P5%),倒伏指数两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虽然优化施肥和优化高产施肥使水稻重心高度和株高增加,但是由于优化了水稻节间配置,降低了基部节间长度,提高了水稻茎秆碳氮比,增加了水稻茎粗和充实度,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9.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全身性传染病,一般称暂时热,呈良性经过,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由于临床症状与感冒相似,民间兽医称之为牛流感,又因四肢僵硬,走路跛行,不少人称为撮腿瘟或软脚病。该病在不少地区都有发生,因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对奶牛的产奶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验于2015年在黑龙江省大兴农场进行,以龙粳36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种施肥模式(A1:常规高产施肥模式;A2:养分优化管理模式;A3: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和3种种植密度[B1:26.7 cm×13.3 cm(28穴/m~2);B2:30 cm×10 cm(33穴/m~2);B3:26.7 cm×10.0 cm(38穴/m~2)],研究该地区不同施肥模式与种植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养分优化管理模式(A2)的分蘖成穗率高于同密度的其他2个处理,增加幅度为0.18%~11.36%,穗数增加2.01%~10.90%(P0.05),产量增加6.15%~10.10%(P0.05);在相同施肥模式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分蘖数呈降低趋势,穗数增加,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减少,产量表现为30 cm×10 cm(B2)处理高于其他处理,增产幅度为1.88%~12.40%。综合分析表明,水稻龙粳36采用插秧密度为30 cm×10 cm(33穴/m~2),配合养分优化管理模式进行施肥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