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控制释放制剂的组成对异丙甲草胺释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将海藻酸盐与膨润土复合作为载体制备除草剂异丙甲草胺的控制释放制剂,研究了载药量、载体原料配比、膨润土类型等制剂组成因素对异丙甲草胺释放速率的影响。采用Ritger和Peppas方程分析释放动力学过程,计算50%的异丙甲草胺被释放所需时间(t50),并以此表征释放速率。结果表明,采用海藻酸盐/膨润土复合载体时, t50随载药量和载体原料配比不同介于29.4~68.0 h 之间,控制释放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以有机改性膨润土作载体(t50=5.9 h)。将有机改性膨润土与海藻酸盐复合作载体时,t50可达110 h。释放动力学方程的n值(0.436~0.496)接近Fickian扩散模型,说明该控制释放制剂中异丙甲草胺的释放过程主要受到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机/有机复合改性粘土作制剂载体,探讨了其对阴离子型除草剂2,4-D的控制释放作用,目的在于延长2,4-D的持效期,同时减轻其污染。利用无机和有机改性的结合优势,复合改性粘土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能够显著延缓2,4-D在水中和土壤中的释放。分析其水中释放动力学数据得出,2,4-D释放50%所需时间(t50)长达73.8 h,远大于有机改性粘土作载体时的1 h。土壤层释放实验表明,当2,4-D载药量在20~80 mg/g之间时,复合改性粘土均能保持良好的控制释放效果。  相似文献   

3.
首次尝试将羧甲基壳聚糖与改性膨润土复合用作除草剂莠去津的载体,制备得到控释型颗粒剂,以延缓莠去津的释放,减少淋溶损失,提高药效及控制其污染。通过水中释放实验研究了制剂配方对莠去津释放速率的影响,并借助半经验方程探讨了其释放机理,采用土壤薄层实验考察了复合载体对降低莠去津淋溶的效果。 结果表明,采用复合载体时莠去津的半数释放时间(t 50)可达700 h 以上,比对照采用单一羧甲基壳聚糖作载体时延长了1倍以上。莠去津由颗粒剂向水相释放的过程主要受费克扩散(Fickian diffusion)控制,且经9次淋洗后莠去津的累计淋出率仅为6.0%,表明该复合载体控释制剂可显著减少莠去津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复合改性粘土对除草剂2,4-D的控制释放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机/有机复合改性粘土作制剂载体,探讨了其对阴离子型除草剂2,4-D的控制释放作用,目的在于延长2,4-D的持效期,同时减轻其污染.利用无机和有机改性的结合优势,复合改性粘土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能够显著延缓2,4-D在水中和土壤中的释放.分析其水中释放动力学数据得出,2,4-D释放50%所需时间(t_(50))长达73.8 h,远大于有机改性粘土作载体时的1 h.土壤层释放实验表明,当2,4-D载药量在20~80 mg/g之间时,复合改性粘土均能保持良好的控制释放效果.  相似文献   

5.
CTMAB-膨润土对水溶液中4种农药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 制得改性膨润土, 研究了CTMAB-膨润土吸附水中甲萘威、甲基对硫磷、克百威、多菌灵的性能和适宜条件。结果表明: CTMAB-膨润土对水溶液中4 种农药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且与CTMAB 在膨润土上的实际交换量有关,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但CTMAB 浓度≥4% 时, 实际发生吸附的农药就不再随着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4 种农药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 表明分配模式是主要的吸附形式。有机膨润土对4 种农药的吸附很快, 大部分农药在10 m in 内被吸附。pH 值变化对吸附有不同的影响, 并与农药性质有关: 低pH 值会降低有机农药的吸附量, 4 种农药在pH4~ 10 时吸附量较稳定,高pH 值导致多菌灵的吸附量增加, 而甲萘威、甲基对硫磷和克百威有分解现象。  相似文献   

6.
两性修饰膨润土对苯酚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性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8)为修饰剂,制得两性修饰膨润土,研究了不同修饰比例、温度及pH值等条件下,两性修饰土对苯酚的吸附反应和动力学特征,并对吸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修饰比例的两性修饰土对苯酚的吸附速度参数均大于未修饰膨润土,且均随着修饰比例的增加而增大,表明修饰可以显著加快膨润土对苯酚的吸附速率;低温有利于吸附;吸附量在pH 4~8的范围内较稳定,pH大于8后,吸附量迅速降低。两性修饰土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15%甲霜灵微胶囊缓释剂配方及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并优化工艺,对获得的微胶囊进行释放规律研究及评价,并通过盆栽试验确定其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微胶囊缓释剂最佳配方为(用质量分数表示):15%甲霜灵原药、27%二甲苯、2.5%农乳0203、2%氯化铵、4%乙二醇、0.2%黄原胶、2%NNO、47.3%水;制备优化工艺为:芯壁比例1∶1、搅拌速度400 r/min、调酸时间2 h、p H 4.5。所获得微胶囊制剂表面光滑致密无凹陷,大小均一,平均粒径12.93μm,包覆率93.58%。制剂有效成分在水相中缓慢释放,0~24 h为初期释放阶段,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R2为0.9115,累计释放量达29.52%;24~360 h为匀速释放阶段,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方程,R2为0.9945,累计释放量为29.52%~93.22%;360 h后趋于稳定。施用所制备的15%甲霜灵微胶囊21 d后对烟草黑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为82.2%,高于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7%)。表明制备的15%甲霜灵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对烟草黑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疆农田土壤及周边河湖沉积物中酞酸酯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现有微生物修复技术往往难以适用治理新疆地膜造成的酞酸酯污染。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酞酸酯污染土壤及水体的修复技术及材料。基于应用材料表面的强疏水性对酞酸酯的优异吸附性能的原理,采用多巴胺聚合将3种纳米颗粒(BN、Si O_2、Fe_3O_4)改性得到疏水性良好的材料,并通过SEM-EDS、ATR-FTIR光谱、Raman光谱、N_2吸附脱附曲线等对改性材料进行表征。以新疆地膜污染土壤中常见的酞酸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发的改性材料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平衡吸附量可达218.63 mg·g~(-1);吸附可以在22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与Freundlich模型均能良好的拟合,后者的相关性更好;并在p H(2~12)与氯化钠盐度(高达4%)下,材料就能保持良好的吸附效果。该材料在修复干旱区酞酸酯污染土壤、沉积物及水体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二甲戊灵聚氨酯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二甲戊灵聚氨酯47%微囊悬浮剂,测得其平均粒径为4.75μm。将该微囊悬浮剂分别做130℃干燥2h和20℃干燥48h两个处理,将所得干样品置于二甲苯中进行释放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20℃干燥的样品释放更快,4h累积释放百分率已达到96.57%,130℃干燥的样品4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43.56%,10h达到了92.05%。130℃下干燥的样品前10h释放拟合曲线比较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而20℃下干燥的样品前4h释放拟合曲线比较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0.
咪鲜胺及其制剂在六种水稻土中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咪鲜胺(prochloraz)及其制剂施保克(Sportak,25%咪鲜胺乳油)在6种水稻土中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咪鲜胺和施保克在水稻土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5~10 h,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咪鲜胺和施保克在6种水稻土中有机质吸附常数(KOM)的平均值分别为 2 439和2 111,表明它们易被水稻土吸附,属难移动的物质,且吸附反应自由能的变化量均小于40 kJ/mol, 表现为物理吸附过程;吸附常数(Kf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咪鲜胺和施保克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粘粒含量的影响,并呈正相关;咪鲜胺在加工成制剂后,不但在土壤中的吸附量减少了,而且Kf值也下降了近1/3。  相似文献   

11.
以高压汞灯和太阳光为光源,以不同波长滤光片处理得相应波长区域,研究了乙草胺在水中的光解动态。结果表明:在胡敏酸存在下,乙草胺的光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其光解速度随着照射光波长的延长而减慢,光解半衰期延长,与未用滤光片处理的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表明乙草胺在水中的光解速度与照射光波长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2.
为增加乙草胺的持效性,将乙草胺与氯化钙-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混合后与碳酸钠反应制得乙草胺碳酸钙微球。通过扫描电镜、粒径分布仪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对该微球进行了表征,并对制备工艺、载药率及缓释性能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碳酸钙载体晶型主要为方解石结构;常温条件下,当n(CaCl2):n (Na2CO3):n(SDS)=1:2:2、搅拌速率为500 r/min、搅拌时间为10 min时,损耗率为0.2%,载药率接近20%;所得碳酸钙微球呈球形,粒径分布窄,且呈正态分布;微球中乙草胺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和pH值的升高而增加。该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缓释性能研究结果可为田间定时、定量的释药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乙草胺的毒性,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乙草胺对斑马鱼成鱼和胚胎的急性毒性、对胚胎的致畸作用,以及不同窗口期暴露对幼鱼甲状腺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草胺对斑马鱼成鱼96 h-LC50值为3.04 mg/L,属中等毒性,对胚胎的120 h-LC50值为5.32 mg/L;斑马鱼胚胎受精后于0.3 mg/L乙草胺中暴露5 d,幼鱼可出现心包囊水肿、脊索弯曲等致畸现象。窗口期暴露试验表明:斑马鱼胚胎受精后3 h起于0.06 mg/L乙草胺中暴露10和14 d,以及在0.3 mg/L乙草胺中暴露10 d,均会引起幼鱼脱碘酶基因(d1、d2)、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trα、trβ)、钠/碘同向转运体基因(s1c5a5)、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crh)、促甲状腺激素基因(tsh)等的表达呈现不同程度下调,而在0.3 mg/L乙草胺中暴露14 d,除d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外,对其余各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乙草胺能够干扰斑马鱼幼鱼早期发育,且在不同暴露浓度和时间下,干扰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小杯法研究了化合物4-二氯乙酰基-3,4-二氢-6-氯-2H-1,4-苯并噁嗪(YF-12)保护玉米免受乙草胺的伤害作用。结果表明:乙草胺在浓度20mg/kg时,对玉米的生长有较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当使用不同浓度的YF-12浸种后,能不同程度地缓解乙草胺对玉米的药害。当化合物YF-12浓度为10mg/kg时,各项生长指标达到最大,其株高、株鲜重、根长和根鲜重的恢复率分别为:113.59、103.25、77.22和54.56%。安全剂YF-1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玉米免受乙草胺的药害。  相似文献   

15.
梅平  惠小敏  王雄 《农药学学报》2008,10(1):109-112
通过乙草胺与3-巯基丙酸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合成了半抗原——乙草胺-巯基丙酸(AMPA)。采用活性酯法将半抗原AMPA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了人工抗原。通过紫外光谱测定了AMPA与BSA及OVA间的分子结合比分别为41和26。用AMPA-BSA免疫小鼠,制备得到的单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 16×104。以AMPA-OVA作包被抗原,用乙草胺单克隆抗体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IC50值为0.55 μg/L,方法的检测范围为0.04~5 μg/L,检测限为0.04 μg/L。  相似文献   

16.
黄腐酸对乙草胺生物活性及持效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玉米根长法或芽长法研究了黄腐酸对乙草胺的生物活性、持效期和除草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乙草胺浓度和玉米根芽生长呈明显负线性关系,乙草胺浓度与根芽的线性方程为Y1=0.098x1+9.449和Y2=0.079x2+22.255,相关系数R1=-0.9916、R2=-0.9809;黄腐酸能够提高乙草胺的生物活性和除草效果,并延长乙草胺的持效期,添加0.25%~4.00%黄腐酸,乙草胺抑制玉米芽长和根长的活性分别提高7.12%~14.27%和6.32%~11.65%,其持效期延长0.46~12.17天:施药后28天,添加0.5%~2.0%的黄腐酸使乙草胺防除稗草的鲜重抑制率提高11.93%~16.88%.  相似文献   

17.
以稗草为生物测定材料,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子对乙草胺持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相同浓度的乙草胺在灭菌土壤中的持效期比在非灭菌土壤中的持效期长;在中性偏碱的华北褐土中的持效期比在中性偏酸的东北黑土和湖南红土中的短;在试验湿度和温度范围内,乙草胺在非灭菌土壤中的持效期随土壤湿度或温度的提高而变短。与黑暗处理相比,光照可延长土壤中乙草胺的持效期。对5种试验因子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是影响乙草胺持效性的主要因素,有益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对土壤中乙草胺的持效期有降低作用。可以预测,通过栽培耕作等措施改变环境因子可以起到对农药的持效期进行人为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mosquito and blackfly pathogen,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 var. israelensis (B.t.i.). containing spores and toxin crystal, was successfully encapsulated in an insolubilized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aluminum matrix creating a controlled-release bead formulation. The release rate of B.t.i. from this formulation was sufficient to kill Culex sp. larvae during bioassays perform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CMC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release rate of the bacterium. All types of beads tested exhibited a high initial release of B.t.i. in the first week of experiments, followed by a slower rate later. Levels of 10 g kg?1 CMC solution and 0–05 m aluminium sulfate were found to be optimal in the formulation mixture for polysaccharide and gellant, respectively. This type of bead gave the fastest release of the bacterium and caused 100% larval mortality as from the second day of treatment. While acidic pH, high temperature and UV exposure drastically decreased spore viability of B.t.i., the CMC-encapsulated formulation was more stable to these conditions. Larvicidal activity of encapsulated B.t.i. was more resistant to high temperature (50°C) than the unformulated B.t.i. The high response of Culex larvae to the encapsulated B.t.i. suggests that the formulation could be employed effectively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