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肃省坡耕地资源量及梯田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坡耕地进行类型区划分,并对各类型区坡耕地资源量、梯田化程度以及农业人口人均坡耕地(梯田)等指标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甘肃省坡耕地整治总体布局。结果表明:甘肃省坡耕地以<25°的坡度范围为主,主要分布在黄土区。全省现有低标准梯田面积482.12×103hm2,加上未经整治的坡耕地,共有可经改造和新修标准梯田面积2309.54×103hm2。按农业人口计算,甘肃省人均坡耕地面积0.20hm2/人,人均梯田面积0.11hm2/人,有较为丰富的坡改梯空间。  相似文献   

2.
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发展中的问题及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疆城镇区域是新疆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但其在人口发展过程中过快的人口增长、过低的人口素质、分布广和数量多的贫困人口及少数民族人口等诸多问题已经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文中通过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北疆城镇区域的人口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首位度高、不均衡及人口规模体系不健全等特点,同时深入分析了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独特的马鞍状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
延安、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将该区乡村聚落划分为 4种类型 ,论述了乡村聚落的特点 ,分析了聚落用地情况 ,其中院落用地较大 ,占聚落总用地的 41 .2 5 %~ 5 8.62 % ,人口密度大的绥德、米脂地区 ,户均聚落占地较少 ( 4 0 3.6m2 ) ,而人口密度小的榆阳区户均聚落占地较多 ( 4 84m2 ) ,乡村聚落实际占地比一般统计数字大 5 0 .6% ,同时聚落用地数量在不断增大 ,并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关中平原台塬区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基础上获得了土壤肥力各要素数据信息,选取了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pH值5项评价指标,首先根据隶属函数模型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隶属度和权重,进而采用加法模型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最后利用ArcGIS9.3软件对土壤肥力进行分级,实现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定量化、自动化。根据利用模糊评价模型方法获得的研究区土壤肥力等级面积、分布信息及不同地貌类型的肥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肥力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洪积平原区的肥力状况较好,其余地貌类型区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模糊评价模型方法在进行土壤肥力评价时可以取得较为直观实用的结果,同时也为综合评价土壤肥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农业生态学(AEZ)模型,估算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探讨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人口压力指数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最后与黑河流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出提高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黑河流域人口压力指数为1.13,基本处于适宜状态,但可承载人口密度较低,按人均热量消耗和人均蛋白质消耗计算,分别为15.14人•km-2和13.77人•km-2,大于联合国制定的干旱区人口密度7人•km-2的界限,但小于半干旱区20人•km-2的临界值,而且分布极不均匀,水分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自然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乌鲁木齐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与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GIS软件,以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统计数据为主要辅助数据,提出了模拟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新思路和方法。同时,用上述方法模拟了乌鲁木齐市的人口空间分布,并用得到的栅格人口表面分析了全市人口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用该方法生成的栅格化人口表面,较传统的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更加准确和自然。在研究乌鲁木齐市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后发现全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是由南向北渐减,人口分布大体呈"T"型,人口分布呈现多中心的集聚特点,市属辖区人口分布各异,CBD周围不同范围内,所选六个方向的人口密度变化显著。最后得出,辖区开发历史的长短、地形和道路是影响乌鲁木齐城市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旭东 《干旱区研究》2007,24(2):280-286
以贵州喀斯特高原76个县市(区)农业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以及自然地理因素资料,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贵州省人口分布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地带性分布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在贵州喀斯特地质条件下人口分布的自然地带性规律.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质环境条件下,受经度、纬度以及平均海拔高度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作用,各自然地理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从而导致了贵州高原人口具有地带性分布,表现为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北部的黔中丘原地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区划视角的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甘肃城镇体系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似性将甘肃省划分为陇中、河西、陇南、陇东、甘临5大经济区域。通过计算各个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分析了经济区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特点;用关联维数分析了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总结了目前各大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经济区划视角,未来甘肃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生态、社会经济2个层次中选取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大的28个指标因子,建立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每个生态类型区的特征和自然状况,确定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0.
<正> 1.主要问题土地是由自然地理所有要素(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的特性。由于土地各组成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量值及其组合作用的差异,因而环境质量及环境治理方向也会因地域而不同。就宁夏自治区而言,大致可以划分出四大类型区:1.1 宁南黄土丘陵区以水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脆弱  相似文献   

11.
以石羊河流域为例,依据流域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复合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矛盾,分析了流域缺水的严重性,提出了缺水地区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管理.首先要协调好流域经济社会-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关系,遵循缺水地区经济发展规律、内陆河流域水循环规律和干旱区生态规律,拟定了作为缺水地区的内陆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管理6项原则,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流域水资源定量分配方案、明晰水权、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并采取保护水源、加强管理、优化节水和增辟水源等措施,才能使石羊河流域走出缺水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影响区域粮食生产的主要相关因素分析--以包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在分析1949-2003年包头粮食生产变化轨迹的基础上,探讨近年来粮食总产量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头市粮食生产经历了两起两落。不同时段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近年来导致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降低。在建立并模拟分析包头粮食生产不同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效果最佳的模型对包头2010年粮食生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包头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按照目前的态势继续减少,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将是5.33~10^5t,人均粮食约240.30kg,仅达规划目标(360kg/人)的66.75%。  相似文献   

13.
变化环境中土壤盐渍化过程是流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体系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土壤盐渍化过程的气候因子(蒸发、降水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流域水文过程的演化,并借助ARC/INFO 8.3等软件支持分析了土壤盐渍化动态变化与水域、草地的空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并不是近年来土壤盐渍化加重的主要驱动因子。人类无序的活动导致地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地表水文过程调节造成中下游地区干旱化是近年来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不同区域特殊的自然、区位、历史条件,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形成了城镇体系成长的区域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它影响并决定城镇体系的成长过程与发展规律。引入分形(fractal)理论,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及其形成机理。通过对城镇体系分形维数的研究,反映特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特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布分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大中城市发展不足,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总体偏小,人口在城镇之间分布的均匀性差。城镇空间发育度较低,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分散性较强,远离中心城市的城镇密度衰减较快。局部区域的城镇空间发育成熟度差,空间分形特征不明显甚至没有形成分形结构。相比而言,相对发达地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化、网络化特征,首位城市发展已经融入到体系的发展中,城镇以群的力量带动区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城镇之间规模分布、空间分布"齐性"都相对较差,首位城市的"孤岛式"发展决定了区域的发展地位。  相似文献   

15.
结合标本及实地考察,对喀喇昆仑山龙胆科植物进行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龙胆科植物有6属19种1变种,其中本区新记录种1种:铺散肋柱花Lomatogonium thomsonii;新疆新记录种3种:短蕊龙胆Gentianaludlowii、圆齿褶龙胆Gentiana crenulato-truncata、华北獐牙菜...  相似文献   

16.
17.
以榆阳区北部风沙过渡带1988-200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运用按研究区实际情况建立的测算模型,对该区1988-2003年的林草植被的年度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测算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1)1988-2003年,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林草植被的防风固沙价值在波动中增加,其中1988-1998年和2001-2002年为上升期;1998-2001年和2002-2003年为下降期.(2)榆阳区林草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价值量的变化是国家生态政策、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等合力驱动的结果."退耕还林还草"和"营造防护林"等生态措施的实施,对保育风沙区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3)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干预主要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来实现,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会产生相应的生态响应.  相似文献   

18.
宁夏雷暴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夏20个测站1961~2006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趋势等方法,对宁夏单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各地单次雷暴天气过程差异较大,年平均单次雷暴过程的次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每10a减少24次;雷暴日平均单次雷暴过程也呈明显减少的趋势,1980年以前为相对偏多期;各地单次雷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多在2h以内,北部平原地区单次雷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短,主要出现在偏W方向,南部山区单次雷暴过程持续时间长,主要出现在偏N方向;通过对500hPa温度场变化分析,宁夏雷暴天气过程的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37年甘肃省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选取甘肃省61个气象站1965-2001年共37 a逐日降水资料,通过有关统计量的计算,对甘肃省月降水量的基本时空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对月降水资料经标准化处理后做了EOF、REOF、小波分析,研究其异常的时空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降水自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稳定性随降水增加而增加,但降水基本呈正偏态,降水年际变化的线性趋势并不显著;甘肃省降水存在3种变化模态:全省一致型、东南-西北反向型、自西北向东南呈正、负、正变化型;可将甘肃省降水分为4个敏感区:东南区、陇西区、陇中区和西北区;甘肃省降水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具有不同的突变点,降水在33 a尺度上呈减少趋势,4 a准周期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新疆的沙拐枣灌木荒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沙拐枣属(Calligonum)植物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是亚非荒漠区中一类很独特的植被,它在新疆南北的荒漠中也广泛分布。这种灌木荒漠以其独特的生活型、外貌特点和薪柴、饲用、固沙、蜜源等经济特点,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行过不少分类学、生物生态学、引种驯化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它的群落类型学及其生态地理规律却研究得不多。我们根据多年的野外考察资料,把这方面的问题整理成文,报道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