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明确性信息素对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成虫的监测量与不同危害程度林区失叶率及其幼虫虫口密度的关系,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将失叶率、幼虫虫口密度及成虫监测量两两进行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幼虫低虫口密度(y_1)、高虫口密度(y_2)与对应的成虫监测量(x_1)、(x_2)呈二次方曲线函数,方程分别为y_1=-0.060x_1~2+6.174x_1-85.753;y_2=0.076x_2~2-3.111x_2+109.844;在幼虫极高虫口密度(y_3)时,成虫监测量(x_3)呈线性递减,方程为y_3=-1.795x_3+214.060;幼虫虫口密度(y)、成虫监测量(x)随着失叶率(z)的增加而增高,但当失叶率超过74%时,幼虫虫口密度呈下降趋势,方程为y=-794.937z~2+1188.218z-308.626;当失叶率超过72%时,成虫监测量也出现下降,二者可以按照方程x=-189.035z~2+272.374z-53.474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幼虫虫口低密度、高密度与成虫监测量的相关性均显著,极高虫口密度时,成虫监测量呈下降趋势;幼虫虫口密度、成虫监测量均与失叶率呈二次方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麦田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贪夜蛾在中国可取食为害玉米、高粱、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但其在大麦田的发生为害情况尚不清楚。我们对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处于苗期至分蘖期大麦田的调查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的虫田率高达62.5%、大麦受害株率为9.33%~100%、虫口密度为1~46头/m2,其中1~3龄幼虫比例达98.6%,受害株率与虫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多数草地贪夜蛾幼虫藏匿于大麦心叶为害,取食后叶片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幼虫在大麦田呈聚集分布。基于空间分布型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大麦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理论抽样模型。本研究表明草地贪夜蛾可对大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研发的幼虫抽样方法为大麦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柳黑枯叶蛾是西南桦的重要食叶害虫,于2017—2019年,在云南保山开展了对其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取食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滇西地区1年发生不完全2代,于10月上旬在树干基部表皮聚集静伏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少量取食叶片,4月中、下旬化蛹。第1代成虫在5月中、下旬达到羽化高峰,雌雄比为1.08∶1。雌蛾平均产卵量为19.3粒/头,卵孵化率为93.75%;5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取食为害期,为害盛期平均虫口密度为318头/株,平均单日取食量为(3.55±3.42)cm~2/头;9月下旬第2代成虫羽化,10月上旬第2代幼虫少量取食后开始越冬。幼虫白天群居静伏于树干基部或中上部,傍晚至夜间移动至树冠处取食。室内饲养种群平均发育历期为(88.08±8.03)d。其中,幼虫期较长,平均为(63.22±6.32)d。研究结果可为滇西地区柳黑枯叶蛾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豆蚜与寄主黄芪的互作关系及机理,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内培育黄芪幼苗至15~20 cm左右时,分别接入10日龄成蚜10、20、30头/株和40头/株,并以0头/株作为空白对照,在豆蚜持续取食2、4、6 d和8 d后,分别采集黄芪叶片,测定总叶绿素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和取食时间的延长,黄芪叶片内总叶绿素和营养物质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总叶绿素含量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和取食时间延长均逐渐下降。在4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处理2 d,总叶绿素含量降低至11.06 mg/g,比对照降低41.97%。在相同处理时间下,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0、20头/株和3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但在4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随取食时间延长,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处理8 d,其含量为8.39 mg/g和27.33 mg/g,分别比对照下降41.86%和37.79%;在相同处理时间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其他虫口密度处理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均呈逐渐递减趋势;在30和40头/株虫口密度处理下,为害2 d,游离氨基酸含量为8.49 μmol/g和7.69 μmol/g,分别比对照降低40.30%和45.92%,以后(4~8 d)其含量与处理2 d时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和取食时间的延长,黄芪叶片内叶绿素和营养物质含量均发生变化,这对中草药黄芪的蚜虫防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和用材树种,但近年来遭受樟蚕(Eriogyna pyretorum)等害虫的持续为害。为此,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樟蚕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樟蚕在我国福州地区1年1代,以蛹越冬,世代历期平均338.08 d。其中,卵期32.57 d,幼虫期58.87 d,蛹期231.50 d,成虫期10.61 d。以幼虫为害当年新叶,1~3龄幼虫群集为害,4~7龄幼虫分散取食,6~7龄幼虫取食量最大。成虫于16时至20时羽化,喜夜间活动,寿命较长。雌虫的幼虫期为7龄,雄虫的幼虫期只有6龄,雌雄性比为1.73∶1。  相似文献   

6.
对入侵杂草豚草的天敌昆虫——外来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豚草不同部位叶片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对不同日龄幼虫和成虫的生长速率和食物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定。幼虫取食上部叶片的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下部叶片,但与中部叶片无显著差异。广聚萤叶甲幼虫鲜重在6日龄前成倍增长,之后趋于平稳;各日龄幼虫的近似消化率均很高(〉80%),并随幼虫龄期增大而逐渐降低,但到10日龄时又有所升高;幼虫对食物的转化率与近似消化率之间未表现出常见的反比关系;幼虫取食的相对表现(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率和相对代谢率)呈现早期高于晚期的变化格局。初羽化成虫(4d内)的取食量明显较高,之后基本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7.
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蓼蓝齿胫叶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仕田 《植物保护》2002,28(1):52-53
蓼蓝齿胫叶甲是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 ,以成虫、幼虫取食寄主叶片、叶柄和和植株生长点 ,导致全株枯死。该虫在宜昌 1年发生 1代,2月底至 3月初成虫出蛰取食、交配产卵 ,3月中旬始见幼虫,4月上旬至 6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4月中旬以后成虫陆续羽化 ,以未交配成虫在土壤中越夏越冬。该虫历期卵7~10d ,幼虫10~20d ,蛹5~10d ,成虫期长达1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用叶碟法测定了嗜线虫致病杆菌CB6菌株发酵液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率、拒食活性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其发酵液对幼虫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取食 3d后 ,1~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84.75%、68.33%和 59.32%。 4龄幼虫取食量显著减少 ,选择性拒食率为 76.59% ,非选择性拒食率为 69.72%。 3龄幼虫取食发酵液处理的叶片后 ,生长极其缓慢 ,在 48h时体重抑制率达 100% ,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下降 ,其中化蛹率仅为 15.56% ,100%蛹不能羽化。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治指标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有效防治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为害,通过人工接虫方法研究了其幼虫虫口密度(x)与玉米缺苗率(y)的关系,采用人工去苗模拟为害方法研究了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的关系,并提出了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虫口密度为1、3头/株时,无缺苗现象,虫口密度为5、10、20和30头/株时,缺苗率分别为19.4%、22.8%、44.4%和49.6%。玉米缺苗率随着虫口密度增大而升高,二者呈显著二次线性相关:y=-0.0609x2+3.636x-4.5306,R2为9564;玉米缺苗率对单株穗重、穗长、穗粗和秃尖长等均无显著影响;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也呈二次线性相关:z=0.0036y2+0.3077y-0.3553,R2为0.9691。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和成本,提出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株,此时玉米缺苗率为6%~7%。  相似文献   

10.
吡丙醚和烯虫酯对嗜卷书虱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饲料混毒法系统测定了吡丙醚和烯虫酯两种昆虫生长调节剂(IGRs)对重要的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若虫和成虫的致死作用,对若虫发育情况、成虫繁殖力和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吡丙醚和烯虫酯10 mg/kg的混毒饲料饲喂嗜卷书虱2龄幼虫49 d后,若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0.00%和31.11%;取食20、10和5 mg/kg吡丙醚的若虫最长存活天数分别为71.0、98.2和116.4 d,而对照仅11.3 d即全部羽化为成虫;取食20 mg/kg以下烯虫酯混毒饲料的若虫一部分仍可羽化成成虫,而且成虫仍可繁殖后代;取食吡丙醚混毒饲料的若虫,60 d后存活下来的若虫大多以超龄若虫的形式存在,而取食烯虫酯的若虫则很少出现超龄若虫。成虫取食烯虫酯(200 mg/kg)和吡丙醚(40 mg/kg)混毒饲料后7 d,死亡率分别为26.67%和23.33%,成虫产卵量分别是对照的39.77%和26.13%,产卵后15 d,卵的孵化率分别是65.71%和8.69%,而对照仅为93.18%。该项研究表明,采用40 mg/kg吡丙醚和200 mg/kg的烯虫酯对嗜卷书虱虫口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几种生态因子对银纹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复生  刘军 《昆虫天敌》1994,16(4):160-164
本文以主要质量指标对比了用人工半合成饲料与天然饲料饲养银纹夜蛾的结果,表明人工半合成饲料明显优于天然饲料。研究了幼虫饲养密度对存活的影响,四龄末幼虫存活率与一龄幼虫密度呈抛物线关系,化蛹率、蛹重与五幼虫密度呈直线下降关系,相对湿度、夜间光照强度、食物等对成虫生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诱集植物香根草对大螟幼虫营养作用及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根草能够有效诱集水稻害虫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香根草对大螟幼虫表现出致死作用。为明确香根草对大螟幼虫致死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分析测定了取食香根草后大螟幼虫的营养指标及体内消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香根草能显著影响幼虫的生长效率及体内消化酶活性。与取食水稻的幼虫相比,取食香根草的幼虫粗生长效率ECI和净生长效率ECD显著降低;除蔗糖酶外,其他消化酶的活性在特定龄期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4龄幼虫蛋白酶比活力、2~4龄幼虫淀粉酶比活力和1~4龄幼虫海藻糖酶比活力显著降低,而1~3龄幼虫蔗糖酶比活力显著提高。本文为进一步阐明香根草对大螟的致死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稻螟绿色防控新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田间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产生绿色型和黑化型的色型分化原因,在田间系统调查黑化型幼虫所占比例及其与虫口密度的关系,在室内测定不同饲养密度对甜菜夜蛾幼虫色型分化的影响和色型分化敏感龄期,以及视觉、嗅觉和触觉对幼虫色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甜菜夜蛾1~3龄幼虫均为绿色型,4~5龄幼虫同时存在绿色型和黑化型;在甘蓝上,4龄幼虫中黑化型个体所占比例为21.14%,5龄幼虫中黑色型个体所占比例为28.53%,在辣椒上,4龄幼虫中黑化型个体所占比例为20.54%,5龄幼虫中黑色型个体所占比例为33.88%。随着百株虫量的增加,甘蓝和辣椒上黑化型幼虫所占比例呈现升高趋势。室内研究发现,随着甜菜夜蛾幼虫饲养密度的增加,黑化型幼虫占比显著升高,当饲养密度达到5头/盒时趋于稳定,体色等级指数为3.47; 3龄是甜菜夜蛾幼虫色型分化的敏感龄期;视觉和嗅觉刺激对甜菜夜蛾幼虫黑化无显著影响,而触觉刺激显著促进幼虫黑化,甘蓝叶片碎片和白色聚酯纤维的摩擦处理导致幼虫体色等级指数分别显著升高68.59%和71.79%,表明触觉刺激信号对甜菜夜蛾的密度依赖性黑化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异色瓢虫是我国苜蓿重要的天敌昆虫,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是严重为害苜蓿的刺吸类害虫。为探究异色瓢虫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生防潜力,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成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猎物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对两种害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豌豆蚜2~3龄若蚜的捕食能力最强,雌成虫次之,异色瓢虫1~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减少而逐渐降低。另外,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较弱。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猎物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以3种不同数量比例(豌豆蚜:蓟马=40:80头、60:60头、80:40头)共存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D)均大于1,表明4龄幼虫对豌豆蚜表现较强的正捕食偏好性;但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雌成虫对两种猎物无明显的捕食偏好。综上表明异色瓢虫对苜蓿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异色瓢虫4龄幼虫与雌成虫对两种猎物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且优于1~3龄幼虫。当两种猎物共存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偏好取食豌豆蚜2~3龄若蚜。  相似文献   

15.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raw or heat-denatured soybean flour in an artificial diet on the detection of Cry1Ac resistance in Helicoverpa armigera were examined. Resistant neonate larvae reared on denatured soybean flour diet showed resistance factors of 7980 and 16,901 at the LC50 and LC99.9 levels, respectively. By comparison, resistance could not be detected in neonate larvae reared on raw flour diet. Third instar larvae reared on denatured flour diet showed resistance factors of 322 and 21,190 at the LC50 and LC99.9 levels. Resistance was not detected in third instar larvae reared on raw flour diet. There was 68% survival of resistant neonate larvae on Bollgard II cotton leaf feeding assays, compared to 100% mortality in a susceptible strain. We conclude that detection of CRY1Ac resistance in H. armigera from Australia can be masked, if an artificial diet gives chronic exposure to potent, protease inhibitors present in raw soy flour.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拟环纹豹蛛对亚洲玉米螟卵和1~3龄幼虫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拟环纹狼蛛能有效捕食玉米螟幼虫,但不捕食玉米螟卵。拟环纹豹蛛对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其中雌蛛对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上限1/死分别为116头和85头,雄蛛分别为69头和26头。拟合HollingⅢ新模型得拟环纹豹蛛捕食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的最佳寻找密度(b)分别为15和9头。在相同猎物密度下,拟环纹豹蛛自身密度增加,捕食作用率(E)下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方程为E=0.5965 P^-0.65。研究表明,拟环纹豹蛛对亚洲玉米螟1~3龄幼虫均具有强烈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丽草蛉对斜纹夜蛾的捕食作用,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的卵及1龄、2龄和3龄幼虫均表现出积极捕食行为和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模型可信度较高。猎物的龄期和密度能显著影响丽草蛉的捕食能力,随斜纹夜蛾龄期增大,丽草蛉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攻击系数和控害效能均显著下降,但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明显延长;当斜纹夜蛾密度增加时,丽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效率逐渐下降。综合各项捕食作用参数,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的捕食能力最高,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313.7粒,控害效能为23.5;其次是对斜纹夜蛾1龄幼虫,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0.5头,控害效能为9.9。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丽草蛉是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且具较高的控害潜能,可用于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七星瓢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豆蚜的捕食能力。[方法]将野外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采回并在室内饲养一代后,就其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能力进行室内测定。[结果] 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以及雌雄成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模型,1、2、3、4龄幼虫捕食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1.121 86N/(1+0.059 92N)、Na=1.217 04N/(1+0.049 33N)、 Na=0.789 92N/〖JP2〗(1+0.008 00N)、Na=0.967 01N/(1+0.001 41N),雌、雄成虫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0.958 64N/(1+0.001 03N)、Na=0.976 20N/(1+0.001 52N),经χ2检验各虫态的捕食反应的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用七星瓢虫雌成虫进行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测定,利用Hassell模型进行拟合,所得模型方程为E=0.447 4P-0.433 7,经χ2检验雌成虫的捕食作用率实测值与理论值相符,该模型方程能很好地反映雌成虫自身密度的干扰程度。[结论] 1~4龄幼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对豆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7、24.7、98.8、685.5、642.5、927.5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