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表象,其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黄河三峡景区凭借其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已成为黄河流域最著名的景区之一。受河谷地带的基础性影响,其资源类型、空间结构、游览线路等表现出典型的空间特征,深刻影响着景区旅游空间格局。借助Arc GIS空间网络分析模块和Excel平台,对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基尼系数高达0.755,分布均匀度仅为0.245;采用最邻近指数和Voronoi多边形的变异系数分析空间分布类型;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空间分布均衡性,运用β指数、γ指数和α指数刻画空间连接度。结果表明:景区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均匀度低,呈多中心集聚分布。这既有利于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又可以减弱区间屏蔽作用等外部不经济性。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密度低,空间联系较弱,通达性较低。各景点之间的直接连接较少,旅游路线多为单线往返,缺少串联各个景点的环形线路。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识别二者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实现协同发展是增强黄河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数量空间关系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二者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对其空间相关性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与非遗数量分布不均,各省区差异较大。2)传统村落与非遗数量空间关联关系显著,整体形成显著的“高—高”类与“低—低”类各自集聚且分布范围较广、“低—高”与“高—低”各自分散且分布范围较窄的特征。3)传统村落和非遗分布空间相关性格局的形成是受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维度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城镇化率、交通通达性、政府主导,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有地形、气温、降水量。不同因素对传统村落、非遗空间聚类的高—高类,低—高类,高—低类区域分布影响异质性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国5A级景区分布及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区网络关注度对景区营销、景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指数,运用GIS技术,对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49家5A级景区空间分布及网络关注度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5A级景区分布与网络关注度集中分布特征明显;2)5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为二条富集带(太行-伏牛富集带和鲁中南富集带)、二个主中心(长三角与环京津)、七个次中心(西安、长沙、广州等);3)5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表现为一条高关注带(太行-伏牛-秦巴-武陵)、三个主中心(长三角、环渤海、川北)、五个次中心(济南、西安、武汉、成都和广州);4)5A级景区分布与网络关注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在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集聚较为明显,网络关注度更向中部集中;5)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格局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全域旅游角度,建议优化5A级景区分布格局,均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加强区域协作,加大景区联合营销,实现区域旅游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4.
收集2015年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旅游需求偏好系数和重心模型,揭示居民对5A级景区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居民年内总旅游需求呈山岭形变化,季节波动明显;对单个景区的旅游需求存在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W型、U型5个类型;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的年内时间变化主要受到景区资源特性、气候舒适度、节假日、景区景观的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居民的旅游需求主要集中在长白山为中心的东北偏好区、以故宫为中心的华北偏好区、以九寨沟为中心的西部偏好区和以泰山等景区为纽带的环形偏好带4个区域;居民旅游需求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旅东,夏游北,秋赏西,冬观南;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景区类型、空间距离、气候适宜性、可进入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中结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七个批次的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数据和历史文化名城数据,综合利用最近邻指数法、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尺度上,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东西差异大,而历史文化村镇数量南北差异大。2)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分布比较均匀,而历史文化村镇属于集聚分布。3)因子影响程度上,人口要素、经济要素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较大,交通要素次之,自然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小,另外不同因子对变量的影响方向具有差异性。4)人文环境、评审制度和传统风水理念也会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地域分布和影响因素,有利于从空间上认识与保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揭示历史文化资源空间分异的背后影响机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中华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以山西省421处国保级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手段,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兹曲线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衡。晋南分布最多,晋中次之,晋北最少。11地级市中,运城、长治、晋城、晋中4市分布较多,朔州、阳泉、大同3市分布较少;2)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集中程度较为集中,且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态,形成3个高密度核心区和4个次核心区;3)地形地貌与海拔、坡度、河流水系、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延续性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对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宿作为旅游发展新业态,其空间利用方式受到广泛关注。文中基于Airbnb民宿数据,综合采取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山东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民宿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山东省民宿呈集聚不均衡分布态势。2)民宿空间集聚程度与集聚态势异质性显著,胶东民宿形成“三核集聚、沿海带状布局”的空间密度格局,内陆民宿形成“单核集聚、多核心组团”的空间密度格局。3)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山东省民宿分布的首要因素和主导因素,其次是旅游发展因素,最后是区位交通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其中,A级景区密度、酒店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是影响山东省民宿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为优化民宿空间格局、促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省的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局域关联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集聚性、异质性和方向性特征等三大方面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集聚性特征:四时段核密度差异明显,武汉在四时段都为高度聚集区,连片区域随时间而增加,集聚范围和面积也都有所扩大。2)空间异质性特征:形成由最初的西热东冷到北热南冷再到后期的东西两头热中间冷的空间态势。后两个时段冷热点空间分布情况基本类似,其他时段差异较为明显。3)空间方向性特征:标准差椭圆覆盖面积不断增加,集聚范围不断加强,由最初的西部向东部迁移,都呈现出西北-东南的方向格局。4)影响因素分析:湖北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状况以及经济产业情况等三大方面内外部力量的共同影响。生产总值、旅游收入、三产占比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人文类的因素是引起A级景区在空间上出现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 (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游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定量研究。研究表明:① 黄河上游FVC总体上以改善为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② 单因子方面,降水量(q值0.669)是该地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③ 降水分别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q值0.777、0.775)对研究区FVC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在一定高程、降水条件下才得以体现;④ 总体上,气候类环境因素>非气候类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在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⑤ 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应重点放在降水的充分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村落景区周边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至关重要。采用遥感解译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村落景区皇城相府周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空间演变路径与机理。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的路径经历了单景点影响布局—扩大化的景点群共享布局—延伸扩展的轴状布局三个阶段,即点—面—线的非匀速形态变化。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机理剖析表明,文化资源禀赋、资金支持、地形水文条件、体制机制、决策人员、居民的态度以及旅游需求因素的综合作用促进了其演化过程,其中影响和关联性较强的因子是决策人员因子,它对周边环境演变起着强助推作用。本研究也说明,在乡村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团结意识的魄力型人才的不可忽视性。  相似文献   

12.
黄河生态治理与黄河文化共同推动流域经济发展,绿色旅游发展提高人民社会生活福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中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2001-2021年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识别出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空变化来看,两系统整体增势向好,东强西弱明显,山东在全流域居于高水平发展。2)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尚处于初级协调,青海、宁夏处于濒临失调,山东和河南处于中级协调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驱动效应明显。3)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重心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陕西处于全流域的重心。4)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子是旅游经济发展,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旅游市场规模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天山天池景区为研究区,运用环境磁学方法,对景区内81个表土(0~10 cm)样品的磁学参数进行系统测定,分析土壤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天池景区土壤磁性矿物含量适中;以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为主导,同时伴有少量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土壤磁性矿物颗粒以稳定单畴(SSD)粗颗粒和超顺磁性(SP)颗粒混合组成,同时含有少量的多畴(MD)粗颗粒。(2)研究区表土磁性增强主要受自然成土过程和旅游活动影响;旅游活动区土壤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高于未干扰区,土壤颗粒以较粗的SSD颗粒为主,SP颗粒含量相对少,表明旅游活动对景区土壤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未干扰区土壤磁性受自然成土过程影响较大。(3)磁性参数空间分布表明,土壤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沿景区交通线、环湖的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呈现相对高值,说明景区土壤主要受到旅游交通和专门服务设施活动的干扰。综合来看,土壤磁学方法能够初步圈定旅游干扰对景区土壤污染的程度及范围,可为天池景区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及决策部门进行旅游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业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景区周边环境是区域旅游环境中变化最大、问题最多的地带,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最敏感、最关键的地域。通过遥感解译、产业经济指标、地域利用面积变化率分析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特点和形成机制。经过与已有文献的比较、讨论,结论如下:(1)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机制由5个因子构成,决策层是主导,集体体制是保证,煤炭资本提供资金,偏僻位置是基础,地理环境是必然影响因素;(2)这5个因子密切相关,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条件;(3)形成机制中显示山西省旅游业独特性的因素是决策层作为、集体体制和偏僻位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Moran’s I指数分析31省市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2015年面板数据,选取当地人口、景区质量、客运能力和第三产业水平作为自变量,应用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域"和"局域"空间分析四个因素对31省市国内旅游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国内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整体虽呈下降态势,但2015年的局域空间依赖性依然明显,中、东部地区省市高-高集中,西北地区省市低-低集聚; 2)全域空间分析显示,客运能力、第三产业水平和国内旅游经济空间滞后项的影响显著,而代表本地游客市场的当地人口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局域空间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水平对东北地区省市影响较大,而当地人口和景区质量则对西部地区省市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以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为研究靶区,以2010、2015、2019年夜光影像数据为分析依据,采用平均夜光指数、标准差椭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群夜间经济时空演化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市总体看,夜间经济发展在黄河流域呈由下游到上游逐级变低的空间结构特征;高等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低等级城市显著减少的时间演化特征。2)从各城市群看,夜间经济发展由高到低依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2010-2015年城市群夜间经济呈现保持稳定或缓速增长态势,2015-2019年则呈现加速发展态势。3)从空间重心看,黄河流域城市总体夜间经济空间重心处于114.0946°E~114.2719°E和35.9545°N~36.0549°N之间。此外,各城市群空间重心均呈集聚分布,移动距离较小。4)从驱动因子看,7个城市群夜间经济的主导驱动因子主要有内源扩张力和经济支撑力两种,次级驱动因子则呈现河段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科学认识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是优化景区市场供给、推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文中从时空视角构建景区游客旅游消费影响因素模型,将游客空间移动GPS数据与问卷调研数据相匹配,聚类分析获得5类时空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时空行为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复杂性影响。研究发现:1)台儿庄古城游客路径呈全天环游型、夜景直线型、半天复杂型、两天覆盖型与半天环游型5类时空行为模式,且游客更倾向聚集于通达性高的主动线进行短时夜景直线型游览。2)景区游客时空行为模式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以夜景直线型为基线,访问多条街道并在景区停留更长时间的全天环游型与两天覆盖型游客随着旅游消费水平的上升相关系数变大,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并引导其访问更多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体旅融合已然成为一种新趋势,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旅游景区的综合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运用DEA模型、地理学相关方法和Tobit模型,针对2010-2022年中国49个体育旅游景区进行了效率测度,并对景区效率的时空格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体育旅游景区综合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纯技术效率低造成的,且景区规模投入的边际效应已不断递减。2)从空间上看,体育旅游景区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不均衡态势,东部沿海地区景区形成集聚且效率相对较高;从时间格局上看,2010-2022年体育旅游景区的规模效率整体处于高位,纯技术效率2010-2019年效率稳步提升,2020-2022年有所波动,西部地区景区、刺激冒险型景区效率提升明显。3)体育旅游景区效率受交通通达性、气候条件、当地经济环境、体育发展状况及旅游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景区需注重减少规模投入和体育内容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旅游涉入、满意度、地方依恋是旅游和休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中构建了以旅游涉入为前因变量,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地方依恋为结果变量的结构模型,以西柏坡红色旅游景区为案例地,运用SEM(结构方程)方法来检验旅游涉入、满意度、地方依恋之前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红色游客满意度完全中介旅游涉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而且,地方依恋两个维度中,地方认同维度会对地方依赖维度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正了Prayag等(2012)、王坤等(2013)提出的旅游涉入对游客地方依恋会产生直接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基于SPSS相关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全国范围内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所在的33个地级行政单元短途短时旅游客源发展的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对比评价其市域尺度范围内的客源潜力情况,结果发现,由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空间分布所形成的地理区位条件并不是决定中小规模城市客源潜力大小的唯一原因,中小规模旅游城市内部的交通可达性、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全市非农业人口等经济社会指标也是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客源潜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各区位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应结合自身的旅游发展现状,厘清影响本地客源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城市内部的交通通达性、城市外部的旅游可进入性、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等多个角度寻求客源挖掘和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