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菜豆是河南省调剂淡季的重要蔬菜,近年由于锈病危害而提早拉秧10—15天,一般年份减产10—20%左右,危害严重的年份可减产30—40%。1984—1986年阀行了以下观察研究。 一、病原 镜检确定危害豇豆的病原菌为菜豆单孢锈菌豇豆变种(Uromyces phaseoli-vignae (Barcl.)Arth.),危害菜豆的为菜豆单孢锈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 (Pers.)Link.)。 从田间病株采新鲜夏孢子,用毛笔涂抹于室外盆栽两片真叶的豆叶上,用塑料袋保湿48小时,菜豆锈菌在日平均温度为24.5℃,  相似文献   

2.
<正>由粟单胞锈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引起的谷子锈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可在短期内大面积流行,通常导致减产10%~30%。谷子锈病病原菌U.setariae-italicae,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柄锈菌科(Pucciniaceae)、单胞锈菌属(Uromyces),是一种多孢型转  相似文献   

3.
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云  叶华智  严吉明  秦芸  叶茂 《植物保护》2007,33(5):118-121
首次报导了重寄生菌寄生黄柏鞘锈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 Kom)的重寄生现象。重寄生菌寄生在黄柏鞘锈菌的夏孢子堆上,在不同的程度上阻碍了鞘锈菌夏孢子堆的发育和夏孢子的释放,寄生严重时甚至不能形成夏孢子。调查表明,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在7月底8月初开始发生,9月中下旬达到高峰,该重寄生菌在雅安周边县(区)的黄柏鞘锈菌上自然寄生很普遍,在一些黄柏林地,自然重寄生率高达100%,重寄生指数为60~90。经鉴定,黄柏鞘锈菌的重寄生菌为柱隔孢菌(Ramulariasp.)。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照射对小麦条锈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紫外线(UV)不同剂量照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其严重削弱夏孢子的存活,剂量效应曲线无明显肩区和尾指数区,小表条锈菌夏孢子对低剂量照射较为敏感;经紫外线照射的夏孢子接种小麦感病品种,其致病性发生改变,潜伏期延长,反应型降低,严重度减少;亦降低了小麦条锈菌的繁殖能力,单叶孢子堆数量减少,孢子堆长度变短,产孢量降低,产孢期缩短。这些生物学效应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5.
紫外线照射对小麦条锈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紫外线(UV)不同剂量照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其严重削弱夏孢子的存活,剂量效应曲线无明显肩区和尾指数区,小表条锈菌夏孢子对低剂量照射较为敏感;经紫外线照射的夏孢子接种小麦感病品种,其致病性发生改变,潜伏期延长,反应型降低,严重度减少;亦降低了小麦条锈菌的繁殖能力,单叶孢子堆数量减少,孢子堆长度变短,产孢量降低,产孢期缩短。这些生物学效应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6.
玉米多堆柄锈菌的初侵染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锈病,以前文献均称为玉米南方型锈病.我国台湾省在1976年首次报道,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面积流行.1997~1999年在浙江省淳安县和1998年在河北省邯郸、沧州等地病害发生流行.关于玉米多堆锈菌的生活史和侵染循环,仅知有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夏孢子重复再侵染完成侵染循环.在台湾省全年都有发病,病害传播主要靠夏孢子不断产生和侵染,冬天如气温较低,可产生冬孢子.为了探讨浙江省及我国冬季玉米不能种植地区,该菌的越冬和初侵染源,于1998~2001年分别在浙江省杭州市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场和淳安县重病区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甘草单胞锈菌的孢子阶段、生活史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草单胞锈病是新疆南北地区甘草栽培中一种毁灭性病害。1987—1989年在田间和室内对甘草单胞锈菌〔Uromyces glycyrrhizae(Rabenh.)Magn.〕的孢子阶段、生活史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菌为单主全孢型锈菌,能在甘草生长期产生5种不同的孢子。人工接种证实本菌的夏、冬(担)孢子能于冬前发芽侵染甘草根蘖芽,潜伏越冬,于次春出现夏孢子型、性(锈)子器型和混生型3种不同的系统侵染病株,成为当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夏孢子于生长季节重复侵染叶部、茎梢和根蘖芽、腋芽,产生局部和系统侵染,造成毁灭性为害。  相似文献   

8.
胡杨和灰叶胡杨锈菌夏孢子形态和侵染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直接观察、显微和超微结构观测等手段,对胡杨和灰叶胡杨锈病显症叶片、锈菌夏孢子的形态、孢子萌发和侵染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的锈菌夏孢子堆、夏孢子形态结构相似;夏孢子堆散生于叶片正反两面,近半球形或半椭球形,呈橙黄色或金黄色;夏孢子散落分布于叶片正反两面,圆形或卵圆形,透明、橙黄色,厚壁,单胞,表面密生刺瘤;胡杨和灰叶胡杨锈菌夏孢子的长轴和短轴长度、刺瘤高度及刺瘤间距四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后形成菌丝,通过叶表气孔直接侵染叶片,以菌丝的形式在叶片组织内扩展。  相似文献   

9.
 用葡酒锈生座孢(Tuberculina vinosa)的孢子悬浮液,在贴梗海棠、木瓜、苹果和垂丝海棠锈病发生期,喷雾接种于叶面锈菌性子器处,7-12 d出现重寄生现象。表明葡酒锈生座孢除能在自然条件下寄生梨锈病菌外,在人为接种条件下,其寄主范围包括贴梗海棠锈病菌、木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苹果锈病菌和垂丝海棠锈病菌(G.yamadai)。用葡酒锈生座孢和白蜡锈生座孢(T.fraxinis)在梨锈病菌和大叶白蜡锈病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上交互接种,结果表明,两者不能交互寄生。研究T.vinosaT.fraxinis的寄生专化性,对2种重寄生菌的应用及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种的鉴定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加压喷雾接种法分离小麦叶锈菌的夏孢子以获得单孢菌系,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把夏孢子放入含有万分之一的吐温80水溶液中,按每个孢子堆大小配成10-20毫升的悬浮液并用力振荡,使夏孢子在水中散开,然后将孢子悬浮液倒入医用手持喷雾器内,联接医用空气压缩机,将压力调至2-5个大气压(通过高压以确保夏孢子分散呈单孢子,经测定高压并不影响夏孢子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1.
玉米南方型锈病夏孢子的侵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南方型锈病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是浙江省20世纪以来发生较重的玉米病害[1-2],了解和掌握该病夏孢子的侵染时期,是最终控制其流行的关键所在.笔者采用夏孢子定点空中捕捉、不同恒温条件夏孢子发芽、玉米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及田间病情消长动态观察等方法,研究了玉米南方型锈病的主要侵染期以及病情与温度、夏孢子数量、玉米感病生育期的吻合程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小麦品种对小麦叶锈菌水平抗性,需要计算产孢量。我们以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粉为材料进行试验,初步找到两种较为准确、简便易行的方法——称重法和直接计数法。两种方法均需在大田(或温室)定品种、定单株、定叶片,数单病叶片的孢子堆数的基础上计算产孢量。  相似文献   

13.
小麦锈菌夏孢子经盐酸处理后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区分小麦条锈菌、叶锈菌和秆锈菌,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处理3种小麦锈菌的新鲜夏孢子和在4 ℃冰箱内保存4个月以上的锈菌夏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夏孢子形态以及原生质体变化。结果表明, 24.5%、28.5%、32.5%、36.5%4种浓度的盐酸处理条锈菌夏孢子后其原生质体均浓缩成多个分散的小团。而同样方法处理叶锈菌和秆锈菌新鲜菌种时其原生质体浓缩成一个大团或多个小团,浓缩成一个大团的比例随盐酸浓度的增大而提高;用不同浓度盐酸处理保存4个月以上的2种小麦锈菌时,95%以上的夏孢子原生质体浓缩成多个分散的小团,少数(不超过5%)的夏孢子原生质体浓缩成一个大团。研究还发现叶锈菌和秆锈菌夏孢子活力、盐酸浓度等对夏孢子原生质体浓缩状况有很大影响,且与病菌生理小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锈菌夏孢子经36.5%浓盐酸处理后的原生质体浓缩状况只能作为小麦锈病田间快速诊断检测的辅助手段,不能作为锈病种类鉴别的唯一标准,必须结合病害症状特征、孢子形态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综合判别。  相似文献   

14.
小豆锈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豆锈病是小豆的重要病害。然而,小豆锈病病原菌在我国还没有被鉴定。本文对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5个小豆锈病菌样品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形态学观察表明,小豆锈病菌夏孢子芽孔位于赤道线或赤道线上方,冬孢子平均壁厚为2.0 μm。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小豆锈病菌不能被疣顶单胞锈菌特异性引物对UA-ITSF/UA-ITSR扩增,小豆锈病菌和豇豆锈病菌不能被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UV-ITSF/UV-ITSR区分。对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扩增的4个小豆锈病菌样品PCR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分析表明目标序列与小豆单胞锈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100%。基于夏孢子的芽孔位置、冬孢子壁的厚度、疣顶单胞锈菌及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和ITS序列分析,小豆锈病菌被鉴定为小豆单胞锈。  相似文献   

15.
大叶白蜡树锈病及其重寄生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云  叶华智  黄天述 《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51-355,360
 小叶白蜡树锈孢锈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 Diet.)引起大叶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 Hemsl)锈病为国内新记录。该锈病在我国重要白蜡产区乐山市严重发生,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可达100%和56%,造成叶片病部坏死,病叶脱落,严重影响白蜡产量。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在乐山市及雅安市大叶白蜡树锈病菌上寄生很普遍,自然重寄生率达46.8%。重寄生菌寄生在大叶白蜡树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锈孢子)的释放。本文还报道了大叶白蜡树锈病的危害、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竹叶锈病(Pucciniaspp.)是竹类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竹林生长。为了利用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salmoneum防治竹叶锈病,本文研究了该重寄生菌的寄生规律及其抑病作用。结果表明,该重寄生菌的分生孢子自然条件下可在锈病病斑上越冬,作为次年重寄生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主要依靠风吹雨溅在林间传播,可发生多次再侵染;林间温度在16.4~25.4℃下,潜育期为10~18d;采用纸环法观察重寄生菌对锈病菌(Puccinialongicornis和尸phyllostachydis)夏孢子的萌发情况可知,重寄生菌对锈病菌夏孢子的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4h后2种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均很低,分别仅为11.1%和8.7%,同时该重寄生菌可抑制锈病病斑的扩展。竹叶锈病重寄生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竹林较密、经营管理较差的林分竹叶锈病重寄生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7.
大蒜锈病对大蒜品质和产量均有较大的影响。要有效地控制该病,必须正确掌握识别与防治方法。大蒜锈病由葱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除侵染大蒜外,还侵染洋葱、韭菜等。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和假茎。病部初为梭形褪绿斑,后在表皮下出现圆形或圆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病斑四周有黄色晕圈,后病斑连片致全叶黄枯,植株提前枯死。生长后期,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产出表皮不破裂的黑色冬孢子堆。病菌多以夏孢子在留种葱和越冬青葱及大蒜病组织上越冬。翌年入夏形成多次再侵染,这时正值蒜头形成或膨大期,为…  相似文献   

18.
华中五味子锈病菌及其重寄生菌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五味子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五味子春孢锈菌(Aecidium schisandrae J. Y. Zhuang)引起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锈病为国内外新报道。该病在四川省雅安市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华中五味子生长地造成严重危害,其病株率91%,病叶率36%,造成叶片枯斑、脱落。华中五味子锈病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的自然重寄生率达35.5%,重寄生菌寄生在华中五味子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华中五味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华中五味子锈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自宁波口岸进境日本圆柏枝叶上,采集获得3份胶锈菌属的标本,编号为JC1、JC2、JC3,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方法对上述样品进行了研究。形态学观察确认3份标本上的锈菌属于胶锈菌,仅有冬孢子阶段的形态特征,冬孢子堆丛枝状,生长在枝干上,但不产生明显的隆起,2~6 mm高,棕褐色;冬孢子双胞,圆柱形至拟纺锤形或椭圆形,31~50μm×16~27μm,壁厚1.0~2.5μm,桔黄色,芽孔1~2个,位于近膈膜处;孢柄无色,圆柱形,直径2.5~5.0μm。通过对rDNA 18S,ITS,28S序列测定,3份标本上锈菌序列互相之间具有100%的相似度。构建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发现3份标本与GenBank中多株亚洲胶孢锈病菌聚在同一分支上。结合形态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明确采集于日本圆柏上所截获病菌为亚洲胶孢锈病菌,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种重要植物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把豇豆单孢锈菌(Uromyces phaseoli var.vignae)侵染豇豆(Vigna sesquipdalis)的整个夏孢子世代区分为孢子、芽管、附着胞、气孔下泡囊、菌丝、定殖和孢子堆等七个阶段。在自然条件下,利用豇豆单孢锈菌侵染豇豆幼苗叶片世代发育过程的试验结果,编制了其生命表和繁殖表,计算结果表明:其最大相对增长率rmax=0.68(天-1),平均世代时间Tg=1.31(天),净殖率Ro=7097(个)。
本文还根据真菌生活史有别于昆虫这一事实,通过修改Morris-Watt模型,初步描述了一种计算真菌种群趋势指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