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我国冬小麦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2012年从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山东省、四川省7个省市采集65个菵草种群,喷施甲基二磺隆20 g a.i./hm2进行单剂量甄别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上述选择压下,23个菵草种群能够存活;甲基二磺隆疑似抗性种群主要分布于安徽省、江苏省,而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四川省未发现疑似抗性种群;整株测定结果显示,WC11-17、WC12-10、WC12-25种群的抗性指数分别为9.12、40.59、12.91,表明部分种群对甲基二磺隆表现出较高抗性;菵草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有发展趋势,即同一地点翌年采集的种群较上年度采集的种群抗性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野慈姑对吡嘧磺隆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法茎叶处理方式分别测定了黑龙江省五常市志广乡长富村(种群H-1)、兴凯湖农场一连队(种群H-2)、八五四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种群H-3)、鹤岗市江滨农场(种群H-4)、庆安县久胜镇久旺村(种群H-5)共5个地区水稻田野慈姑对吡嘧磺隆的ED50值。结果表明,不同种群对吡嘧磺隆的敏感性不同,敏感程度依次为:种群H-1>种群H-2>种群H-3>种群H-4>种群H-5,其ED50值(以有效成分计)分别为107.04、163.92、289.61、320.50、484.06 g /hm2。各种群对吡嘧磺隆的ED50值与其使用年限呈正相关,吡嘧磺隆使用年限越长的地区,野慈姑的ED50值越大;且各种群对吡嘧磺隆的ED50值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水稻田吡嘧磺隆常规田间施药量(以有效成分计)10~15 g/hm2的10.7~48.4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55%吡嘧·丙草胺可湿性粉剂(WP)对水稻田中稗草、水苋菜、异型莎草、鳢肠、千金子的防效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进行防除水稻抛秧田一年生杂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抛秧后7~10 d用55%吡嘧·丙草胺WP 1 050 g/hm~2拌细潮土225 kg/hm~2人工撒施作土壤封闭处理,可以有效防除稗草、水苋菜、异型莎草、鳢肠、千金子,药后45 d株防效达88.33%,鲜质量防效达93.29%,对总杂草的防效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75 m L/hm~210%吡嘧磺隆WP、1 200 g/hm~230%丙草胺乳油单剂,对抛秧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4.
采用整株生测法测定采自江苏省不同地区的20个猪殃殃种群对麦田常用除草剂苯磺隆、苄嘧磺隆、二甲四氯钠、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苯磺隆处理后,20个种群中有12个种群的ED50值超过推荐剂量,对苯磺隆产生明显的抗性;12个抗苯磺隆种群中有10个种群对苄嘧磺隆产生交互抗性,4个种群对二甲四氯钠产生多抗性,但对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敏感;抗乙酰乳酸合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猪殃殃种群比例呈现苏南到苏北逐渐增加的趋势,苯磺隆和苄嘧磺隆间存在交互抗性,部分抗ALS种群对二甲四氯钠具有多抗性,但抗性种群均对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敏感。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施药方法、水层管理,测试了54%杀草丹.吡嘧磺隆油悬剂882~2 268 g a.i/hm2防除稗草、千金子、鳢肠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药土处理防效好于茎叶处理,采用药土法且有1~2 cm水层的情况下,54%杀草丹.吡嘧磺隆油悬剂1 134 g a.i/hm2对3种杂草的抑制效果明显,药后20 d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93.7%、87.1%、97.5%。对水稻安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双唑草酮为中国创制的新型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已于2018年取得中国农药登记。为了测定其对麦田抗性杂草荠菜的除草效果,共采集了36个荠菜种群,其中1个敏感种群采自未施用过除草剂的路边,其他35个疑似抗性种群均采自于中国苯磺隆使用历史超过20年的冬小麦田。在温室中采用整株盆栽法测定了荠菜种群对双唑草酮、苯磺隆、双氟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唑草酮和2甲4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有28个种群对苯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种群K16009、K17005、15053和17003表现出高水平抗性。这4个种群对其他除草剂的交互抗性检测试验表明:种群K16009、K17005和15053对双氟磺草胺和甲基二磺隆表现出高水平交互抗性,其抗性指数范围为25-321,其GR50值远高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而上述4个抗性种群对双唑草酮、唑草酮和2甲4氯均较为敏感,其GR50值均低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唑草酮和2甲4氯也可用于小麦田抗性荠菜种群的防治,但该类药剂对施药时间要求较为严格。本研究结果表明,双唑草酮可有效防除对乙酰羟基酸合成酶(AHAS)类除草剂已经产生抗性的荠菜。  相似文献   

7.
以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20%二氯喹啉草酮悬浮剂2种新除草剂为主,探讨水稻旱直播田全程草害防控技术方案。结果表明,水稻旱直播田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1 650 g/hm~2水稻播后苗前喷雾处理结合20%二氯喹啉草酮悬浮剂3 000 g/hm~2+15%乙氧磺隆可湿性粉剂90 g/hm~2+10%氰氟草酯乳油1 500 g/hm~2或20%二氯喹啉草酮悬浮剂3 000 g/hm~2+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剂45 g/hm~2+10%氰氟草酯乳油1 500 g/hm~2水稻4~5叶期喷雾处理,20%二氯喹啉草酮悬浮剂3 000 m L/hm~2水稻播后苗前喷雾处理结合水稻4~5叶期10%氰氟草酯乳油1 800 g/hm~2+40%双草醚悬浮剂37.5 g/hm~2+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剂45 g/hm~2喷雾处理对水稻旱直播田杂草综合防效达95%以上,且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8.
八种除草剂对小麦田三种抗精噁唑禾草灵杂草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能有效防除抗精噁唑禾草灵杂草的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菵草(敏感S_w、抗性R_w)、日本看麦娘(敏感S_r、抗性R_r)、耿氏硬草(敏感S_y、抗性R_y)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水平,并研究了8种除草剂对这3种抗性杂草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3种杂草抗性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指数均大于33.7,已达高抗水平。3种杂草抗性种群均对同类乙酰辅酶A羧化酶类抑制剂唑啉草酯和炔草酯产生了11.6~56.5倍不等的高水平抗性。对部分乙酰乳酸合成酶类抑制剂产生了2.0~4.8倍的低水平抗性,氟唑磺隆对3种杂草抗性种群防效较差,GR_(90)为67.31~114.39g(a.i.)/hm~2;啶磺草胺仅对Rr种群防效较好,GR_(90)为4.67 g(a.i.)/hm~2;甲基二磺隆对3种杂草抗性种群防效均较好,但对Rr种群存在抗性风险,已出现2.0倍低水平抗性;磺酰磺隆对Ry和Rr种群防效较好;丙苯磺隆对Rr种群防效好。细胞分裂抑制剂氟噻草胺对3种杂草抗性种群防效均最好,在田间推荐剂量120 g(a.i.)/hm~2下可达90%以上的防效。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猪殃殃Galium aparine对常规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及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和抗性种群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靶标抗性机理,在温室内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21个猪殃殃种群对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和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同时根据猪殃殃AL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猪殃殃高抗种群单株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敏感型ALS基因进行比对,查找突变位点分析其抗性机理。结果表明,21个猪殃殃种群对氯氟吡氧乙酸均敏感,尚未产生抗性;90.48%的猪殃殃种群已对苯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占总种群数的23.81%、23.81%和42.86%,相对抗性指数最高为1 134.82;71.43%的猪殃殃种群已对双氟磺草胺产生了抗性,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占总种群数的19.05%、9.52%和38.10%,相对抗性指数最高为87.05。高抗苯磺隆种群XZ-1和LW均发生了ALS基因第197位氨基酸功能位点的突变,其中XZ-1种群发生了CCC(脯氨酸)到TCC(丝氨酸)...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整株盆栽法研究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种群R1)、856农场(种群R2)、密山市(种群R3)3个水稻田野慈姑种群对丙嗪嘧磺隆的抗性水平,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3个野慈姑种群在靶标酶基因上的差异,确定3个野慈姑种群对丙嗪嘧磺隆和苄嘧磺隆是否存在交互抗性。结果显示,黑龙江R1、R2、R3种群抗性指数(RI)分别为11.92、22.68、35.99。与敏感的七台河种群S相比,R1、R2、R3的ALS基因均在Pro_(197)位发生不同突变。R1种群为Thr_(197)取代了Pro_(197);R2、R3种群为Ser_(197)取代了Pro_(197),ALS基因的突变是其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3个野慈姑种群对丙嗪嘧磺隆和苄嘧磺隆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1.
玉米田主要杂草对烟嘧磺隆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我国玉米田杂草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分布现状,于2010—2011年自山东、吉林、四川、河北4省采集连续多年施用烟嘧磺隆的玉米田杂草种子样本121个,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法测定了其对烟嘧磺隆的抗性。结果显示:4个杂草样本对烟嘧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山东淄博张店区傅家镇高家村的牛筋草抗性种群的GR50为25.76g/hm2,是敏感种群(1.33g/hm2)的19.37倍,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四川彭山县谢家镇岳油村的稗草、河北大城县广安镇夏屯村的虎尾草和河北邯郸的狗尾草分别产生了6.14、5.43和5.65倍的低水平抗性;其余杂草样本均无明显抗性。同一杂草不同采集地点的敏感样本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开展了11种稻田常用除草剂对丁香蓼生物活性研究, 结果表明:在丁香蓼芽前使用10%吡嘧磺隆WP、40%苄嘧·丙草胺WP, 0~2叶期使用19%氟酮磺草胺SC、120 g/L噁草酮EC, 2~4叶期使用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3%氯氟吡啶酯EC、25 g/L五氟磺草胺OD、〖JP+2〗100 g/L双草醚SC和4~6叶期使用460 g/L 2甲·灭草松AS, 对丁香蓼的ED90分别为4.18、10.30,1.61、241.60,7.31、9.74、11.83、28.96和117.73 g/hm2, ED90均低于供试药剂的田间常用推荐剂量, 证明丁香蓼对上述药剂敏感, 可作为生产上防除丁香蓼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13.
鸭跖草是我国常见杂草,目前已成为农田难除杂草之一。生产实践中,莠去津对玉米田鸭跖草的防效已有所降低。2016-2017年,为了探讨鸭跖草不同地理种群对莠去津的耐受性,采用莠去津单剂量甄别方法,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湖北和贵州8个省份采集46个鸭跖草种群,进行了其对莠去津的耐受性初筛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7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代表性种群,研究其对莠去津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种群JS-10、HB-3和HB-6对莠去津敏感,GR_(50)分别为122.21、153.27 g/hm~2和158.13 g/hm~2;种群JL-13、HLJ-2、JL-7和JL-1对莠去津耐受性相对较强,GR_(50)分别为273.98、277.29、374.68 g/hm~2和379.57 g/hm~2。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鸭跖草对莠去津的耐受水平存在差异,从地理分布上呈由南向北耐受水平增加的趋势。各地理种群对莠去津的耐受性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莠去津的使用年限、使用剂量和使用频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地区麦田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性靶标分子机制,采用整株生物法测定了12个荠菜种群的抗性水平,并对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离体活性和ALS基因突变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商丘市民权县花园村(MQ)、周口市西华县小于楼村(XH)、平顶山市叶县穆寨村(YX)、许昌市长葛市董庄村(CG)采集的荠菜种群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的抗性,GR_(50)分别为129.14、110.67、62.91和85.29 g/hm~2,抗性倍数分别为215.23、184.45、104.85和142.15倍;ALS离体活性测定所得I_(50)分别为5.85、4.87、1.38和3.83μmol/L,抗性倍数分别为83.57、69.57、19.71和54.71倍;其余8个种群的GR_(50)在0.60~2.86 g/hm~2之间,抗性倍数在1.00~4.77之间;I_(50)在0.07~0.37μmol/L之间,抗性倍数在1.00~5.29之间。荠菜种群MQ、XH的ALS基因Domain A区域第197位脯氨酸(CCT)均突变为丝氨酸(TCT),荠菜种群CG的第197位脯氨酸(CCT)突变为亮氨酸(CTT),表明靶标ALS基因突变是荠菜对苯磺隆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荠菜种群YX的ALS基因保守区内暂未发现突变位点,其抗药性可能由其它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15.
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和藜Chenopodium album是常见的两种阔叶杂草,其在玉米田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本文利用整株生物测定法对我国东北及黄淮海玉米产区采集到的苍耳及藜种群对草甘膦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种子室内培养至5~6叶期,喷施草甘膦后14 d称量鲜重,计算抑制杂草种群50%个体生长的草甘膦剂量(GR 50)。草甘膦对10个苍耳种群GR 50在54.87~249.75 g/hm^2,平均值为(111.53±20.02)g/hm^2,均低于450 g/hm^2(1/2倍推荐剂量),表明10个苍耳种群均对草甘膦敏感;草甘膦对33个藜种群GR 50范围在97.05~920.86 g/hm^2,平均值为(313.88±24.70)g/hm^2,93%的种群GR 50低于450 g/hm^2,表明绝大多数藜种群对草甘膦比较敏感,仅发现一个藜种群GR 50大于900 g/hm^2(田间推荐剂量),表明其对草甘膦具有一定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FAO推荐的微量点滴法,以室内饲养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ebner武汉敏感品系为标准,测定了河北隆窑,江苏徐州,山东章丘和泰安,上海郊区5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4种代表药剂的抗性水平,比较了4种非常用药剂对3个田间种群的杀虫毒力。结果表明,隆窑,章丘,泰安,徐州和上海郊区5个田间种群4龄幼虫对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分别达615.2,544.2,465.8,445.3和435.4倍,对灭多威的抗性分别达213.0,206.1,116.0,0,96.5和89.6倍,对丙溴磷的抗性分别达56.3,48.8,45.3,44.3和38.2倍,对氟啶脲的抗性分别达20.3,18.8,16.0,14.3和13.5倍,抗性已十分严重,4种非常用药剂对上海郊区、山东章丘和泰安3个种群的毒力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五氟磺草胺是一种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为探明稻田稗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采自中国7省70地稻区的稗草田间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结果表明:所监测的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水平抗性种群达50.0%,中水平抗性种群达47.1%,低水平抗性种群为2.9%,无敏感种群。在湖北、安徽、宁夏和黑龙江4省中,高水平抗性种群均达60%以上;其他3省的高水平抗性种群也在25%以上。湖南、江西和江苏3省中等水平抗性种群均在60%以上,其他4个省份在20.0%~40.0%之间。湖北省和黑龙江省低水平抗性种群分别为10.0%和12.5%,其他5个省份均无低水平抗性种群。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主要稻区稗草田间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可为合理应用五氟磺草胺防控稻田稗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监测了1984、2001和2010年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变化趋势,以及2010年河南、安徽和山东3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现状。结果表明:1984、2001和2010年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31~0.87、0.05~1.21和0.20~1.09 μg/mL,26年间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未发生显著性变化;2010年河南、安徽和山东3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15~1.16、0.43~0.90和0.09~1.33 μg/mL,4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相互间差异不显著。井冈霉素仍然可以作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群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测定了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各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灭多威、溴氰菊酯、辛硫磷的室内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种群具有抗药性差异。螟黄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农场种群,与之比较,其他4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1.93~6.72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5.35~39.08倍,对辛硫磷的LC50为其3.49~29.76倍;松毛虫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亚布力南种群,与之比较,其他各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9.52~70.66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73.12~288.16倍,对辛硫磷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11.84~50.38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中国麦区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3省和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或敏感菌株优势群体均是F.asiaticum,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2省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菌株优势群体为F.graminearum,抗性菌株优势群体则为F.asiaticum。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抗多菌灵菌株F.asiaticum产生毒素的化学型为3-AcDON和NIV,并以3-AcDON为主。江苏省连续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长达20多年后才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而近年来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的山东、河南2省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的历史较短,且为偶尔使用,药剂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推测山东和河南麦区出现的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可能是通过种子调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方式从抗药性发生较早的江淮麦区流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