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寒地水稻主栽品种稻瘟病流行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四大主要病害之一。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研究了黑龙江省抗、感不同和熟期不同的6个生产主栽品种稻瘟病的流行规律,分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雨日数以及初始发病率等多种流行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感病品种叶瘟及穗颈瘟发病时间早、发展速度快、发病程度高,发病时间比抗病品种早7~10 d,供试品种田间稻瘟病的流行规律可用Logistic模型描述。分别建立了不同抗、感品种的稻瘟病叶瘟和穗颈瘟的预测模型,其中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季节雨日和相对湿度对田间稻瘟病的流行速度影响最大,是稻瘟病流行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监测田间稻瘟病菌菌群致病型的组成是有效推行利用抗病品种抗瘟策略的必须环节。本研究采集2015年湖北省10个稻作区的穗颈瘟标本,以单基因鉴别品系对分离得到的菌群进行致病型的测定,并分区进行品种的抗瘟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菌群致病型的组成存在差异,品种对不同稻作区菌群的抗性明显不同,单基因品系中9个抗性基因在湖北稻区受侵染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瘟性和抗瘟基因型,选用了一套已明确其无毒基因组成的稻瘟病菌标准菌株对吉林省68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喷雾和离体划伤接种试验。结果表明,68个品种的抗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中抗以上抗病品种达到44个,占供试品种的64.7%;抗瘟基因推导结果结合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表明,Pita、Pia、Pish、Pita2、PibPi9等6个基因为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中主要的抗瘟基因,并且品种中含有的抗瘟基因数量与抗瘟能力呈正相关;根据结果推测,测试的所有品种中可能不含有Pi2、Pikh、Pikm、Pi11和Pi12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吉林省近年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瘟能力和抗瘟基因组成,明确了吉林稻区主效抗瘟基因和基因聚合对稻瘟病的抗性贡献,为进一步培育广谱持久抗瘟品种和合理布局抗病品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拮抗细菌bio-2的抑菌作用及其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可引起大幅度减产.目前,利用水稻抗瘟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仍是防治稻瘟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因抗瘟品种的单一化、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化学农药的毒性以及病原菌的抗药性,使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由稻瘟菌侵染引起的稻瘟病是威胁水稻安全生产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鉴定克隆水稻抗稻瘟病基因, 系统深入研究稻瘟菌与水稻的相互作用, 揭示水稻的抗病机制, 进而创制推广抗稻瘟病新材料, 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稻瘟病抗病基因和感病基因的鉴定、分子机理解析和应用等进展, 总结归纳了抗病基因聚合、分子设计育种、感病基因编辑、抗病基因的病原诱导表达等抗病育种主要策略。最后提出充分利用种质资源, 利用新技术挖掘新基因及创制新材料, 深入研究叶瘟和穗瘟抗病机制差异等是稻瘟病抗病育种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pryiculayia oryzae cav.是湄潭县水稻上的主要病害,每年因稻瘟病的流行,造成水稻减产和品质下降。由于抗瘟性育种工作的相对滞后,化学防治依然是生产中控制稻瘟病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为筛选既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又对稻瘟病有很好防治效果的高效低毒杀菌剂,并为水稻生产特别是优质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笔者于2006年用36%甲基硫菌灵SC与其他几种常用药剂,对穗颈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唐顺洋  何松 《植物医生》1996,9(2):28-29
稻瘟病系统控制技术及推广唐顺洋,何松(四川省绵阳市植保植检站621000)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之一,凡种植水稻的地方都有发生。1985年绵阳市由于苗叶瘟预防差,颈瘟防治行动迟缓、基层防治不够落实。仅稻瘟病损失稻谷就达1亿公斤。近年来,随着主栽品种抗瘟性...  相似文献   

8.
水稻稻瘟病防治策略和21世纪研究展望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5  
 我国水稻稻瘟病经过数十年的研究,防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面向21世纪,我国水稻稻瘟病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对稻瘟病菌变异机制、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机理、持久抗瘟性及生物技术在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等重点领域的研究,从而促进防治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体系,达到持续控制稻瘟病灾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稻瘟病是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水稻常发重要病害之一,其中叶瘟病和穗颈瘟发生严重。品种抗病性低、农户不懂栽种技术及适温高湿等是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因素。防治稻瘟病主要采取抗病品种的选择、加强栽种管理及化学防治等措施。1症状1.1叶瘟1.1.1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近圆形暗绿色病斑,绿豆大小,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宜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是我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因稻瘟病为害,使我区水稻产量损失很大,品质变劣.生产实践证明,选用和合理推广抗病品种是综合防治稻瘟病中根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易变性和适应性,一般新的抗病品种推广3年以后,往往抗性丧失,因而选择抗性稳定、持久的品种,缩小品种更换年限和次数极为重要.目前,国际上产稻国都在试图解决抗性持久的问题,都在探索慢瘟抗性的价值.本研究于1989年初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广东优质籼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优质籼稻品种抗瘟性研究、抗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以及抗病育种实践的回顾,综述了广东优质稻抗性育种历史及现状,剖析了优质稻抗瘟育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开发利用不同稻作系统的抗病资源,构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抗病优质种质,延长品种抗性寿命及解决品种优质与抗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13.
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稻纹枯病是由死体营养型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亚群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在世界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是限制水稻高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虽然国内外学者针对纹枯病菌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该菌寄主范围较广、抗性水稻资源缺乏及其田间抗性鉴定的不稳定性等问题,该病害的研究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挖掘自然界中存在的纹枯病抗源材料,选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控该病害、降低水稻产量损失,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全球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稻纹枯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分子机制、抗性水稻基因资源挖掘及其抗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下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机制解析及抗纹枯病水稻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Rice blast disease, caused by the filamentous fungus Pyricularia oryzae,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s in rice worldwide. Breeding of resistant rice cultivars remains a cost-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means for controlling blast disease, but the resistance tends to break down over time because of the pathogen's rapid adaptation. In this study, AVRPiz-t gene sequences of 46 rice blast isolates were evaluated using a Southern blot analysis. The AVRPiz-t gene was present in 24 of 46 (52.2%) rice blast isolates. The pathogenicity assay showed that all blast isolates were avirulent against Japanese rice cv. Toride 1, which carries several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s including Piz-t, Pii, Pi37, and Pi-ta. Screening for the Piz-t gene in Thai rice germplasm revealed that less than 20% of rice varieties harbour the Piz-t gene. Therefore, the Toride 1 rice variety could serve as an effective donor of rice blast resistance to be used in rice breeding programmes in Thailand.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for co-evolution between the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z-t and the rice blast fungal avirulence gene AVRPiz-t. Understanding this relationship will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reeding for rice blast resistanc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是为害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防治其为害的有效途径.自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相继开展了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工作,截至2007年12月,经国际注册确认和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共22个,其中12个为显性基因(Bph),10个为隐性基因(bph),已被定位的达18个,此外还鉴定了一些重要的抗性QTLs.文中还讨论了综合防治褐飞虱策略等合理利用抗性基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种质资源筛选是抗病育种的前提和基础。以已知抗病水平的5份鉴别品种为对照,对水稻5个类群和1个混合类群的299份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筛选抗纹枯病水稻新种质。在“雾室/mist-chamber”环境下以改进的带菌木质短棒为接种物、以基于“叶枕高”的“0~9”级病级指标为标准,可有效区分对照品种间的抗病水平。299份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中抗以上品种比例仅为36.5%,多数品种为中感至高感水平。就水稻不同类群而言,AUS类群中中抗以上品种的分布频率最高,超过60%;其次为ARO类群,为54.6%;分布频率最低的为TRJ类群,仅为22.7%。结合各品种苗高及与抗病对照YSBR1间的病级差异,从299份品种中筛选到7份抗病新种质,其中1份的抗性显著高于YSBR1,接近高抗水平。本研究为水稻抗纹枯病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源,同时为选择合适的类群间品种杂交以培育抗纹枯病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是引起我国小麦纹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了建立高效稳定的禾谷丝核菌遗传转化体系,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细胞壁降解酶、酶液浓度、酶处理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了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6d的菌丝,采用15mg/mL溶壁酶+10mg/mL蜗牛酶组成的混合酶液,30℃下酶解4h,可以获得较高的原生质体释放量,可达到3.0×106个/mL;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再生的最佳条件是以SuTC缓冲液作为渗透压稳定剂悬浮原生质体,采用单层混菌法接种于TB3再生培养基,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到58.6%。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优化,为深入研究禾谷丝核菌生长发育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和进一步探索小麦纹枯病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