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生态脆弱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借鉴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通过对10个重点旅游资源区进行详细调查,构建了区域性旅游开发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生态承受能力、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影响力的各项指标因子进行权重分析和量化赋分,对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除鄂尔多斯西部荒漠、沙漠生态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安全性较差外,其余重点旅游资源区均处于较安全状态,但生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同时,10个重点资源区中,初步开发区(开发5年以内)和深度开发区(开发10年以上)的生态安全状况较好,而中度开发区(开发5-10年)的生态安全性较差,说明中度开发阶段是出现生态危机机率较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例,运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从空间上对其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首先,运用GIS相关软件生成研究区的DEM模型并与其TM影像进行叠加,提取相关数据。然后,分别对研究区的地表切割程度、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进行分析,并划分出研究区中共有三个区域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适宜度。  相似文献   

3.
包头市九峰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的特点。论文在分析九峰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九峰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原则、战略定位、发展格局等影响其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日喀则地区旅游资源分类及特性评价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消除瓶颈制约因素、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系列化旅游产品、构建线区开发空间布局、启动发展动力机制、实现标准与特色一体化以及推动资源与环境深度保护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满洲里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文中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相关规定,对满洲里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6.
武威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及旅游开发优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威市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运用空间分布、积聚效应、连接度和平均路径长等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武威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该区旅游资源整合较差;旅游景点之间联系度较低,旅游网络不够发达;旅游交通设施接待能力较弱。整合了该区旅游资源,并划分为三大特色旅游区:天祝民族特色旅游区、312国道景观长廊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旅游区。并提出了优化旅游开发的建议:加强旅游交通建设,优化旅游交通网络;创新旅游开发的思路和体制;旅游开发要坚持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克什克腾旗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相关规定,对克什克腾旗单体及整体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
甘肃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甘肃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出发,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明确指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主题、战略重点及战略措施,旨在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但开发滞后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与解决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中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加权TOPSIS对各省三大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排序予以评价;其次,借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指数的省际差异;最后,引入空间自相关法对各子系统排序值及耦合协调度在我国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与旅游两大系统发展排序值的省际分布具有相似性,经济-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在我国呈沿海地区>西部内陆>中西部省区,经济、旅游系统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属显著集聚分布,而生态环境与经济、旅游系统间不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与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10.
宁夏中卫市旅游资源及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中卫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分析了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构建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提升核心区文化品位、推出特种旅游产品线路与节庆活动、开发反差旅游市场、推行旅游开发一体化等开发策略,旨在为中卫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西地区具有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环境。研究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于实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效益低下 ,制约本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 ;建立适宜于本地环境的生态型能源结构 ;开展小康示范村和生态示范村的建设 ;加强生态型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库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定西地区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 ,提出了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西部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旅游扶贫是推进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措施之一。本文立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分析 ,提出了基于生态环境价值补偿机制的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旅游扶贫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以保证和促进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东祁连山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立足于区域特色优势的生态旅游业将有助于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良好。论文通过分析肃南县马蹄寺旅游区周边地区农牧户经济行为,结果表明,生态旅游业对农牧户经济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业收支比例逐年下降,旅游业收支比例上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旅游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恶化局面初步缓解。  相似文献   

14.
喀纳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介绍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对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景区进行了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了喀纳斯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及旅游形象,并对如何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西部县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构思——以甘肃省武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文化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人文旅游景观富集,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开展。基于甘肃省武山县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分析与评价,对该地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构想,以期对西部县域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类近 5 0a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 ,造成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退化日益严重。在人类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 ,生态环境退化又给塔里木河下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灾害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土地沙漠化大面积发生 ;灾害频度和强度增加 ;草地退化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水质污染影响了农业生产等。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塔里木河下游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 ,就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提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层次分析模型为基础,综合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通过频度统计法、多因子比较法和专家评价法等多种方法提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以西安市近十年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评价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从1998年到2008年,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上升,生态环境良好。据此可以为...  相似文献   

18.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关系。本文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空间结构特征、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第一产业分布分散且与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一致,第二产业发展空间高度集中且与矿产资源分布一致,第三产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2)甘肃省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3)甘肃省生态环境地域分异与产业空间结构分异交互胁迫,强化了生态环境的地域分异,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旅游业的竞争优势、资源评价、组合条件、定位优势和调整方向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交通、资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地域观念等方面分析了西部旅游业的制约因素,研究了西部旅游业开发的指导中心、观念和原则,指出了西部旅游业在市场促销、形象定位、节事营销、生态发展、绿色体系、精品示范、电子网络、脱贫致富和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