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警惕小麦上危险性病害的发生何文兰宋玉立(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郑州450002)小麦上有多种病害,常见的如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叶枯病、赤霉病等已被普遍重视。近年来我省一些地区发生小麦全蚀病、腥黑穗病、胞囊线虫病等,并有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为害。...  相似文献   

2.
通过单独或混合施用不同浓度的两种药剂,造成水稻纹枯病不同发生程度,继而观察接茬小麦纹枯病病情,结果进一步证明,水稻纹枯病与接茬小麦纹枯病极显著正相关,其后效应明显。指出在实行水稻—小麦种植方式地区,要注意水稻与小麦纹枯病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3.
应用农抗120防治小麦纹枯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县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普遍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小麦在不同发育阶段受到纹枯病菌侵染后,分别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杆烂茎、枯孕穗、枯白穗等症状,严重地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1991年我们在夏邑县应用农抗120防治小麦纹枯病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附表)。 于3月25日和4月5日在麦田各喷药液一次,结果喷施农抗120的100倍和200倍液,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79.55%和71.24%。此外,农抗120还可以兼防小麦白粉病。  相似文献   

4.
小麦白穗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白穗在小麦穗期比较常见,常造成结穗不实,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成为小麦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减产因素。1发生原因1.1小麦纹枯病引起的白穗近年来,受土壤中病原菌累积量的增加、氮肥用量大、种植方式等因素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趋重,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30%以上。小麦纹枯病的典型症状是在茎基部  相似文献   

5.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上的常发性病害。由于发生部位隐蔽,很容易错过防治适期,每年都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小麦纹枯病前期的典型症状是在近土面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病斑。病斑长2~5mm,边缘褐色,中部灰白,有时破裂。后期在茎秆和叶鞘上形成云纹状病斑,轻则造成穗小、粒少、粒轻,重则形成死苗、白穗。小麦纹枯病的防治适期在拔节前病菌未侵入茎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采集病株标本、室内人工接种、大田病情调查等方法,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小麦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是导致小麦纹枯病的优势种,水稻纹枯病菌虽然可以侵染小麦,但致病力弱。前茬为水稻或旱作物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水肥条件的改善,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危害日趋严重,现已成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麦区主要病害,每年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小麦纹枯病常与小麦根茎部病害如根腐病、茎基腐病混合发生,发病早期症状相似,影响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目前,小麦纹枯病菌快速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常规PCR和Real-time PCR [3,4]。常规PCR和Real-time PCR具备检测准确、灵敏度高的优点,但这两种检测技术对仪器设备和  相似文献   

8.
2006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湖北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20世纪80年代曾造成毁灭性灾害.湖北省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麦区是该病的常发区,常年发生程度均在4级以上.近年来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发生了一些变化,鄂北小麦主产区重发频次明显增多,对我省粮食生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点病 (wheat sharp eyespot),几乎遍布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地区。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各麦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为害,是这些麦区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了解决小麦纹枯病对麦产区造成的威胁,国内外学者已就该病害的病原、发生为害及其防治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在控害增产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发生为害简况   20世纪 70年代以前,小麦纹枯病在我国─些麦区虽有发生,但不普遍,为害不太严重,对产量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因此,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80年代以后,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病情的分级标准,过去有关报道是参照水稻纹枯病的分级方法。然而,小麦纹枯病和水稻纹枯病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发生,形成了不同的发病特点,导致产量损失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小麦纹枯病分级标准的探讨和损失率测定。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和同行们商榷。一、分级标准小麦纹枯病与水稻纹枯病相比,其发病方式有三个不同点:首先,是发病生育期不同,水稻纹枯病通常在秧苗移栽后(分蘖末期)见病,初病时普遍率低;而小麦纹枯病在麦子出苗  相似文献   

11.
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cerealis)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危害日趋严重。山东省1991年发病率高达78.3%,一般病田造成减产9%~10%左右,严重地块可达85%以上。一、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及危害小麦纹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以外,还可侵染玉米、水稻、谷子、高梁等多种作物和狗尾草、蟋蟀草、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该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组(CAG—1…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秸秆还田等耕作栽培措施的推广,中国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对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由于缺乏免疫及高抗病性小麦品种,生产中对纹枯病一直采用播期拌种及春季喷雾相结合的化学防治方法。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现状及主要病原;评述了三唑类药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介绍了生产中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及机理,分析了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同时阐述了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及其他种类药剂在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中的应用;指出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是将生防菌剂同化学药剂相结合,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分析了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该病在田间的流行动态可以划分为5~6个阶段,即冬前发生期、冬季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为害期、抽穗白穗显症期等阶段。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分布和扩展,通过X1、X2、X3、X4几个参数来描述。聚类分析刻划了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分布,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扩展情况,即刻划了病害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为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我市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发病率60—70%,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井冈霉素、粉锈宁均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有效药剂,粉锈宁可在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时兼治纹枯病,但取得好的防效,关键在选择防治适期。我们在1991—1993年进行了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的试验。  相似文献   

15.
武穴市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穴市地处鄂东南,以平原为主,河湖港渠众多,地下水位较高,纹枯病发生较重,常年损失在10%~20%,特别是梅雨季节高温高湿易于流行,农民对纹枯病又容易忽视,防治不力就会造成严重灾害。本文对纹枯病症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综防措施,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宿县地区地处淮北平原,属黄淮海冬麦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3.3万hm2,是我国重要小麦产区。1998年因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异常的气候条件不仅造成小麦受渍、倒伏,而且导致多种病害流行。本文报道今年宿县地区小麦纹枯病、叶枯病、赤霉病等主要病害发生状况及...  相似文献   

1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监测了1984、2001和2010年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变化趋势,以及2010年河南、安徽和山东3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现状。结果表明:1984、2001和2010年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31~0.87、0.05~1.21和0.20~1.09 μg/mL,26年间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未发生显著性变化;2010年河南、安徽和山东3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15~1.16、0.43~0.90和0.09~1.33 μg/mL,4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相互间差异不显著。井冈霉素仍然可以作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18.
小麦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茎基部可寄居多种真菌,并可导致发褐、坏死等症状,与小麦纹枯病相混淆.为准确诊断小麦纹枯病,根据江苏省小麦茎基部常见寄居菌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pp.、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和禾谷镰刀菌Fsarium graminearum rDNA的ITS区段序列差别,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扩增引物(DNF77 DNR554,DNF81 DNR564)用于小麦纹枯病菌检测.2对引物均能从小麦纹枯病菌株扩增到特异性的分子片段,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用来检测小麦纹枯病菌.采集田间具有小麦纹枯病症状、茎基部变褐及健康麦苗,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提取这些麦苗茎基部DNA,利用上述2对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仅从能分离到禾谷丝核菌的麦组织中扩增到约480bp的特异性条带.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对田间小麦纹枯病进行早期、快速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19.
小麦纹枯病主要以菌核附着在寄生残体上或落入土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幼苗就易遭病菌侵染 ;其一生中有3个敏感时期 :三叶期、拔节期、孕穗期 ;发生时期愈往后感染也愈严重 ;从预防角度考虑 ,则是防得愈早效果愈好。因此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至少应从播种时抓起。一是选择抗(耐)纹枯病的小麦品种。如目前黔中一带主要示范推广的“绵阳26”、“丰优5号”、“安顺鉴4”等均相对较抗(耐)纹枯病。二是推行种子消毒和推广种衣剂包衣 ,种子和种衣剂以1∶50拌种 ,即拌即播。三是适期早播 ,使小麦的敏感生育期与纹枯病最佳发病条件错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