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冬虫夏草真正的无性型,其生长需要有碳源的存在,没有碳源存在菌落生长缓慢甚至不生长;其菌丝生长对氮源具有选择性,不适合的氮源也会抑制菌丝的生长。本研究通过改变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得到了最适合中国被毛孢生长的碳、氮源。结果表明,在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佳,且菌落生长状况较接近菌落的典型特征。水解蛋白胨是较理想的氮源,菌落生长最快,且生长状况最接近菌落的典型特征。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上,中国被毛孢菌落生长状况差异较大,对蝙蝠蛾幼虫的侵染能力的差异还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2.
由辣椒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侵染引起的炭疽病是辣椒生产中最具有破坏性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辣椒的品质和产量。本研究以辣椒尖孢炭疽病菌HHDL02为对象,采用1 mol·L-1 NH4Cl 2%的酶裂解液裂解分生孢子萌发2 h的芽管,裂解2~3 h可以高效制备原生质体,结合PEG介导转化法成功将GFP基因导入,其转化菌株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分生孢子形态、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产孢量和致病性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异,且后代荧光信号遗传稳定。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适合辣椒尖孢炭疽菌遗传操作,有助于其致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西藏八角莲叶斑病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西藏农牧学院药材基地的西藏八角莲(Dysosma sayuensis Ying)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八角莲叶斑病为八角莲上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壳针孢属(Septoriasp.)真菌。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其中以山梨醇为最适碳源,蛋白胨为最适氮源,在无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不良,长势较差;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为7~9;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明确了引起西藏八角莲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利 《中国生物防治》2009,25(4):322-327
针对4种重要的生防真菌(虫生真菌2株、重寄生真菌1株、食线虫真菌1株),在系统研究其碳源、氮源、碳浓度与C/N比、维生素与矿物质对其生长及产孢影响的基础上,研究液体培养与固体培养所需碳氮源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液体培养适合菌丝生长和固体培养适合产孢的碳氮源组合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IBC1201分别为葡萄糖与丙氨酸、麦芽糖与酵母提取物;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菌株CA-1-G分别为葡萄糖与明胶、葡萄糖与大豆蛋白胨;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菌株TV-1分别为果糖与酪蛋白、纤维二糖与酵母提取物;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菌株HSY-12-14分别为蔗糖与大豆蛋白胨、蔗糖与NaNO3。  相似文献   

5.
苜蓿炭疽病是各苜蓿种植区分布较广的毁灭性病害。毁灭刺盘孢(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是苜蓿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试验研究了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湿度对毁灭刺盘孢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为PDA、PSA和V-8汁;适宜温度范围为28~36℃,最适温度为32℃;适宜pH范围为4~6。该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分别以麦芽糖和蛋白胨为碳、氮源,在28℃,pH 6的条件下培养时其产孢能力最强。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蛋白胨;最佳温度28℃;最适pH为6。相对湿度98%以上有利于孢子的萌发。持续光照利于菌丝生长、产孢和萌发。  相似文献   

6.
采集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叶片,分离其病原菌,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对其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无色,大多梨形或长梨形,大小为(10~12)μm×(5~7)μm,多基因联合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首都叶点霉(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的同源性达到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首都叶点霉(Ph.capitalensis),这是首都叶点霉(Ph.capitalensis)侵染多花黄精的首次报道;PDA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25℃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且产孢量最大,pH为5.0~10.0时菌丝均可生长,最适pH为7.0,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产孢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但酵母、甘氨酸、牛肉膏均不产孢;光暗交替适宜其生长、光照条件可促使病原菌产孢;在测试的9种药剂中,三唑酮EC50=0.292 mg·L-1对首都叶点霉(Ph.capit...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高粱链格孢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 本文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不同营养及环境条件对该病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有明显差异, 其中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 不同碳、氮源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有显著差异, 其中最适宜菌丝生长碳源为葡萄糖, 氮源是蛋白胨; 该病原菌最适宜营养生长的温度为28℃, pH为7; 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 光照时间对高粱叶斑病菌丝的营养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狭叶十大功劳炭疽病的病原菌,从四川省成都市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单孢纯化后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致病菌;根据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系统学,将病原菌鉴定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该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0~35℃之间均能生长和产孢,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均为30℃;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影响不显著;在pH 3~11之间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为7,产孢最适pH为4;葡萄糖、甘露醇、乳糖和麦芽糖是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麦芽糖为产孢的最适碳源;蛋白胨是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氮源。  相似文献   

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产孢量测定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pH及碳氮源对来源于海南、河北和上海的3株西瓜枯萎病菌Fo-HN-46、Fo-HB-12和Fo-SH-1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枯萎病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Fo-HN-46最适生长温度为28℃,Fo-HB-12和Fo-SH-1最适生长温度为25℃,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30℃;光照对西瓜枯萎病菌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对产孢影响显著,Fo-HN-46在黑暗条件下单位面积产孢量最高,Fo-HB-12和Fo-SH-1在半光照条件下产孢量最高;pH对西瓜枯萎病菌菌株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显著影响,pH 7~9时菌丝生长速率快,pH 8~11时产孢量高;葡萄糖、淀粉和乳糖作为碳源能够显著增加西瓜枯萎病菌的产孢量;蛋白胨作为氮源能显著促进菌丝生长,硝酸钠、酵母粉和蛋白胨均能显著增加西瓜枯萎病菌的产孢量。用最适碳源、氮源培养,Fo-HN-46生长速率大于Fo-HB-12和Fo-SH-1。Fo-SH-1产孢量高于Fo-HN-46和Fo-HB-12。  相似文献   

10.
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应用柯赫氏法则测定了从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的致病性,根据形态学特性和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Penz.) Crous & Slippers.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差异明显,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蔗糖,菌丝生长最佳氮源为酵母膏,产孢最佳氮源为甘氨酸.温度、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差异显著,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30℃;菌丝生长最佳pH为8,产孢和孢子萌发最佳pH为7.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抑制作用,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孢子萌发,高于98%时,萌发率达100%.  相似文献   

11.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从海南省4个市(县)分离获得43株橡胶炭疽病菌,进行病原菌鉴定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有23个属于胶孢炭疽病菌,20个属于尖孢炭疽病菌。所有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EC50值分布范围分别为(0.332 3~7.425 6)和(0.009 1~0.113 3) mg·L-1,平均值分别为(1.714 1±1.684 7)和(0.036 8±0.023 8)mg·L-1。其中尖孢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EC50值要显著高于胶孢炭疽病菌,EC50平均值分别为(2.922 7±1.556 3)和(0.663 2±0.194 4)mg·L-1,但2种病原菌对咪鲜胺的EC50值没有显著差异,EC50平均值分别为(0.038 3±0.015 2)和(0.035 5±0.020 1)mg·L-1。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可以在生产上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3.
 Ilyonectria属真菌是引起西洋参锈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每年给西洋参生产造成重要经济损失。本文选取分离自我国吉林省及山东省栽培的西洋参的I. mors-panacis、I. robusta、I. vredehoekensisI. communis 4种病原菌,通过平板培养,测定它们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和产孢量;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6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Czapek培养基为Ilyonectria spp.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PDA、OA和CMA培养基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和硝态氮,不同碳源对各菌株产孢的作用不同,最适产孢氮源为硫酸铵;I. vredehoekensis最适生长温度为25 ℃,I. robusta为20~25 ℃,其他2种菌则为20 ℃,产孢最适温度范围为15~20 ℃;黑暗条件适宜供试菌的生长,全光照有利于I. mors-panacisI. robusta产孢,但不利于I. vredehoekensisI. communis产孢。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杀菌剂对4种病菌的作用存在差异,在供试的6种杀菌剂中,4种病菌对多菌灵最为敏感(EC50<0.5 μg·mL-1),其次是戊唑醇(EC50<15 μg·mL-1),恶霉灵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960 μg·mL-1)。上述研究结果为了解西洋参锈腐病菌Ilyonectria的环境适应性及防治策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炭疽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人参炭疽病,给人参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本文选取分离自我国吉林省栽培人参上的两种炭疽菌人参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和线列炭疽菌(C. lineola),通过平板培养,测定了它们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1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种炭疽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 ℃,最适生长pH值均为7,光暗交替有利于两种菌的菌丝生长。其中,人参生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V8汁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淀粉和硝酸钾;线列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淀粉和硝酸铵;两种炭疽菌对13种药剂敏感,咯菌睛、戊唑醇、抑霉唑、多菌灵、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甲基硫菌灵8种药剂对两种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较好,EC50值均小于5.0 μg·mL-1。咯菌睛、戊唑醇、抑霉唑、多菌灵、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甲基硫菌灵8种药剂对两种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较好,EC50值均小于5.0 μg·mL-1,其中咯菌睛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均小于0.1 μg·mL-1。两种炭疽菌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线列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较高,EC50值小于0.1 μg·mL-1,而人参生炭疽菌对该药剂的敏感性相对较低(EC50值高于200 μg·mL-1)。该结果为人参炭疽病发病规律的研究及其田间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胶孢炭疽菌复合群(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炭疽病是我国橡胶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以β-tubulin基因为靶标基因,设计橡胶树胶孢炭疽菌复合群特异性引物,以SYBR Green I为指示剂,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进行了室内侵染和田间自然发病样品的检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63 ℃恒温条件下60 min内检测出病原菌,且能特异性识别我国主要植胶区的橡胶树胶孢炭疽菌。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 pg DNA或100个分生孢子。室内和田间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同时检测出潜伏侵染期和发病期的胶孢炭疽菌。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为橡胶树胶孢炭疽菌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裁培药用植物上弯孢类型炭疽菌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按照Sutton的分类系统,把标准培养特性、致病力和寄主范围等作为分种的主要特征,对广东省15种栽培药用植物上的弯孢型炭疽菌进行研究,共鉴定出3个种,即辣椒刺盘孢(Colletoptrichum capsici)、百合刺盘孢(C.liliacearum)和束状刺盘孢(C.dematium]报道了辣椒刺盘孢的7种新寄主,即: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何首乌(Polygo-hum multiflorum Thunb.)五叶参[Pentapanax leschenaultii (Wight&Arn.) Seem].龙利叶(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f).Nee.]佛手(Citrus medica L.)、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辣椒刺盘孢在广东分布普遍,致使淮山、何首乌和佛手等遭受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炭疽病是我国南方鲜食大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试验通过组织分离法,在浙江省鲜食大豆主栽区炭疽病病荚中分离得到9株疑似炭疽病菌分离物。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基于ITS-GAPDH-CHS-1-TUB2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分离物的致病性将这些分离物鉴定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对51份栽培大豆品种鼓粒初期豆荚离体喷雾接种强致病力分离物CT5,这些品种表现出明显抗/感差异,其病斑大小被用于大豆平头炭疽菌抗病性分级标准。在供试的这些品种中,发现了3份高抗品种,9份抗病品种,20份中抗品种。本研究明确了浙江省鲜食大豆炭疽病病原,提供了部分大豆品种资源抗病性信息,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生规律、防治、抗病机制及培育抗病新品种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上的重要病害,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该病害的优势病原菌。本研究以山茶炭疽菌中丝氨酸/苏氨酸类蛋白激酶SNF1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CcSnf1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山茶炭疽菌的营养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对环境胁迫因子的响应、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致病力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山茶炭疽菌CcSnf1基因编码的蛋白为719个氨基酸,含有一个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一个泛素相关结构域和一个腺苷酸感应器结构域。CcSnf1是果生炭疽菌CfSnf1和胶孢炭疽菌CgSnf1的高度同源物。该基因的敲除体菌丝生长减慢,分生孢子产量显著降低,对不同碳源、细胞壁完整性因子和渗透压胁迫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侵染早期阶段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受影响,随后CcSnf1的敲除体对油茶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明显减弱。本研究表明CcSnf1在山茶炭疽菌的菌丝生长、产孢、胁迫因子响应、对特定碳源的利用和致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马铃薯疮痂病致病链霉菌种类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云南省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Streptomyces spp.)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征,自2013年从云南省13个马铃薯主产区采集疮痂病病样,共分离到200株链霉菌,通过温室盆栽致病性试验筛选出67株致病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致病性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引起云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为10种链霉菌,分别为S. caviscabiesS. anulatusS. scabiesS. turgidiscabiesS. acidiscabiesS. europaeiscabieiS. luridiscabieiS. enissocaesilisS. griseusS. aureofaciens。其中S. enissocaesilisS. anulatus为优势种群,S. caviscabiesS. anulatusS. luridiscabiei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病原菌。因此,认为云南省马铃薯疮痂病菌种类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