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番木瓜枯萎病病原菌的首次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的番木瓜茎基部组织分离培养得到纯分离物,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离物鉴定。经过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物确定为番木瓜枯萎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表明,与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形态一致。根据真菌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保守性和变异性,采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然后将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对测试菌株与10株来自GenBank中的菌株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测试菌株与GenBank上注册的茄腐镰刀菌GU134886、GQ451337、EU625405、EF534183和GQ376115聚在同一分枝上,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此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陕西省糜子丝黑穗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幼苗浸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于室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发病糜子叶片和病瘿中共分离得到6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代表菌株YL11-1菌落呈酵母状,白色,厚垣饱子呈球形或近球形,大小约7~10μm;菌株YL11-1的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T721292.1)与稷光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destruens的相似性为100%,接种菌株YL11-1后糜子出现4种典型病症,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分析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稷光孢堆黑粉菌。该菌株厚垣孢子萌发及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5~30℃,最适产孢温度为30℃;厚垣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pH范围分别为3~7和5~7,最适产孢pH为7;厚垣孢子萌发最适碳源为0.5%葡萄糖和1.0%蔗糖,该菌株对葡萄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对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差;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和硫酸铵,该菌株对硝酸铵的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火龙果赤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省湛江南亚热带植物园的火龙果病害调查,发现1种新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病斑红色或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少数不规则形,稍凹陷,外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可呈现褐色坏死斑。从田间感病火龙果茎的病健交界处用PDA培养基分离,获得了菌株BJ28,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BJ28为致病病原菌。采用引物ITS1和ITS4对致病菌的ITS1-5.8S-ITS2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结果显示,该致病菌的ITS1-5.8S-ITS2序列与HQ608063(Nigrospora sphaerica)同源性最高,达到100%。通过培养形状、形态学观察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将火龙果赤斑病病原菌鉴定为球黑孢菌[Nigrospora sphaerica(Sacc.)E.W.Mason]。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对瓜列当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真菌,本研究从新疆加工番茄田自然发病的瓜列当茎基部分离病原真菌,采用盆栽瓜列当接种无菌发酵滤液原液,筛选对瓜列当具有强致病性的菌株;采用共培养法测定菌株不同浓度无菌发酵滤液及其发酵产物萃取物对瓜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盆栽瓜列当接种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可使瓜列当植株伤口变褐,严重的可造成整株萎蔫死亡;菌株JTF001发酵原液对瓜列当种子萌发抑制率可达100%,25倍、50倍稀释液抑制率分别为92.88%和87.62%;浓度为5μg/mL和1μg/mL JTF001发酵产物对瓜列当种子萌发抑制率均达100%;浓度为0.5、0.25μg/mL和0.1μg/mL的JTF001发酵产物对瓜列当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1.03%、81.87%和60.04%;结合形态学和基于rpb2、tef 1和gapdh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JTF001鉴定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上述结果表明菌株JTF001有作为开发防治瓜列当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近年来在香榧Torreya grandis果实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褐斑病的病原菌,通过分离物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并对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咪鲜胺、肟菌酯及吡唑醚菌酯6种防治药剂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从病样中分离到的菌株XF01在回接试验出现的症状与田间自然感病症状一致,证明菌株XF01为香榧果实褐斑病的致病菌。该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深灰色或青褐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无分枝,淡褐色;分生孢子多倒梨形或卵形,大小平均为19.258μm×9.048μm,横、纵隔膜分别为1~7个和0~3个,无喙或具柱状短喙,形态特征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一致。该菌ITS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U525533)与链格孢菌株ITS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R864893.1)同源性为100%,并聚为一簇,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该病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8℃,最适生长pH均为7。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65μg/mL;吡唑醚菌酯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2μg/mL,表明这2种药剂可用于香榧果实褐斑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西瓜生产中一种幼苗新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分离纯化获得菌株XG1601,并测定其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明确了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及干热处理西瓜种子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结合形态特征及rDNA ITS序列技术分析最终确定菌株XG1601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该病原菌为种子传带,引起西瓜种传枯萎病,西瓜种子种皮和种胚的带菌率分别为5.4%和1.7%,在温室中播种30 d左右,幼苗的发病率可达35.7%~41.1%。种子处理对该病害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种子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0%和68.6%,80℃干热处理种子72~96 h的防治效果均为100.0%,且对处理种子的发芽势、出苗率和鲜重均无不利影响。说明80℃干热处理种子72~96 h对西瓜种传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 从进境澳大利亚大麦中夹杂的油菜籽上获得1株疑似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菌株01829?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特异性引物扩增?ITS序列比对分析, 对01829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01829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 菌落边缘不整齐, 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 采用特异性引物对LMR1-D和Lmb分别进行PCR检测, 结果均有预期扩增片段产生; 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 菌株01829和GenBank中其他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相关序列聚在同一分支; 菌株01829接种油菜子叶和茎基部, 在子叶和茎基部接种部位分别引起叶斑和凹陷溃疡斑?根据上述试验结果, 将菌株01829鉴定为油菜茎基溃疡病菌, 这是我国口岸首次从进境澳大利亚大麦中截获油菜茎基溃疡病菌?  相似文献   

8.
法国向日葵种子中向日葵黑茎病菌的首次截获与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国进境向日葵种子中分离到3株疑似向日葵黑茎病的菌株,对所有菌株进行形态学、致病性测定和分子序列比对分析。分离菌菌落乳白色或象牙色至灰白色,有大量黑褐色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内含无色单胞、卵圆形分生孢子,有明显或不明显油球;针刺接种4片真叶向日葵幼苗的下胚轴,7~9d后茎部产生典型黑茎病黑色椭圆形病斑,病斑上着生黑色分生孢子器;菌丝DNA用ActF1/R1和ITS1/ITS4扩增,序列与NCBI基因库中P.macdonaldii序列相似性为98%~100%。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检测结果显示,截获的3株菌均为向日葵黑茎病菌。  相似文献   

9.
引起乙烯褪绿蜜橘果实腐烂的主要致病真菌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贮藏过程中乙烯褪绿蜜橘果实腐烂的主要致病真菌,以重庆市北碚产区无核蜜橘为研究材料,利用乙烯利对其果实进行褪绿处理,观察贮藏期间褪绿蜜橘果实的发病症状,确定病害种类,统计发病率;并从发病果实中分离主要致病真菌,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序列分子生物学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乙烯褪绿加剧贮藏蜜橘果实病害的发生。从发病果实中共分离出5株主要致病真菌菌株,分别编号为A、B、C、D、E;结合形态学特征和5株致病真菌的ITS序列分析结果,A、B菌株均被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但这2株菌株具有不同的菌落形态及致病特性;C菌株被鉴定为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D菌株被鉴定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E菌株被鉴定为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A、B菌株引起的果实腐烂占乙烯褪绿蜜橘总腐烂果实的81.96%,是引起贮藏过程中乙烯褪绿蜜橘果实腐烂的主要致病真菌,其次为C菌株,D、E菌株为次要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10.
对来自新西兰的猕猴桃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在果实中分离到2株疑似猕猴桃果腐病菌的菌株Na-3419和Na-4756。对其进行了病原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菌株Na-3419和Na-4756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经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和测序,菌株Na-3419与Gen Bank中登录号EU482221.1和EU482220.1的菌株序列同源性达到100%,菌株Na-4756与Gen Bank中登录号AY359230.1、AY359226.1和KR859079.1的菌株序列同源性达到100%;病菌接种猕猴桃3 d后开始发病。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将分离获得的菌株Na-3419和Na-4756鉴定为猕猴桃果腐病菌(Neofabraea actinidiae)。这是上海口岸首次在进境的猕猴桃果实上截获该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1.
内生细菌B504的鉴定及对黄瓜枯萎病的生防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B504是从黄瓜植株中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该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等10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生长抑制率达44.1%。该菌株造成黄瓜枯萎病菌的分生孢子畸形,形成泡状物,尔后细胞壁消解,引起细胞内含物外溢,明显影响孢子萌发。用B504对黄瓜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对黄瓜苗期、成株期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0%和41.7%。B504的16S rDNA序列与枯草芽胞杆菌具有高度相似性。根据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指标,确定B504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2.
防治杨树溃疡病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筛选到对杨树溃疡病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初筛、发酵液“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复筛,以及离体组织试验对杨树不同部位组织的内生菌进行了分离筛选,并对目的菌株进行了防治效果测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115株杨树内生菌中筛选出有拮抗效果的菌株24株,并复筛出拮抗效果良好的菌株5株,最终从杨树内生菌中筛选出1株杨树溃疡病拮抗真菌,编号为YGF9,其对杨树离体组织溃疡病防治效果可达76.47%,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表明菌株YGF9可有效抑制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长,是防治杨树溃疡病的潜在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3.
采集了带有紫斑病的‘合丰47号’大豆种子,在室内进行发芽率、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检测,并在田间播种不同染病严重度病种,研究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大豆紫斑病的种子发芽率、脂肪含量和产量与其病害严重度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其病害严重度呈正相关,且病害严重度与产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菌菌株Lyc2,平皿对峙培养显示该菌可显著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温室盆栽试验表明,Lyc2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48.8%;水培棉花苗试验表明,Lyc2能显著增加棉苗的鲜重和干重,但对株高的影响不显著。该菌经形态、生理生化试验测定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进一步通过种特异的recA基因序列分析,证明Lyc2菌株属于B. cepacia复合物中基因型IX,B.pyrrocinia。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新的生防菌种资源,从银杏根、叶中分离出对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分析了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80株内生真菌中有5株对青枯菌有拮抗作用,其中Gbh45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和遗传稳定性,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比对,该菌株被鉴定为球黑孢菌Nigrospora sphaerica。该菌株的发酵产物经紫外照射、不同温度处理后其抑菌活性不发生变化,在碱性条件的耐受能力高于酸性,表明菌株Gbh45的发酵产物在自然条件下稳定性高,该菌对姜青枯病的生物防治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正>番茄灰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北京、台湾、海南、山东和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番茄生产的竞争力~([1])。该病害主要由Stemphylium spp.不同的4个种引起~([2])。本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ITS和gpd序列分析法对从番茄病株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番茄灰叶斑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番茄灰叶斑病的抗病育种研究及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橡胶籽苗黑根病严重影响橡胶育苗生产,本研究从感病籽苗中分离病原菌,经致病性的测定,病原的形态特征观察和菌丝体的ITS、RPB2、tub2等基因序列分析对比,鉴定病原菌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适应能力强,在10~35℃、pH 2~10范围内菌丝和子囊孢子能生长和萌发,全光照能减缓菌丝的生长,糖类营养物质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子囊孢子较耐高温,48℃持续20 min,50℃持续15 min,52℃持续10 min,以及54℃持续5 min时才能导致病原子囊孢子失活、死亡。在夏季大棚不育苗期间,采用高温闷棚杀死病原孢子,必要时在育苗期结合化学药剂防治,对该病害可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克隆、系统发育树和致病力检测等方法对河南周口地区番茄茎腐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检测,以期为茎腐病的抗病育种及病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从周口地区番茄上分离的茎腐病病原菌属于镰孢属,IT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确定其为茄镰孢,分离物与茄镰孢福建分离物(JN232141.1)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个进化支上,致病力检测结果表明在测试的植物中该病菌对茄科植物龙葵的致病力最强,该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茄科、十字花科多种植物。  相似文献   

19.
西瓜种传镰刀菌形态和分子鉴定及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洗涤检验法和PDA培养基法,从京欣一号和新京欣一号西瓜种子的种壳上分离得到镰刀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检测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菌落形态、色素颜色、菌落生长速率、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以及分生孢子梗等形态学观察,初步认为其为尖孢镰刀菌;采用真菌rDNA ITS区的通用引物、镰刀菌属特异性引物和尖孢镰刀菌特异性引物对其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连接转化并验证后测序,将测序结果登录GenBank进行BLAST分析,分子检测结果与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表明西瓜种子种壳携带的镰刀菌为尖孢镰刀菌,此结果为国内首次报道。用种传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浮液处理西瓜种子后,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桑里白粉病菌的重寄生真菌种类,通过分离和寄生性验证,获得2个桑里白粉病菌重寄生真菌菌株HP8和HP9,这两个菌株寄生闭囊壳后,子囊及子囊孢子溃解。菌株HP8菌落绿色,菌丝体无色至褐色,菌丝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结节状膨大,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褐色或无色,ITS序列(MT463536)与尖孢枝孢Cladosporium oxysporum(MF135506)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菌株HP8与尖孢枝孢(MF135506)聚在一起;菌株HP9菌落白色,菌丝无色,分生孢子月牙形、单胞、无色,ITS序列(MT463537)与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KC881072)同源性为99%,在系统进化树中,菌株HP9与刀孢蜡蚧菌(KC881072)聚在一起。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出菌株HP8和HP9分别为尖孢枝孢和刀孢蜡蚧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病桑叶在室内保存4个月后,桑里白粉病菌的重寄生真菌为刀孢蜡蚧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