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由此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居住空间分异、隔离、极化是当前学术界热点命题之一,而乌鲁木齐市是一个拥有49个民族的多民族特大城市,民族文化差异显著,民族居住格局现象不容忽视。文中利用Arcgis10.0软件,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Getis-ord G*热点图方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上研究了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全局Moran's I指数都为正,且都大于E(I),说明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高度聚居区;通过局部Getis-ord G*热点图发现: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乌鲁木齐市东南部,回族主要聚居在乌鲁木齐市北部,哈萨克族主要聚集在乌鲁木齐市南部。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市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对其居住空间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该类城市居住空间分布规律,合理引导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基于统计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定量分析角度揭示出兰州市居住空间呈现沿交通线集聚分布、区域布局不均衡以及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初显的特点。并从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划、住房制度、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交通建设方面分析了兰州市居住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了渭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分区的水资源、社会和经济空间分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水平年条件下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分异原因进行剖析,最后针对各水资源利用分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为实现渭河流域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六普"数据,分别从人均居住面积、住房配套设施、建筑年代及租房情况等四个方面8个指标反映中国287座城市居住困难群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居住困难群体空间分布上具有大城市指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核心城市往往既是城市人居环境优越的地区,又是城市居住困难群体的集中地。这表明快速城镇化已对城市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城镇空间拓展造成"城中村"等居住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发达城市导致的居住压力问题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5.
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内蒙古东部农村牧区为地域背景,对其聚落形态及当地居住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解读。得出该地区不同区域所具有的自然资源、文化习惯以及产业经济是地域性居住建筑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为蒙东农村牧区居住建筑的营造提供科学的指导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研究》2021,38(5):1484-1496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通过对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Landsat系列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使用地理探测器中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交互作用分析法对RSEI的8个影响因子(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经济密度、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进行影响程度的定量探测,进而揭示出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和2019年乌鲁木齐市RSEI均值分别为0.21、0.21、0.23呈增加趋势,研究期内乌鲁木齐市生态变好的面积大于变差的面积,说明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转好的状态;(2)近20 a研究区8个影响因子中单因子热度指标对RSEI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3)研究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考虑多因子交互作用情景下人口密度,绿度指标和干度指标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驱动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及掌握其变化规律,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利用状态空间法和综合指标体系对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区域(2005-2015年)进行评价。再次,对河南省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包括空间系聚类、空间梯度分析、变异分析的空间分异。研究得出,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没有达到可载水平。从生态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及人类社会经济支持力看,较弱的是生态环境承载力及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人类社会经济支持力较为乐观。从地区差异来看,2010年和2015年河南省各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梯度依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2010、2015两年的空间分异水平相当。2015年较2010年的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变异系数减小,说明河南省的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空间特征减弱,表明在"十二五"计划期间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最后,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西北少数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并划分为四类区域;其次,揭示了各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在整体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在局部空间分布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聚集区太少、较低的聚集区太多,且存在极化效应较强的"热点"现象。  相似文献   

9.
选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典型的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0-2008年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研究。作者首先从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两个方面对乌鲁木齐市近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建立不同用地类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人文因素,定量分析了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是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子,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模式与区划研究——以汉中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的认识,是进行科学资源区划的前提。而对于旅游资源分异特征的把握,有赖于对旅游资源一般空间分异模式或规律的认识。文中对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模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汉中市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着重探讨了其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异特征,包括环境适应分异、区位影响分异、梯度分异等方面,并对汉中市旅游资源作了区划尝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区位商、基本-非基本比率等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乌鲁木齐城市1995年-2005年各行业的区位商、就业比重、基本人口比例、基本-非基本比率等,分析了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行业构成,以此来分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及其变化,并对这些行业的空间区位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推动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动力行业是制造业、交通电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科学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它们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因子,但是制造业集聚于乌鲁木齐的水平在下降;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山区、头屯河区和新市区,建筑业主要集中在新市区和沙区;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天山区和沙区,而且正在从以天山区为主向以沙区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乌鲁木齐地区蜘蛛群落特征及其变化,2008年4月7月及9月中旬对该区6种不同生境蜘蛛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共获得蜘蛛2195只,分别隶属于28科47属71种。在六种不同生境共有的优势类群为狼蛛科Lycosidae、跳蛛科Salticidae、园蛛科Araneidae和蟹蛛科Thomisidae等四科,占总捕获量的54.94%。常见类群为逍遥蛛科Philodrom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狡蛛科Dolomedidae、妩蛛科Uloboridae、漏斗网蛛科Agelenidae、幽灵蛛科Pholcidae、皿网蛛科Linyphiidae等7科,占总捕获量的34.52%,其余7科为稀有类群,仅占总捕获量的4.54%。不同生境所获得蜘蛛个体数和类群数之间差异均为显著(P<0.05),其个体数顺序为自然榆林>草地>防护林>居民点>果园>菜地,类群数顺序为自然榆林>防护林>草地>果园>居民点>菜地。不同生境蜘蛛组成和数量分布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较大,个体数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均为显著(P<0.05),其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以上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蜘蛛资源比较丰富,生境类型影响蜘蛛群落分布格局,植被丰富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蜘蛛群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TSP, particle diameter≤100 μm) was the dominant air pollutant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local air quality.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SP and dustfall of the atmosphere over Urumqi, the capital cit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rthwestern China, basing 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records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86–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nual average TSP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from 716 to 260 μg/m3, with an average level of 422.9 μg/m3, while dustfall intensity reduced from 350.4 to 166.6 t/(km2?a), with an average level of 259 t/(km2?a). Over 50% of the annual pollution days were induced mainly by TSP. Spring and winter had relatively higher dustfall intensities, and dense traffic and residential areas had the highest dustfall intensities in the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 With an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less than 300 mm,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in Urumqi could be hardly removed through wet deposition.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time prevailing winds from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could carry aeolian dust particles from sandy deserts to Urumqi. Aeolian dusts from deserts would remain to be a priority regarding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arid oasis cities.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都市圈投资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同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不断升温,加上乌鲁木齐都市圈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其面临着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如何尽快改善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整个都市圈的投资环境,在分析其优势和劣势的同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目的在于发挥优势,减小劣势,提高综合投资环境水平,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乌鲁木齐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响应的耦合关系进行评价与分析,在乌鲁木齐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中,空间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最为明显,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相对小一些,而人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关联度仅为0.59,对于干旱区绿洲城市来说人口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束缚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水、土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胁迫效应,资源能源、生态条件对于城市化的制约和限制作用最为明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于城市化进程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生态环境污染对于干旱区绿洲城市的胁迫作用相对较小。最后得出结论: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目前正处于缓慢变化阶段,属于逐步磨合型。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冬季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季旅游开发相对滞后 ,缺乏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工作曾是乌鲁木齐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重缺憾。近几年 ,随着人们对冬季旅游的关注日益升温 ,乌鲁木齐冬季旅游也走上了稳步发展。采取什么战略迎接机遇与挑战是乌鲁木齐冬季旅游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从乌鲁木齐旅游经济的大背景出发 ,分析了乌鲁木齐冬季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现状、特征和影响冬季旅游资源开发的诸多因子。继而 ,依据一定的原则 ,提出了乌鲁木齐冬季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都市圈交通联系分析及“2小时交通圈”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五家渠、石河子、吐鲁番七城市结盟 ,成立了协调委员会 ,表明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和培育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而要真正实现城市的融合与发展 ,就要遵循“城市发展、交通先行”的原则 ,首先要在城市间的交通上实现通达。随着乌鲁木齐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上的渗透、交通联系上的紧密 ,如何更好的依托现有交通体系 ,建立一个涵盖乌鲁木齐和周边城市的大交通圈以最大限度提高交通通达性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依据乌鲁木齐市的生态和环境实际,探索了其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了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的“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热值概念,以新疆土地平均生产力为核算标准,调整乌鲁木齐市生态足迹模型中的3大核心参数,测算了乌鲁木齐市2000-2010年各类型土地实际发生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每人5.63 hm2增加到2010年的24.0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0年的0.84 hm2下降到2010年的0.57 hm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4.54 hm2增加到2010年的23.04 hm2。2000年以来,除了牧草地以外,其他类型土地均是生态赤字,建设用地是乌鲁木齐市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最大贡献者,2010年对生态赤字的贡献达到了93.04%。牧草地则是生态承载力的最大供给者,但自2004年以来其生态盈余呈不断下降趋势,表明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系统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应通过减少人口压力、提高耕地、牧草地等的平均生产力,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等措施来减少乌鲁木齐市生态足迹,增加生态承载力,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