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州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市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对其居住空间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该类城市居住空间分布规律,合理引导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基于统计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定量分析角度揭示出兰州市居住空间呈现沿交通线集聚分布、区域布局不均衡以及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初显的特点。并从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划、住房制度、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交通建设方面分析了兰州市居住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36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与指标,构建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36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展开评价研究。试图得出居住条件、城市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三个层面各要素在城市整体人居环境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条件主因子得分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主因子得分具有沿海指向特征,而城市环境质量主因子得分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ESDA的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甘肃省1992~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呈现出"哑铃"形的空间格局,即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陇南、陇东地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内蒙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等人居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形条件较好、气候偏寒、水文和植被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是影响内蒙古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居环境以限制性为主要特征,自治区人居环境由41.15%的不适宜区、37.07%的临界适宜区以及21.78%的适宜区组成,不适宜人类长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面积最大;内蒙古人居环境的限制性,决定了自治区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分布格局,全区88.03%的人口集中在面积有限的25.75×104km2人居环境适宜地区,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占地43.84×104km2,人口不足全区的10%;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占地48.66×104km2,人口仅占全区的2.24%。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居民闲暇时间和健康知识的增多以及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休闲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重要形式。文中以陕西省入选"魅力城乡"休闲农业门户网站的100个精品休闲农业点为基础数据,依据空间结构理论、计量地理学、ArcGis、AutoCAD等技术方法,运用休闲农业市区空间分布比重、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空间离散指数、回转半径法和空间分布曲线等计量方法,对陕西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整体上形成了以西安周边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平原为主带、以陕南和陕北为两大辐射区的发展格局并已初具规模;陕北地区休闲农业的空间离散指数相对较小,关中和陕南差别不显著;关中休闲农业受城市区位的影响较为明显,陕北和陕南则相对较弱。据此,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陕西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区域特殊的自然、区位、历史条件,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形成了城镇体系成长的区域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它影响并决定城镇体系的成长过程与发展规律。引入分形(fractal)理论,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及其形成机理。通过对城镇体系分形维数的研究,反映特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特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布分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大中城市发展不足,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总体偏小,人口在城镇之间分布的均匀性差。城镇空间发育度较低,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分散性较强,远离中心城市的城镇密度衰减较快。局部区域的城镇空间发育成熟度差,空间分形特征不明显甚至没有形成分形结构。相比而言,相对发达地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化、网络化特征,首位城市发展已经融入到体系的发展中,城镇以群的力量带动区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城镇之间规模分布、空间分布"齐性"都相对较差,首位城市的"孤岛式"发展决定了区域的发展地位。  相似文献   

7.
运用游客到访率、年际集中指数、动态度、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指标,对2001~2010年山西省入境和国内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和国内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不大,国内游客流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高于入境游客流;2)在地区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空间分布呈现出"晋中高,晋北、晋东南、晋南低"的空间格局,入境游客有向晋中地区集中的趋势,国内游客有向其他三个地区扩散的趋势;3)在市域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空间分布呈现出从"单核辐射结构"向"多核辐射结构"转变的趋势,空间分布趋于均匀,市际间差异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8.
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交通经济带理论,利用空间分析确定兰新铁路辐射带的精确辐射范围,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分析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后发现:兰新铁路辐射带区域经济差异有增大趋势;经济集聚性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平稳;按照2010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兰新铁路辐射带县级行政单元可分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县级行政单元与其相邻单元的关系,将兰新铁路辐射带县级行政单元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位于兰州市和乌鲁木齐市,经济塌陷区位于兰新铁路辐射带的东南部,区域经济发展沿兰新铁路,呈"点-轴"渐进式扩散。  相似文献   

9.
以住建部公布的全国55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依托经济、沿路、近景、亲水等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和气候适宜地区;空间分布总体集聚,形成了燕赵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及多民族文化6个文化集聚区;空间密度呈现"双核中心、次中心多点集聚"的分布态势,高密度区以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为双核,并向中部内陆、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空间分异特征受到经济基础、旅游发展、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区域文化等经济社会因素和高程、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叠加影响。依托区域经济,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进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村镇生态文明建设,是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实现繁荣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文版新生态范式量表对我国10个城市8213名青年的生态价值观进行了调查,深入研究了我国青年群体生态价值观的结构、现状及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年群体的生态价值观由新生态范式和人类例外范式两个维度构成;青年群体对新生态范式的接受程度较高;在现阶段,中国青年群体正经历着生态价值范式的转移,即由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例外范式转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范式;性别、年龄、职业状况、在调研城市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学变量对青年群体生态价值观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