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模拟土壤生态系统,研究了噻菌茂(2-苯甲酰肼-1,3-二噻茂烷)在不同稻田土壤中的消解规律及其对土著细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2和100 mg/kg的噻菌茂在未灭菌处理的淹水及不淹水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6、4.0 d和5.5、7.3 d,而在经灭菌处理未淹水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5和11.0 d,表明微生物是土壤中噻菌茂消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噻菌茂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稻田土壤细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低浓度(0.2 mg/kg)下,噻菌茂对土壤中细菌生长的影响是暂时性的,7 d后菌群生长即可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而高浓度(100 mg/kg)噻菌茂则对土壤中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持续抑制作用,28 d后菌群生长仍未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48%毒死蜱乳油在杭白菊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植株直接施药-定期采样-样品提取净化-气相色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48%毒死蜱乳油中毒死蜱在杭白菊胎菊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并在室内探讨了不同温度对干胎菊中毒死蜱消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0.48和0.72 kg/hm22个施药剂量下,毒死蜱在杭白菊土壤和鲜胎菊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24~10.82 d和2.94~4.22 d;不同温度下,干胎菊中毒死蜱的半衰期在12.64~27.39 d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消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杭白菊上分别以有效成分0.48 kg/hm2(推荐高剂量)和0.72 kg/hm2(1.5倍推荐高剂量)的剂量喷雾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后21 d时,毒死蜱在干胎菊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58和0.89 mg/kg,均低于我国制定的毒死蜱在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1 mg/kg)。  相似文献   

3.
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在土壤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和QuEChERS法净化后,采用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1~1.0 mg/kg添加水平下,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回收率在8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10.3%之间,定量限均为0.01 mg/kg。采用建立的方法,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农药初始浓度对土壤中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农药残留降解的首要因素,灭菌处理土壤中农药残留降解速率明显低于非灭菌土壤。此外,环境温度、土壤含水量、初始浓度等因素也会对农药残留降解产生不同影响,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时降解最快,半衰期分别为15.6、7.2和25.8 d;农药初始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慢;在5~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降解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4.
毒死蜱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毒死蜱在梨果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用带有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测定其残留量。其最小检出量为0.1ng,在梨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mg/kg。在梨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5%~98%,变异系数为0.88%~3.23%,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在梨上的半衰期为5.2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6d。毒死蜱按推荐剂量250a.i.mg/L和推荐剂量的2倍500a.i.mg/L使用2、3次,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7~28d,毒死蜱在梨中的残留量为0.05~0.347mg/kg,土壤中为0.05~0.102mg/kg,残留量低于我国规定的毒死蜱在梨中的MRL值1mg/kg,欧盟、日本规定毒死蜱在梨上的最高残留限量0.5mg/kg,美国规定毒死蜱在梨上的最高残留限量0.05mg/kg。建议毒死蜱在梨上按推荐施用剂量250a.i.mg/L,施药2~3次,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吡虫啉对白蚁的持效性,研究了室内与野外模拟施工条件下降解半衰期。室内研究发现,在壤土中,吡虫啉初设浓度分别为20、50mg/kg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57.5、198.0d;在砂壤土中,吡虫啉初设浓度分别为20、50mg/kg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87.3、433.1d。同一初设浓度下,吡虫啉在壤土中比在砂壤土中降解得快。在同一种质地土壤中,浓度高者其降解半衰期相应变长。在野外试验中,初设浓度分别为0.05%、0.1%、0.15%,在0~5cm层土壤中吡虫啉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23.8、130.8和133.4d:在5~10cm层分别为216.6、210.0和216.6d。这与建筑物预防15年的要求差距相差甚远。建议实际施工中要注意跟踪补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野外条件下不同施药量和不同处理方法毒死蜱和联苯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联苯菊酯的持效期比毒死蜱的长。 在白蚁防治推荐使用浓度下,两种农药在有覆盖处理组的降解都比无覆盖处理组的慢。 同时,施药量对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 毒死蜱在施药量30 g/m2、20 g/m2有覆盖处理组及30 g/m2无覆盖处理组的半衰期依次为186.3、171.3、60.2 d。在施药量为1.875 g/m2、1.250 g/m2有覆盖处理组及1.875 g/m2无覆盖处理组中,联苯菊酯的半衰期依次为302.6、203.3、107.0 d。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土壤微生物对新农药F1050的降解能力,用平板稀释和富集培养法分离驯化土壤中F1050的优势降解细菌,并用合成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利用美国Biolog公司的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初步筛选出5个菌株:ZJU.0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69%);ZJU.02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99%);ZJU.03为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86%);ZJU.04为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92%);ZJU.05为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99%)。F1050添加浓度为50 mg/kg的液体培养和室内土壤模拟降解试验结果表明,ZJU.02、ZJU.04 和ZJU.05三个优势降解菌株对F1050表现出了较强的降解能力,50 mg/kg F1050的降解半衰期为6.41~6.74 d,而对照的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达72.20和29.88 d;不同菌株对F1050的降解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应用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建立了三唑磷和毒死蜱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三唑磷.毒死蜱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当添加水平为0.01~1.0mg/kg时,三唑磷的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80.5%~106.1%和5.4%~8.0%,毒死蜱的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79.1%~109.4%和2.3%~8.5%。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三唑磷在水稻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消解半衰期分别是1.6d、4.0d,毒死蜱在水稻植株和土壤中平均值则分别为1.5d、4.0d。  相似文献   

9.
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部位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明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部位的残留及消解规律,以20 a生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cv.Yali)为试材,于果实生长期在套袋后向整株喷施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有效成分960 mg/L),分析毒死蜱向果实中的运输及分配规律;于果实成熟期在采收前向果面喷施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有效成分480 mg/L),分析采后毒死蜱在梨果实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采用乙腈萃取和GC-NPD检测方法,测定不同处理试材中的毒死蜱含量。结果表明,在果实套袋情况下,整株喷施毒死蜱后72 h内果实不同部位(果心除外)毒死蜱含量均呈现先逐渐上升而后下降趋势,其中果柄、果皮和果梗洼中毒死蜱最高含量值及其出现的时间分别为6.66 mg/kg(12 h)、2.42 mg/kg(24 h)和0.09 mg/kg(12 h),表明套袋果实毒死蜱来源于枝叶运输,经果柄进入果实后易向果皮累积;而未套袋果施药后24和72 h果皮中毒死蜱含量分别为套袋果的12.56和7.29倍,表明套袋可有效降低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于果实成熟期向果面喷施毒死蜱后7、14和25 d,果皮中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15.54、13.70和12.81 mg/kg,占全果含量的100%,而果肉中毒死蜱残留量低于本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0.05 mg/kg),因此果皮为果实中毒死蜱主要残留部位,且贮藏期果皮中毒死蜱不易向果肉扩散。  相似文献   

10.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毒死蜱微球和毒死蜱乳油在水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3龄幼虫的持续毒杀作用。结果表明:毒死蜱微球在水中的消解速率比乳油慢,半 衰期比乳油的长,高浓度微球和乳油的消解半衰期均长于低浓度下的消解半衰期。有效成分为1.2、 12和24 mg/L的毒死蜱微球和毒死蜱乳油在水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9.4±2.1) d、(27.8±1.6) d、(31.0±1.7) d和(12.8±1.0) d、(16.1±0.9) d、(19.7±1.1) d;毒死蜱微球对白纹伊蚊3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强于乳油且持效期长,1.2 mg/L的毒死蜱微球水解85 d后处理白纹伊蚊3龄幼虫的死亡率高达76.6%,高于相同浓度、相同条件乳油的处理(53.3%),具有良好的持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二嗪磷、毒死蜱和辛硫磷3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的残留动态规律,采用在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基质 (覆土和培养料) 中拌料施药的方式,开展了田间试验,运用QuEChERS净化前处理技术结合UPLC-MS/MS分析,检测了3种农药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和栽培基质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建立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覆土和培养料3种基质中3种有机磷农药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经验证,在二嗪磷分别以0.000 3、0.003、0.1 mg/kg为添加水平,毒死蜱和辛硫磷分别以0.000 6、0.006、0.1 mg/kg为添加水平下,3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覆土和培养料3种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108%,相对标准偏差为2.2%~13%。检出限分别为:二嗪磷0.000 1 mg/kg、毒死蜱和辛硫磷均为0.000 2 mg/kg,定量限分别为:二嗪磷0.000 3 mg/kg、毒死蜱0.0006 mg/kg和辛硫磷0.000 6 mg/kg。在2 和10 mg/kg两个施药水平下,二嗪磷、毒死蜱和辛硫磷在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10.6、13.6 d和5.6、11.4、12.3 d;在覆土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5.9、41.7、27.2 d和41.7、48.1、36.8 d,且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快于在覆土中的。在施药剂量不超过10 mg/kg的条件下,在双孢蘑菇子实体中毒死蜱残留量最高,为0.014 mg/kg,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其余均低于现行日本、欧盟和美国规定的MRL值。  相似文献   

12.
吡虫啉和毒死蜱对尿素氮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考察杀虫剂施用对尿素态氮在土壤中转化过程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法,通过测定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以及反硝化损失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在施用尿素的土壤(有效氮含量为200 mg/kg)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吡虫啉和毒死蜱2种杀虫剂时,杀虫剂对尿素的水解、土壤氮的硝化及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毒死蜱各剂量处理在第3天时对尿素水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PPPP<0.01),减少反硝化损失量39.69%。  相似文献   

13.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毒死蜱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纳米TiO2的最佳质量浓度为50~100 mg/L;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影响其降解效果,相对较低的质量浓度(5~20 mg/L)下初始浓度与降解率成正相关,相对较高质量浓度(20~80 mg/L)下初始浓度与降解率成负相关;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毒死蜱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不同初始pH值的反应溶液经光催化反应后均表现为酸性,碱性条件有利于降解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毒死蜱对蚯蚓的影响,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受试生物,以人工土壤为试验基质,采用接触暴露法,研究了毒死蜱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以及对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试验条件下,毒死蜱对蚯蚓的14 d-LC50值为88.75 mg/kg(每千克干土中含毒死蜱有效成分毫克数,其余同);暴露28 d后,10、25、50、80及100 mg/kg处理组蚯蚓的平均体重与对照相比依次下降了9.8%、15.7%、17.5%、23.9%和27.0%,体重下降与药剂处理浓度之间高度相关,且除10 mg/kg处理组外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1,r=0.984);毒死蜱10、25、50、80及100 mg/kg处理组对蚯蚓繁殖的抑制率分别为32.26%、80.97%、89.03%、89.68%和97.42%,繁殖抑制率与药剂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1,r=0.788);毒死蜱影响蚯蚓生长和繁殖的28 d最低可观测效应浓度(LOEC)值为25 mg/kg。  相似文献   

15.
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于2013-2015年在浙江省临海市进行了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于杨梅春梢(幼果)生长期,在树冠均匀喷施48%毒死蜱乳油800倍液1次的施药条件下,毒死蜱在‘东魁’和‘临海早大梅’2个品种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基本一致,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4.60~5.78 d,降解速度较快。综合3年试验结果,施药后23 d,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量为0.26~0.45 mg/kg,低于中国(苹果、梨、荔枝和龙眼)及日本(其他浆果)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1 mg/kg);施药后34 d,毒死蜱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量为0.074~0.28 mg/kg,低于香港草莓中MRL值(0.3 mg/kg);但施药后44 d,毒死蜱在果实中的残留量为0.073~0.13 mg/kg,仍高于欧盟蓝莓及桑椹中毒死蜱的MRL值(0.05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施药后23、27、34和44 d采收的杨梅果实中毒死蜱对2~6岁、7~14岁、18~30岁和60~70岁4类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商值及急性膳食风险均较低,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