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琼胶寡糖作为激发子处理菜豆叶片,研究其诱导菜豆的抗性反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00μg·mL-1的琼胶寡糖处理菜豆叶片下表皮,会促进菜豆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释放H2O2和气孔关闭.同时100μg·mL-1的琼胶寡糖喷施菜豆植株,能显著提高脂氧合酶(LOX)活性(P<0.05),在3h达最高,并检测到具有抑菌作用的挥发性物质2,3-butanedione、2-methyl-butanoic acid、1-octen-3-ol和junipene含量增加.综上所述,100μ.g·mL-1的琼胶寡糖激发菜豆产生活性氧,并产生抗菌物质,进而增强其防御抗性.  相似文献   

2.
周弘  顾忠盈 《植物检疫》2004,18(5):273-274
为摸索木材热浸泡处理方法,分别用56℃、66℃、76℃的恒温水浴浸泡木段,检测其中心温度,当水浴温度76℃,持续处理时间2h时,直径10cm供试松木中心温度能保持56℃以上30min;水浴52℃条件下,供试松材线虫在5min内被100%杀死.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严重制约新疆棉花持续高产和稳产,拮抗细菌在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中潜力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4株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共培养法,研究4株拮抗细菌对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菌丝和孢子形态、膜透性和产毒素能力的影响,采用滤液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愈创木酚法和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棉株体内防御酶系的活性。结果表明,4株拮抗细菌能够减少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破坏其细胞形态,导致其细胞膜破裂,降低其毒蛋白浓度。接种4株拮抗细菌,能够诱导棉株体内POD酶和SOD酶等防御酶系的积累,提高了棉花的抗病能力,由菌株SHZ-24、SHT-15、SMT-24和BHZ-29处理的棉花,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治效果分别为73.82%、80.48%、84.91%和84.18%。4株拮抗细菌通过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来提高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其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比较了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发生48h后,蛋白质谱带出现明显差异。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内含有的97kD蛋白质在60h后明显减少,而前者含有的90kD蛋白质在寄生发生60h时含量明显增加;此外,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电泳后均出现约50和44kD蛋白质条带,但在寄生发生84h后,这两条蛋白质带明显变浅,且未被寄生卵的改变更明显。同一时期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50%蛋白质条带出现在相同位置,而72、96h的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30%。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之间,同一时期的蛋白质条带数一般相差4条左右,但寄生发生6h后相差的条带数多达9条,这一时期出现与寄生和抗寄生有关的特异性蛋白质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壳寡糖诱导对烟草体内TMV-CP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研究了壳寡糖诱导对烟草体内TMV-CP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壳寡糖诱导后烟草表达了对TMV侵染的系统获得抗病性, 植株显症推迟4~7 d, 症状减轻, 平均严重度比对照降低了82.9%。同时烟草叶片中C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壳寡糖诱导处理的植株在接种病毒时(0 h), CP基因的表达量(拷贝数/2μL)为0.918, 接种后168 h增加到167.730。而在不诱导对照植株内, CP基因的表达量在0 h为1.218, 接种后168 h猛增到648.623。换言之, 不处理对照的表达量在此期间增长了532.53倍, 而壳寡糖诱导处理植株中仅增长了182.71倍。试验证明壳寡糖诱导的系统获得抗病性强烈抑制了烟草体内TMV-CP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试验设11~15℃、16~20℃、21~26℃3个温度区间,试验用苹果蠹蛾幼虫人工接种到樱桃上,分别用4种不同溴甲烷剂量进行处理,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1个对照,试验在温控室的熏蒸桶中进行。结果表明,在11~15℃,溴甲烷剂量48 g/m3,熏蒸2h;16~20℃,溴甲烷剂量40 g/m3,熏蒸2h;21~26℃,溴甲烷剂量32g/m3,熏蒸2h,均能够100%杀死樱桃中苹果蠹蛾幼虫。考虑温度对樱桃品质的影响,建议将11~15℃、溴甲烷剂量48g/m3,熏蒸2h,作为溴甲烷熏蒸樱桃中苹果蠹蛾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7.
文中以贺兰山上的耐旱乔木灰榆的根际土壤为研究材料,在对其根际细菌进行分离纯化的基础上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进行筛选,得到一株耐旱菌TH11。进一步采用10%~80%的PEG6000模拟不同干旱程度培养菌株TH11以探究其耐旱能力,在明确其生长特性的基础上扩增其16S r D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菌株TH11归属于虚构芽孢杆菌(Fictibacillus),其在p H值7. 5、37℃条件下生长最好;此培养条件下测得该菌在0~4h为调整期,4~45h为对数生长期,45~80h为生长稳定期,80h以后为衰亡期;其生物量大且能够耐受80%PEG6000的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致病杆菌CB43菌株代谢物对灰葡萄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CB43代谢物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00、250、125ml/L代谢物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并具有杀死作用。62.5ml/L的发酵液处理灰葡萄病菌菌丝72h的抑制率仍达83.35%。20ml/L的发酵液处理灰葡萄孢菌丝能引起菌丝畸形,异常分支、粗短。CB43代谢物能杀死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或抑制其萌发,500~62.5ml/L的发酵液处理16h后,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8.1%~97.91%。温室试验表明,CB43代谢物对黄瓜灰霉病的控制效果达84.09%,化学农药40%施佳乐的效果为72.94%。  相似文献   

9.
粗皮侧耳 Pleurotus ostreatus(Jacq.Fr.) Kumm er是一种世界性栽培的商业食用菌。该菌的野生型、驯化型、单孢分离株及孢子分离株的菌丝均能迅速杀死线虫。在固体培养条件下 ,成熟菌丝产生丰富的毒素球 ,幼嫩菌丝不产生毒素球 ;该菌在多种固体培养基 ,甚至营养缺乏的水琼脂上也生长良好 ;生长的最适条件为 2 4~ 2 8℃、 PH5 .6~ 8.0、固体或液体遮光培养。尽管营养、温度、 PH及光照等对菌丝生长均有显著影响 ,但并不影响其对线虫的毒力 ,各菌株间毒力无差异 ,线虫与菌丝接触 4 8h,死亡率均达 90 %以上 ;液体培养滤液能杀死线虫 ,但…  相似文献   

10.
《湖北植保》2010,(4):44-44
北方及高寒地区,在冬季或早春把粮食摊放室外冷冻,堆放厚度以粮层内温度在0℃以下为标准,冷冻6h以上,且趁冷归仓、即可杀死玉米象、谷蠹等害虫。另外,夏季将米、面等分装入无毒的小塑料袋内,放入冰箱里冷冻24h后取出,一般不再生虫。  相似文献   

11.
黄瓜霜霉病菌保存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 M. A. Curtis) Rostovzev, the causal agent of cucumber downy mildew, is an obligate parasitic fungus. Up to now it can not be preserved on culture medium. In this study, the sporangia of P. cubensis were preserved in protective substances of 10% dimethyl sulfoxide plus 5% skim milk, 10% dimethyl sulfoxide plus 10% skim milk, sterilized water and leaves in vitro, and stored at -20℃, -70℃, and preliminary freezing at -20℃ for 24 h prior to -70℃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orangia preserved in 10% dimethyl sulfoxide plus 5% skim milk, preliminary freezing at -20℃ for 24 h prior to -70℃ were still highly pathogenic after 12 months preservation. The percentage of germination of sporangia, incidence and disease index were 46%, 50.0% and 40.0 respectively 9 d after inoculation. This method solved the problem of P. cubensis preservation.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软腐细菌对幼苗根系侵入和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灭菌土用利福霉素抗性细菌(Ecc RL4)接种后,播种大白菜,幼芽的成苗率降低,且表现矮化和叶色变深的症状。用含利福霉素的改良肉汁胨培养基分离,可以从病苗中回收到病原细菌。组织中病原细菌的含量为102-107CFU/克不等。病菌可从萌发过程中的芽和整个幼苗期的根部侵入,侵入后,从整个生育期的幼苗直到收获后的菜株内均可回收到病原菌。不同器官的含菌量有显著差别,通常以茎与叶柄的含菌量为高,叶片以半功能叶含菌量为高,根表现不稳定。幼苗带菌率50-100%不等,且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高,在播种后第17天均达100%。检测带菌率和腐烂率时,采用了厌气富集技术和含利福霉素的培养基,大大提高了组织内病原细菌的检出率和分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浙江水稻稻种病原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2000年间对以浙江平原、丘陵及山区为主的稻种病原细菌开展了种类、频率及传病率的研究。从303份稻种样本中分离出3906个菌株,经菌落形态、细菌学、致病性测定后获得201个致病或弱致病菌(占总数的5.15%)。选出致病及非致病代表菌株299个连同23个对照菌株用Biolog进行证实。结果表明种子上所带的病原细菌涉及到6个致病细菌种和5个弱致病种。平原稻区存在较多致病细菌种,山区较少,但两地均以弱致病细菌种占优势;丘陵的强致病细菌种的分离频率显著高于平原与山区。在稻种上携带的11个细菌种中,人工接种和自然感染的病稻种均能引起传病的有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Pseudomonas fuscovaginae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  相似文献   

16.
大白菜软腐细菌从幼根侵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白菜种子置于培养皿内的滤纸上发芽。滤纸用不同浓度的洗涤与不洗涤的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ar Dye)悬浮液,离心上清液,培养基浸出液和灭菌生理盐水浸润。在25℃下培养26小时后,用细菌悬浮液处理的幼芽发病率为8-95%不等。病苗生长量为对照(用生理盐水处理)的17-80%。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指出,接种后病原细菌首先在根毛区发现,以后才在伸长区和成熟区发现大量病菌。成熟区表皮细胞与细胞交界处的细胞壁有被分解的迹象。在幼苗的导管及其附近的薄壁细胞内均发现了病原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6%和3%。在病苗组织内和幼根表面的病菌可产生微纤丝。病苗幼茎经压气处理24小时后,对其断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菌可将导管的外壁与纹孔膜分解而使导管解体仅剩螺蚊加厚部分或呈网孔状。  相似文献   

17.
在薯蓣发病块茎组织中分离到真菌菌株HSQM2005,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该菌为薯蓣致病菌。对菌株HSQM2005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序列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将该菌鉴定为Penicillium sclerotigenum Yamamoto。该菌生长温度范围10~31℃,最适温度22~28℃;在pH 2~12均能生长,最适pH为5~8。  相似文献   

18.
<正>0引言核桃黑斑病是核桃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发病范围广,危害严重,一般植株受害率70%~90%,果实受害率10%~40%,严重时达65%以上,导致核桃栽培经济效益大幅降低[1]。核桃黑斑病病菌在病枝、芽鳞和残留的病果等处越冬,从气孔、皮孔、柱头、伤口等处侵入,借雨水、花粉、昆虫传播,可多次侵染[2]。  相似文献   

19.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