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西走廊东部雷电分析与灾害防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近年的雷达监测资料和河西走廊东部5站点近45年的雷暴资料,分析了区域内雷电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雷暴在区域内的移动路径.结果表明: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 6~8月,占雷暴总日数的76%;雷暴的分布山川多于平原,从南向北逐渐递减, SW方位为雷暴集中发生的方位.影响区域的雷暴主要从祁连山区通过3个地段移出;同时针对石羊河流域的保护和经济建设,分析雷电灾害的分布,提出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对策,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取山东省德州市11县(市)1971—2010年近40年气象资料,分析6类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用皮尔逊Ш型概率分布模型计算6类气象灾害设防指标,分析特定要素的重现期兼具强度和频率的指示意义,根据各灾害气候特征和设防指标来探讨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3.
构建沙区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道路风沙灾害防治重点区的划定及减灾对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文中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灾害形成过程中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三者的作用机制,提出孕灾环境对灾害形成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的思想;在分析道路风沙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科尔沁沙地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轻度危险路段417km,中偏轻度危险路段657km,中度危险路段798km,中偏重度危险路段453km,重度危险路段150km,极度危险路段30km。  相似文献   

4.
科学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地区的影响,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解决好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调研,收集整理一线基础数据、资料、依据和建议,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象灾害应急体制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重点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应急响应队伍建设、政策法规建设、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建设,以此突破气象灾害应急体制障碍,凸显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制、防灾避险科普机制,以此突破气象灾害应急机制障碍,形成全社会防灾避险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国内外干旱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干旱成灾过程胁迫、成灾过程,指出国内现有农业干旱预警研究存在的不足。运用灾害社会工程学理论,综合分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灾情等四方面对旱情的可能影响,探讨未来农业干旱预警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提出农业干旱预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干旱预警提供参考,为政府减轻...  相似文献   

6.
高纬高原雷暴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71-2007年内蒙古高原115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近37a来雷暴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各区域雷暴日数差异明显,中部地区雷暴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少;近37a来内蒙古年均雷暴日为28.6d,年际变...  相似文献   

7.
近40a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和价格波动,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利用197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并探讨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旱涝灾害是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灾种;1971-2010年间河南省粮食平均灾损为331.3万吨,平均灾损比例为9.6%。因此,加强灾害监测,建立和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对于保证河南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疆近45年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象灾害不仅给新疆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成为影响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利用1960-2004年的气象资料,就新疆近45年来发生的洪旱灾害、大风及沙尘暴灾害、冰雹灾害等变化情况,通过时间序列进行了线性拟合,以图表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描绘,指出这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一些长远和近期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巴林左旗、察右中旗为例,详细分析了典型农牧交错区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及灾情。指出该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不稳定的气候系统以及农牧业经济文化落后、投入不足、抗灾力不强等是孕灾环境的总体特征;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和白灾等气象灾害是农牧业的主要致灾因子。进而分析了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和白灾发生的规律。同时通过对气候变化与致灾因子相互关系分析,得出随着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态势,尤其是干旱和白灾。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石羊河流域区1960—2011年气候要素资料,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合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等指标进行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春旱发生频率在21.2%~67.3%之间。春季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大于中上游区域。初夏干旱发生频率在13.5%~61.5%之间。初夏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也大于中上游区域。伏旱发生频率在21.2%~86.5%之间。伏期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亦大于中上游区域。石羊河流域干旱综合风险高风险区为民勤县和金川区大部、凉州区中北部、永昌县东部,位于石羊河流域的中下游区域。就各县区而言,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最大的区域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金川区次之,天祝县风险低。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青藏高原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区。文中研究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雪灾是青藏高原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两个高发中心,一个是西藏山南地区,另一个位于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交界地区;(2)干旱也是青藏高原多发自然灾害,西藏那曲南部、日喀则北部、拉萨周边地区,昌都东北部及青海、四川与西藏交...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华北平原1986-2015年的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率以及灾害波动性、灾害等级的变化特征。总体上看,近30年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农业气象灾害呈下降趋势,平均总损失率分别为7.5%~16.4%、5.6%~12.3%、6.2%~13.9%。各省灾害损失率由大到小分别为:河北省干旱>风雹>洪涝>低温,河南省和山东省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干旱仍是华北平原最严重的灾害,但各省的干旱灾害呈下降趋势,河北干旱最严重,占总损失率的64.2%。河南和山东的洪涝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河北呈下降趋势。河北和山东的风雹呈下降趋势,河南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河南和山东的低温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河北呈增加趋势;河南最严重,占5.2%。各省洪涝、低温偶发性强,其中河南的洪涝波动性最大,山东的低温波动性最大;各省干旱、风雹为常态灾害,其中河北的干旱、风雹波动性最小。四类灾害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干旱和风雹为常态性灾害,年际波动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而洪涝和低温的影响相比较小,但偶发性强,致灾强度大。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冰雹灾害及其区划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几年来,我们对新疆雹灾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搜集,获得了一大批完整,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疆是我国的重雹区的原因,新疆冰雹灾害的概况与危害,时空分布,以及提出了以受灾面积为指标,对新疆冰雹灾害首次进行了区划,它为新疆的防雹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阿克苏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阿克苏地区1984-2007年冰雹灾害、1959-2007年气象站点冰雹日数及DEM数字高程模型、土地类型等资料为基础,选取对雹灾有影响的高程、下垫面、冰雹路径、冰雹频率、雹灾次数、人口、GDP、耕地分布等作为评价因子;借助ArcGIS的空间内插、密度、叠加、缓冲区等分析功能,建立各因子图层,参与冰雹敏感性、危险性、易损性的分析运算;最终建立风险区划模型,进行叠加分析,完成阿克苏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区划的结果体现了GIS的优势,比以前的区划更加明确,能更准确地定位各类风险区。对于不同的风险区域,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冰雹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1949-1990年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自然灾害以洪灾、暴雨灾害、风灾及雹灾发生较为频繁。在年际分布上,各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总体上呈较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并且灾次的频发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在年内分布上,灾害频发期多出现在春、夏季节。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灾害次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空间上主要呈条带状或块状的分布格局。从行政区划上看,塔里木盆地有2个自然灾害频发区,分别是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总的分布特点是:山区多,山区与盆地交界地带多,盆地内部较少;灾害发生频次以盆地北部最为集中,表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6.
1958-2006年河西走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8-2006年甘肃河西走廊18个观测站大雨、干旱、≥35℃高温、≤-20℃低温、霜冻、大风、沙尘暴、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年发生日数资料,采用多项式法、线性倾向、M 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及Morlet小波等统计学方法诊断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河西走廊大风、沙尘暴、低温、霜冻、雷暴和冰雹呈显著减少趋势,高温呈显著增多趋势,其中大风、沙尘暴、高温和霜冻分别于1996,1989,1996年和1998年前后发生突变;大雨和干旱频数总体变化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低温和霜冻由多趋少,高温、大雨和干旱由少趋多,与河西走廊突变增暖时间基本吻合。干旱和高温存在长期性变化周期,沙尘暴、雷暴存在阶段性变化周期,其余极端天气周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灾害综合区划研究中,定量方法高级单位跨区现象往往不可避免,而定性区划低级单位界线难以确定。针对这一问题,从灾害系统观点出发,在充分分析灾害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以长时间系列灾害资料为基础,自然致灾因子可反映孕灾环境稳定性信息。通过借鉴多维相似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利用Ward聚类得到山东省114个县级统计单元的聚类图谱。然后,根据自然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设计了各灾种的综合指标,并再次进行聚类分析。经过检验后发现,第一次聚类可以很好地反映灾害系统的中宏观分异,第二次聚类则在微观方面非常理想。因此,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别截取了二者合理的部分,组成了完整的区划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冰雹天气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60个台站的冰雹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及冰雹的年代际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 一般情况下,冰雹出现在每年的4-11月,6月出现频率最高;日变化主要集中在12:00-20:00(北京时间,下同),其中14:00-18:00最盛,并且不同月、不同年代际的日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而不同月的峰值时间可以作为冰雹预报的一个参考指标。② 冰雹的地理分布从西南向东北递减,西北和东南分布较少,中部地区较多,并且冰雹次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③ 从年代际距平空间分布来看,20世纪80年代高原边缘地区的冰雹次数达到峰值,但近十几年却显著减少,这一特征与气温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④ 从年际变化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增加,90年代开始又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近10 a来减少趋势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