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小麦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小麦病害发生影响调查,发现其主要病害有: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DC.) Speer]和小麦散黑穗病[Ustalago tritici(Pers)Jens.],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对这3种病害的发生几乎没有影响;随冬季灌水量的增加,小麦条锈病发病减轻,小麦散黑穗病发病加重,对小麦白粉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基腐病是郁金香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世界各地普遍发生。FusariummonilifmeSheld和F.oxysporumvar.tulpae为主要致病菌。6月份是病害的高发期,种球带菌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种球上的伤口和贮藏期通风不良是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70%甲基托布津、45%代森铵和50%退菌特稀释1000倍对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药粉撒施土壤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花生花叶病是花生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传毒介体豆蚜(Aphis craccivora)、洋槐蚜(Aphis robiniae)。蚜虫的发生与病害流行关系密切。通过三年综防试验示范,明确采用精选种子、地膜覆盖、治蚜防病、改进肥水管理措施能明显减轻病害,增产50—118%。  相似文献   

4.
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度对小麦白粉病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此病害适宜发生的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对该病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温度高于26℃时,试验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止小麦白粉病病程的时间缩短,据此建立了不同温度(x)与相应终止病程的时间(y)的关系模型为y=21 900e-0.303 5x2=1.65<χ20.05,7=14.07)。同时,根据高温区病害的严重度(y)与温度(x)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其关系模型为:y=-3.00x+76.60(r2=0.922 1**),由此计算获得了连续10 d(一个病程时间)温度为25.53℃即可终止此病害的病程。该试验结果将为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在舟曲沙滩林场设立固定标准地,进行云杉落针病病菌孢子捕捉和病情调查,用回归预测法对病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病害流行与降雨、气温关系密切。以前1年4~7月月平均气温(X1)、月平均降雨量(X2)、月平均相对湿度(X3)、温雨比(X4)、温湿比(X5)为自变因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预测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精度高。  相似文献   

6.
枇杷花腐病病原物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发现,在重庆发生的枇杷花腐病症状有2种类型:干腐型和湿腐型。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初步鉴定这两种症状分别由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eriobotrifolia(Guba)Chen et Cao]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枇杷花腐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湿度有关,且湿度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雷玉明 《植物保护》2002,28(3):36-38
根据田间调查和病原菌分离鉴定表明 ,唐菖蒲腐烂病系由Alternaria tenuis, Penicillium gladioli,Trichothecium roseum ,Paecilomyces sp .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病害。唐菖蒲生长期主要受A .tenuis危害。田间湿度大 ,播种密度高 ,播种过早或过迟 ,土壤板结 ,地下害虫猖獗是造成球茎腐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辽宁省多个地区的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普遍,尤其是二年生的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严重。五味子茎基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初为发生盛期。本文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进行了症状描述,并对不同地点采集的病样分别进行木质部和韧皮部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害可由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4种镰刀菌属真菌引起。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盾叶薯蓣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一种引起盾叶薯蓣叶、茎呈暗绿色至黑褐色水渍状软腐的病害进行了调查 ,并作了鉴定。结果明确其为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 )引起的一种新病害 ,根据症状和病原鉴定将该病称为盾叶薯蓣灰霉病。该病原菌生长温度 0~30℃ ,最适生长温度 10~ 2 5℃。病害在每年春季、夏初和秋末 ,雨水多的年份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0.
长春花疫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口F1代长春花上疫病 (Phytophthora nicotianae)是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 ,危害较重。经对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药剂筛选及防治等方面研究 ,结果表明 ,该病的发生与长春花生育期及湿度等密切相关 ,RH>80%时病害迅速发展。现蕾期至初花期为病害易发期 ,克露等3种药剂对其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包头市九原区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九原区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056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332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1234hm2,反映出九原区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基于此,提出了减缓九原区生态赤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接种方法,测定了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在不同接种时间(25、35d)和不同接种密度(0、500、700、1 000、1 200、1 500头/株)下对灯盏花生长和根系及叶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及过氧化氢酶活性(CAT)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根结线虫接种密度为1 000头/株时,接种后25d与35d的根结指数达到最大,分别为87.2及65.6;接种密度500头/株,对根结指数影响较大。接种后25d,接种量对灯盏花病根与病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不大;接种后35d,灯盏花病根的过氧化物酶活性(POD)随接种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病叶中的POD活性除了接种密度为1 000头/株时低于健康叶部外,其他均高于健康组;接种密度对灯盏花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较大,在1 000头/株时,病根和病叶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明显高于对照。接种密度对于灯盏花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影响不大,当密度为1 000头/株接种35d对根部丙二醛的影响最大,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接种密度对于灯盏花病叶和病根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较大,病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普遍高于健康组,而病根中的SOD活性普遍低于健康组。综合研究结果,当南方根结线虫接种密度为500头/株时,对灯盏花有一定危害,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危害逐渐加重,当接种密度为1 000头/株时,根结指数最大,几种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健康植株,接种密度大于1 000头/株时,酶活性逐渐下降。接种初期,南方根结线虫对灯盏花叶部危害较大,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对根部危害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3.
以图们江干流区间为研究对象,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干流区间4个水文站点径流年际与年内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R/S分析方法分析年径流、季节径流和月径流变化趋势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各水文站点年径流、季节径流和月径流发生突变的年份。结果表明:图们江干流区间各水文站径流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均与干流径流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非汛期径流下降的贡献主要来自春季和冬季径流的下降;Hurst指数表明,上游径流变化趋势的持续性最强,下游的持续性相对较弱;1985年是图们江干流区间年径流发生突变的年份,且降水量也发生了变化,可以推测降水量可能是径流不断减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CERES-Maize模型参数确定及精度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河南夏玉米主产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利用全省18个站近十余年农气观测资料对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其中2003—2005年为模型调参年份,2006—2010年为模型验证年份。根据各生态区的多站点调参验证的平均状态,获得4套模型区域品种参数。由各生态区夏玉米品种遗传参数可知,I区全生育期所需积温最多,其次是Ⅲ区和Ⅳ区;单穗潜在最大籽粒数Ⅰ区最高,Ⅲ区次之,Ⅳ区最低;灌浆速率参数Ⅲ区略小,其他地区较相近。各生态区生物量和产量的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小于20%,模型对各生态区生物量和产量模拟能力较强。但各生态区模拟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生物量调试结果中观测值与模拟值均值较接近,验证结果中实测值较模拟值普遍偏大,尤其是Ⅰ区和Ⅱ区。在产量验证中,Ⅰ区和Ⅱ区模拟值略低于观测值,而Ⅲ区和Ⅳ区模拟值略高于观测值。Ⅰ-Ⅲ区生物量和产量的观测值和模拟值相关系数r均通过显著检验,模型对于这些地区生物量及产量增减的变化趋势模拟较好。对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拟及验证结果表明,地上部总生物量动态增长的拟合效果较好。叶面积指数观测值略滞后于模拟值,但总体趋势吻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利用辽宁省54站1963—201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异常年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2014和2015年夏季环流场与异常年环流场的对比分析,揭示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及造成2014、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环流场因素。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对流层各层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配合是造成辽宁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2014和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环流场特征均与辽宁夏季异常干旱年情况类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且副高西北侧为负的位势高度距平,不利于副高西伸北进;由于副高偏南,辽宁地区西南水汽输送不充足;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于辽宁以南地区上空,且辽宁以南上空200 h Pa纬向风距平为正,以北为负。这种不同高度层大尺度环流配置是造成2014和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主要环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广西罗汉果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对广西5个县9个乡(镇)74309株罗汉果病害调查明确,传统种植的罗汉果病毒病发病率平均为52.8%,严重的达100%;采用组培苗种植的病毒病发病率平均为13.9%,重病的达63.0%。传统的种薯种植,品种退化,人工抹芽、授粉,蚜虫传毒,以及果园附近插花种植病毒寄主植物,是广西罗汉果种植区罗汉果病毒病发生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室内模拟条件下玉米秸秆的分解特征及物质组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为材料,研究了在室内模拟的条件下不同处理的玉米秸秆的腐解率、粗纤维以及全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腐解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的腐解率不断增大,在其他条件一致的前提下,添加微生物的处理平均腐解率 大于未添加微生物的处理,秸秆长度为1 cm的处理平均腐解率大于秸秆长度为3 cm的处理;粗纤维含量的变化总体趋势是下降,其他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秸秆长度为1 cm的处理粗纤维含量小于秸秆长度为3 cm的处理,在添加物微生物的处理中秸秆长度为1 cm且C/N=25的处理粗纤维平均含量最小,其含量为31.57%;其他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秸秆长度为1 cm的处理全钾含量大于秸秆长度为3 cm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滴灌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不同灌水量及不同灌水间隔时间的马铃薯生长状况进行大田滴灌试验,研究马铃薯适宜的灌水定额及灌水周期,以求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滴灌时,灌水量越大,灌水周期越短,株高越高;茎粗开始衰减的时间比株高要早十几天,且衰减幅度比株高要大。灌水周期最短的处理茎粗却并不是最大,在180 m3/hm2的灌水定额下,灌水周期为5天的处理茎粗值最大。在相同的灌水量下,灌水间隔时间越短的处理马铃薯淀粉含量越高。灌水定额越小,灌水周期对产量的影响就越大;而当灌水定额一定时,灌水周期越短,产量越高;灌水定额为90 m3/hm2,灌水周期为3天的处理产量最高,为28 260 kg/hm2,比7天1灌的处理每公顷产量高出达10 350 kg。  相似文献   

19.
甲基二磺隆及吡唑解草酯对不同品种小麦ALS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茎叶喷雾处理,研究了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以及安全剂吡唑解草酯对不同品种小麦的耐药性及其对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对敏18号小麦株高抑制程度明显高于抗6号。离体ALS酶含量和活力测定结果表明,抗6号ALS含量高于敏18号,在200和400 μmol/L的吡唑解草酯溶液中黑暗培养7 d,抗6号小麦ALS比活力比对照分别增加1.29和1.58倍,敏18号比对照分别增加0.25和0.15倍。抗6号小麦品种对甲基二磺隆耐药性较强。小麦自身ALS含量和比活力差异以及安全剂吡唑解草酯对它们的诱导差异可能是小麦品种对甲基二磺隆耐药性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