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刺参养殖在辽宁、山东沿海地区迅速兴起,成为当地经济的一大支柱,同时也带动了刺参育苗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常规刺参育苗需要大量的单胞藻、鼠尾藻和海泥,经常面临单胞藻培养困难、鼠尾藻资源匮乏、海泥携带病菌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刺参育苗和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市场上已有刺参专用配合饲料出售,  相似文献   

4.
海藻是刺参养殖的重要营养源。随着刺参养殖业的扩大,天然饵料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马尾藻(Sargassum)等优质大型海藻资源日渐匮乏,寻找可替代的海藻资源、开发高营养低成本的刺参配合饲料是刺参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综述了微藻和大型海藻在刺参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养殖方式中的营养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海藻在刺参养殖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完善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人工苗种培育及海上养殖技术,在大连旅顺海区及刺参池塘进行了鼠尾藻人工苗种保苗及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人工苗种在室内培养20 d左右,株高2 mm以上,假根15根以上时,下海保苗为宜。鼠尾藻幼苗保苗、人工养殖方式为表层平养。保苗海区选择风浪不大的海湾。在刺参池塘保苗要求选择水深2 m以上的池塘,养殖位置在进水口附近。保苗3个月后海上鼠尾藻平均株高4.26 cm,刺参池塘鼠尾藻平均株高1.98 cm。将6 cm以上的幼苗夹直径1.5 cm的聚乙烯绳上进行海上养殖试验。养殖8~9个月后,鼠尾藻长至平均株高61 cm。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替代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饲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效果,探讨了穗花狐尾藻添加量依次为0(对照)、15%(A1)、30%(A2)、45%(A3)和60%(A4)的5种饲料对刺参幼参[(1.66±0.61) g]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A4组刺参的增重率(GR)显著高于其他4个组(P<0.05),刺参成活率最高,达到了97.78%;A4组刺参的粗蛋白含量最高(50.92%),显著高于A0、A1和A2组(P<0.05);A3组刺参的淀粉酶活力最高(0.83 U/g prot),显著高于A0、A1与A2组(P<0.05);A4组刺参的蛋白酶活力最高(1.62 U/g prot),显著高于其他4个组(P<0.05)。结果显示,穗花狐尾藻能够促进刺参生长。因此在刺参饲料中添加穗花狐尾藻,以替代资源日益匮乏的鼠尾藻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分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10.02±0.03) g]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变化,评价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铜藻(Sargassaum horneri)、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海带渣、石莼(Ulva lactuca L.)及混合藻粉在刺参幼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了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 鼠尾藻和混合藻粉组刺参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极显著高于其他各藻粉组(P<0.01),海带渣组刺参的WGR和SGR最低,肠体比(IBR)和脏体比(VBR)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藻粉对刺参存活率(SR)影响不显著(P>0.05);2) 不同藻粉对刺参体壁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影响不显著(P>0.05);3) 鼠尾藻和混合藻粉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海带、海带渣和石莼组,海带渣组最低(P<0.01);藻粉对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刺参粪便的酸不溶性灰分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4) 鼠尾藻组和混合藻粉组刺参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海带渣组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刺参的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添加任一海藻均未达到替代鼠尾藻的饲喂效果,但多种海藻混合添加,其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与单独添加鼠尾藻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随着刺参产业迅速发展,鼠尾藻、马尾藻等天然优良刺参饲料原料渐趋短缺,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生产中各种代用藻类的应用愈加广泛。为开发具有一定资源量的刺参新的饲料原料,笔者选择海带粉、脱胶海带粉、苜蓿草粉和石莼粉4种原料进行比较,以期找出最佳的代用原料藻类。  相似文献   

9.
鼠尾藻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褐藻,含有丰富的褐藻多酚、多糖类等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化学角度对鼠尾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鼠尾藻次生代谢产物和活性物质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对鼠尾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几种饲料原料对刺参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饲料原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采用鱼粉、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 Kuntze、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海泥5种主要原料配制的饲料投喂体长为4.18±0.23cm、体重为5.99±0.26g的刺参幼参,进行了为期80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鼠尾藻饲料、浒苔饲料和动物性饲料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95.36%/d、92.29%/d和84.87%/d.这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生长效果要好于投喂海带饲料和海泥饲料的刺参.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室内养殖条件下,虽然刺参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性蛋白,但是可以将动物性蛋白作为刺参的辅助性饲料成分,配制出营养更全面的配合饲料;浒苔作为刺参幼参的养殖饲料原料是完全可行的;海带粗加工产品不适于用做刺参饲料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
将初始体质量(5.07±0.45)g的仿刺参幼参放养在池塘内竹制的4m×4m×1.5m网格中,将夹有初始平均体长(31.7±10)cm,体质量(2.32±1.2)g的鼠尾藻和菊花心江蓠的聚乙烯苗绳均匀地系在网格竹竿骨架上。仿刺参初始放养密度为11头/m2,鼠尾藻和菊花心江蓠的密度分别为187.5g/m2、375g/m2、562.5g/m2、750g/m2和250g/m2、500g/m2、750g/m2、1000g/m2,后轮养的菊花心江蓠按密度从小到大分别放置于原混养鼠尾藻密度为187.5g/m2、375g/m2、562.5g/m2、750g/m2网格内。每隔15d检测一次不同轮养系统中仿刺参和藻类的生长及水体中叶绿素a,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120d的饲养结果表明,轮养大型藻的仿刺参特定生长率高于单养对照组的仿刺参,混养鼠尾藻562.5g/m2后,轮养菊花心江蓠750g/m2的模式下,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轮养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明显下降,大型藻净产量越高,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下降越明显;轮养组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单养组(P0.05)。  相似文献   

12.
鼠尾藻生殖托和气囊的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鼠尾藻的生殖托气囊的构造和精、卵子的形态与放散是研究鼠尾藻有性繁殖过程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以青岛太平角沿岸潮间带的性成熟野生鼠尾藻为对象,采用活体切片、组织切片以及显微照相等方法对鼠尾藻生殖托的形态、内部结构以及挂卵现象进行了观察,并对精子、卵子和气囊的形态做了观察描述,特别是观察到了鼠尾藻精子的鞭毛、雌性生殖窝的结构、气囊的花纹与构造等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利用鼠尾藻(Sargassun thumbergii)、菱形藻(Nitzschia)、石莼(Ulue pertusa)和绢丝藻(Callithamnion corymbos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白光、蓝光、红光照射,1%硝酸铵、1%柠檬酸、3%硫酸铵处理不同时间,淡水浸泡不同时间3种杂藻清除方法,系统研究光质、药物和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及杂藻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相对生长速率(RGR)、表观光合速率(Pn)及表观光合速率与呼吸耗氧速率(R)的比(Pn/R),鼠尾藻幼孢子体在蓝光下均明显大于在白光和红光下,而菱形藻则在红光下较大,且鼠尾藻幼孢子体与菱形藻在蓝光下的Pn比明显大于其在白光和红光下的Pn比。结果显示,鼠尾藻幼孢子体若与菱形藻进行竞争,在蓝光下相对于在白光和红光下更有优势。硝酸铵、硫酸铵、柠檬酸药物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且这种伤害具有不可逆性;对鼠尾藻嫩芽的伤害较小,且可恢复正常;对石莼的清除效果不明显,对绢丝藻有伤害。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有伤害,对鼠尾藻嫩芽伤害较小,对石莼影响不大,对绢丝藻有伤害。研究表明,在鼠尾藻幼苗早期培育过程中,可增大蓝光的照射或减少红光的照射,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鼠尾藻的生长且抑制菱形藻的生长;在鼠尾藻早期幼苗的杂藻清除中,应避免使用1%硝酸铵、1%柠檬酸和3%硫酸铵处理,会对鼠尾藻幼孢子体产生伤害;鼠尾藻育苗早期不宜使用淡水浸泡除去杂藻,鼠尾藻嫩芽每次淡水浸泡30 min,可清除杂藻,且对藻体无伤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培育水温和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促熟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分别设置2种升温模式(水温从5℃逐渐升至12℃后恒温培育,从5℃逐渐升至15℃后恒温培育)和3种不同饲料[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粉组:50%鼠尾藻粉+50%海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粉组:50%海带粉+50%海泥;混合藻粉组:25%鼠尾藻粉+25%海带粉+50%海泥]。实验过程中,定期测量刺参体壁粗成分;实验结束后,分析雌性刺参性腺粗成分,同时检测雌参的繁殖力指标和子代质量指标。结果显示,在15℃水温培育的雌参性腺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于在12℃水温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2.54±1.78)%和(10.83±1.04)%。15℃水温下培育的雌参性腺指数、排放率和平均排卵量均高于12℃水温下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87±2.02)%、(16.00±2.31)%和(312.0±59.3)×104粒。饲料实验中,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雌参性腺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为(60.82±0.52)%和(59.18±1.26)%,海带粉组雌参性腺中粗脂肪含量为(8.82±1.55)%,高于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3个饲料实验组的雌参在繁殖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但混合藻粉组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最高。混合藻粉组受精卵孵化率和早期幼体体长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研究表明,采用15℃水温培育的雌参繁殖力高于12℃水温培育的雌参,但二者产生的子代质量差异不显著;在实验范围内,采用不同饲料培育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混合藻粉组亲参所产子代质量高于鼠尾藻粉组和海带粉组。  相似文献   

15.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16.
在建成的人工鱼礁区增养刺参,有利于修复渔业资源,调节海区的生态环境,净化鱼类、虾类的栖息、生长、繁殖场所,并且刺参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能获得丰厚的利润。现将我们几年的经验总结如下:1选择人工鱼礁海区1.1底质条件海区的底质应为泥沙质,有一定数量的单胞藻、有机碎屑,并有大量的鼠尾藻生长,适合刺参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以成熟的鼠尾藻生殖托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3~23℃)、光照度(3000~12000lx)和光照周期(15L∶9D,12L∶12D,9L∶16D)对鼠尾藻排卵及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在20~23℃范围,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在3000~12000lx范围内,光照度越高,越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光周期不是影响卵子排放的主要因素,光照度是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制约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关键因子,水温低于16℃时不利于幼孢子体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8.
鼠尾藻有性繁育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鼠尾藻有性繁育规律进行观察、研究。鼠尾藻雌、雄异株,在黄海北部其生殖季节是7月上中旬,高光照和升温可促进精卵成熟,鼠尾藻在海区和室内都可正常完成受精。干露1~2h能促进幼孢子体生长,幼孢子体在实验范围的光照强度(1000~4000lx)下,光照越强生长越快;在试验盐度(21~40)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鼠尾藻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并对鼠尾藻有性繁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为我国暖温带多年生种类,属褐藻门、马尾藻属,不仅是海参育苗和养殖的理想饵料,还具有较高的工业、营养和药用价值。由于海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鼠尾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囚此人们开始无节制地在自然海区采挖,这一做法近年来愈演愈烈,以至于明显地危及鼠尾藻种群的生存,因此当前迫切的任务就是解决鼠尾藻的苗种问题。笔者在威海对鼠尾藻的繁殖及育苗工作做了初步研究,现将育苗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09年3月~2010年7月对鼠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pH)及鼠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自然苗、人工苗、帘子苗生长对比试验,不同水层、不同流速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试验条件下,自然苗生长最好,帘子苗其次,人工苗生长最慢;2)不同水层栽培结果显示,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O~20cm水层,再次80~100cm水层,150~200cm水层生长最慢,并且于5月中旬即开始衰退脱落;3)流速1m/s条件下鼠尾藻生长最快,随着流速的逐渐降低,鼠尾藻生长也逐渐变慢;4)光照强度为4000~6000lX时鼠尾藻生长良好,高于10000lX或低于3000lX则鼠尾藻生长相对较缓慢。观察发现,池塘水温在12~18℃时鼠尾藻生长最快,在9~12℃和18~24℃时生长较缓慢,24℃以上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