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病防治是养鱼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但在防治工作中存在着施药不择种类和不限用量等忽视渔业环境保护的问题。目前,防治鱼病常用的有农药、金属毒物和有机药物等,农药已被广泛采用,金属毒物也用得较多,这两类药均系有毒药物,长期施用后,有毒物质通过水、食物链富集鱼体,降低鱼类品质和食用价值。因此,在做好鱼病防  相似文献   

2.
符云  叶卫  林群  王琳  梁旭方 《南方水产》2009,5(4):73-76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是代谢多种内源或外源毒性物质之解毒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等毒物终点检测技术(end point test)是基于不同毒物最终均将导致鱼体肝脏去毒酶GSTs基因表达变化,通过固定方法检测GSTs基因表达水平这一个指标即可反映生物体受不同毒物的污染情况.通过采用该检测技术可以简便而可靠检测淡水鱼类体内所含的毒物含量,进而确定了淡水养殖鱼类的食用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3.
麦穗鱼亚慢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  周兴华 《内陆水产》2006,31(9):30-32
评价有毒化学物质和工业废水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急性毒性资料是最为常用的依据之一,然而污染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往往是有毒物质低浓度长时间的暴露。由于慢性毒性试验周期长、耗资大,如何缩短试验周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Macek和Sleight,  相似文献   

4.
王丽娟 《福建水产》2016,(4):343-350
多环芳烃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来源广泛,易在生物体内富集且难以降解。水产品因能够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而备受青睐,但由于受到水域环境污染的影响,其体内含有不同程度的多环芳烃污染物(PAHs)。而水生生物体内的PAHs通过食物链传递,在人体内蓄积,进而威胁人体健康。本文就PAHs的来源、分布迁移、在水产品中的检测方法及污染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浅谈水体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工业迅速发展,未经处理的污水大多排入江河。近年来,养殖业在我国北方迅速发展,有些养鱼塘位于城市或乡镇近郊或工厂企业附近,有的地方甚至还用污水养鱼。由于使用含污染毒物,特别是含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水养鱼,不仅影响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生长发育,而且有致癌、致畸、致毒变作用。上述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对污染毒物各有一定的富集、积累能力,并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此,国内科学工作者先后开展了调查研究和检测,成功的报道也频见于科学杂志及有关专著上。这对于水污染防治与保持水生态平衡,维护渔业资源和人体健康等方面均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就这方面的资料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鱼类受污染物的毒害通常有三个途径:1.鱼鳃的功能受到影响,窒息而死;2.鱼与污染水体接触,如体表、口腔受毒物影响而遭损害;3.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中将有毒物质吸入体内,鱼的组织器官有可能发生病变。 毒物对鱼类产生的毒性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潜在性等几种。其毒性危害大小,不仅取决于污染物的毒性大小,而且取决于毒物进入鱼体内的生理化学作用。 我国工业发达地区的一些河流和沿海地带,由于污染严重,渔业损失惨重。如莱州湾污染使宝贵的对虾资源严重衰退,自80年代以来,对虾产量比正常年份减产60%以上;…  相似文献   

7.
铅是一种典型蓄积性毒物,可经消化道与呼吸道进入体内,引起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和骨骼组织的病变。铅在人体积聚过多会引起贫血、神经功能失常,以及胃损伤等疾病。水生生物能够从水中富集大量的铅,人们长期食用后,会引起蓄积性中毒,故重金属污染已引起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8.
水生生物对污水净化的能力已有过不少的报导,特别是对高等水生植物,诸如水葫芦、水浮莲等,对污水净化效果也曾有过报导。然而,有关浮萍的净化效果的报导尚少,本实验的目地即是,研究浮萍[lemna,Pauciostata]在配制的几种毒物溶液中放养后,有毒物质由有毒溶液转化到浮萍植物体的积累情况,以观察其净化能力及其效果,并就其在污水中的生长发育状况,观察其对有毒物质的忍耐能力。一实验的方法和材料  相似文献   

9.
水产动物肝脏是动物体内最大的实质器官,参与体内的消化、代谢、排泄、解毒及免疫等多种功能。特别是来自胃肠吸收的物质,几乎全部进入肝脏,在肝内进行合成、分解、转化、贮存,因此水产动物肝脏最易受多种病原体、毒物及免疫病理所累及。  相似文献   

10.
水生生物毒     
水生生物本身所具有的有毒物质称为水生生物毒,它并非是水生生物死后受细菌沾染所生成的有毒物质,而是它活着时就含有的物质。国内对于水生生物毒引发的食物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曾有记载。有关水生生物毒之研究在日本、美国等甚为盛行,还有许多论著、综述等发表。随着水产事业的发展,对于水生生物毒的认识与研究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前言我国城郊,利用污水肥水养鱼一般均可获得较好的产量,但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毒物危害鱼类,影响质量,为保护渔业生态,促进渔获量增加、保障人体健康,对渔用污水进行处理,降低毒物的毒性,提高渔业的水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净化塘是处理污水的方式之一,是利用水生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定向培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净化能力的一种生物处理办法,国内外的环境科学工作者,对此项工作,都在进行研究。可是在  相似文献   

12.
轮虫生态毒理试验的指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艺峰  林霞  徐同成 《水产科学》2006,25(3):146-149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其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乃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轮虫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浮游生物种群,其在食物链中的营养传递及水体生态的稳定性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以轮虫作为模式生物之一进行毒理试验,分析预测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和极端环境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已得到大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水质是直接威胁甲鱼健康不可忽视的因子,许多病害的发生都与水质有密切关系。不良水环境会给甲鱼带来疾病,甚至死亡。反之能对甲鱼生长带来帮助,在治疗鳖病上也有一些功效,打破人们常规中治病一定要用药物的认识。现就我校甲鱼养殖中几例病例,分析优良水环境在鳖病治疗中的作用:病例一:自中毒症1996年冬将一批稚鳖放人温室池中进行越冬。由于养殖密度较大,饲料中蛋白含量高,残饵和排泄物等分解后产生大量氯氟、亚硝酸、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在水中积累。而条件限制,不能经常换水,底层有机废物无法氧化成无毒物,从而引起甲鱼氨中毒症…  相似文献   

14.
水生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够经由体表吸收水中的溶解物质。许多资料表明,鱼类能从周围水体中吸收某些营养元素而使之维持平衡。毒物、药物及其它物质也能由水中渗入鱼体。计算鱼体的物质平衡,重要的是了解鱼类对水中溶解物质的吸收率,即水中所含物质有多大比例渗入鱼体。  相似文献   

15.
鱼类受精卵极易受外来毒物的刺激,引起胚胎畸形与死亡。所以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即化学物质对动物胚胎具毒性的研究日益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资料表明:.在“水生生物检定法”的领域中,研究毒物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是当前用于生物学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保护渔业资源的一项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故对防止天然水域污染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十分重视。由于工业废水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若让这些毒物进入江、河、湖、海,不但会直接毒害鱼、贝类,使鱼、贝肉变质,损害水生生物资源,而且将会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因此,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我国麻痹性贝毒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类毒素是海洋藻类产生的天然产物,能引发赤潮的海洋藻类有260多种,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由于许多有毒的藻类,被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摄食,其毒素在这些生物体内蓄积,这类毒素称为贝毒,人们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中毒,根据中毒症状可分为5类:①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饮食习惯的改变,开始注重休闲生活、减少烹调时间,加上生活节奏加快,方便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冷冻调理食品以它的方便、安全、卫生被人们所接受。美国红鱼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而且容易被人体消耗吸收。鱼体内含有多种无机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美国红鱼的研究与开发成为食品开发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以美国红鱼为原料生产冷冻调理食品还少有先例,而本文就是以美国红鱼为原料开发冷冻调理食品。一、材料与方法1、原料和试剂美…  相似文献   

19.
上海石化总厂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石油化纤联合企业。由于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三废”,其有害有毒物质成份复杂,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污水排放对鱼类的危害问题,更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工业的发展,有毒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关镉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已见报道,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动物体内的积累量及对鱼类肾脏、卵巢等组织的损伤方面。本文通过模拟镉污染水体,研究镉对鲫鱼体内Cu~(2+)和Zn~(2+)含量的影响,为全面评价镉污染对鲫鱼的毒性效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