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近交对长牡蛎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晓  李琪  葛建龙  王许波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4,38(12):2005-2011
分别以2010年通过2个野生个体进行交配获得的A01全同胞家系和2011年通过A01家系子代进行交配获得A02全同胞家系为亲本,在2013年6月采用同时建立全同胞交配子一代F1(F=0.250)、全同胞交配子二代F2(F=0.375)及设置对照组(F=0)的方法,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实验组的受精率与孵化率以及近交对长牡蛎幼虫期、稚贝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近交代数与近交衰退的关系。结果发现,各组的受精率均在90%以上,除F2组外其余2组的孵化率也在90%以上;幼虫阶段,F1组和F2组的壳高与壳长均从12日龄出现衰退(近交衰退系数,inbreeding depression coefficient,IDC0),且F2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均小于同日龄F1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F1组和F2组的存活率在整个幼虫期间均出现衰退,且F1组和F2组存活率的近交衰退系数均随着幼虫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稚贝阶段,F1组和F2组的平均壳高在各日龄均表现出近交衰退(IDC0),且F2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均小于相同日龄F1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3个实验组的平均壳长在整个稚贝阶段无显著性差异;F1组和F2组存活率的衰退在不同日龄始终存在(IDC0),且随着稚贝日龄的增加其衰退程度逐渐加大。研究结果为长牡蛎选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虾夷扇贝獐子岛红品系家系建立及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欣  梁峻  赵学伟 《水产科学》2016,(5):510-515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1∶3),建立了12个金贝广场挑选的獐子岛红虾夷扇贝父系半同胞(A、B、C……L)和36个母系全同胞(A1、A2、A3,B1、B2、B3,C1、C2、C3……L1、L2、L3)家系,比较各家系间浮游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及存活指标,以评估虾夷扇贝"獐子岛红"品系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K3家系5日龄幼虫生长速度最快,比生长最慢的B3平均壳长大9.40%;I1家系在15日龄时生长速度最快,壳长为164.83μm,C3、D3家系25日龄壳长最大,较平均壳长高17.71%;D2家系120日龄稚贝壳高生长最快,较生长最慢的C1和D1家系平均壳高大40.41%;D2家系180日龄壳高依然最高,较H1平均壳高(18.3mm)高38.96%。I1家系幼虫存活率最高,较D1家系平均存活率高17.67%;F2家系稚贝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n=108)。综合36个同胞家系的各指标,D2、I1家系生长、抗逆性状最优,可作为优良品种选育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家系内大、小两种规格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长为标准,在菲律宾蛤仔生长速度快的家系中选择大、小两种规格蛤仔,上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下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分别建立AB、Ab、aB、ab4组近交家系。测量并统计分析各近交家系的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及变态情况。结果表明:近交家系的生长顺序为AB>Ab>aB>ab,除9日龄外,AB与ab的壳长生长差异显著(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AB逐渐体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在90日龄时与其它三个家系的生长差异明显(P<0.05)。杂交组Ab的生长优于aB,表明菲律宾蛤仔前期的生长也受母本效应的影响。从6日龄起,各近交家系开始附着变态,AB的变态率为71.12%1.53%,与Ab、aB差异不显著(P>0.05),与ab(41.6%1.33%)差异显著(P<0.05)。家系内近交改变了蛤仔附着变态时期的壳长生长分布频率,上选组AB壳长分布趋于大型化,而下选组ab壳长分布趋于小型化,Ab,aB两家系近似正态分布。研究表明,在家系内上选生长性状优良个体进行逐代选育是培育蛤仔速生新品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蛤仔家系的建立及早期生长发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33个菲律宾蛤仔家系(11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33个全同胞家系),并对各家系蛤仔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仔的卵径、受精率无显著差异(P>0.05,n=90),但孵化率有明显差异(P<0.05,n=90)。在不同时期各家系蛤仔的生长情况不同。幼虫期间,9日龄C2生长最快比生长最慢的F2平均壳长大28.24%,且差异显著(P<0.05,n=90)。D3绝对生长最大比平均值高37.24%。稚贝期间,40日龄I1生长最快比生长最慢的B3平均壳长大78.29%,且差异显著(P<0.05,n=90)。I1绝对生长也最大比平均值高87.61%,其中400~500μm个体占30%,500μm以上个体占53.33%,家系内个体趋于大型化,而B1、B3家系内个体生长性状出现衰退现象,趋于小型化,300μm以下个体分别占整个家系的83.33%、90%。在相同时期各家系蛤仔的存活率不同。幼虫期间,9日龄I2存活率最高比平均存活率高94.14%,E3存活率最低比平均存活率低72.65%。稚贝期间,40日龄时各家系稚贝的存活率较高,都在85%以上。变态期间,同胞...  相似文献   

5.
中华卤虫不同近交水平家系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评估了近交对中华卤虫生长性状的影响。使用实验室养殖的4个世代的中华卤虫近交家系,统计其生长数据,利用一般线性模型计算获得体长最小二乘均值,其中Gz代3个近交群体(F=0.0625,F=0.125,F=0.25)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9749.24、9298.87、9259.42μm,相比对照家系10179.57um,分别降低了4.23%、8.65%、9.04%,3个群体体长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并且随着近交系数的增加,衰退呈现加重趋势。3个近交群体每10%近交系数导致的近交衰退分别为-6.77%、-6.92%和-3.62%,综合计算所得所有近交家系每10%近交系数导致的近交衰退为一5.77%。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卤虫近交家系的体长性状有明显的衰退。  相似文献   

6.
为了培育壳色和生长性状优良的壳紫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新品系,2021年通过家系选育的方式,以壳色性状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了第1代壳紫长牡蛎选育群体。本研究以壳紫F1为亲本,采用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36个全同胞家系,并以野生长牡蛎为亲本建立对照组,比较分析了各家系在生长和存活方面的性能表现;同时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对壳紫家系幼虫和稚贝期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的存活率和壳高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分别提高了1.49%~10.18%和3.75%~15.94%,稚贝期分别提高了4.05%~16.94%和15.95%~18.25%。不同壳紫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也存在差异,没有发现在存活率和生长性状方面同时具有优势的家系。壳紫长牡蛎幼虫期壳高和壳长的狭义遗传力范围分别为0.43~0.84和0.49~0.80,稚贝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5~0.33和0.18~0.37,均属于中高等遗传力。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壳高和壳长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幼虫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97和0.17~0.51,稚贝期为0....  相似文献   

7.
以大连獐子岛野生菲律宾蛤仔为材料,对"壳宽型"、"壳扁型"蛤仔两个壳型的壳长、壳宽、壳高、活体质量、软体质量、产卵量及其子代的生长和存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壳长的两种壳型蛤仔,"壳宽型"蛤仔的活体质量及软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壳扁型"蛤仔(P0.05);两种壳型蛤仔的壳宽均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均是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两种壳型蛤仔初孵D形幼虫、3日龄、6日龄幼虫壳长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15日龄"壳扁型"蛤仔幼虫壳长生长显著快于"壳宽型"蛤仔(P0.05);稚贝期,除30日龄外,"壳宽型"蛤仔壳长生长显著快于"壳扁型"蛤仔(P0.05);"壳宽型"蛤仔幼虫及稚贝期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壳扁型"品系(P0.05)。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两个世代的杂交与近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良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奶牛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法,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并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结果表明,杂交使得幼虫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稚贝的生长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中亲生长优势为(0.95±1.23);F23杂种优势为(0.36±0.59),F32杂种优势为(1.56±1.96)。稚贝表现为杂种劣势,中亲生长劣势为(-2.90±3.20);F23稚贝杂种劣势为(-4.60±3.21),F32稚贝杂种劣势为(-0.75±10.13)。幼虫和稚贝均表现为存活优势,中亲存活优势分别为(9.43±4.41)、(8.66±12.25);F23存活优势分别为(0.77±3.60)、(6.70±8.81);F32存活优势分别为(20.93±7.92)、(10.94±16.28)。杂交效应主要受到交配方式的影响,母本效应主要作用于幼虫期。近交使得世代F22、F33的生长性状得到了改良,但两个世代的存活性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世代 F22、F33幼虫期生长性状表现为近交衰退,衰退率分别为(5.17±4.38)、(4.99±2.72);稚贝期生长性状未表现出近交衰退现象,其衰退率分别为(-0.79±13.66)、(-0.93±12.85)。对于存活性状而言,两个世代均出现近交衰退现象,世代F22及F33幼虫和稚贝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0.16±5.82)、(9.98±10.04),(19.33±11.28)、(13.08±16.17)。表型性状的近交效应主要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通过上选、杂交与近交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良了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9.
近交导致的种质退化严重影响虾夷扇贝养殖产业。为探明虾夷扇贝近交衰退的现象及遗传调控机理,在表型水平上,构建近交系数分别为0.5、0.25和0的自交组、近交组与自然群体对照组,追踪不同近交系数下虾夷扇贝幼虫期到成体期530日龄的性状差异,同时选取7个适合度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基于近交衰退的适合度指标评价方法;在基因组水平上,利用1个自交家系的亲本及其21个子代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开展标记偏分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针对存活率性状,在幼虫期,自交组近交衰退率是近交组的1.31~3.05倍;在成体期,自交组近交衰退率是近交组的0.97~7.29倍。而生长性状,在幼虫期,仅有自交组保持较低的近交衰退率(1.65%~2.56%);在成体期,自交组与近交组几乎未发生衰退。基于重测序分型得到1 253 51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用于偏分离统计,约99%在子代中发生了显著的偏分离,其中23%属于配子偏分离、77%属于合子偏分离,合子偏分离中有89%为杂合子过剩,即超显性效应起作用,仅10%受显性效应影响为纯合子缺失。试验结果表明,超显性效应及偏分离作用在虾夷扇贝F1子代存活率性状...  相似文献   

10.
利用3种壳型的菲律宾蛤仔,即壳宽型(H)、中间型(M)和壳扁型(P),采取双列杂交方式,成功建立3种杂交组合(PH、HM和MP),每个杂交组合由4个杂交家系组成,共12个杂交家系。结果表明,不同壳型亲本形态差异显著(P〈0.05,n=4);各杂交组合的D形幼虫、附着规格、变态规格和单水管稚贝的大小彼此间差异不显著(P〉0.05,n=120)。幼虫浮游期间,3种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存活优势。PH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与HM、MP组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n=120),生长速度分别为(10.21±0.42)、(9.96±0.52)和(9.29±0.52)μm/d;从存活率上看,9日龄时,PH杂交组合存活率最高,与HM、MP组合差异极显著(P〈0.05,n=12)。变态期间,幼虫生长缓慢,PH、HM和MP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分别为(1.72±0.48)、(1.93±0.53)和(2.08±0.39)μm/d,差异显著(P〈0.05,n=120);变态率分别为(83.20±8.47)%、(6.45±3.06)%和(10.75±3.70)%,差异极显著(P〈0.01,n=12)。稚贝培育期间,3组稚贝的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n=120),生长速度分别为(16.74±3.06)、(13.08±2.24)和(15.20±2.55)μm/d;本阶段3组存活率均较高,分别为(93.25±2.99)%、(90.75±2.22)%和(87.25±4.86)%,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n=12)。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香港牡蛎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和生长为主要选育目标,依据壳型指数D和巢式设计建立了30个全同胞家系和1个对照组,评估各家系和对照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结果表明,整个生长阶段,各家系生长性状和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所有家系壳高、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所有家系壳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提高3.78%~7.73%,生长速度提高7.86%,存活率提高2.85%~7.32%。稚贝期,所有家系壳高、壳长以及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壳高提高5.23%~16.32%,壳长提高7.94%~10.69%,生长速度提高9.55%~20.16%,存活率提高3.45%~12.25%。不同家系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G1在整个稚贝期的生长性状、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所有家系和对照组的平均值, 12月龄G1家系的壳高、壳长、壳宽、壳型指数D、总重、壳重、软体重、存活率比所有家系平均值提高9.83%~54.75%,相比对照组平均值提高23.34%~80.77%,同时G3、G10、G12、G15、G19、G23、G26在稚贝期也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和存活优势。研究表明,深凹壳型香港牡蛎家系选育群体在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上均具有较大的优势, G1、G3、G10、G12、G15、G19、G23、G26可作为后期培育生长性能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为中国华南地区培育出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材料。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蛤仔稚贝最适生长环境条件的响应面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温度(T)、盐度(S)、pH及三者交互作用对菲律宾蛤仔稚贝期壳长生长的影响,使用Design-Expert 7.0软件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响应面分析,寻找最适生长条件组合,并构造蛤仔稚贝壳长生长模型。实验进行30 d对蛤仔稚贝壳长(L)进行测量。实验条件梯度设计为温度(30℃、25℃、20℃)、盐度(15、20、25)、pH[(7.00±0.09)、(8.00±0.09)、(9.00±0.09)]。结果显示:(1)温度在实验区间内与蛤仔稚贝壳长生长呈一定的正相关,在30℃附近达到壳长极值,盐度在实验区间内也与壳长生长呈一定正相关,但在接近25时达到壳长极值,pH在8~9时出现壳长极值,略偏碱性水体有利于蛤仔稚贝生长。(2)温度、盐度及pH三者间对蛤仔稚贝生长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通过Design-Expert 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蛤仔稚贝壳长Y对编码自变量A、B和C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4.08+0.10A+0.18B+0.11C-0.055A2-0.13B2-0.12C2(R2=0.977 4),软件模拟最适蛤仔稚贝生长的条件组合为[T=29.65℃,S=23.35,pH=(8.46±0.09)]。  相似文献   

13.
壳白长牡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邢德  李琪  张景晓 《水产学报》2019,43(2):474-482
为探索壳白长牡蛎品系的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利用巢氏设计构建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分成两组分别在乳山和荣成海域进行养殖。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REML法分析11月龄壳白长牡蛎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及G×E效应。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法)估计壳高和L~*两个性状的育种值,并通过加权获得综合育种值来筛选优良家系。结果显示,乳山组和荣成组的壳白长牡蛎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不同,分别为(0.14±0.08)~(0.62±0.18)和(0.01±0.03)~(0.78±0.19),可能存在尺度效应。以不同环境为固定效应,综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的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为(0.02±0.02)~(0.51±0.09),然而由于部分全同胞家系缺失和模型不收敛的原因,估计模型中未包括母本/共同环境效应和显性效应,上述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本研究中生长和壳色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为(–0.47±0.40)~(0.75±0.18),均小于0.8,表明壳白长牡蛎品系的生长和壳色性状都具有明显的重排效应,壳白长牡蛎品系其选育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培育不同适应性的选育家系。综合育种值排名前20的个体其家系来源比例表明,家系G1和G21对于乳山海域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而家系G4、G22和G5对荣成海域环境具有特适性,家系G2则对两个环境具有普适性。研究为壳白长牡蛎品系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郭香  郑雅友  曾志南  巫旗生  宁岳  祁剑飞 《水产学报》2018,42(11):1711-1718
2015年9月–12月,以菲律宾蛤仔福建养殖群体和广东野生群体子一代为亲本,开展了双列杂交实验,建立了两个自交组和两个杂交组,研究了杂交子代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存活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均有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但无显著差异。总体上,幼虫期的生长受母体效应影响显著,稚贝期的生长杂交效应主要受交配方式影响。相反,幼虫期的存活受配对方式影响最显著,稚贝期的存活受卵源影响显著。在幼虫期,杂交组与自交组在生长和存活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稚贝期,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壳长和壳高在30日龄以后,正反交组的平均生长速率显著快于自交组。在40日龄时,壳高和壳长总杂交优势值达到最大,分别为25.64和27.00。这可能是因为杂种优势的表达具有时期差异性。在幼虫期,福建自交组表现出最高的存活率,为36.45%±1.85%;稚贝期,广东自交组存活率最高,为52.27%±2.13%。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未观测到杂种优势,这可能是由于两个杂交亲本群体与存活相关的基因频率无差异或者检测次数较少所致。  相似文献   

15.
壳金长牡蛎自交和杂交家系生长与存活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具有生长优势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G2(A)家系及具有明显生长和存活优势的G19(B)和G28(C)家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得到包括3个自交组(AA、BB、CC)和6个杂交组(AB、AC、BA、BC、CA、CB)共9个壳金长牡蛎实验组,分析各实验组在幼虫期及稚贝期不同日龄的各生长指标和存活性能,并评估了杂交组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在整个培育阶段,大多数杂交组在不同生长时期均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其中,浮游幼虫期5日龄,所有杂交组的壳高和壳长均显著大于自交组(P0.05);10日龄后,杂交组CB、BC和AC的壳高显著大于相应的自交组(P0.05),杂种优势明显;稚贝期85和130日龄,杂交组CB的壳高性能大于其他实验组。浮游幼虫期10日龄,CB组存活率显著大于AA、CA组(P0.05);稚贝期85日龄后,杂交组AC、CA和CB的存活率杂种优势逐渐增大;190日龄,杂交组AC、BC与自交组AA、CC之间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为壳金长牡蛎新品种的培育及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海湾扇贝南部亚种自交家系选育及其Kung育种值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1991年引进、并于2005—2007经过3代大壳高群体继代选育的海湾扇贝南部亚种(Argopecten irradiansconcentricus Say)选育系F3养殖群体中,以5%的选择压力选取最大壳高个体(高值亲本)作为育种群体,从中随机挑选12个性腺成熟的个体作为亲本,利用其雌雄同体的特性建立12个自交家系,并与F3群体随机混交后代作对照,考察各家系后代的生长、存活等指标并采用Kung育种值及综合评定值对其进行评价,以期选育优秀自交家系,为该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物质基础。结果显示,各自交家系与对照组间受精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孵化率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B3、C2家系最高,其次为对照组(L0);在幼虫生长阶段,B3、C2家系幼虫壳长日增长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其他家系则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在养成期的4月龄,各组别的存活率以B3、C2家系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显著(P<0.05)高于其他家系;4月龄个体的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等生长指标,以B3、C2家系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又显著(P<0.05)高于其他家系;各家系各指标的Kung育种值(Z)及综合评定值(Pi)的大小排序均呈现B3>C2>L0>A3>B4>A1>C4>B1>A2>B2>C3>C1。研究表明,12个自交家系中,9个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自交衰退,1个败育,2个(B3、C2)表现出显著的存活和生长优势,成为超越L0的两个优秀家系。研究证明,利用高值亲本可提高优秀自交家系命中概率,提高选育效率,缩短选育周期。  相似文献   

17.
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F1幼虫生长及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群体存在2种壳色个体,简称白贝和褐贝。本研究通过近交和杂交方法建立了褐贝(♀)×褐贝(♂)、白贝(♀)×褐贝(♂)、褐贝(♀)×白贝(♂)和白贝(♀)×白贝(♂)4个家系,分别用1F、2F、3F和4F代表,每家系设3个平行,共12个家系。对各家系的卵径、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生长性状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建立了各个家系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方程,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4个家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壳色家系间卵径大小、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4F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生长速率均高于1F、2F和3F,且差异显著(P0.05),家系2F、3F和4F间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增长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1F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相似性系数(0.6351~0.9772)和遗传距离(0.0231~0.4540)分析表明,1F和4F之间遗传相似性(0.6351)最低,遗传距离(0.4540)最远;不同家系间存在着遗传差异,1F和4F差异最大。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虾夷扇贝群体内白贝个体和褐贝个体之间产生了遗传分化,这种遗传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壳色家系在幼虫阶段生长性状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虾夷扇贝耐高温育种家系的建立与早期筛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于贝类选择育种,维系大量家系养殖设施的成本巨大,如果能在贝类早期发育阶段对生长、存活进行筛查,提前舍弃那些存活率低、生长慢的家系,将有助于节约家系育种的成本。本实验通过室内模拟升温,比较了10个稚贝期全同胞家系在不同温度下存活率的差异,并对这10个家系在自然海区的生长、存活进行了一周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室内8、13、18和23℃4个温度梯度下,10个家系经蓄养15~20 d后,18和23℃实验组的稚贝存活率差异显著,其中A08和A09家系的存活率最高,即为提前筛选出的耐高温家系;经自然海区一周年养成后,存活的4个家系(A01、A03、A08和A09)的存活率分别为0.9%±0.1%、0.5%±0.1%、34.3%±3.5%和46.5%±5.3%,但家系间壳高差异不显著,表明家系生长与存活无明显相关性;而A08和A09为耐高温家系,这与室内稚贝期升温筛选的结果一致。本实验验证了高温是导致虾夷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了一种在家系稚贝期进行耐高温性提前筛查的方法,将为虾夷扇贝耐高温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缢蛏选优群体和全同胞家系早期生长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比较缢蛏早期的生长性能,以乐清湾的优良群体子四代为亲本材料,分别建立了群体繁育组(QF)、群体选优组(QX)和27个全同胞家系(F1、F2、…F30),其中F18、F24和F28 3个家系由于幼虫死亡率过高而淘汰,全同胞家系建立采用单对配对的方法。对各实验组的受精率、D幼率、变态率、不同阶段的生长速度和规格大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实验组受精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和变态率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发育阶段各实验组的个体大小、生长速率不同,群体选优组(QX)在幼虫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显著大于群体繁育组(QF)。全同胞家系间存在着生长差异,其中家系F2、F7、F9、F13、F19壳长显著大于群体繁育组(QF);家系F5、F6、F14、F25、F27壳长显著小于群体繁育组(QF)。通过比较各家系和群体组早期的生长性能,筛选到优良群体和家系资料,为今后缢蛏良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优良实践材料。  相似文献   

20.
9个马氏珠母贝家系的中期生长性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以2006年构建的4个家系F1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成功构建了9个马氏珠母贝(Pinctadafacata)家系,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对其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进行了周年测量,对不同遗传背景的家系和不同时期4个生长性状的生长速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家系间及不同生长时期在各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9个家系的壳高生长速率顺序为F11〉F4〉F9〉F3〉F6〉F12〉F2〉F7〉F5,壳长生长速率顺序为F11〉174〉F3〉F9〉F12〉F2〉F6〉F7〉F5,壳宽生长速率顺序为F6〉F11〉F3〉P9〉F4〉F12〉F2〉F5〉F7,体质量生长速率顺序为F11〉F12〉179〉F3〉F7〉F2〉F4〉F5〉F6。F11、附和F、9家系壳高生长较快,F11家系壳长生长较快,F11、F3和F9家系壳宽生长较快,F11、F12和F9家系体质量生长较快,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各生长指标差异显著性有所不同,10月~12月以壳高、壳长和壳宽增长较为显著,3月~5月以体质量增长较为显著;慢速生长期各生长性状指标增长速率差异均不显著,而快速增长时期各生长性状增长速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筛选出生长性状最优的家系F11,为通过家系选择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遗传素材,同时为家系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