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众所周知,养虾的关键在于“养水”,水质的良莠直接关系着养殖的成功与否。在现有的养殖结构中,虾池中培养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是保证虾池物质正常循环,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水质的基本措施。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的正常繁殖,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吸收氨氮、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2.
耕水机在池塘养殖应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产养殖地域辽阔、面积大、品种多,其中池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模式,现主要有滩涂、土池和高位池养殖,一般分粗养、半精养和精养。目前,滩涂和粗养模式一般采用不投料或少投料方式,水瘦,藻类和浮游生物少,亩产量和养殖利用率都较低。而半精养和精养池则相反,在追求高产高效的同时,不断增加养殖密度和投饵量,造成池中残饵、生物排泄物、分泌物、死亡尸体等大量沉积、腐烂、分解却又无法排出,发酵大量的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3.
养虾首先要养水,无论是虾苗中间培育(又称暂养或标粗),还是成虾养殖,都切忌清水放苗。而在养殖期内,水质之优劣更是养虾成败的关键。虾塘养水成功有以下好处:①藻类的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中溶氧;②重金属离子等有毒物,可被藻类、微生物及有机颗粒等吸附沉淀而降毒;③藻类和微生物可促进排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广东省的罗氏沼虾养殖发展迅速,各地养虾产量也不断上升,养殖效益高。但由于夏季持续高温,天气变化复杂,水温波动大,许多虾农因没有掌握好高温季节的养殖要领,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现就罗氏沼虾高密度单养模式中,在高温季节时的养殖要点总结如下。 1 水质管理 养虾的关键在于"养水","肥、活、嫩、爽"是水质控制的标准。经过前期几个月的养殖,到高温季节时,池水普遍过肥,透明度过小,酸性过重,溶氧量过小。加上在高温季节,池中的浮游藻类极易因过度繁殖,导致自身的大批死亡。藻类死亡后分解不但会消耗大量的溶氧,…  相似文献   

5.
正6-8月水温高,黄颡鱼长势快速,是决定黄颡鱼养殖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投饲量大,鱼存塘量不断上升,水体内代谢产物、饲料残饵、微生物尸体积累速度快,水体承载量大易导致水质、底质恶化、水体理化指标超标、蓝藻暴发,严重的会引起黄颡鱼大面积死亡。现总结几点水质调控措施,供大家参考。一、氨氮、亚硝酸盐调控养殖池塘的氨氮、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饲料的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微生物及藻类。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很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养殖水体中氨氮主要来源于肥料、饲料、鱼类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氨氮中毒的原因是水体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殖泥鳅是一项集生态学、种植学、水产养殖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产养殖工程,它巧妙地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它的优点很多:①成鳅能充分摄食稻田水中合适的饵料和田间杂草,节省饵料,降低养、种成本。②水稻能把泥鳅的排泄物作为自身的肥料吸收,节省水  相似文献   

8.
高温时期,水体中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随之加快,排泄物增多,整个生物链高速运转,水质变化不定。如果水质急剧恶化,会引起对虾病害的发生,所以养虾应先养水。1对虾养殖期的水质管理1.1定期排水与换水一般情况每天下午排污1次,0.5h左右,再适当添加新水。中后期对虾食量增大,排泄物增  相似文献   

9.
养虾先养水,这是养虾业中众所周知的道理。在冬季温棚养虾中,养水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越冬棚里面的温度、大气压、光照度等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平衡稳定冬棚池塘里面的水环境,如稳定pH值,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多年的养殖的生产实践证明,在池塘里面施放有益微生物制剂,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施用微生物制剂时,最好是选择技术力量雄厚,有产品质量保证的厂家产品(如南海水产研究所研制的“加强型利生素”等),是保证温棚调水效果好与坏的关键。一、放苗前的肥水放苗前的肥水,主要是把单细胞浮游藻类培养起来。由于冬棚的透光度较差,会影响藻类的生长,所以必须提前一个星期肥水,施放培养单细胞藻类生长的水产养殖专用肥“单细胞藻类生长素”,打开增氧机,同时施用“加强型利生素”、“普乐健—光合细菌”、“EM—活水素”等,让有益微生物在池塘中形成优势种群,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给虾苗一个安全、稳定的水环境,有助于提高虾的成活率。二、养成期间的水质管理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对虾排泄物、残存饵料、浮游动植物残体等的不断增多,池底逐渐沉积大量的有机物。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有毒因子,使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0.
王连华 《齐鲁渔业》2004,21(6):15-15
“养虾就是养水”,这是广大虾农多年的养殖心得。的确,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近年来,对虾养殖过程中不断出现暴发性疾病,从根本上讲就是养殖用水没有调控好,水质败坏。严重影响了对虾养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养虾过程中,虾的排泄物、残饵和死亡生物尸体就不可避免地积聚池底。随着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高密度养殖已成普遍现象,虽然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种一味追求高产量而忽视相应措施的模式,对养殖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养殖效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改进养虾模式,采用先进养虾技术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养虾模式和实用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我们要一改过去粗放养殖和大水面养虾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封闭、半封闭小面积高密度精养、多级轮养或淡化养殖等养虾模式.采用虾苗肥水下塘、中间培育和水质调控等技术,培育天然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使虾池维持一定单细胞藻类等浮游生物数量.以补充对虾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减少配合饵料投喂量,降低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3.
池塘属于相对的静水环境,传统的粗放式养殖,一般由生产者(藻类)、消费者(鱼、虾等)和分解者(细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生态圈,主要通过太阳辐射形成的能量流来维持系统物质循环。而今通常为高密度的池塘养殖,需大量投喂配合饲料,造成代谢排泄物和剩料增多,加上因环境污染(废气、废水、酸雨等)而造成的水源水质不断恶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池塘水质往往复杂多变,即使是一个技术员按照同一规程进行管理的两口养殖水体和品种一样的池塘,其水质变化都将不同。而池塘水质在一年之中有季节变化,一天之中有昼夜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认识到水质变化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去把握运用,通过科学的改良措施进行就可以达到“养鱼先养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春季常见不良水色调控1.清黑色水表现为水色发黑,尤其底部很黑,但是透明度很高,水中鲜见藻类,池底有大量腐烂有机质,如猪粪、青草等;常见于池底或池边种草、冬季池底堆有大量有机肥或有有机肥排入的池塘。此水色温度低时,养殖动物一般不会有不良反应,但随着温度上升,很容易造成池塘氨氮、亚硝酸盐升高,且藻类无法繁殖,施肥基本无效,导致水质恶化,养殖  相似文献   

15.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殖早期培养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营造适宜、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培养有益微生物优势菌群,是养殖池塘早期管理的关键措施,也是随后养殖过程中管理的基础。因此,早期养殖水环境的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养水,就是营造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即养殖业者常说的“做水色”。“水色”是水体中浮游单细胞藻类和微生物优势菌群的表观现象。浮游单细胞藻类是生长在水中的一类微型植物,它与大型植物一样,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二氧化碳、无机营养元素,释放氧气。培养有益的单细胞藻…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对虾养殖排塘率高,成功率很低,养殖者感到对虾越来越难养,不少经营者颗粒无收,谈虾色变,甚至连一些经验丰富的养虾高手也感到无所适从,不少养虾者只好改养其他品种。当前对虾难养殖的问题何在?笔者认为客观原因是近海受污染、水质差、种苗弱,疾病多。根据调查研究,要攻克当今对虾难养局面,现提出必须落实的关键技术措施,与同行切磋。一、彻底清污近年来对虾养殖放苗密度越来越大,养殖中过量地投放饲料,大量残余饲料淤积、对虾的排泄物以及生物死亡  相似文献   

17.
<正>"养鱼先养水",因为水是养殖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但是好的底质是养水的先决条件,水质在某种意义上是底质的表现形式,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一味追求高产的措施对水产养殖池塘底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破坏了水产养殖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水产养殖池塘底质的改良迫在眉睫。一、养殖池塘底质的现状伴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内源污染不断加重,导致水质难调,病害难控,水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安全存在风险。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减少养殖水体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是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养鱼先养水",养水的根本在于有效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充分证明溶解氧是水质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是水质管理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朱洁民 《科学养鱼》1987,(6):11-11,31
小外荡精养,是我市近年来改革湖泊、河沟传统养鱼生产中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它的优点是水体能不断得到更新。鱼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在水动力作用下能够得到稀释和扩散。不致过份积累败坏水质,水中溶氧常保持在6毫克/升左右,在混养密放情况下,不会发生缺氧浮头。  相似文献   

20.
虾体体长达到7-8cm以后的中后期对虾养殖池塘, 由于投饲量的增加,对虾排泄物逐渐累积,加上死亡的藻类,以及残饵、池底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等共同影响,使池塘水质、底质、微生物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