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鲈形目Perciformes四种淡水鱼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董元凯 《淡水渔业》1984,(4):F003-F004
<正> 鱼类染色体组型分析是遗传学研究的一蕊基础工作,对鱼类的分类及系统演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国家对鱼类染色体研究已做了不少工作,我国自七十年代中才陆续开展此项工作。近年来,有关淡水鱼类染色体研究的报道也随之增多,但多集中在鲤科鱼类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 从前面四讲中,可以看出鱼类生态学涉及的范围很广,研究的问题很多,因此关于它的研究方法也十分复杂。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 1.水域里各种生态因子的调查方法;不同的鱼类在生活过程中组成和变动原因等。2.鱼类生态学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即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重点介绍第二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 鱼类生长激素(fGH)的研究在五十年代就巳开始。早期的研究主要限于fGH分泌细胞的结构、形态及其化学性质、分离提纯等方面,研究规模较小,处于描述性实验阶段。随着人们对鱼类蛋白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如何使现有养殖鱼类在不改变其它养殖条件的同时,生长更快、产量更高,乃是水产养殖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因而,探索促进鱼类快速生长的途径及培育生长快的鱼类品种就显得日益重要了。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鱼类GH研究中的应用,有关鱼类GH的  相似文献   

4.
卓梅琴  罗智 《水产学报》2018,42(1):149-158
为了深入解析胰岛素调控鱼类营养物质代谢的机制,本文综述了鱼类胰岛素信号系统的3个重要成员(胰岛素、胰岛素受体以及胰岛素受体底物)的结构特征和表达规律,以及胰岛素对营养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在鱼类,虽然胰岛素信号传递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需要重点加强的研究:①鱼类不同亚型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的功能研究,解析鱼类胰岛素信号传递系统的调控机制;②加强胰岛素对鱼类营养物质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不同食性鱼类胰岛素信号传递系统调控功能的异同;③深入开展鱼类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全面解析胰岛素调控鱼类营养物质代谢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突状细胞(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DCs的类型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各类DCs的细胞标记。总结了鱼类DCs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形态学观察方法;现有研究表明,鱼类DCs具有吞噬细菌、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D4+T细胞的活化、表达DCs的标记基因、被Toll样受体的配体激活、迁移能力、引起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生物学功能;不同鱼类DCs的分子标记并不完全一样;鱼类的头肾、肾、鳃、皮肤、胸腺、脾、肠等均有DCs的分布。目前,对鱼类DCs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①鱼类DCs目前缺乏明确的细胞标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鱼类DCs的分离、体内分布与功能的研究水平;②加强和完善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掌握各种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方法;③加强鱼类DCs在抗原递呈中的功能研究,对深入分析鱼类免疫机理,合理设计和应用疫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鱼类生物能量学方面的研究空前活跃。一方面通过研究摄食水平、温度、盐度、体重等因素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建立能量收支方程和能量分配模型,为改革水产养殖生产工艺和调整管理技术提供有用的技术参数;另一方面,可以评估鱼类种群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鱼类能量收支,建立能量分配模型,预测水域生产力,是水生生物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就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作扼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草鱼、鲤和鲢血液学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正> 血液有形成分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和研究,在人类和牲畜中已取得大量成果,但对于鱼类,目前国内还报道不多。进行鱼类生化指标的检测和研究,不仅在鱼类血液生理的基础理论方面是重要的,而且在鱼类人工养殖、鱼病防治方面也是重要的。因此,我们测定了三种池塘养殖鱼类的血液有形成分和生化指标,以便探索鱼类血液学各种指标的正常值。一、材料和方法(一)实验材料草鱼、鲤、鲢为实验用鱼。草鱼和鲢取自天津武清县鱼种场、黄庄大队及北郊柳滩大队养鱼池。鲤鱼取自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鱼类早期生活史一般可划分为胚胎期、仔鱼期和稚鱼期;但在鱼类早期生活史划分中,由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对鱼类早期生活史发育时期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就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  相似文献   

9.
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性激素、芳香化酶以及随机重复序列、核受体基因等对性别分化的调控方面。由于鱼类所处分类地位较低 ,生活环境千差万别 ,鱼类性别决定没有一个普遍的模式 ,目前研究的鱼类又各不相同 ,因此象哺乳动物那样的性别决定级联模式还没能阐述。本综述旨在阐述近几年有关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方面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为系统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鱼类黏膜层(主要为皮肤、鳃、肠道等部位)及其共生微生物在调节鱼类黏膜层微环境稳态、促进鱼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10年来,鱼类肠道黏膜层微生物因其在鱼体营养和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而人们对于其他部位黏膜层(如皮肤、鳃)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为更好地了解鱼类黏膜层微生物与鱼体健康的关系,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鱼类黏膜层微生物的群落特征、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研究策略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鱼类黏膜层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鱼类黏膜层微生物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其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十溴联苯醚(BDE-209)对鱼类的毒性影响,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离体肝脏组织为试验材料,在肝脏组织匀浆液中加入浓度为0.00、0.04、4.00、400.00μg/L的BDE-209,并将其分别置于低温(15℃)、常温(25℃)、高温(35℃)中水浴60 min,然后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显示:低温时各浓度组BDE-209诱导下的SOD、CAT、GR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常温时BDE-209对SOD、CAT、GR活性具有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现象,高温时BDE-209对肝脏组织中CAT、SOD、GR活性造成明显的抑制效应,MDA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其含量都随BDE-209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BDE-209对鱼体肝脏组织造成的氧化损伤越大。  相似文献   

12.
沈文英  祝尧荣  胡建伟 《淡水渔业》2007,37(3):37-39,64
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分析了一定pH值下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三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H6.0时,沙塘鳢肝胰脏、胃、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5℃、25~30℃;肝胰脏和肠道pH7.5时,胃pH2.0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5℃、35℃;pH7.5时,肝胰脏、胃、肠道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40℃,25℃。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布是肝胰脏最高,胃次之,肠道最低;蛋白酶活性分布是胃最高,肝胰脏和肠道稍低。  相似文献   

13.
倒刺鲃的胚胎发育及水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倒刺鲃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并探讨了水温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5±0.5)℃时,孵化时间为53.43 h;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克氏囊。水温21~33℃条件下,倒刺鲃的胚胎均能孵化,水温(x)与孵化时间(y)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235.72 e-0.056 6x,P<0.01;水温与积温的关系为:y=7 519.4x-0.519 2,P<0.01。孵化率(y)与水温(x)相关关系式为:y=-1.665 5x2+88.621x-1 091.5,由曲线方程可以推算出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3.4~29.8℃,通过曲线求导数推算极值的方法,求得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6.6℃。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养殖温度(24、26、28和30℃)下皇冠沙鳅幼鱼的生长特性及规律,本实验选取初始体长(62.20±4.15)mm,初始体重(6.31±0.96)g的240尾健康皇冠沙鳅幼鱼进行为期240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皇冠沙鳅幼鱼生长影响差异显著。利用线性方程L=a×d+b和指数方程W=b×ea·d分别对各温度组体长和体重生长进行拟合发现,28℃处理组体长生长系数和体重生长系数最大,分别为3.677和0.2073,24℃处理组最低,分别为0.541和0.039 5。利用二次方程分别对皇冠沙鳅幼鱼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特定增长率和日增重进行拟合并综合上述各生长指标对应的最适水温值,获得皇冠沙鳅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28.01±0.30)℃。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1~29℃温度范围内,胚胎均能孵化出膜,孵化时间y与温度x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993017x-3.0318,R2=0.9614(P<0.01);孵化积温y与温度x的关系式为y=993017x-2.0318,R2=0.9179(P<0.05)。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范围为23~27℃。仔鱼生长发育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仔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31℃,最适温度范围为25~31℃。结果表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适当升温可以加快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acclimation temperatures for producing soft-shell crayfish, and changes upward from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were evaluated in crayfish Orconectes virilis subjected to either hemilateral or bilateral eyestalk ablation. In each experiment, 60 juvenile O. virilis were reared for 21 d at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20 C to 30 C. Equal numbers of male and female crayfish ranging in weight from 5.0 g to 16.0 g were used in each study. In the first three experiments, crayfish were acclimated and maintained 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 In the remaining experiments, crayfish were subjected to a step-wis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of either 5 or 10 C. Molting was highest in crayfish acclimated to 25 C prior to experimentation at 25 C (experiment 2) and in crayfish acclimated to 14 C prior to experimentation at 20 C (experiment 4). Total molts during these two experiments were 51 (85.0%) and 56 (93.3%), respectively. Bilateral eyestalk ablatio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he intermolt period in experiments 1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20 C,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20 C), 3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30 C,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30 C) and 6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15 C,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25 C), while hemilateral eyestalk ablation had no effect on molting when compared to control (non-ablated) crayfish. Bilateral eyestalk ablation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urvival in experiments 5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20 C,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25 C) and 6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15 C,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25 C). Significantly more females molted in one experiment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20 C,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25 C), but not in any others.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bilateral eyestalk ablation and water temperatures are effective methods of inducing molting in crayfish.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0.05),而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施氏鲟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和30℃)和盐度(盐度5,10,15,20,25,30和35)以及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的数量受水温影响显著(P<0.05),20℃幼体孵化率最高,平均每只亲体孵化幼体30.67个。水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P<0.01),15~25℃范围内,幼体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25℃时达到最大值,平均日增长体长为0.23 mm/d、体质量平均日增长体质量为0.20 mg/d,特定生长率体长为6.40%/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15.79%/d;当水温高于25℃,钩虾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降低。根据相关性方程式推算其最适孵化温度为21.5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中华原钩虾幼体的存活率受温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钩虾幼体存活率最高,为98%,30℃存活率最低,为87.67%。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孵化幼体数量、存活率及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对盐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种群发展的影响要大于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时,受精卵不能孵化。21℃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93.67±1.52)%;而畸形率最低,为(1.06±1.06)%。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1℃时其孵化率降低,而畸形率升高;2)在13~28℃范围内,初孵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21℃时的SAI值最高,为(20.26±0.44)%。各组温度保持不变时,13℃和27℃的SAI值分别为(2.18±0.01)%、(8.47±0.28)%;调整一致后分别为(6.90±0.44)%、(13.30±0.31)%。温度调节组与不调节组相比,其SAI值明显提高。温度调节后,每个梯度组的畸形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3)不同温度处理的仔鱼开口摄食存在差异。21℃时,仔鱼的初始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可达80.0%和40.0%。随着温度偏离21℃,摄食率和饱食率均逐渐降低。温度调节恢复组的仔鱼摄食情况改善明显,其中17℃不变和恢复组对比变化最为明显:当保持17℃不变时仔鱼的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为20.0%、13.3%,而处理48 h后恢复到21℃后,两者分别提高到66.7%和33.3%,分别提高了2.3和1.5倍。  相似文献   

20.
温度、盐度对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10℃、15℃、20℃、24℃、27℃、30℃6个温度组和0‰、2.5‰、5‰、10‰、15‰、太湖湖水组6个盐度组,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对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胚胎发育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发育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为9.5℃,适宜的发育水温为20~24℃。水温10℃时胚胎卵裂异常,未能进入原肠期;水温升至30℃时胚胎在发育至原肠期前后死亡。水温度为24℃时孵化时间仅为73.5 h,孵化率高达80%,畸形率为0,为最适孵化水温;水温对胚胎发育速率的影响后期较前期大。盐度实验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对盐度有一定的耐受力,各盐度梯度下的胚胎发育速率差异不大,但孵化率的差异极显著。在水温18℃、盐度为2.5‰的水体中胚胎的孵化率为81.67%,高于太湖湖水组的孵化率,此盐度应为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较适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