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洋渔业资源日趋衰退情况下,如何发展闽东地区海洋捕捞业。作者分析海洋捕捞业存在的问题,结合闽东渔区海洋捕捞业实际,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对渔业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持续发展福建省海洋捕捞业,必须实施海洋捕捞产量“负增长”的战略,并对现有的海洋捕捞结构进行调整。随着产量的减少,渔获品种的变化,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效益必定受到影响,如何在产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增长,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省海洋捕捞业为例,分析了海洋捕捞业产量“负增长”及作业结构调整对渔业经济的影响,提出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后,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3.
三十多年来,海洋捕捞业在我省渔业中其年产量均占我省水产品总量的三分之二,而近海捕捞产量占海洋捕捞总量的88%。可谓近海捕捞业是我省海捕业的台柱。改善近海捕捞业依然是我省海洋捕捞方面的重要工作。本文拟对我省调整近海作业问题,谈些粗浅的意见。 (一) 三十多年来,我省海洋捕捞业经历了发展——徘徊——发展的过程。1953年至1966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然而,由于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遇到了困境。传统上海洋渔业主要研究学科之一的海洋捕捞学科,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拓展研究领域,开创海洋捕捞学科研究的新局面,这是海洋捕捞学科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海洋捕捞学科的发展现状,海洋捕捞学科研究涉及的领域,海洋捕捞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更新充实知识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关于海洋捕捞学科发展的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捕捞业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全国海洋捕捞产量1026万吨,占当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5%,比1985年的348万吨增长了2.95倍,年递增率达11.4%。当前,我国海洋捕捞业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海洋捕捞强度与海洋渔业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海洋捕捞作业结构与海洋渔业资源状况不相适应,沿岸和近海海域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渔业资源继续衰退,特别是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利用严重过度;一些传统的捕捞鱼种或渔场已形不成渔汛,渔获对象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前的状况日趋明显;一些沿岸产卵场或水域…  相似文献   

6.
王鲁民  王忠秋 《水产学报》2023,47(11):119716-119716
综合应用船舶、机械、信息、新材料等技术,从海洋中捕捞经济渔获物并综合利用,是现代海洋捕捞业的主要特征。海洋捕捞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保护近海生态与资源、实现渔民增收和新渔村建设、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析海洋捕捞渔场探测、渔具渔法与高效自动化辅渔助渔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海洋捕捞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海洋捕捞实现节能高效、生态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捕捞技术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齐鲁渔业》1987,(3):5-7
我省是全国海洋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1986年海洋捕捞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5.5%。是水产品市场的首要货源和主体,海洋捕捞业的兴衰,无论对水产品市场供应。还是对渔区经济繁荣,渔民生活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省海洋捕捞业正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是资源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8.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日益成为海洋捕捞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海洋捕捞作业调整将为其契入新的增长方式,以推进海洋捕捞业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由此,海洋捕捞作业调整已成为海洋捕捞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作者针对目前海捕业作业调整现状和趋势,从目标、资源、技术、投入、市场、管理等方面对“作业调整”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海洋捕捞业过度捕捞状态 建国后,我国海洋捕捞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渔业资源迅速衰退。60年代前近海捕捞量约200万吨左右,单位功率产量2.1左右,总捕捞量中以大  相似文献   

10.
尹希万 《海洋渔业》1995,17(2):83-85
海洋捕捞业是水产业的重要主体。辽宁省的海洋捕捞业在全省水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全省人民提供了优质的水产品,丰富了辽宁人民的“菜篮子”,保证了水产品的有效供给。但是,近年来,随着捕捞生产的发展,捕捞强度越来越大,海洋渔业资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辽宁省海洋捕捞业向那个  相似文献   

11.
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应用与前景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苏奋振 《水产学报》2002,26(2):169-174
渔业科学多年来一直注重研究生物形态学、分类学、行为学、生理学、细胞学和育种学等 ,而对于鱼类种群或群聚及其组成成分在海洋中的分布格局、形成、演变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或驱动过程等空间方面的研究较少[1] ;另一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IS)作为处理空间问题的有力工具愈来愈被各学科所接受。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GIS开始应用于海洋渔业研究[2 ] ,并在 90年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3 ] 。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海洋渔业制图 ,海洋渔业电子图集 ,海洋…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国际先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相结合的先进技术,进行了太湖、濑湖和金鸡湖的渔业资源开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认为控制捕涝强度是调空太湖针银鱼,梅鲚,白虾3个主要经济种群的关键因素,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填补国内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杨红生 《水产学报》2016,40(7):1133-1140
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在特定海域科学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海洋牧场的特点包括以增加渔业资源量为目的、具有明确的边界和权属、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育苗或驯化、通过放流或移植进入自然海域、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和对资源实施科学管理等。早在1965年,我国学者曾呈奎先生就原创性地提出在海洋中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建设"牧场"的理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牧场经历了从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到系统化的海洋牧场发展过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海洋牧场的涵义应用过于宽泛、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忽视海洋牧场生态作用以及忽视项目评估和系统管理等问题。展望未来,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应在"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四化同步、创新跨越"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的宏观引导、推动海洋牧场体系化建设、实施海洋牧场企业化运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产业繁荣和保持健康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渔场渔情分析预报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樊伟 《水产学报》2005,29(5):706-710
早在19世纪末期,人们在有限的海洋水文调查的基础上,就开始了渔场海洋学的研究探索并试图进行渔情分析和渔场预报。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和所获数据非常有限,其分析预报结果可想而知。20世纪60年代卫星遥感技术出现之后,人们开始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实时或准实时的海水表层温度(SST)、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等渔场环境信息,渔场渔情分析预报逐渐实用化。  相似文献   

15.
中心渔场智能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中心渔场智能预报系统,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范例库的建设,范例推理、规则库和规则修正,最后按设计路线给出试验性预报实例,预报结果与渔场实际情况比较,预报的准确性为76.2%。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范例推理为主,规则修正为辅的技术路线使用计算机实现中心渔场智化预报是可行的。它可以为海洋渔业生产和管理部门提供快速、准确、实用的信息预报。  相似文献   

16.
渔情预报技术及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陈新军  高峰  官文江  雷林  汪金涛 《水产学报》2013,37(8):1270-1280
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渔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渔业企业对于渔情预报的要求不断提高,渔情预报技术和模型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地重视,已经成为渔场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渔情预报可分为关于资源状况的预报、关于时间的预报和关于空间的预报,各类预报对渔业生产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概述了渔情预报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渔情预报相关的渔场学基础、数据模型和预报模型,重点介绍了基于统计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方法的渔情预报模型,并对各种模型在渔情预报应用中的优势与缺陷进行了总结,最后针对渔情预报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渔情预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建立专为渔业服务的海洋环境预报系统;进行长期和系统的渔业资源调查,并针对不同鱼种和海区对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借助随机模拟方法降低模型不确定性,提高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7.
全面分析了我国渔船装备技术水平落后,远不能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总体要求,难以满足提升海洋战略地位迫切需要的现状。深度解析了渔船装备升级面临的矛盾:资源养护与海洋捕捞力量严重过剩之间的矛盾、渔业经济组织弱小与渔船升级发展之间的矛盾、渔民增收与渔船改造投资之间的矛盾、渔民素质与新技术的应用之间的矛盾;阐明了渔船装备技术升级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内需保增长,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公海渔业资源,有利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渔业生产安全,有利于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创建节约型社会;提出了渔船装备技术升级的对策措施是落实和完善渔船管理政策法规、推进渔船装备技术升级运行模式创新、加强渔船研发设计能力和建造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3S技术集成平台,并结合船舶监控系统(VMS)、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ARM高性能处理器、NR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建立"南海渔业信息动态采集与实时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包括船载捕捞信息实时采集装备、南海渔业数据集成中心、南海渔业捕捞地理信息系统及外海渔场预报系统等4个完全独立分布的子系统。本系统自主研发了具备北斗通信功能的船载捕捞实时采集装备,并创新性地利用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实现了海上渔船与地面数据中心的实时信息交互,此外利用VPN信道实现了数据中心与数据处理分析应用系统之间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从而最终建立了海上渔船与岸上数据分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虚拟网络。基于这一网络,海上渔船将渔业捕捞数据实时发送至南海渔业捕捞GIS系统,进行实时分析与显示海洋捕捞(分)渔区/渔船/鱼类产量的数据分析专题图;外海渔场预报系统依据多年的捕捞、渔业生物学及渔场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将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信息发送给海上渔船,推进海上渔业捕捞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9.
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碳增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极大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关于生境营造和资源增殖的基础理论薄弱,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认识不清,尤其对小尺度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实现过程,以及生态承载力知之甚少。亟需针对其人工鱼礁等生境营造的环境效应和增殖放流的资源补充效应开展理论印证和定量研究,以充分认识这些人为扰动的双重性。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90余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水动力环境特征、生源要素迁移过程、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和局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小尺度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重点关注了鱼礁群布局对牧场海域水动力环境、沉积物和生源要素演变的影响,以及在增殖放流等人为扰动下生物群落的物种共存机制。围绕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等关键问题,从水动力驱动、生源要素表征、生物群落重建及生态系统健康等4个方面探讨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以为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海藻床等生境营造以及资源修复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