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10年,作者在辽东半岛成功进行了裙带菜室内常温全人工育苗大规模生产试验,并全程进行了光照强度、温度和配子体发育相关性的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双高光期(≥50μmolphotons/m2·s)调控配子体的生长和发育可达到理想效果。从采苗至度夏前,采用高光照使配子体充分完成营养生长;从度夏结束至幼苗出库前,同样采用高光照,使配子体快速发育形成孢子体并迅速生长。现场观察表明,只要光照强度逾越了诱导发育的阈值,裙带菜配子体在24℃仍然能够正常发育并形成孢子体;幼孢子体能够耐受24~26℃的高温,但是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孢子体越小,耐受高温能力越强。在24~26℃的高温条件下,幼孢子体生长缓慢,较大个体会出现尖端溃烂缺失的现象。在整个育苗过程中,根据温度变化和配子体的显微观察结果因地制宜地对光线进行实时调整。出库前培育的苗帘在幼苗密度、大小和健康方面均达到商业化栽培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莫氏马尾藻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柽  杨彬  谢恩义 《水产科学》2012,31(10):616-619
观察了莫氏马尾藻在成熟季节雌、雄生殖托的繁殖特点、受精卵的形成、假根的发育、幼孢子体生长特征,并研究了不同附着基对采苗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莫氏马尾藻的繁殖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其卵子发育属八核一卵型,假根是由基部一个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瓷砖附苗的密度超过40株/cm2,在培育15d后,幼孢子体长度约1~2mm。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幼孢子体早期生长发育适宜的培养条件,设置了光照度、温度、盐度3个影响因素3个水平的正交实验,以及氮磷营养盐水平实验。研究表明,温度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最显著(P〈0.05),25℃时幼孢子体比生长速率(sGR)获得最大值,为10.78%,随着温度的降低sGR逐渐降低;盐度对幼孢子体的SGR影响显著(P〈0.05),盐度30时幼孢子体生长较快,盐度降低SGR也降低;光照度2000~8000lx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不显著,SOR极差接近误差水平。氮磷营养盐水平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较大,实验用自然海水中氮素基本可以满足幼孢子体的需求,而磷元素相对缺乏。氮素加富条件下,氮磷比大于15:1时不利于幼孢子体的生长,适宜的氮磷比为10:1~2:1。结果表明,温度25℃、盐度30、光照度20001x是鼠尾藻幼孢子体早期生长发育适宜的条件。培养液氮素含量保持在0.45~1mg/L,磷含量保持在0.3mg/L左右有利于幼孢子体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4.
以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幼孢子体为材料,研究了Cu2+对不同生长时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不同生长时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对微量Cu2+都是敏感的。对于早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5μg/L以上浓度的Cu2+对其正常生长不利;当Cu2+浓度达到或超过250μg/L时,该时期幼孢子体基本停止生长。对于后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10μg/L以上浓度的Cu2+对其正常生长不利;1μg/L浓度的Cu2+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当Cu2+浓度达到或超过50μg/L时,该时期幼孢子体增长缓慢或基本停止生长。鼠尾藻幼孢子体的假根由于结构和功能特性,对Cu2+的敏感程度不大,Cu2+处理初期依然表现出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鼠尾藻的有性繁殖过程和幼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重点研究了鼠尾藻的有性繁殖特性和规律,系统观察了鼠尾藻的成熟季节,雌、雄生殖托的成熟、排卵、排精、受精卵的细胞分裂、假根的形成、幼孢子体的构建和生长特征。并在实验室进行采苗和苗种培育试验,获得理想结果,该培育技术可以应用到生产中。  相似文献   

6.
在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的生活史中,配子体阶段的时间很短,如条件适宜只在几周内度过,而孢子体阶段是巨藻生命中最长的阶段,可达4~8年。在育苗过程中(2~3个月),幼孢子体的培养,约占育苗期的3/4。要获得个体较大的优质幼苗,掌握巨藻幼孢子体生长的适宜条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巨藻的经济价值较高,国外对巨藻的研究较早,但到60年代才陆续进行培养幼体的研究。1978年巨藻配子体自墨西哥引进我国后,短期内发育为孢子体。  相似文献   

7.
1.15℃为长柄羽叶藻幼孢子体最佳生长温度,10~20℃为适宜生长温度。长时间把温度控制在23℃以上,对幼孢子体生长有抑制作用。幼孢子体在26℃水温中8~10天后停止生长。 2.长柄羽叶藻幼孢子体假根在10~20℃水温中都能正常生长发育,以15℃组最佳。高温组(23、26℃组)假根生长发育不良,常呈球状,无明显分枝。 3.长柄羽叶藻可以在青岛海区度夏。  相似文献   

8.
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是多年生经济海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作者经两年的试验,在孢子体人工育苗上探索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研究结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裙带菜幼孢子体的营养细胞2n配子体的产生过程及其发育特点、性分化、发育成熟时间,进行了2n配子体间及与正常配子体的杂交,培育出3n、4n幼孢子体。测定了不同倍性幼孢子体的生长。观察到3n幼孢子体的染色体数为90。  相似文献   

10.
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用做工业原料、饲料外,可望成为一种新的能源,因而引起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美国首先开展了巨藻人工养殖的研究,Neushul(1963)报道了人工育苗的研究,70年代初North报道过人工成批量培育巨藻幼孢子体,用于底播增殖。1978年我国自墨西哥引进了巨藻。在刘恬敬研究员和索如瑛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于1980年开始研究光对巨藻配子体生长发育和对幼孢子体生长的关系,以期为较大规模的人工育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是根据光照强度对巨藻配子体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结果写成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As part of our study of the isol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derived from natural marine products, the bioactivity of 10 edible Korean seaweeds were screened by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y and peroxynitrite assays. Among the crude extracts of selected seaweeds, including five Phaeophyta ( Ecklonia stolonifera , E. cava , Pelvetia siliquosa , Hizikia fusiforme , and Undaria pinnatifida ), four Rhodophyta ( Gigartina tenella , Gelidium amansii , Chondria crassicaulis , and Porphyra tenera ) and one Chlorophyta ( Capsosiphon fulvescens ), the ethanol extracts of E. stolonifera , E. cava , P. siliquosa , U. pinnatifida , and G. tenella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properties against ACE at more than 50% inhibition at a concentration of 163.93 µg/mL. Phloroglucinol 1 , eckstolonol 2 , eckol 3 , phlorofucofuroeckol A 4 , and dieckol 5 had been isolated previously, and triphlorethol-A 6 and fucosterol 7 were iso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E. stolonifera. Also, the ACE inhibitory and peroxynitrite scavenging properties of phlorotannins 1–6 were evaluated, along with fucosterol 7 obtained from E. stolonifera . Among profound peroxynitrite scavenging compounds 1–6 , phlorotannins 3 , 4 and 5 were also determined to manifest marked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ACE, with 50%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IC50) values of 70.82 ± 0.25, 12.74 ± 0.15, and 34.25 ± 3.56 µ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不同营养元素对海带幼体发病及育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厚  于波 《齐鲁渔业》1997,14(4):10-12
进行了不同营养条件下海带配子体死亡率、幼孢子体畸形率及育苗效果的比较试验,发现含有氮、磷、铁、硼的完全营养液育苗效果较好,缺氮、缺磷、缺铁各组则受到没程度影响。营养条件是影响幼苗发病和出苗率的重要因素。海带育苗中应添加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3.
黑蝶贝养殖现状与前景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蝶贝是目前唯一能批量生产黑珍珠的珍珠贝类。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进行黑蝶贝的研究和培育,在人工育苗、苗种中间培育、插核术前处理、关键插核技术及术后休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目前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程度。在养殖及珍珠培育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苗种培育阶段暴发的外套膜流行病;海洋环境恶化导致的高死亡率;插核后死亡率、脱核率高,造成存珠率不高等。针对黑蝶贝繁育、培育、插核等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养殖现状与问题进行述评,为黑蝶贝健康养殖的进一步研究及黑珍珠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很多沿海城市海带栽培采用人工操作,工作强度很大。传统海带夹苗设备进苗率低,夹苗绳的使用寿命较短。鉴于此,对海带夹苗机的传动部分做了改进。首先介绍了海带夹苗机设计方案选择依据,其次对海带夹苗机典型机械结构进行改进,最后通过实验对比确定了海带夹苗机破扣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连杆、凸轮机构合理融合在海带夹苗钳的协调动作中,同时完成"夹紧—扭松—靠拢成孔"3个动作,实现了海带苗绳"夹紧—破扣—插苗"的自动化;通过实验确定了海带苗绳装夹长度为60 mm,扭转5°~10°时夹苗所需的扭力小,成孔容易。结论:改进后的海带夹苗钳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海带苗装夹动作,可以为海产植物类夹苗装置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性繁殖的鼠尾藻规模化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2009年间,先后在威海小石岛开展了两次鼠尾藻的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在威海周边和青岛开发区海域进行了3次保苗实验。两年育苗的试验规模均为10个育苗池(规格一致,均为2m×5m)和部分备用池。所用种菜主要在威海附近的多个海域采集,其中以小石岛采集的种菜最为理想。通过6种常见附着基的对比试验,附着基以竹帘附苗密度最高,操作方便和附苗量结合理想的附着基是织带帘。平面基质上的附苗密度最大,达到30株/cm2。2007年出幼苗750.7万株,平均苗长3.5mm;2008年出幼苗3015.42万株,平均苗长3.2mm。本试验发现,鼠尾藻幼苗早期发育中,幼苗附苗较均匀,但生长到4mm后,幼苗有大面积脱落的现象,随着日后的生长,苗种密度也逐渐下降,到10mm时密度降低到0.2~1.0株/cm2。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带夹苗作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海带夹苗机,以期实现苗绳破扣、后插送苗夹苗及苗绳复位等过程的自动化。介绍了新型海带夹苗机械结构组成、夹苗工艺及工作原理;设计了后插执行机构;利用仿真软件对海带夹苗机械装置进行操作过程的运动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苗绳破扣进给长度为60~80 mm较为理想;绳夹夹取苗绳扭矩应小于4.2 N·m;当破扣时,扭转角对破扣绳径的影响是转角越大则绳径越大;采用后插方式夹苗,可提高插苗成功率、降低伤苗率。新型海带夹苗机械系统设计可为海产植物种植装置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海带收获转运机械化,减轻海带收获人员的作业强度,通过改进现有海带养殖筏架模式,将海带苗绳首尾依次连接成串,便于海带机械化收获转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试制回转伸缩齿爪式收获转运试验装置。采用单元数值算法对海带收获过程中成串海带苗绳张力及拖拽力进行计算与分析,对照分析不同苗绳拖拽角度对转运装置运行状态的影响。计算分析和台架试验结果显示:海带收获转运装置拖拽附着养成海带苗绳结合点张力为1290 N,当拖拽海带苗绳起吊角≤15°时,伸缩齿爪无法挑起苗绳,易发生脱绳现象;当拖拽海带苗绳起吊角>15°时,伸缩齿爪可依次挑起海带苗绳,海带能够顺利经过转运装置,达到海带收获转运的目的;回转伸缩齿爪式收获转运装置台架试验运行情况良好,齿爪顺序伸缩机构可有效解决收获转运过程中海带缠绕齿爪的关键问题。液压系统设计采用叠加式液控单向阀,可解决油管泄漏吊臂快速下降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试验研究表明,回转伸缩齿爪式收获转运技术是可行的,可为海上试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文华 《福建水产》2013,(5):386-390
采用分级微生物净化、曝气增氧、有效控温等循环水养殖系统对菲律宾鳗鲡进行苗种培育试验.鳗苗放养密度为3 000尾/m2和3 050尾/m2,约为传统模式的5~6倍.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27~30℃范围内,对个体体重0.15~0.20 g(平均0.17g)的菲律宾鳗鲡苗进行培育,经过71d培育,个体平均体重为2.95 g,增重17.7倍,日均增加重量0.04g,鳗苗养殖成活率达到98.81%,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水蚯蚓饲料系数7.14.试验表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适用于菲律宾鳗苗培育,并具有节能减排优点,为开发新的鳗鲡养殖品种及环境友好型的鳗鲡育苗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利用室外大型水泥池进行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人工育苗的技术模式,通过在室外大型水泥池顶部加盖遮光太阳板半封闭顶棚,对育苗水体进行控光、控温和防雨,进行该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处理技术、饵料培育技术和育苗方法的研究。2010年3~7月,累计放卵5批次,共培育出全长2.5~3.0 cm的鱼苗21.9×104ind,受精卵平均孵化率达81.4%,育苗平均成活率达5.59%;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mm,在早期发育阶段每经历一次饵料转变,都会带来仔稚幼鱼的快速增长;该鱼摄食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随着个体生长发育,饵料出现顺序依次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蒙古裸腹蚤。研究表明,豹纹鳃棘鲈室外大型水泥池人工育苗模式克服了池塘育苗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和室内水泥池育苗水体小、开口饵料匮乏的缺点,育苗成功率和出苗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组织学切片技术研究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出膜后1-30 d(Day after hatching,DAH)仔鱼的消化系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29-32℃、盐度25-28、溶氧4.80-5.5 mg/L、pH 8.0-8.3条件下,1 DAH仔鱼消化管尚未分化,由紧贴腹壁和卵黄囊的肠管组成.卵黄囊在3 DAH时完全吸收完毕,仔鱼开口摄食,消化管也与外界相通,此后逐渐分化出食道、胃部和肠道,一定程度上能自主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自身生长,逐渐从内源性营养期过渡为外源性营养期.15 DAH时出现幽门盲囊和胃腺,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成分进一步发育完善,消化能力显著提高,30 DAH仔鱼消化道具备与成体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肝脏和胰腺分别在2 DAH和5 DAH时分化,随着仔鱼的生长而快速发育,至30 DAH时具备与成体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四指马鲅消化系统的发育表现为结构与功能密切联系且逐渐发育成熟的特点.本研究根据四指马鲅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讨论了育苗过程中的三大危险期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