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肝胆病又称肝胆综合症,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鱼类疾病,其致病原因到目前还没有明确,但其危害性日益突出。自2003年首次在辽宁省辽中县发现鱼类肝胆病以来,该病现已与暴发性出血病一并成为危害水产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害,且呈现越来越猛的发展趋势。经调查分析:该病的发生有60%的原因与饲料使用不当有关;有20%的原因与水质恶化有关;另有20%的原因与药物施用不当有关。  相似文献   

2.
丰培  启平 《内陆水产》2006,31(2):29-29
在鱼类养殖和生长过程中,鱼体出现了弯曲就叫弓体病,也叫畸形病、龙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人工养殖的鲫鱼、鲤鱼、泥鳅等鱼类。鱼类发生该病后,生长和增重受到严重影响,重者多数停止生长甚至逐渐死亡,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3.
鱼类病毒病、细菌病、营养代谢病、水质污染及长期大剂量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造成耐药性等都会引起鱼类肝胆发生病变,尤其是二龄草鱼患此病的几率较高,往往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大的经济损失。一、鱼类肝胆病变症状鱼类患肝胆病变,通常外表正常,主要问题在内脏。其主要症状表现为:1.肝脏颜色发生变化,有的肝脏为白色、粉红色、土黄色、黄褐色或紫黑或红黄交叉呈花斑色,甚至肝脏变为绿色。2.肝脏病理发生变化,肿大、水肿、萎缩,或变为网状、肝脏组织中有白色颗粒,或肝脏呈豆腐渣。3.肝脏有出血点,并肝硬化,脾脏肿大有出血点。4.胆囊变大、胆汁由正…  相似文献   

4.
肝胆综合症是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的鱼类疾病。近年来,因水质污染、高密度放养、使用劣质配合饲料、水产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等原因导致主要养殖淡水鱼类肝胆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该病已见于全国各地。由于肝胆类疾病易被忽视或误诊,一旦发病治疗比较困难,而且难以根治,往往给广大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根据诊治实践和调查,将淡水鱼类肝胆综合症的流行惰‘况、主要症状、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鱼类病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制约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由于水产养殖的密度逐渐增大、水体环境恶化以及饲料营养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养殖鱼类营养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即营养代谢病,是新陈代谢障碍和营养缺乏病的总称。其中以肝胆疾病为主要特征的鱼类肝胆综合症较为常见,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渔业生产带来较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的逐渐增大、水产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水体环境的日益恶化等原因,导致养殖鱼类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较为常见,即我们一般常说的肝胆综合症,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现就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原因、疾病特征、流行情况、疾病诊断及防治方法作简单的阐述。一、发病原因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强化投饲、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有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我们称为鱼类肝胆综合症。二…  相似文献   

7.
李好琴 《河南水产》2007,73(4):23-24
因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大、养殖水体日益恶化,加之药物使用不当、饲料营养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导致近几年本地区以肝胆病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较为常见,即我们常说的肝胆综合症。肝胆综合症死亡率高,难以治疗,在生产中的频繁发生,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我们在诊治过程中,初步探查了该病的病因、症状、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治方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袁定清  林三妹 《福建水产》1993,(4):83-86,82
鱼类上皮囊肿病(epitheliocystis disease)是一类鱼类细菌性疾病,1969年美国学者Hoffman和Dunbar等(1969)首先在大鳍鳞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上发现本病,称之为上皮囊肿病;病原体具有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和衣原体(chlmydia)的许多特征,在鳃,鳍和体表等的上皮细胞内寄生,胞内增殖,聚集形成大包涵体;被寄生的上皮细胞肥大化,形成肿囊(cyst)与病毒性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相似,称此肥大化细胞为上皮囊肿细胞(epitheliocystis cell)。次年,Wolke等(1970)在条纹石鮨(Morone saxatilis)和美洲狠鲈(M.americanus)上亦发现此病。此后,在多种海、淡水鱼中报道此病;早期报道本病不产生严重危害,是一类鱼类周年发生的慢性病。1975年2月,在地中海的Akaba湾,人工孵化Sparus aurata稚鱼发病,死亡率达25%。至7月才长到4—6cm;经Papema等(1977、1978)研究确认,是患上皮囊肿病,病鱼生长迟缓,鳃盖变形,呼吸困难,鳃小片上形成肿囊,鳃小片变形,首例证明上皮囊肿病具有很强的危害性。Molnar和Boros(1981)在研究鲤鱼粘液分泌过多症(carpmucophilosio)时发现,Plehn(1920)报道的鲤鱼粘液分泌过多症并非由单胞藻和真菌的寄生而引起的,而是上皮囊肿病,是由此致使鱼类大量死亡,因此,进一步证实上皮囊肿病的危害性。1984年5月,日本从香港引进真鲷苗种,至7月下旬死亡率达20%,经研究确认,是上皮囊肿病致死,因此,本病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江草周三(1987)对该病的研究报道作了综述,本文就以此为蓝本,对上皮囊肿病作概要的介绍。我国至今未见有关的报道,但日本方面称1984年引进的香港真鲷苗种是由广东沿海捕捉供货的,认为我国广东沿海有本病病原存在。同时,国内多种鱼的人工育苗常有大批量死亡的原因不明,是否以此病有关?因此,我们将江草周三(1987)的综述编译,以供我们进一步研究之需。  相似文献   

9.
葛海波 《科学养鱼》2005,(12):59-59
我县今年发生多起一种以前所未见过的鱼病,后经有关资料查证:此病为鱼类肝胆综合症。该病发病面积广,死亡率不是很高。笔者的5亩养殖池塘也发生了此病,后来成功治好了此病,现将具体情况以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福建宁德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激隐核虫病是福建宁德海水养殖鱼类最为严重的疾病.本文通过连续监测各站点、广泛调查、参考相关实验和资料,研究刺激隐核虫的生物学特性和该病的流行特点.结果表明: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前置因素是水流、水深和养殖密度;每年病情的发展趋势呈双峰形,并确定了病情程度的划分方法.当春季水温达到22.2℃时可见虫体,23.2℃~28.0℃时为该病的暴发期;秋季水温降到27.5℃左右时也会暴发该病.患病鱼大量致死的原因是继发细菌感染和缺氧.  相似文献   

11.
据了解,鱼类肝胆综合症近年不仅在隆安县发生,而且在周边左右江水系邕江水系的养殖水体也大量发生,区外的渔业大省如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也有大量的病例报道。其实此病在2004年前后各地已偶有发生,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其症状与草鱼“三病”略有相似,以前通常被误诊为草鱼“三病”。这里,本人就自己近来的鱼病诊治实践所得谈谈对鱼类肝胆综合症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宝林 《水产养殖》2006,27(2):41-41
鱼类肝胆综合症是近两年在鱼类养殖中频繁发生的一种新的鱼病症状,今年我区也大面积的发生了此病,其发病面积占全区养殖面积的60%左右,严重影响了养殖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自己近两年在鱼病防治中心工作中所遇到的肝胆综合症的治疗情况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鱼类肝胆综合病症是近两年在养殖鱼类中频繁发生的一种新的鱼病,其主要危害对象是青、草、鲫、鲤、团头鲂。今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也大面积发生了此病,发病面积占全区养殖面积的60%左右,严重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下面笔者将近两年在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病症方面的一些经验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也谈鱼类气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辉成  周国海 《内陆水产》1998,23(10):28-28
鱼类气泡病是鱼苗培育阶段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鱼病之一。特别是鱼苗下塘后数天内,阴雨转晴的天常有发生。此病一旦发生,可见鱼池下风处的水面上飘浮着鱼苗尸体和病苗。由于鱼类气泡病发病突然,病期短,井难于发现。因此对其深入研究甚少,并有多种说法。如有人认为“鱼苗气泡病是鱼苗误香水中小气泡而引起的”。史为良先生认为鱼类气泡病是鱼鳃吸取水中溶解的气泡,堵塞其血管造成鱼类死亡。笔者在实地与治疗观察中发现,其情况又别于上述两种说法。1鱼苗气泡病致病途径笔者于1968年5月上旬久雨转晴的一个早晨巡塘,发现下塘2天…  相似文献   

15.
《科学养鱼》2002,(5):61-61
暴发性鱼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1998年在长江三角洲主要养鱼区流行,以后每年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团头鲂、鲢、鲫、鳙等鱼类,死亡率达20%~80%,今年气候变暖,其发病期提前,应尽早做好预防工作。一、发病原因该病由致病微生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池底淤泥过深、水质老化、池塘环境恶化、饲养管理不当,放养密度过大和寄生虫的侵袭是其诱发因素。二、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常靠近岸边缓游,濒死前作挣扎状上窜,最后下扎到…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治疗鲤脂肪肝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日益增加,配合颗粒饲料在鱼类高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使用,随之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此类疾病用常规药物很难治愈。鱼类脂肪肝是其中发病最为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笔者近年来对洛阳地区鲤脂肪肝病的发生原因、治疗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黄平 《水产养殖》1993,(1):26-27
近年来我县各地继发生鲫、鲂、鲢等养殖鱼类的暴发性传染病,病情严重。为摸清该病的发病规律,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88年我县城南六圩村二队一鱼池的鲢、鲤、鲂、草鱼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烂鳃的症状。89年在孤山镇和越江乡又发现类似的病鱼症状。90年暴发性传染病有所发展,西  相似文献   

18.
<正>鱼类应激性出血病是鱼类对环境中异常的、不良的胁迫因子而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性紧张状态的一种反应,常表现为体表充血,肝胆异常,鳃出血或淤血呈现紫鳃的症状。该病是我区在近几年的养殖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鱼病,并有进一步扩大和蔓延的趋势,该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在近几年的养殖中,由于常年不清塘或清塘不彻底、随意用药和片面追求产量而加大放养密度以  相似文献   

19.
鱼类肝胆综合症是近两年在鱼类养殖中频繁发生的一种新的鱼病,其主要危害对象是青鱼、草鱼、鲫鱼、鲤鱼、闭头鲂。2005年我区也大面积发生了此病,其发病面积占全区养殖向积的60%左右,严重影响了养殖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自己近两年在鱼病防治工作中所遇到的肝胆综合症的治疗情况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现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孙硕 《中国水产》2010,(11):51-52
<正>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在所有的淡水养殖鱼类中都有发生,常引起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养殖生产造成惨重经济损失。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